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总关情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ly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月星辰,名山大川,大自然为我们展示了神奇瑰丽的面容;江河湖泊,花草树木,造物主为我们造就了多彩多姿的美景,置身其中,徜徉其间,谁能无感于怀?谁又能无动于衷?自古而今,文人墨客,各领风骚;迁客骚人,尽显风流。精彩传神的写景之文、状物之篇层出不穷,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诵之,心旷神怡;吟之,怦然心动。现信手拈来五篇精品,供同学们读、赏、练!
  
  (一)我的沿阶草
  
  她静静地伏在窗台上,默默地度过了无数个朝夕晨昏。年复一年,除了数日一勺清水外,再也不曾得到任何微薄的馈赠。
  可许久了,我却喊不出她的名字来,只知道针叶细密地排列在藤条上,无声地展露着生命的韵律。春天,悄然地沿枝条开出极小极小的淡蓝色的小花,不久,便会结出一串串浅绿色的果实;而到了秋天,那果实则变得殷红殷红的,远远望去,酷似儿时家乡崖畔上的酸枣或枸杞,委实可爱。
  因为珍惜这果实的色彩,便从不忍心摘,以至经过漫长严冬,等果实失去了水分,有的偶尔落到地上,才捡起来,剥开干瘪的表皮,只见里面一个圆圆的果核,显黑色,用舌尖一舔,方觉有一种淡淡的酸苦味儿……
  不料,某日邻居突然闯来,说要几粒拿去治病。我为之诧异,忙问道,这果实真能治病吗?谁知人家要的是根——一种半透明的、状若枣核形的药材,具有养阴生津、清肺止咳的功能,名为麦冬。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盆景竟是沿阶草,其根部真是一种止咳良药,可惜的是自己也曾久咳不止,以至卧床成疾,却未能求助于她……真是两心相近不相知。
  春日将至的日子里,伏案已久后,便抬头伸腰,却不想被什么触动了头发,待放眼一看,见正是这沿阶草长出了几条长长的蔓条,上面已爆出了纤弱的叶芽。那嫩绿嫩绿的色彩,虽然幼稚,却透露出一种勃然的生机……
  我忽而想到,相伴数载,却似乎从未见过她有如此诱人的风采。是因为去冬并不严寒的缘故,以至这春天的精灵过早获取了对春的敏感?但仔细思考,又不以为然。心想,也许是那次邻居的意外觅求,使我真正了解了她,从而在我心头突然产生了一种珍惜之情,彼此的心灵贴近了许多。
  也许人间至为珍贵的,恰恰是用真诚换来的友情,而理解才是打开友情之门的钥匙。当她在窗台上默默奉献的时候,因为无人理解,而常常“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此刻,当寂寞寥落的心境获得了理解,那生命的朝霞才忽而绚丽起来,呈现一派罕见的色彩,展露出一种少有的潇洒……
  我窗台上的沿阶草,你是否因为领受了一次心灵撞击的回音,才使生命的价值获得了升华?
  
  评 赏
  真情源于理解,理解加深友情。本文在以我对沿阶草从不介意到珍惜它,进而与之“心心相印”的描写中,道出了对事物的了解是建立感情的基础的道理,进而折射出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化解矛盾,建立深厚友情的真理。深刻的哲理寓于淡淡的叙事之中,以物事寓人情的笔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清淡洋溢浓情,纯朴透视厚质,这是此文的独到之笔,有可取之处。作者通篇没有重彩浓描,而是淡淡叙述,浅浅地描写,但就在这浅淡的描述中让人对沿阶草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不知不觉就爱上了它,进而感悟人生的真谛——理解万岁!
  
  阅读思考:
  1.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用“_______”在原文中画出来。
  2.从文题“我的沿阶草”中的“我的”,可以看出作者对沿阶草的感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是什么?
  3.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前三段描绘了沿阶草的生长情况,第一句话的“静静地”、“默默地”重在强调她的静默寥落,为下文作铺垫,这是一种欲抑先扬的写法。
  B.文章第四段点明沿阶草的特殊作用。这是我对沿阶草的感情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行文至此陡起波澜。
  C.文章第五、六段对沿阶草进行描写议论,表现她因去年冬天不太寒冷的缘故而透露出前所未有的诱人风采。
  D.文章第八段换用第二人称“你”与沿阶草直接对话,感情达到了高潮,也引起了读者心灵的共鸣。
  E.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以“我”对沿阶草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
  1.第七段第一句话“(也许)人间至为珍贵的,……钥匙。”(只要标“理解才是叩开友谊之门的钥匙”即可) 2.喜欢、珍爱、亲近(写出其中一种,意思对即可)因为沿阶草需求很少;有治病作用;“我”了解了她后,她的生命因此更加绚丽多彩;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生哲理(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3.A、C
  
  (二)海 棠
  
  在读大学的时候,一直想把家装饰一下。有一次用零用钱买了一大盆的棕榈,央人用板车送回北头的家中,摆在客厅里。自己是觉得室内的气氛浪漫起来了,可是父母却笑着摇头,认为我把家变成咖啡馆了。
  过了几天,放学回来,棕榈不见了。原来有花贩来过,母亲把它换成了两盆海棠,放在廊上了。那个下午,对着两盆红红绿绿、圆圆滚滚的很老式的花,我很生了一阵闷气。当然,我也不敢说什么,只是很痛惜自己的一番心血,而且有点伤心母亲的审美观无法与我的相比。
  而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是从头一次离开父母出国读书的时候吗?是当船在黑夜里驶入地中海而惊觉自己是远离家乡的时候吗?还是在身披白纱时,忽然想到母亲也曾这样年轻过的时候呢?
  而海棠就是属于年轻时的母亲的花。
  在北平深深的庭院里,就总摆着好些盆这样雅致而又妖艳的花。少女闲居无事,常会和友伴坐在廊前,一面赏花,一面编织着美丽的梦。而春雨就静静地下着,春风就缓缓地吹着。
  而从来没有过那样残酷的战争,从来没有过那样连年的颠沛流离,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忍受过那样多的苦难,于是,那一代的少女没有一个能实现她们的梦。
  可是,母亲们忍受过来了,而且,也从来没有听到她们在子女面前诉说过什么苦。可是,每一次,在看见海棠花时,总忍不住想要买下来。
  要买下来的,不仅仅是那盆花,还有那盆花里的青春,那盆花里的良辰美景,那盆花里的古老而芬芳的故国。
  而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心。
  
  评 赏
  海棠花象征少女的青春,象征良辰美景,象征前程似锦的祖国。作者借对海棠的描写来加深对母亲的理解,来体悟老一辈的心境,进而歌颂老人们历经沧桑,而意志坚强,倍受苦难,更见“芬芳”的高尚情操。买一盆海棠花来圆母亲未圆的梦,买一盆海棠花表一下女儿对母亲的挚爱,对祖国母亲的深情。作者就这样借海棠花抒发了自己对母亲、对祖国全部的爱。行文多变,波澜起伏,使读者随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而陶醉其中。
  心理描写细腻感人。当“我”费尽心机弄来的棕榈树变成了海棠树,作者没有像那些无知的人向母亲兴师问罪,而是陷入了深深地思索,寻找自己对母亲的心不了解的答案。第三段那三句反问句,一句比一句感情加深,一句比一句让读者看到作者纯洁的心理、美好的灵魂。这种不加雕饰、质朴的笔法是值得学习的。
  
  阅读思考:
  1.本文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请把表示“我”心理发展的关键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闷气)——(  )——(  )——(明白)
  2.请在文章中用波浪线画出作者赋予海棠深刻含义的句子。
  3.第三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哪些?首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4.第五段有“而春雨就静静地下着,春风就缓缓地吹着”一句,请你根据语境,发挥想象,写一句与此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5.第六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而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心”。你是怎样理解“终于”一词的含义的呢?
  7.仿照第三段中的“是……还是……”写两句话。
  
  参考答案:
  1.痛惜伤心2.要买下来的,不仅仅是那盆花,还有那盆花里的青春,那盆花里的良辰美景,那盆花里的古老而芬芳的故国。3.设问、排比;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4.树叶就飒飒地动着,杏花就娇娇地站着(大体相似即可,不必强求统一)。5.追忆那个时代的苦难,为展现母亲的形象作铺垫。 6.表明“我”对母亲换花一事在心理上经历过一场艰苦的历程。 7.略
  
  (三)荷叶咏
  
  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从湖上飘来,愈往前走便愈分明地看出湖上的那一片墨绿。啊,到了,荷花洲!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玉立亭亭的荷花。粉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带雨,皎皎无瑕;怒放的,嫩蕊摇黄;含苞的,娇羞欲语。再加绿盖叠翠,青盘滚珠,好一幅迷人景色。
  我在一块大青石上坐下,凝神思索,古人许多咏荷的诗句纷至沓来……是啊,荷花!多少人赞美过你,描绘过你,把许多美丽的名称赋予了你啊。不少诗人或取其洁新,或取其艳丽,写过许多秀丽如画的佳句。周敦颐的《爱莲说》值得一提。这篇散文,字数不多,但却写出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殊性格。在众多咏荷的作品中,可算独树一帜。
  忽然,一阵凉风吹来,一阵清香袭来,田田荷叶轻轻摇荡,把颗颗“珍珠”倾入湖中。我的联想中断了。看着眼前的景象,一个奇异的念头油然而生,而且夹杂着一丝隐隐的不平之气。我大胆地设想:如果去掉这些荷叶将会怎么样?如果只剩下一枝枝光杆荷花,景色还能这样迷人吗?从美学意义上看,荷叶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这部分也就失去了美。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看,没有叶子便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便绝对长不出这漂亮的荷花以至莲蓬和藕。难道那些荷叶就不值得歌颂吗?难道它们只能作为一种陪衬出现在古人的诗中吗?
  看啊,这些荷叶,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盛夏时,它们从不与人争风,反而像把把团扇把阵阵清香送来。当风雨袭来时,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摧雨压。当烈日吐火时,它们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阴凉处的鱼游虾游。它们襟怀坦荡,外直中通,日月都能囊括在心中,虫豸从来不敢侵身。当人们把荷叶从茎部掐断时,千丝万缕连着根,那是它们不忘湖塘养育之恩的证明。
  荷叶本身美,而且创造了荷花的美。但最吸引我的是荷叶的精神美。诚然,它不像荷花,它没有什么艳称、佳号;荷叶,莲叶而已。当人们指点、欣赏着荷花甚至忘记它的存在时,它从不计较什么;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不论地位,它总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是的,古人的诗赋中从没专门歌颂过它,但离开它,便使一切咏荷名作的产生成为不可能。它的风格不但深深感染着我,而且给我许多启示。这湖中的美景是谁创造的呢?远处的青山是谁染绿的呢?这大地上的一切美好事物是谁培育出来的呢?他们像荷叶一样,只有最简单的名称:人民群众。荷叶的风格就深深蕴含在他们之中。荷叶的风格不就是人民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我爱荷叶,故称荷叶咏。
  
  评 赏
  “移舟水溅差差绿,绮槛风摆柄柄香。”作者不去写亭亭玉立的荷花,也不写“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藕,却匠心独运,去歌咏那“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的荷叶。细细品味荷叶也确有可赞之处,不论别的,就它那不争名利、不出风头、默默奉献的精神,就值得大加赞赏,而这并不是作者赏荷叶的真正目的。读完全文才会豁然开朗,他是借赞荷叶来歌颂伟大的人民群众。这就使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景物描写,而使之升华为赞美一种精神,歌咏一种品质,给人以精神鼓舞,灵魂的洗礼!那叶柄的清香沁人心肺。
  层层铺垫,渐入佳境是这篇文章的独到之笔。文章开篇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荷花、莲藕,给读者一个美好的错觉,正当读者沉浸于对荷花丽质清香的欣赏之中时,突然宕开一笔,抒写起荷叶来。正当我们一心一意欣赏荷叶之时,作者又把我们的视线引到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上来,这种层层铺垫、引人入胜的妙笔,值得借鉴。
  
  阅读思考:
  1.从上文第二段内容看,这里的景色很迷人。你认为表现在什么地方?试举一例说明。
  2.上文第三段中,作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古人咏荷诗句,请你从课外摘抄两个能体现荷特点的描写性诗句,体会诗句描写的妙处。
  3.阅读下面几个句子,回答问题。
  (1)作者称周敦颐的《爱莲说》“在众多咏荷作品中,可算独树一帜”,其中的“独树一帜”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2)第四段中,作者说“我的联想中断了”的原因是什么?
  (3)第四段“夹杂着一丝隐隐的不平之气”中的“不平之气”指的是什么?
  (4)第六段中“荷叶本身美,而且创造了荷花的美”一句包含着怎样的意思?
  4.概括上文第五段所表现的荷花的精神品质。
  5.本文立意新颖,由“物”写到“人”,请说说二者的相似之处是什么?为什么说荷叶的风格蕴含在劳动人民之中?
  
  参考答案:
  1.可以从色彩、形态、动态、映衬、构图等任一方面选例,只要能说出它的美即可。 2.略3.(1)与众不同地写出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殊性格。(2)由于感觉到了凉风清香,看到了荷叶摇荡,“珍珠”入湖的迷人美景,使作者从联想回到了现实中。(3)为荷叶在古人的诗中只能作为一种陪衬不平,而荷叶无论就其作为美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从生物学意义上看,都是值得歌颂的。(4)荷叶不仅本身是美的,而且它也是荷花美的创造者,无论从映衬还是生物学的角度看,荷叶的功劳都是不该忽视的。4.不慕名利、无私无畏、舍己利人、襟怀坦荡、饮水思源、默默奉献等。5.相似之处:荷叶“从不计较什么;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不论地位,它总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人民群众就是如此,荷叶的风格就是人民群众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四)故乡的芦苇
  
  长江口外,黄海之滨,有一个绿色的美丽的海岛。那就是我的故乡。
  二十几年在北国的大城市里工作,我常常想念我远在南方的故乡。
  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
  然而,多年来尤其令我梦牵魂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
  是的,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青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
  ——到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
  我们还喜欢用芦叶折成绿色的芦叶船。手巧的伙伴,还会从旧火柴匣上剪下小片片,当作舵,安在小船的尾部,还用香烟匣里的锡纸做成小小的银色的帆叶。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丫,蹲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各自把小船移到水面上。
  “开船罗!开船罗!”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之花,顺流而去……
  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每每想起你,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对故乡的芦苇,又逐渐加了一层钦佩以至崇敬——
  它几乎无所不在。凡有人烟之处,就有它蓬勃的生命。
  它不喜欢单个儿独处,而总是集丛而生。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根根相连,叶叶相依,互为提携,相亲相爱,结成一个绿色的集体,因此,再猛再烈的风也刮不倒它。
  它所求甚少。它从不占良田,不需要给它特别施什么肥。即使在十分贫瘠的土地上,它也能挺干抽叶,顽强地生长。
  对故乡农民来说,它是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常用它搭瓜棚豆架,打篱笆,编苇席、苇帘子;用芦笆盖的房子,冬暖夏凉;把芦苇秆锯成一截截后,可以做织布用的纡子轴,笔套,抽烟的又可做烟嘴;它还是造纸的好原料;每年春节,给孩子做花花绿绿的马灯、八角灯,少不了要用芦苇做支架;芦篾又可做风筝、编制各种工艺品;散发着特有的清香的芦叶,可以用来包粽子;雪白的芦根,又脆又甜,可以食用,还可以治病;芦花可以做枕芯,贫苦人用它做的芦花鞋,既保温又御寒;芦苇还可以当柴烧,芦灰又可做肥料……
  故乡的芦苇真是一种极其普通但却有极大用途的植物。
  从它身上,我们不是可以悟到某种有益的启示吗?它那种风格,那种乐于献身的精神,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
  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
  啊,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评 赏
  故乡——芦苇,一支热情的赞歌。
  芦苇,童年时悦耳的哨音,扬帆远航的小船,亲密无间的伙伴。
  芦苇,叶叶相依,团结友爱,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人类的贡献最大。
  作者就是以这样的几幅典型的画面,从形到神,从功用到品质,热情赞颂了芦苇的奉献精神,并进一步启发人们学习芦苇的互为提携、相亲相爱的风格以及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今天,这种精神尤为可贵,以此激起读者的共鸣。
  结构多变,长短句灵活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在行文时,作者避免那种长段大论,而是将其化为小段短句,这样结构明快,便于吟读,便于理解文段的要旨。
  
  阅读思考:
  1.故乡,值得人记忆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说故乡的芦苇“尤其令我梦牵魂绕,永远不能忘”呢?结合课文作简要回答。
  2.第五段写芦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说说第七段中“探”一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第五段写长大的芦苇,第七段写初春刚长出的芦苇。有人说两段的顺序调换一下,更合逻辑。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5.第十段作者写芦苇的人称发生了变化,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因为故乡的芦苇给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想起它就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中;故乡的芦苇还能让我悟到人生的启示。 2.比喻。 3.写出芦苇在初春季节刚刚露出嫩芽时的情态。“探”有拟人的色彩,写出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 4.不同意,因为第八段“到这时候”和第七段是衔接在一起的。 5.改用了第二人称,更便于作者抒发对芦苇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6.故乡的芦苇。
  
  (五)鼎湖山听泉
  
  挟着细雨,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住了,雾便漫得更开了。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树,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令人不禁想见山泉活脱进跳的姿影,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不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活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这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唯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远近高低确是一片浓碧。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可分,沉甸甸地漫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径,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声越发悦耳,而泉影越不可寻。怅惘间,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银铃者,是石上湍急的清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急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入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流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评 赏
  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
  真情是人间的灵魂。
  这就是鼎湖山听泉的主旋律。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紧扣一个“听”字,重抓一个“感”字,生动描绘了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泉水的不同音响。有时泠泠淙淙,有时苍苍浑重,有时清脆如银铃摇荡,有时厚重如轰响。这些大自然的美好乐章,多么清纯,多么优美,听之令人窥谷忘返,赏之令人望峰息心,名利将会随泉而流,荣辱将被荡涤无遗,留下的是淡泊的心,浓浓的情。作者这种淡泊名利的心境,超脱的灵魂,时时感染读者。读了此文,你会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
  语言形象生动,写景优美传神。作者行文时,有如口吐莲花,妙语连珠,银铃般的泉声在他的描摹之下确实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如开头一段的描写,给人一种蒙眬的神奇莫测的美感,实如幻觉仙境一般。同时在赏景中使人顿悟人生哲理。这种情文并茂的写法,实在会给读者不少启迪。
  
  阅读思考:
  1.阅读要善于积累,试从文中找出几个可以用来形容或描写泉声的词语。
  2.第三段楹联的内容可以换用文中的哪两句话来表达?
  3.仔细品味第四段的画线句,试从语言和内容两方面进行简析。
  4.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就会听到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鼎湖山听泉》不就是这样听的吗?就选文给你的启示,谈谈你在实际生活中用心聆听的一个细节,写出你的所听所感。
  
  参考答案:
  1.泠泠淙淙、清朗、悦耳、清亮、柔曼、清脆、厚重、雄浑、悠扬(以上写出6个即可) 2.这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站在亭前望去,远近高低确是一片浓碧。 3.语言方面:把“安详厚重的钟声”比喻成老人扶杖立于门前的召唤,把“欢快清亮的泉声”比喻为嬉戏忘返的孩子。语言生动传神,写活了钟声和泉声。内容方面:人为的钟声与自然的泉声相应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老人的庄重与慈爱和小孩的嬉戏与欢快相统一,体现了静动的和谐、生活的美好,同时又与第二段“活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相照应。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围绕语言和内容来谈即可。 4.略
其他文献
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是一篇情趣理趣兼而有之的散文。文章的结束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被冰心老人誉为“深澈的哲理”,给人以启迪。文中的一幅幅充满情趣、和谐美好的画面亦使人深受感动。  首先,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幅和谐的花鸟画。  鸟儿虽然已经有了“舒适又温暖的巢”,但“我”仍旧精心为它布置了一个别致的窝——我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阳
期刊
原文  美国刀  杨汗光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司令参加朝鲜战争。  一次,羌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了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们家后,用来切菜、切肉,
期刊
你是否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看着已经溢了的水桶,大声喊叫:“妈,水满了!水满了!快来关水。”你是否会因此而感到不解:这么大的一个孩子,关水这样简单的事也要让父母去做?但这却是事实,它反映了我国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一孩子不能自立。  自立,顾名思义,即自己独立。自立是一个人自身的一种素质,一种品质,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与修养。在实际生活中,你只有学会自立,才能使自己尝到苦
期刊
少年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活泼好动,激情飞扬;少年充满希望,充满活力,昂扬向上,意气风发。少年生活丰富多彩,犹如大海边的五彩的贝壳。下面所选的几篇文章都很好地展现了少年生活的美好时光,能够勾起人们对少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我们不妨也拿起手中的笔,记下生活中这绚丽的一笔,把它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永久珍藏。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
期刊
①DNA检测就是在DNA分子水平上检查其结构或基因功能表现程度上的改变,以用于诊断疾病或健康状况,以及司法部门对罪犯的鉴别、性别鉴别、器官或组织移植的配型等等。  ②用于诊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DNA检测也叫基因诊断。基因诊断被称为第四代诊断技术。前三代都是以疾病的表现为依据,但疾病的表现在时间上往往比较晚,产生的因素多,经常造成不能明确诊断或延误病情的缺憾,基因诊断则避开了上述缺憾,以基因型为依据,
期刊
月光饼  琦 君①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地掰
期刊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这首小词写灯下听雨无眠,抒情主人公因闻雨打芭蕉而引起思乡怀远的愁苦之情。  本篇写夜雨,写雨中情。写夜雨,从听觉入手,描绘出愁夜雨景。“一声声,一更更”,雨声和着更声,写出秋夜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并以更声相衬,烘托出夜之静寂。“窗外芭蕉窗里灯”,雨打芭蕉,点点滴滴,声声入耳,此语与李清照的“梧桐更兼
期刊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笫三节课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铃打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
期刊
有一天,一个生物学家经过一家农场,看见鸡舍的鸡群中有一只老鹰,于是就问农场的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这般与鸡为伍的地步。农场主说:“因为我一直喂鸡饲料,把它训练成了一只鸡,所以它一直都不想飞,它的一举一动根本就是鸡,而且根本不以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  生物学家说:“不过,它到底还是一只老鹰,应该一教就会飞的。”  经过一番讨论后,两个人终于同意试试看是否可行。生物学家轻轻地把老鹰放在手臂上
期刊
李永康的《生命是美丽的》是一篇优美的校园散文,它反映了师生之间的真爱。  文章是撷取了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些事件来展开全篇的。被安排到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山学校里任教,虽然早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仍然有一些情况是“我”所始料不及的。焦黄的景象自不必说,单是孩子们上课这一点就让人头痛不已:“书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闻所未闻。一些新鲜的词汇,我往往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是一脸的陌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