新时代教育伦理、师德建设与教育现代化

来源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fy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20至23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承办的全国第七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7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的160多位专家、教授和一线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新时代教育伦理、师德建设与教育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会议收到学术论文95篇,彰显了新时代教育伦理学理论拓展与实践关切的勃勃生机。本文拟从以下四个理论层面对本次研讨会主要观点进行述评:
  一、新时代教育伦理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教育是人类的道德实践形式,教育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德政工程和伦理事业。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上,教育伦理不能缺席,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并在发展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1教育伦理是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支持性资源”
  教育是兴国之本,是为国家和民族开辟更加美好生活的神圣事业。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指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事业越是向前发展,越是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伦理的正确价值引导。“尊师重教”“立德树人”“教育公正”“教育仁爱”“教育创新”“教育平等与自由”六大新时代教育伦理核心价值理念,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教育活动的根本价值追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利益诉求和基本道德精神。把新时代教育伦理核心价值理念融入教育制度、教育政策设计,不仅能为我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提供合理的道德精神支撑,而且也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做出科学的伦理道德引导,保证教育利益目标的合理性和道德上的正当性。陕西师范大学董辉副教授认为,现代文明意义上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普遍性意义上的超越性品格和永远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理想的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要求新时代教育伦理观念建构以及实践展开。为此,必须在反思批判的基础上,结合变革着的当代世界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现实,着眼并始终贯彻“教育是通向人类美好生活的通途”的教育价值理想,着眼健康生命与健全人格养成,以创制、引领新的文明形态的气度,创建“美好生活”本位的现代教育伦理建构。
  2教育现代化呼唤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学
  推动教育现代化,需要追问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把好的教育落实到实践中,也意味着呼唤教育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上海师范大学晏辉教授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伦理学研究也经历了发轫、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中尤以王正平教授主编、众多专家参与撰写的新编版《教育伦理学》为最高研究成果。在已有成就基础上推进教育伦理学研究,必须实现建构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的统一,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处理好学术描述史与学术批评史的关系,处理好地方性知识与全球性知识的关系,等等。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糜海波教授看来,建构一种综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学理论体系,在理论基础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思想根基,把马克思主义的道义论、功利论和德性论融入教育伦理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在研究视野上面向中国、世界和未来,在研究内容上突出传承性、发展性和时代性,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目的”的教育伦理为基准,在道德实践中坚持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相统一,从而全面提升新時代教育伦理学的学科功能和实践效益。
  3教育现代化关键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否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为了全面实现包括学生、家长利益在内的全社会教育利益,必须大力倡导“立德树人”这一最根本、最重要的教育伦理道德理念,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最根本的价值诉求和伦理原则。首都师范大学苏寄宛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根植于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又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南科技大学罗建文教授认为,劳动和劳动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不论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还是社会文化舆论的有所作为,不论是我们的社会关注还是个人的品行修养,都应当将热爱劳动和劳动教育列作人生的第一教育内涵。合肥工业大学丁慧民教授也认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富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担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传承。山西财经大学谢慧峰副教授和王冬景老师基于全球化、多元化、物质化、虚拟化等对教育的冲击,强调“立德树人”责任必须落实到位,坚决克服唯升学、唯文凭、唯分数等顽疾,实现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红色教育育人、网络育人等协同发展,加快教育能力现代化。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文静也认为,“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善的德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需要教育伦理“在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的现代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在改革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境,需要教育伦理层面的学理研究和价值引导,推动教育走上健康的现代化之路。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刘宏森教授基于概念史的梳理和反思,认为“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党和国家直面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种种现实问题,关于21世纪社会发展对教育要求的一种积极回应。然而,素质教育事实上没有现成路可走,都要人们根据当时当地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存发展的需求,进行大胆尝试,亟须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参与、努力和作为。山西财经大学王素萍副教授和白雪英老师认为,功利观念和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影响,以及社会道德伦理的缺失,造成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异化”现象严重。有必要以教育伦理为指引,推动教育生态化治理,即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并将生态学思想、理念、方法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培养人的思维及综合能力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化转向。上海师范大学王中男博士后则针对学习评价进行深入反思,认为“分数世界中人的主体性的迷失”是学习评价价值观“有分无人”的严重后果,而这一后果又会相继引发个体层面的自由危机、创新危机,社会层面的单向度化危机、未来发展危机。因而,在“价值观念”上,应从“分数本位”走向“素质本位”;在“操作方式”上,应从“唯分取人”走向“分中有人”。   二、新时代教师伦理与教师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有好的教师伦理,才能有好的教师;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立德树人、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社会深度转型的当下中国,教师应当以怎样的道德人格为自我发展指向,应当如何厘清职业责任的边界,应当如何读懂和担当新时代的新使命新任务,既是发展中国特色教师伦理学的核心议题,也是当代中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课题。
  1新时代教师伦理建设要以教师为本
  教师伦理是教育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教师伦理建设理应围绕教师、关心教师、提升教师,把教师的主体积极性作为推进教师发展的基石。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认为,尊师重教,切实提高教师的“三个地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伟大事业必须倡导和落实的首要教育伦理道德核心价值理念。中山大学李萍教授和童建军副教授认为,教师人格是教师伦理中重要的内容。他们基于规范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两种视角对教师人格进行比照性探究,提出教师人格的解释必须回归到德性伦理的话语。从而,教师提升人格的目的不是外在法则或功利的诉求,而是实现“是其所是”的渴望,是对教育内在利益的获得。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对于教师而言,只有怀有对教育的信仰之情、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心、对学生的尊重之意,才可能生发出真正的关切、宽容、平等与正义等美德,才可能建立师生间以关切交换爱戴、以宽容赢得理解、以平等换取信任、以正义收获尊敬的和谐关系,才可能成就伟大的教师人格。上海师范大学晏辉教授也认为,教师伦理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实现教师使命、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体系、优良品质以及必须遵守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的总和。尽管制度伦理、社会舆论和媒体伦理对于教师伦理而言无疑起着嵌入和渗透的作用,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着教师之观念、情感与行动,但教师伦理的形成、养成和运用却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新时期教师伦理要在道德人格基础上实现四个统一:德性与规范的统一、德性与幸福的统一、行动与行动者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2新时代教师伦理建设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以文本和实践形态存续下来的中国传统教师伦理思想是发展当代教师伦理的重要资源。杭州师范大学王凯教授回顾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师专业伦理的探索,认为当时是以模仿美国为主,其目的是加强教师专业团体建设,采取自下而上的制定程序,订立教师底线行为准则,以期实现教师专业团体自律。这是中国学者研究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开端,是中国第一次从专业团体的维度研究师德,促成了中国近代第一份成文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订立。但不可忽视的局限在于,他们一味地模仿美国,缺乏本土研究,尤其对中国传统师德观没有继承与转化。闽南师范大学景云教授认为,修己安人、治国平天下的“为己”之学奠定了中国传统学人为学之基本致思路径。“为己”之学确立了学的主体价值、基本进路和最终理想追求,其核心理念是一种内求的自觉、自化,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系天下苍生的德性品质。中山大学张琼认为,王安石提出的“陶冶而成之”的教育伦理思想,从“教之有道、养之有道、取之有道、任之有道”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教师与教学内容的选取、人才的教育、选拔和任用方式。其中,“养之有道”从自然情欲、道德礼仪和社会法律出发,提出了“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的教育模式,既考虑了受教育者物质需求的合理性,亦考虑了道德礼仪的个体内化,同时兼顾法律的外在约束,从而形成了一套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的有效教育模式。
  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以教师伦理建设推进教师发展,既要不忘本来,也要吸收外来,善于继承和借鉴。人民教育出版社穆建亚副教授从关怀伦理学中汲取理论支持,认为教学关怀论将教学伦理的规范、美德、语境和情感范式有机地整合了起来,实现了对传统教学伦理研究范式的超越。上海师范大学黄素珍博士借助韦伯的“信念”和“责任”两个核心概念,构建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进而在这两个视域中反思和建构作为教师伦理根本要素的行为正当性的基础和终极之善,并通过康德的“实践理性、判断力、道德评价的层次”等概念为论证模型,针对教师伦理的困境复杂性和职业独特性,在底线伦理与教师角色伦理之间建立恰当的教师行为的评价基准和规范性期待。因而,教师伦理绝非是教师独自承担的道德责任,教育相关各方也必须在认可这种普遍正当性评价前提下,在各自所承担的角色上具体运用不同的理性能力,以共同尊重和维护教育的终极之善。东北师范大学刘静副教授认为,在教师伦理建设的“底线”与“高标”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迫切需要完善的伦理空间,需要规范与德性相融合的伦理进路。在建构教师伦理规范的同时,应当把教师伦理的道德主体还给教师本人,重视“教师德性”和“师德榜样”的德性引领作用,为教师伦理从外在规范上升为内在德性提供可能性,从而在教师的实践活动和德性的实现活动中,逐渐培育成为“有德性的好教师”。
  3新时代教师责任认知和使命担当呈现出新内涵、新特点
  责任的认知和界定是影响教师行为判断和选择的前提。广州大学蔡辰梅教授认为,在社会深度转型的当下,“出于责任并合乎责任”应是教师具有的完整责任认知。这要求教师个体同时考量教师责任动机的理性具备和责任效果的主体性判断,并能完整体现教师之善。就教师完整责任认知的实践培育而言,教师个体的自我责任认知诊断及道德反思是其主体性基础,专业道德培训对完整责任伦理观念的塑造是其所需要的专业性支持,职业生活境遇的改善以促进教师主体性责任担当意识的确立是其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卜玉华教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第四条进行深入解读,强调教师要在落实教书育人责任上下功夫。具体包括:教师要“立德树人”,立“为民之德” “為师之德” “为人之德”;要坚守教育的基本使命,促进学生身体、社交、智力、情感和道德的发展,有计划、有系统地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要关注学生个体潜能的发展,了解和尊重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教学相长。河北师范大学马季老师对中小学教师责任伦理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我国中小学低学段教师所承担责任的育人化倾向明显,高学段教师所承担责任的知识化程度更深;中小学教师能够较好地完成与日常的教学活动紧密相关的责任内容,但是责任落实的深度亟待强化。   教师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示范者与引领者,其工作不只是具有教育价值,还有社会意义。山东师范大学车丽娜教授基于教学的社会价值及人文价值,提出新时代教师应该培育社会理性、承担社会责任的看法,具有社会理性的教师能够主动追求教学生活的真意,能够在教学生活中坚守合理的价值并智慧地行动。要克服教师社会理性缺失带来的教学问题,就需要重新点燃启蒙之光,去确立教学认识的社会基础,增强教学价值的社会体认,并积极介入社会生活,承担教师应有的社会责任。华中师范大学季轩民博士认为,教师良知作为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催化剂,是实现教学自由、拥有教学勇气、彰显学术良知的推进剂。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改善教育现状的发起者、改革决策制定的参与者、学生利益的守护者。
  三、新时代师生伦理关系的嬗变与开新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形成于教育过程,又反作用于教育过程。有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有好的教育。当今社会,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嵌入、社会转型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师生伦理关系,引发了诸多全社会关注的教育伦理问题。与会专家学者聚焦热点问题,从教育伦理学的视角深入探究和研讨,为推动构建良好的新时代师生伦理关系提出应对之策。
  1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使师生伦理关系面临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不啻为一场教育革命。它不仅已经在逐渐改变现有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还将冲击教育过程中长期形成的诸多教育关系,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浙江师范大学李建华教授和王果博士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改变了教师对知识的占有,进而瓦解了“我-它”的权威服从关系;另一方面削弱了师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处于极其不平等的位置,打破了“我-你”的契约平等关系。但不管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如何应用,教师应始终坚持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肆意地使用技术去监视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学生也应坚持对教师的责任,不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师某些职能的取代就轻视或无视教师的存在。教师和学生彼此对于“他者”的责任获得更为紧密的生命联系和成长,才能平衡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师生主体性的削弱和控制,进而形成“他-我”双向共生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上海大学博士生伏志强基于教育公正的关切对于人工智能的影响进行考量,认为教育智能化既有正向效应,也有负面影响。智能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应用广泛,如个性化学习、虚拟导师和教育机器人等智能化方式,促进了教育公正的发展;但同时也会由于“数字鸿沟”“算法歧视”“偏应试化”趋向而削弱教育公正。具体到师生关系层面的影响而言,教育智能化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弥补因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而带来的不公正影响,同时也将教师从传统的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的烦琐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更多地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具体的指导。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史若琳也认为,面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教育世界引发的革命性变化,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还要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占有之外给学生展示更丰满或完整的教师形象,展现独特人格魅力。
  2改善师生伦理关系有赖于各方面形成合力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教育善”的人际关系。进入新时代,如何建立和完善符合时代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师生伦理关系?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湖北大学靖国平教授和张庆宗副教授认为,构建师生道德成长的“共同体”,“师德”建设与“生德”建设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当前存在的师德建设“单边化”倾向、师德建设与“生德”建设失衡现象,弱化了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特别是“近师、亲师、尊师、敬师”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对师生关系中“生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相应的管理制度设计及其有效的行动措施亟待加强。有必要认真考虑如何认识和把握“以学生为中心”、如何认识和落实“还师道以尊严”、如何构建“互助型”师生道德发展机制等议题。华中师范大学孙永敏探讨了教师影响力对促进学生发展、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教师权力的膨胀导致师生关系的异化、学生发展的扭曲以及班级生活的变形,使得教师影响力陷入困境。化解这种困境,有必要发掘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广东财经大学江传月教授等人分析了当前我国师生关系中不友善现象的成因,提出发挥教师、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共同构建友善师生关系的对策。浙江传媒学院李耀锋副教授针对师生关系中的性骚扰、性暴力问题,提出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师生关系交往过程中的法律边界,以宣传册、行为守则规范指导,厘清师生交往可能僭越的底线。
  3明晰教育惩戒权是当前实现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工作
  教育原本含有“惩戒”的含义。然而,随着西方一些教育理念的引入以及国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人们才开始对教育惩戒产生疑问。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及:相关部门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华东师范大学刘竑波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秦鑫鑫认为,教师对学生惩戒的目的在于“戒”而非“惩”,教师惩戒的教育性是将“惩戒”和“体罚”或“变相体罚”区分开来的关键。惩戒作为学校德育的手段之一,是维持良好教学秩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发展的必要手段。落实教师惩戒权,要坚持教育指向原则、及时响应原则和细分化原则等校本工作原则。上海师范大学刘次林教授也对体罚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首先要对体罚概念进行界定,避免概念泛化导致难以把握,对体罚要分类分层,反对非理性的、反教育的体罚;其次要直面教師和学生成长的过程,实事求是地看待体罚现象,规范和控制体罚的使用;教师还需要摆脱传统师生关系的困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关爱学生;最后,通过对规范的分类,划定违规程度的轻重,帮助教师基于事实施加不同程度的惩罚。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刘志芳、王亚文在评析现行功利主义惩罚观和“赎罪论”惩罚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育人本位的教育惩罚观,主张从受罚者出发,彰显惩罚的本体价值和育人功能,可以促进受罚者人性和德性发展。为此,教师应该关注受罚者不良行为的原因和动机;注重惩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冷漠;尽量少用惩罚以及注意惩罚的伦理性。   四、新时代师德建设实践的应有向度
  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师之为师,以德为先。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新时代师德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用“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等表现力极强的称谓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内涵深刻又富有时代价值,对新时代师德建设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重庆师范大学冉亚辉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容全面,涵盖面广,主要涵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教师地位与待遇等支撑体系建设、教师职业权利和责任体系建设等领域,是新时代指导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思想,是对教师地位的历史性再定义,也是对师德师风的政治高度的再定位。上海建桥学院李玢教授认为,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全体教师提出的师德新要求。所有高校教师都应当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自觉提高政治站位,锻造过硬的政治素质,厚植爱国情怀、爱党情怀、爱生情怀,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在崇德向善的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向善之德、奋进之德、家国之德、生态之德。广东韶关学院徐廷福教授认为,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应当以身立学、以身立教和以德施教,努力提升教育活动的伦理水准。
  2新时代师德建设要注重伦理支撑与制度构建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师德建设的历史经验,梳理师德建设的发展逻辑,是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师德建设的重要课题。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认为,纵观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其核心内容始终坚持着应有的伦理价值取向。师德规范背后的伦理支撑始终得到很好的坚持和贯彻。从职业伦理角度说,应该注重劳动精神的培养;从价值伦理角度讲,必须把保障教育公平放在首位;从教育善的角度看,要把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师德建设的归宿和目的;从主体性角度看,必须充分调动教师的师德自觉;从社会责任伦理角度说,师德建设是形成尊师重教氛围的必然要素。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沈艳艳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师德建设研究在经历了以服务政权及经济为契机的初兴阶段、以推动教育改革为旨归的发展阶段,再到以提高师德水平为重心的深化阶段之后,逐步形成了“以师为本”的教师职业观,建立起“专业人”的教师形象观,提出了专业伦理的职业道德观。信阳师范学院杨建朝副教授认为,提升教师德性的举措主要可以归纳为榜样宣传、培训教化、制度建设三种方式。然而,从根本途径来看,师德培育不可能通过树立师德榜样让广大教师学习来达成,也难以依靠延续传统的道德培训和教化来完成,只能依靠深入审视学校教育制度的伦理特性、完善旨在以人为本的正当规则体系来保障教师德性的持续提升。具有正当性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是教师道德提升的根本支撑,是教师提升德性的基本保障。湖北大学李经天提出,推进新时代师德建设,要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要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上海师范大学李艳艳副教授以上海市民办高校为例,基于实证分析探索师德建设融入教师发展的路径,认为推动师德建设,要建立长效机制,最大程度调动教师主体积极性。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闵明认为,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当代师德建设是可行且必要的。师德建设相关法规的制定,是明文规定教师所应当遵守的最低职业要求,使师德规范转变成具体可实施的行为条例。
  3新时代师德建设要广泛汲取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
  师德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必要的,但作为“硬约束”的师德规则只能确保教师不做败德之事,维持合格的道德水准。新时代师德建设还应当积极汲取传统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推动教师涵养心境、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持續提升师德水平。广西师范大学柳谦副教授对于将“常人”道德作为师德转型路径的看法深入反思,认为教师道德不应当走向以正常、平常、日常为表征的道德均质化和平庸化。教师负有自我超越的道德使命,要敢于挑战世俗的庸常,选择牺牲和非常规的付出,这不是缺乏自我意识,而恰恰体现了个体精神的丰盈。上海师范大学张永超副教授通过解析中国传统学问中的“尊德性”与“道问学”,并结合蔡元培先生对“德性”“学问”的重新界定,提出一种新的大学师德观。他认为,德性非空谈口号,德性必体现于躬身行事中;大学应以研究高深学问为首要之师德。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德性在于高深学问之研究,并引导学生生发对于学问之兴趣。“学问”之研究不是为了成就“圣人理想”,而在于发乎“爱智热忱”的“探求真知”,研究学问而不废德性,德性最终体现于责任、行为、学问中。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高尚荣副教授探讨了江苏近现代以来的职业教育先驱者黄炎培、陶行知、叶圣陶、张謇、范旭东、吕凤子、颜文樑等“苏派职教”人物的师德思想,认为他们以教育为“大事”的师德定位,教育要有“爱心”的师德情感,以教育为“乐”的人生态度,对于新时代师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南京晓庄学院李志兵认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的精神工具,对师德建设具有道德规范价值、教育激励价值。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种种问题,可以用长征精神感召激励青年教师坚定信念、爱岗敬业,潜心研学、严谨治教,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和谐奋进。
其他文献
死亡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如今已在全美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普及。面对孩子们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会坦诚地给出简单明了的回答,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答复。  幼儿园里,一个叫蒂米的男孩患脑癌去世了。是说蒂米转学或者出远门了,使孩子们平静地淡忘蒂米的消失,还是告诉孩子们这个不幸的事实?美国老师黛尼尔选择了让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轻轻地告诉他们:“脑瘤使蒂米的大脑停止了工作,使他的身体停止了工作。就这
期刊
一  在我的记忆中,我没有和父母一起睡觉的经历。当然,刚出生的时候肯定是有的,但很遗憾,那时我还不记事。  小时候,我最羡慕的就是弟弟可以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尤其让我不能忍受的是,每天晚上他们在床上打滚、躲猫猫,欢声笑语洒遍整个屋子,而我只能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忍受着嫉妒的折磨,默默流泪。  一天,我实在太想上父母的床了,便使了个诡计:故意尿床。我以为,我把床尿湿了,他们就会把我抱到他们床上去。结果,
期刊
摘 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相应的教育语言学认为,学生的读写能力在现当代是一种多元读写能力,具体包括掌握不同的语类,使用语言与图画等表意符号认知世界、与人交往、组织信息,并且能够透过表层意义把握深层次的主题。以此为参照,目前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三个问题:强调汉语字词学习,忽略语类、语篇及词汇语法等语言层次的讲解;重视语言符号,忽略图画符号及其表意系统;文本分析为简单的阅读理解,缺乏高
期刊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75.4%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父母过于强势,33.7%的受访者家中母亲强势,35.7%的受访者父亲强势。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说,父母强势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总要有一方拿主意。夫妻双方可能本来两个人都比较软弱,但生活一段时间后他们总有一方会强势起来,因为家庭生活需要有人来当家。如果是那种什么都得
期刊
拥抱、抚摸、亲吻,是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表达爱意的方式之一,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也应当注意尺度,这是很多家长容易忽视的。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疑惑:爸爸什么時候不可以给女儿洗澡?妈妈什么时候不可以给儿子洗澡?而且,生活中难免有妈妈或爸爸不在家,另一方要独自在家照顾孩子的情况。还有一些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一般来说,女孩到了六七岁,她就不想再和爸爸一起
期刊
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于4月23日相继发布了本省份高考綜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根据高考改革方案,8省市将采用“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
期刊
摘 要:区域高中化学学科调研发现,当前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存在着预设远大于生成、学习尚未真实发生、教学唯习题现象严重等问题。以区域高中化学优质课“杜康酿酒话乙醇”的教学设计分析为例,高中化学课堂围绕教学设计的各要素,包括学情分析、目标设计、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情境设计、引发高阶思维的问题设计等进行探索,以此实现教学目标和构建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要素  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
期刊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和我的男友怀特·理查德欢天喜地地为婚事而忙碌着,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那是2003年11月的最后一天,怀特突然出现在我工作的罗丝米德学校的办公室。我感到很吃惊,他看上去非常疲倦。为了结婚登记,怀特去做了血液检查,由于他是个肾移植者,因此又被要求做肾功能检查。“亲爱的,”怀特对我说,“我们遇到一个问题,也许是个大问题,我的肾出了点毛病,就是13年前我弟弟移植给我的那个。” 
期刊
当情流感蔓延后……    情流感”传染性很强,蔓延速度相当快,是全世界,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要预防的一种病毒。“情流感”起源于“假情”,一遇着头痛发热,就成为病,最终发展为“爱之病”。  “情流感”蔓延后,将极大地激活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一是“情”字类,词条包括情人、情话、情调、情欲、情网、一夜情,等等;二是“二”字类,词条包括二奶、二婚、二姨、二房,等等;三是“小”字类,词条包括
期刊
情流感诊断标准    情流感诊断应注意以下症  状:    未感人群症状:大多处于单身阶段,症状是“不要爱过了错过了留下了单身的我独自唱情歌”。虽然号称是“未感人群”,但不少仍是“假冒伪劣”,想想连处女膜都能造假还有什么不能造假!因此,此类人群未必真是未感染者,说不定“禁果”早已品尝,“独自唱情歌”似的孤芳自赏怕是扭捏作态。  处方:“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相爱的亲爱的人来告别单身”。  疑似人群症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