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数学问题,提高探究实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ian_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去探究问题时,由于年龄与认知水平的局限,经常会出现缺乏兴趣,动力不足,思维偏离走上岔道,理解肤浅、难以深入,迷惑不解、陷入困境等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炼主要问题,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归纳和矫正,从而拨开云雾,释疑解难,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有效地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学生是数学问题的发现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教学中要多挖掘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数学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见到的物体中哪些包含三角形?然后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讨论和辨别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使学生初步形成有关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引出数学问题:三角形中可以有几个直角?几个钝角?几个锐角?再通过拉一拉、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和验证数学问题。
  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创设一种生活情境,以学生关心的生活话题、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不仅能给数学的学习增添浓厚的趣味性,还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数学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有利于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联系生活知识,沟通数学问题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体现数学的物体事例、实例,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转变为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知识,沟通数学问题,感知数学的妙用,激发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探究学习效率。如张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四)”利息的计算时,让学生课前先到各银行看看、问问,了解人民币不同存期的年利率。每个学生把看到的,采访到的,想到的事情都做了现实的记录。了解了“本金、年利率”等一些生活知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300元压岁钱在银行存一年期整存整取,到期时有多少利息?学生结合课内外活动,联系生活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学数学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用得着,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联系生活知识中,提高了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三、参与实践探究,认识数学问题。


  学生亲身实践参与探究活动,可以引发认知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例如: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3次,得到的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给出了几个答案:1/3、1/6、1/8,究竟哪个分数是正确的答案?为了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找出相应的正确分数,让每位学生各自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3次,展开数数,就知道这张纸平均分成8份,其中一份就是这张纸的。这样,人人参与到实践探究活动中去1/8,从实践得到启发,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认识了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了探究学习的效率。
  由于学习通分时,教材大多以解决“如何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为背景,所以学生自然会把它跟当前的问题情境建立联系,从而产生知识的迁移。就会使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两个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支撑点来学习新知。这时教师可以自然地借助对直观材料的操作,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这样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探究实效得以实现,并以此认识理解数学问题。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问题,紧紧抓住所授数学问题的本质特点,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开展教学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问题解答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有效提升,为有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探究实效性。
其他文献
近来学了《逍遥游》,庄子的形象在脑海里愈加清晰,心里忍不住把孔子与庄子作了一番对比。   说到孔子与庄子的对比,不免就让人联想到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对比。而人们似乎都更喜欢庄子、黛玉,若有喜欢孔子、宝钗的,似乎就让人觉得:这人真循规蹈矩,太没意思了!   为什么更多人会喜欢前两者呢?这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点:给人以“出世”的浪漫、不俗之感。而后两者,则代表着“入世”。那么“入世”就一定是“俗”
期刊
教育的定义有很多种,笔者以为“教育”也指成长。 一、望闻问切,对症下良药   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被忽视、冷落的学生有时爱展现坏毛病。如果教师缺少中医式的“望闻问切”的智慧,有时就会出现更坏的结果呢。   想深一层,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也许就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我们班主任应当善待他们,爱护他们。要知道“坏”学生不一定是真坏,由于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
期刊
自2012年以来,我校数学组在王爱星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课题研究,数学老师们你追我赶,真正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在此背景下,我进行了《乘法口诀表》的小课题研究。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教材用了两个单元来安排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完全部口诀之后,很多孩子有了自己的理解。尤其是上了一节复习课之后,很多孩子意犹未尽,争先恐后地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乘法口诀表
期刊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大淑村矿党委始终紧紧围绕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党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百年强企的新要求,不断强化人才管理机制,通过强化人、岗需求,分析、實施竞聘上岗机制,开展导师制、课题帮带等优化激励手段,构建动态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实现人岗匹配,使企业人才队伍配备更加科学合理,充分撬动和激发各类人才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潜在竞争力,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百年强企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
期刊
我的妈妈来自农村,她从小便知道生活在农村没有出头之日,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于是,她成为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为了自己,也为了她的后代。   工作后的妈妈生活在镇上,我就是在这个小小的镇上出生的,一个白白胖胖的可愛小子。由于我的出生,妈妈更清楚了肩上的那份担子,和爸爸一起,扛起这份艰巨的责任。为了我,妈妈在学校里又当了班主任,比以前要忙上一倍;结束一天的工作,还要买菜烧饭,忙碌于各
期刊
我的妈妈,打小就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笔。   妈妈生在农村,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出了那个小村子,来到镇上读书。别的同学在那个年代,已经接触了当时叫作“时尚”的东西,有着许多新颖的爱好。但妈妈由于家境,无法和别的同学一样有着那么多的娱乐与爱好。而妈妈唯一的爱好,就是收藏各种好看的笔。周末在学校附近打打零工,一方面贴补学费与家用,其次就是为了买上几支好看的笔,来满足一下这唯一的小小的爱好。   或许是因
期刊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每当激昂的音乐响起,多少中华儿女轻轻落泪。简单的音符,又唤起中华儿女多么深沉的爱国情怀!   雄伟山河在你怀里,潺潺流水永不停息。长江黄河悠悠,孕育上千年的文化历史,它汹涌澎湃,它咆哮着,浪花激起我们的热血。长城之上盘旋着一条后劲十足的东方巨龙,在向世界怒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19年,我们回顾历史,我们在时代的这一头,而你在时代的另一头,
期刊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在自身的成长中和学生们一起修行。在和学生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我分享几个故事。一、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妙招推荐:阅读存折用起来。我告诉学生们,读书等于攒钱。  通过这种虚拟的经济制度,让学生懂得奖惩规则和成功无捷径的道理。二、学生爱看漫画书怎么办?  故事一:上星期我发现班上的一个小学生居然在上课的时候还在看漫画书。当时的我火冒三丈,一把将他的漫画书收上来,并丢在讲台上
期刊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写各地节日风俗,也讲述民间艺人逸事。编者想通过这样的内容让初三的学生了解各地风俗和民间文化。我努力挖掘教材的写作因素,拓展课外美文,精心设计了“舌尖上的记忆”话题作文。一、上好课内精读课,渗透写作技巧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两篇写美食的文章:文学大师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女作家琦君的《春酒》。  《端午的鸭蛋》一文通过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以及家乡的“端午的鸭
期刊
阅读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模块。深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并开展深度阅读教学工作,根据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探究,体验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张力和作者在文章中蕴藏的真实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与鉴赏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