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woool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鸿门宴这场饭局的真实情况如何,这里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司马迁写鸿门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鸿门宴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描述的绘声绘色、悬念丛生,精彩绝伦,结局和人物都在那里。过程的创作使得故事呈现得惟妙惟肖跌宕起伏,司马迁才是最会编历史故事的人。
  可以说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都发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鸿门宴又几乎成了古往今来,所有不怀好意饭局的代名词。
  鸿门宴是刘邦发起的,主角也是他,他明知宴会异常凶险,但是还坚持前往赴约,看来,这次宴会要解决的问题,比鸿门宴本身更加棘手更加重要!
  在劉邦看来,只要是宴会成功,那么眼下棘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果也是如此,刘邦用惊险刺激的鸿门宴,解决了一场生死存亡的实战。
  项羽大军40万,号称百万,刘邦兵力10万,号称二十万,悬殊之大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项羽大军多是身经百战的精锐,而刘邦的多是小打小闹的土兵。
  刘邦很清楚,如果打起来,就项羽一战成名的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和屠杀20万秦兵的气势来看,自己胜算几乎为零。而鸿门宴活命的几率则有百分之五十。因此,机敏的刘邦选择了筹划鸿门宴,其实也就是认怂,到项羽那里去服个软。目的就是蒙混项羽,不想打一点胜算都没有的仗。而项羽并没有看透其中的奥妙,放弃了实战,选择了宴会,结果也没有抹开面子,放了刘邦,可见,刘邦的鸿门宴大获全胜。
  那么,项羽为何不在宴会上干掉刘邦?司马迁写的跌宕起伏,总结下来,有这么几条:
  一,楚怀王的关中之约,先入关破秦者为关中王,信誉约定上项羽理亏。
  二,项羽听信投诚者曹无伤刘邦关中称王之说,才准备与刘邦开战的。而曹无伤是临阵倒戈的小人,其言即便是真实的也没有可信的力度,刘邦亲自到来说明情况,更证明曹无伤是小人告恶状。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亲人的说辞堪比枕边风,多是入心入骨。项伯为报答自己的救命恩人张良,被忠心不二的张良和善于采纳别人谏言的刘邦说动,约定刘邦亲自登门解释误会。项羽被项伯说服,放弃战争,接受刘邦的解释(投降)。
  四,大老粗樊哙闯帐诉衷肠,替刘邦说出“委屈”。项羽是要面子的人,此时便更不能杀掉刘邦,否则自己脸面难存。
  五,这一点,司马迁没说,那就是项羽当时虽然已是最强的势力,但是,他仍然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触犯众怒,遭到群殴。当时的义军并非他一家,周边还有几个强劲的势力,他还有所顾忌,并没有和其他义军彻底摊牌,也还没有和楚怀王闹翻,还是把自己摆在义军的位置,他的战略部署在紧要的关头并没有得到转变。
  可见,司马迁写鸿门宴的一个潜台词,就是项羽在接受刘邦赴宴之时,就已放弃战争,所以,无论范增怎么使眼色都是白搭的,项庄舞剑也注定只是徒劳。
  放弃了战争的项羽,又没能在鸿门宴上干掉刘邦,就等于一下失去了两次一鼓作气、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那么未来的历史就在这一刻改变了。
  另外,司马迁一再不惜笔墨渲染这一宴会细节,应当也是有深刻用意的:司马迁描写刘邦胜利的原因是,他能听地进身边人的劝谏,并且先有张良侠义救友在先,后有项伯舍身相救。再者是张良、樊哙等人能生死相随,刘邦为人处世的品德在此高占上风。
  相反,本来还可以用势力说话的项羽,却因为想的太多且好面子又狂妄自大,听不进身边人的建议,所以一再错失干掉对手的良机!总结下来就是,在大事处理上,项羽留下了太多的瑕疵和把柄,远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所以,从司马迁的鸿门宴来看,谁的人品好,谁能得人心,谁的格局大,谁能把控大局,谁的眼光高,谁能掌控未来!
  选自《看历史》
其他文献
实话实说固然没错,但有时候,实话虚说反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一个最典型的“实话虚说”例子:热恋中女生问男生“我是你第几个女朋友?”男生一句“你是我最后一个女朋友!”巧妙避开难题。正如台湾作家刘墉所言:“虚说的话基本上还是实话,只是说得不够精确。很多人采用这种方法,既没撒谎,又避免了尴尬。”有个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生活中很低调,还经常坐地铁上下班。因为经常在电视上主持节目,坐地铁的时候难免会被人追问:“
山西菜不成菜系,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说起山西菜,好像只有一盘“过油肉”,这让老西儿好生面上无光。但这实在又是没办法的事,与热爱家乡的情感无关。但在过油肉之外,我们山西确实还有不止一道菜,非常经典。其中尤为经典者,叫作“天桥黄河鲤”。这道菜,食材讲究格外严苛,寻常不易办得。乃至由于过份经典,成了菜肴中的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以我个人的浅陋见闻,觉得应该称它为晋菜中的极品。资深食客都
先问两个问题:你面对一个外卖送餐员的时候,你是否会觉得对方是弱势群体?如果你去银行办业务,你是不是会觉得银行的一线员工是弱势群体?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好好讨论的一个话题,我先给你政治经济学上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因而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一种社会群体。从这个概念的定义上我们看出来,弱势群体有一些基本特点:首先他们没有权力,这里的权力更多
我们都有一个胃,即使成为植物人后,也还有一个胃,否则连植物人也是做不成的。有人开玩笑说中国文化只剩下了个“吃”。如果你认为这个“吃”是为了胃,那可就错了。这个“吃”是为了眼睛、鼻子和嘴巴的,所谓“色、香、味”。嘴巴这一项里,除了“味觉”,也就是“甜、咸、酸、辣、辛、苦、膻、腥、麻、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口感”,所谓“滑、脆、粘、软、嫩、凉、烫”。我当然没有忘掉“臭”,臭豆腐,臭咸鱼,臭冬瓜,臭蚕
淘碟是我多年的爱好。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去音像店扫一通货,带回许多碟,再慢慢看。这样扫货,不免夹杂残次品和不同译名的重复碟,没关系,包换。只是去年暑假,出了一点诡异。那天,我女儿和她的同学———一帮大学生———想看惊悚片,要原版的、没有经过中文翻译的惊悚片。我选了一张碟,送进碟机,一阵嘈杂声突如其来,屏幕上出现的是赵本山!赵本山东北农家老太装扮,弯腰佝背站在舞台上,唱着“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
我对过分现实的艺术家往往一笑而过,他们通常会戴着面具,在那里慷慨激昂,空谈着理想或者主义,有一种自我虚脱的麻痹感。一旦回归画面和内心,他们的脆弱显而易见。艺术不容玷污,虽然它一直备受虚名和利益的裹挟。艺术必须纯粹,艺术绝对是灵魂深处的产物,不该带有任何俗世的附加和牵绊。也许你会说这好像太难达到了,但是元人已经达到过了。近现代的整个艺术囿于杂质太多,多少是令人失望的。画画的人,一天不拿笔就难受,无非
李可染,著名国画大师,由他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成为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国画作品《万山红遍》更是在拍卖会上拍出了上亿元的价格,一时间为世人所惊叹不已。他对待艺术相当严谨,作起画来总是一丝不苟,而对待人生更是严谨,他经常告诫后人的话语是:“立画品,先要正人品。”有一年,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举办国际科学学术会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应邀到会。在会议开始前,按照组委会的要求,他专门抽出时间前去拜访了李可
1498年,在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修道院,达·芬奇放下手中的画笔,终于完成了那幅世纪名作———《最后的晚餐》。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达·芬奇还算认真,他有时会在教堂从早画到晚,手里一直拿着画笔。有的时候,也会连续几天不碰笔,一天中,他有好几个小时伫立在这幅未完成的壁画前,双臂交叉放在胸前,独自一人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画中的人物。修道院院长似乎不太理解艺术家创作时的间歇性问题,总是催促他尽快完成这项
唐代的长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京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全城除去城北的皇宫和东西两市,共有一百一十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坊,坊与坊之间交叉着笔直的街道。它自从582年(隋文帝开皇二年)建立后,随时都在发展着,到了天宝时期可以说是达到极点。里边散布着统治者的宫殿府邸、各种宗教的庙宇、商店和旅舍,以及公开的和私人的园林。唐代著名的诗人很少没有到过长安的,他们都爱用他们的诗句写出长安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一个叫负函的地方。这地方是楚国北方的门户,楚昭王派来掌管这个门户的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其知名度不下于孔子———他就是“葉公好龙”的主人公叶公沈诸梁。叶公沈诸梁是南方能人,孔子是北方名人。这位一心想着北上争雄天下的能人,对孔子这位来自来自北方的名人颇感兴趣。几次交谈下来,他越发觉得这个孔子非同一般。孔子对他有一种神秘感,神圣感,但他无法把握这个人。有一天,他忍不住问子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