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CD22 CAR-T联合抗CD19 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致重度肝肿大一例

来源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doitt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史摘要

患者男,11岁,2019年6月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普通型中危组NRAS阳性),经标准化治疗后获完全缓解(CR),但短期内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给予甲氨蝶呤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后再次出现骨髓复发,提示复发/难治。2019年10月入组抗CD22 CAR-T联合抗CD19 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实验,回输后患者出现高热、低血压、抽搐表现,期间给予5 mg地塞米松及支持治疗,第10天体温、血压正常,但患者出现严重肝肿大,上界至乳头水平、下至髂棘水平,给予泼尼松20 mg/d联合多烯磷酰胆碱,3周后肝脏恢复正常水平。

症状体征

全身皮肤黏膜苍白,无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触诊肝上界至乳头水平、下至髂棘水平,伴有压痛,脾脏肋缘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诊断方法

诊断及分型标准参照《白血病诊断及诊疗标准》。CAR-T治疗相关副作用评估参照2018年美国移植及细胞治疗学会(Amercia society for transplantion and cellular therapy,ASTCT)一致性CRS评估系统。

治疗方法

FC(环磷酰胺55 mg d1-2,氟达拉滨30 mg d1-4)预处理7 d后回输抗CD19+CAR-T细胞和抗CD22+CAR-T细胞,回输后第8天开始出现反复高热,抽搐1次,血压降至70~80/35~45 mmHg (1 mmHg=0.133 kPa),查铁蛋白升高8倍,白介素(IL)-6、IL-10升高近10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FIB)下降、肝功能、心肌酶明显异常。病理征、脑膜刺激征阴性,计算力、认知功能均正常。给予5 mg地塞米松1次、血管活性药物、解热镇痛、血浆、冷沉淀、保肝药物等应用。第10天体温、血压正常,CRP、铁蛋白、IL-6、IL-10降至基线水平。第15天肝功能、心肌酶指标正常,但患者持续腹胀。体格检查肝脏肿大,上界至乳头水平,下至脐水平,伴有压痛,CT检查提示肝脏弥漫性增大。给予每日泼尼松20 mg应用, 3周后复查肝脏CT提示大小正常。第44天复查骨髓CR。

临床转归

肝脏肿大经泼尼松治疗3周后恢复正常,目前CAR-T治疗109 d,接受半嵌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前复查骨髓完全缓解。

适合阅读人群

血液病科;肿瘤科;干细胞移植科

其他文献
微循环是人体器官的重要构成部分及循环系统的最小分支与功能单元,在物质供应与代谢、维持血流灌注及内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骨骼肌微循环损伤尤其是下肢骨骼肌微循环损伤与周围血管疾病、糖尿病下肢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准确评估骨骼肌微循环改变对病情诊断、疗效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MRI以较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以及多参数、多对比度成像等优势,在骨骼肌微循环评估中具有独特优势。现对MRI在骨骼肌微循环评估
目的探讨采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观察冠状动脉支架内管腔的最佳单能级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在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上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49‌例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支架植入,共74‌枚支架。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在后处理工作站导出60~120 keV(间隔10 keV)、140~200 keV(间隔20
报道1例腕掌部结核性米粒体性滑囊炎患者的影像表现。患者男性,47岁,发现左腕掌部肿物1年余,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检测阳性。胸部CT示双肺多发斑片及粟粒状结节。腕掌部CT示滑囊积液扩张,其内未见钙化及骨化。MRI平扫腕掌部见囊性肿块,内见大量颗粒,形似米粒,部分贴附于滑囊壁,T1WI呈等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低信号。手术病理证实为结核性米粒体性滑囊炎。
目的通过对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进行氧激发MRI,从而探讨氧激发MRI识别缺血半暗带的作用。方法选择58只SD大鼠进行MCAO处理,其中随机选取10只MCAO大鼠,在MCAO模型制备完成的第1、3、6、12小时进行氧激发前后的MRI扫描和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将氧激发前和氧激发后的扫描数据分别记作空气组及氧气组,并测定不同脑区的T1值及其变化率。选取24只MCAO大鼠按上述
探讨境外输入聚集性发病的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1日和2日确诊的浙江省丽水市8例境外输入聚集性发病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8例患者为意大利同一餐厅的从业者,均自意大利米兰出发回国,男6例,女2例,年龄30.0~40.0(33.5±3.3)岁,所有患者首次CT检查后3~5 d再次行CT复查。8例患者血常规均正常,且入院时均无发热,其中
目的探讨胸部CT影像表现在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分型转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月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诊为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资料。共入组64例COVID-19患者,男32例,女32例,年龄18~76(45±15)岁。依据是否随病程发展为重型分为普通型组(51例)和转重型组(13例),分析组间CT影像学差异,并采
回顾分析2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的MRI表现与病理特征,探讨AFH的MRI特点和诊断价值。MRI能够直观显示AFH的病理特征和淋巴结存在部位的软组织肿块,MRI可显示纤维假包膜、出血性囊腔(液-液平面)或含铁血黄素沉积。T2WI和增强MRI能够较好地显示肿瘤纤维假包膜的完整性及淋巴结信号异常,对病灶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病史摘要本例患者于2003年首次发病,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具体服药不详,住院半月余,"恢复正常"出院。之后病情稳定。2010年12月,突然"迷路走失",经家人找回后,出现自语,情绪不稳,多疑,说胡话,看见别人说话就认为别人在议论她,听到敲门声就认为是在敲自己家的门。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精神分裂症",服药"利培酮(最大剂量4 mg/d )",效果"欠佳"。之后渐出现阵发性多汗
病史摘要患者,女,72岁。患者因"咳嗽、咳黄痰、胸闷、气喘",在当地医院行气管插管球囊辅助通气后于2019年1月12日转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进一步治疗。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患者再次因"胸痛伴胸闷"于2019年10月6日转入心血管内科进一步治疗。症状体征患者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尚可,两肺呼吸音粗,两肺底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叩诊心影增大,心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诊断方法床边心电图示:窦性心
骨性Ⅱ类错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发育性牙颌畸形,对口腔功能及颜面部美观有明显的影响。骨性Ⅱ类错畸形在我国患病率较高,以下颌后缩为主要表征。临床上通过早期矫治以获得良好效果,主要以前导下颌功能矫形为主。早期矫形疗效的稳定性一直受到关注,特别是关于长期效果的保持。本文综合骨性Ⅱ类错畸形的各种矫形矫治器最新研究进展,阐述其疗效的长期稳定性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