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小言》序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a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收入《大学有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及《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的《我的“大学研究”之路》中,有这么一段话:“谈论中国大学,可以是专业论文,也可以是即兴演说,还可以是随笔、短论、答问等。之所以长枪短棒、匕首弹弓一起上,一是兼及历史与现实,努力介入当下的社会(教育)改革,二是思考尚不成熟,为文略嫌匆促。”如此自我辩解,主要是感叹没能“就北京大学撰写沉甸甸的专著”。现在看来,不必那么自我压抑——短论就是短论,随笔就是随笔,卸下了学问的盔甲,畅所欲言,未尝不是一件快事。若不拐弯、不加注、不粉饰,直来直去,三言两语就道破天机,或直指人心,那才叫本事呢。
  不想发展成为专著,就这么“随便谈谈”,
  谈大学的功用,谈校史的力量,谈教授的职责,
  谈校长的眼光,谈课程的魅力,谈博士的培养,
  谈学科的建设,谈学生的志气,谈排名的困惑,
  谈改革的代价……想到哪,谈到哪,“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那是很幸福的事情。
  当然,这需要机缘。今年初,《新京报》约我开专栏,说好是自由自在地“谈大学”。犹豫了好一阵子,终于答应了,打动我的是妻子的一句话:不如把近几年在北大、港中大两边跑的感想写下来。
  说“感想”而不是“思考”,并非故作谦虚。这些年谈大学,我发现,抄校训或章程不顶用,讲校史与故事也不顶用,很多时候,大道理谁都懂,只是一到具体操作,全忘了。不是真忘记,而是受各种内外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停顿、迂回乃至放弃。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无力指点江山,只能站在观察员的立场,从细微处入手,帮助读者了解“另一种大学”。至于你愿意从外往内看,还是从内往外看,悉听尊便。
  平时很少开专栏,只记得曾为《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写《看图说书》(2000年),在《文物天地》连载《大英博物馆日记》(2001-2002年),前者十四则,后者仅七期。这回坚持这么长时间,二月开工,十二月收摊,中间没有断档,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新京报》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三日刊出《大学小言》的开篇《小言“小言”》,可第二、三、四则在此之前就问世了。记得很清楚,那天傍晚,我在拉萨出差,突然接到编辑电话,说版面出了问题,需要应急,故将我的三则短文捏合成《陈平原: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明天见报(《新京报》2013年3月2日)。我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此后各期,除了一则“有碍观瞻”被卡住,其他的基本正常刊出(偶有因报纸版面调整而中断者)。
  九月初,香港《明报》记者来访,撰写《中大五十年:大学还有大学精神吗?——专访陈平原》(《明报》2013年9月24日),同时提出,与《新京报》分享“大学小言”专栏。征得同意后,《明报》从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八日起,也是每周一则。至于此专栏结束的时间,《新京报》是二〇一四年一月十八日,《明报》则延长了一周。
  让我感动不已的是,居然有不少热心教育的朋友追踪此专栏,且不失时机地喝几句彩。更有好几家大陆及香港的出版社,刚看了几则,便找上门来,表示愿意出书。正是他们的热情鼓励,使得我明知这些短文不登大雅之堂,也愿意见缝插针,把事情做完。
  考虑到“大学小言”专栏文字不多,出书显得单薄;我配上了这两年所撰关于大学的评论或随感。两组文章均按写作时间排列,其中的思路不无交叉处,可以互相印证。
  十五年前,因编《北大旧事》(三联书店1998年)、撰《老北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被人戏称为“校史专家”。我当即发表《辞“校史专家”说》(《新民晚报》1998年5月10日),澄清自己的学术立场:“从事学术史、思想史、文学史的朋友,都是潜在的教育史研究专家。因为,百年中国,取消科举取士以及兴办新式学堂,乃值得大书特书的‘关键时刻’。而大学制度的建立,包括其蕴涵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精神,对于传统中国的改造,更是带根本性的——相对于具体的思想学说的转移而言。”
  这本小书,依旧持此立场:谈论中国大学,兼及大视野与小感触,从自己比较熟悉的北大和港中大入手,但明显超越“校史专家”的眼界、趣味与责任。
其他文献
今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请来了两部德国戏。五月一日、二日,汉堡塔利亚剧院二。一三年排演的《耶德曼》(Jedermann)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演出了两晚。一千五百人的剧场几乎全部坐满,不少观众从北京、上海甚至广州跑来看戏。每场演出之后都是掌声雷动。在笔者主持的演后谈中,中国观众对这部作品表达了极大的热忱。  《耶德曼》是和萨尔斯堡艺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部特殊剧作。其剧作者霍夫曼斯塔尔(Hugo yon
期刊
一  那年,我十五岁,没错,十五岁。初中毕业的暑假,一个人在书店里泡着,买了一本萨冈的小说集。  说到十五岁,不得不说到刚刚过去的初中三年,那是如何躁动而丰盛的三年啊,我每天都写日记,并且锁在爸爸手制的粗糙木箱里,在父母家的阁楼里一放二十几年。每一页,记到的每一天,我似乎都在与不同的男生发生某种隐秘的心灵沟通。在二十几年后的同学聚会中,我豪气地向老同学们宣布:“真的,当年好像每天都在暗恋,一天都没
期刊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二十多年后,美国与英国又大战了一场。那就是一八一二年对英战争,也即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一八一四年,英军甚至杀进华盛顿,纵火焚烧白宫和国会大厦,熊熊烈焰之中,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全数化为灰烬。  在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图书馆惨遭焚毁的情况下,前总统杰弗逊及时作出重大贡献。他把自己多年来收藏的六千四百多种图书售予国会图书馆,使国会议员们不至于因这突如其来的书荒——无书可读、无资料可查而感到焦虑
期刊
他早就该死了。像他这样的人,没几个活到老的。  可惜在他走红的日子里,死神日夜盘踞在战壕中,忙着搜罗那些为了夺取或守护几块荒地而丧命的灵魂。  不过,在六千字内,他还是会死。  幸好席勒(Egon schiele)是个早熟又勤奋的艺术家(图1)。他的天赋也许是遗传的,虽然他的父亲没把绘画当一回事,而是把毕生心血投入铁路事业。这么做或许缺乏野心,但和所有公务员职位一样,足以负担中产阶级的安康生活。当
期刊
二○○一年纽约“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的没几天,茱莉亚音乐学院安排几位学生到位于曼哈顿中城的军械制造厂(Armory)演奏,那是安置亲友、家属的地方,小提琴家哈维(William Haryey)就是现场学生中的一位,回忆当时的情景,哈维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墙上处处贴满失踪告示与失踪人照片的景象,在拥挤的人群间,他与音乐学院的同学开始演奏弦乐四重奏作品,有海顿、贝多芬、舒伯特……直到天色渐暗,同学们一一
期刊
村上春树编译了一本《生日故事集》。他在序言中已经交代,一共十三篇,十二篇出自美国当代作家之手,由孔亚雷君据英文原文译为中文。最后一篇《生日女孩》是村上本人的作品。据上海“九久读书人”的编辑介绍,作为中文版,村上事务所希望由我根据日文而非英文版译为中文,包括中文版用为序言的日文版后记和对前十二篇的日文点评。  说实话,自二〇〇五年翻译村上短篇小说集《东京奇谭集》以来,我差不多有九年没译村上的小说作品
期刊
一、“多元一体”的中国戏曲  这几年香港政府对戏曲的推广,做了不少很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康文署每年策划的“中国戏曲节”,提升本地粤剧展演水平,推广昆曲与京戏的精致表演,还系统介绍各地的地方戏,让我们看到,每个地方的表演艺术都有其文化特色,都有一些绝活,都在节骨眼上让人叹为观止。我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看了十几年的歌剧,听帕瓦罗蒂、多明戈、弗莱明、巴托丽等人演唱,享受天籁萦绕的乐趣,却总是感到歌剧重“唱
期刊
一、一幅讽刺画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芝加哥的第一位黑人市长哈罗德·华盛顿刚刚连任,却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他在芝加哥的黑人社区中有着非常高的威望,所以他去世后不久,就开始流传一张海报,微笑着的他和耶稣一起飘浮在芝加哥城市的上空;海报的标题为“Worry Ye Not"。然而芝加哥艺术学院的一位学生大卫·尼尔森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哈罗德·华盛顿已经被神化,而这是不应该的。一九八八年春天,尼
期刊
孙琴安先生是文坛闻名遐迩的诗评家,在我国现当代诗歌研究方面著述甚丰,出版有《现代诗四十家风格论》、《朦胧诗二十五年》等。而今《中国新诗三十年——当今诗人群落》又桀然问世。在我的印象中,近年来虽然诸多方家都很关注民间诗歌群体的研究,却鲜有这一论题及资料的集力呈献。它着实拓展了诗歌群落研究的新空间,为近三十年以来波谲云诡、摇曳多姿的民间诗界的风云变迁留存了一份难得的写真,其功不可没,惠益后人。  改革
期刊
鲁迅在杂文中常常“骂人”,是早已为正人君子学者教授者流所不齿、所愤愤不平,而且义形于色地声讨挞伐过的。其实,何止于杂文呢,鲁迅的小说不是也曾背上过这一罪名吗?  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六日《现代评论》(第4卷第89期),高-一涵的《闲话》一文中有云:“我记得《阿Q正传》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并且有一位朋友,当我面说,昨日《阿Q正传》上某一段仿佛就是骂他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