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持续开展以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然而,现行中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在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重视和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
一、什么是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创造,是从全社会范围来考察的,是指能导致诞生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突破性、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的活动和思维;广义的创新,是从个人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独特、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即使相对于全社会来说并非具有创造性。从这一点上讲,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广义的创造性。
二、为什么要培养创造精神
大家知道,历史是人类社会已经发生的事实,它不能像文艺作品那样进行虚构和创作。因此,历史教学只能是阐述陈旧的知识而不能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历史教学只注重学生从“三皇五帝到如今”的系统知识的学习,死记硬背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唯一通道,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犹如“复印机”,除了重复前人的结论之外,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缺乏创新,培养的学生往往是手高眼低,应变力、创造力都显得非常的微弱和不足。
而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崇尚创新已成为奔腾全球的滚滚潮流。我们历史教学应如何融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并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成为历史教学的迫切任务。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历史教学的主体目标是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留下的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历史经验,而不受这些知识、观点、经验的拘束。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历史。
第一,抓住学生学习动机,注重学生的意识创新。即激發创新需要,产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释放创新激情,坚定创新意识,使学生达到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比如,为了配合乡土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老一辈的创业艰难和今日的辉煌成就,我在初二举办了一次“昔日的艰难 今日的辉煌展览”。许多同学拿来了改革开放初期反映我地历史的风景和家庭生活照,有些同学拿来了反映今日的素材,两组照片贴在一起,在校内进行了展出,照片中反映我地巨大变化的场面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也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同时,学校领导的赞赏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然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也是一个较好的调节。
第二,抓住学生心理,注重学生的思维创新。即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现代中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求知欲旺盛,喜欢思考,教师若因势利导,思维的培养就会事半功倍。
第三,抓住学生特点,注重学生的能力创造。学习历史不一定必须进行纯知识传授,照本宣科,在学习方面也要有自己的独创。通过能力创造,让学生从单纯的知识记忆中超越出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来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近年来,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比如,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方式,从编剧、排练、服装均由学生自己完成。比如《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学生兴致勃勃地查资料、写剧本、分配角色排练,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就两汉与匈奴和战的原因,对昭君出塞的看法,以及对民族战争的认识等展开讨论。这种活动形式,把学习历史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觉探索和思考,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四,抓住本学科特点,注重学生的情感创造。创造情感是创新重要的推动力。没有对新事物的满腔热情,就无所谓创新。因而,要培养学生为国家贡献,为人类造福,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情感的素材。每次讲到民族英雄时,我都力求用激昂的情绪和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感染教育学生,激发起他们对英雄人物的深深热爱。继而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冯子材70高龄奋勇杀敌,邓世昌义愤填膺怒撞吉野号……历史上千千万万个英雄人物,面对死亡显示出毫无畏惧的英雄气概,他们为什么?”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讨论,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生存模式。
第五,根据现实,注重学习习惯的创造。即在学习内容上,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喜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对感兴趣的事物愿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在学习时间上,除了完成课堂作业,更多时间放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在学习目标上,不仅能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且能进行批判性吸收。
比如在学习时间和目标上,我一般不留课内作业,而是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或从事其他活动,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再反馈到课内,每堂课我们都坚持一个小栏目——讲故事,学生从课外学到的东西既可以灵活运用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从事其他活动方面,我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每个人通过谈话、写信方式,向长辈了解自己的家史,了解每一个人的职业、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生存环境,并进行分析,由此看出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21世纪是学习的社会,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追求“授之以渔”,而不能囿于“授之以鱼”的旧教学模式中。
以上是我就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几点认识和体会,这仅仅是几个方面。人贵在创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还需要我们提出更多的新的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思想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一、什么是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创造,是从全社会范围来考察的,是指能导致诞生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突破性、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的活动和思维;广义的创新,是从个人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独特、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即使相对于全社会来说并非具有创造性。从这一点上讲,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广义的创造性。
二、为什么要培养创造精神
大家知道,历史是人类社会已经发生的事实,它不能像文艺作品那样进行虚构和创作。因此,历史教学只能是阐述陈旧的知识而不能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历史教学只注重学生从“三皇五帝到如今”的系统知识的学习,死记硬背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唯一通道,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犹如“复印机”,除了重复前人的结论之外,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缺乏创新,培养的学生往往是手高眼低,应变力、创造力都显得非常的微弱和不足。
而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崇尚创新已成为奔腾全球的滚滚潮流。我们历史教学应如何融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并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成为历史教学的迫切任务。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历史教学的主体目标是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留下的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历史经验,而不受这些知识、观点、经验的拘束。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历史。
第一,抓住学生学习动机,注重学生的意识创新。即激發创新需要,产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释放创新激情,坚定创新意识,使学生达到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比如,为了配合乡土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老一辈的创业艰难和今日的辉煌成就,我在初二举办了一次“昔日的艰难 今日的辉煌展览”。许多同学拿来了改革开放初期反映我地历史的风景和家庭生活照,有些同学拿来了反映今日的素材,两组照片贴在一起,在校内进行了展出,照片中反映我地巨大变化的场面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也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同时,学校领导的赞赏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然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也是一个较好的调节。
第二,抓住学生心理,注重学生的思维创新。即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现代中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求知欲旺盛,喜欢思考,教师若因势利导,思维的培养就会事半功倍。
第三,抓住学生特点,注重学生的能力创造。学习历史不一定必须进行纯知识传授,照本宣科,在学习方面也要有自己的独创。通过能力创造,让学生从单纯的知识记忆中超越出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来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近年来,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比如,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方式,从编剧、排练、服装均由学生自己完成。比如《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学生兴致勃勃地查资料、写剧本、分配角色排练,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就两汉与匈奴和战的原因,对昭君出塞的看法,以及对民族战争的认识等展开讨论。这种活动形式,把学习历史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觉探索和思考,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四,抓住本学科特点,注重学生的情感创造。创造情感是创新重要的推动力。没有对新事物的满腔热情,就无所谓创新。因而,要培养学生为国家贡献,为人类造福,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情感的素材。每次讲到民族英雄时,我都力求用激昂的情绪和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感染教育学生,激发起他们对英雄人物的深深热爱。继而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冯子材70高龄奋勇杀敌,邓世昌义愤填膺怒撞吉野号……历史上千千万万个英雄人物,面对死亡显示出毫无畏惧的英雄气概,他们为什么?”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讨论,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生存模式。
第五,根据现实,注重学习习惯的创造。即在学习内容上,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喜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对感兴趣的事物愿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在学习时间上,除了完成课堂作业,更多时间放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在学习目标上,不仅能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且能进行批判性吸收。
比如在学习时间和目标上,我一般不留课内作业,而是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或从事其他活动,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再反馈到课内,每堂课我们都坚持一个小栏目——讲故事,学生从课外学到的东西既可以灵活运用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从事其他活动方面,我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每个人通过谈话、写信方式,向长辈了解自己的家史,了解每一个人的职业、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生存环境,并进行分析,由此看出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21世纪是学习的社会,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追求“授之以渔”,而不能囿于“授之以鱼”的旧教学模式中。
以上是我就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几点认识和体会,这仅仅是几个方面。人贵在创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还需要我们提出更多的新的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思想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