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与文化”的视角走近毛泽东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am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治水并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治水史的民族。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重视并善于观察水、思考水,从中形成卓越智慧的民族。被胡乔木称为“如此江山如此人”的毛泽东,是华夏江河大地的儿子,也是从华夏江河吸取卓越智慧并为中华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名、诗、身、心都与华夏江河结有不解之缘。
  
  名系江河
  
  毛泽东一生用过许多名、号。小时乳名“石三伢子”,青少年求学时期取号“子任”,1929年在苏区工作时用过化名“杨引之”,1947年转战陕北时化名“李得胜”。此外,毛泽东还曾用过“事任”、“自任”、“马任”、“国彬”、“赵东”、“允滋”等名字。
  毛泽东一生用过的许多名字中,寓意深、志向大、知者广、影响远的是他的名“毛泽东”和号“润之”,特别是“毛泽东”的名字更是妇孺皆知、无人不晓。
  “毛泽东”的名字不像他的另外一些曾用名只在某一时期使用,而是终生使用的名字。
  “毛泽东”的名字也不像他的另外一些曾用名只在某些特定范围或特别原因下使用,而是在他的论著、文电、书信和与人交往中广泛使用的名字。
  毛泽东是家族中的“泽”字辈,“泽东”是毛泽东的正名、谱名,意为润泽华夏,恩惠东方。“润之”是依“泽东”之名而立的字,也是毛泽东的一个号。“润”与“泽”字义相近,均可理解为滋润之意。
  从昆仑雪山走来,像两条巨龙由西向东,汇百川,润中华,泽东方,归大海。这就是长江、黄河的丰采、气概。“泽东”、“润之”不正是取意要像长江、黄河那样润泽华夏、恩惠东方吗?
  
  诗系江河
  
  诗文要从自然物象中吸取智慧,要像江河行地才有气势。对此,早年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文章须蓄势,河出龙门,一泻至潼关。东屈,又一泻至铜瓦。再东北屈,一泻斯入海。当其出伏而转注也,千里不止,是谓大屈折,行文亦然。” 早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夸奖毛泽东的诗具有“山大王”的气概。时势造英雄,毛泽东诗的“山大王”气概自然是时势造成的,但这与诗人毛泽东取山川浩瀚之气,也不无关系。
  毛泽东的诗词,有许多是以写名山大河来抒发诗人的志向、抱负、情怀的。早年毛泽东的诗词中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主要对象是潇湘、洞庭等江湖和衡岳诸山。1927年秋至1934年秋毛泽东的诗词同赣、闽、粤革命根据地的山山水水结下了难分难解之缘。毛泽东和他领导的红军通过长征,在打破敌人一次次围追堵截的同时,也经受了长江中上游高山大河的洗礼。这些高山大河以其广阔、崇高、壮丽的英姿出现在毛泽东一首首关于长征的伟大史诗中。
  在毛泽东的诗笔写到江河的诗词中,最传神、最富魅力、最有影响的是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和相隔20年后的l956年写的《水调歌头·游泳》。这两首词分别代表了毛泽东对革命和建设、对夺取政权与治理国家的追求。
  红军长征胜利后的l936年,是中国共产党摆脱共产国际教条主义的束缚后走自己的革命道路的一年,是革命力量从挫折走向勃兴的一年。毛泽东到达黄河流域后的心情,就像大曲折而后直泻大海的黄河一样,峰回路转。他那首名震文坛的《沁园春·雪》正是经过大曲折后,在黄河气势的感召下于l936年2月写出的。1925年,毛泽东在湘江边思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27年,毛泽东在长江边忧虑:“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1933年,在“左倾”路线统治下被排挤在红军领导岗位之外的毛泽东在大柏地发问:“谁持彩练当空舞?”l935年2月,遵义会议后在娄山关,毛泽东想到“而今迈步从头越”。1936年,毛泽东在黄河边自信地回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没有毛泽东那番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沁园春·雪》的。没有毛泽东那种对黄河百折不回、气势奔放的感悟也是写不出《沁园春·雪》的。
  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八个年头,也是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中国的经验,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的一年。从这年2月开始,毛泽东用了两个半月时间,向34个部门作调查,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后来,毛泽东曾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的一个月后,毛泽东启程南巡。他三次畅游长江之后,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长江》。1957年《诗刊》1月号发表时,改题为《水调歌头·游泳》。实则,词的上半部分主要写游泳,下半部分主要写长江建设。上半部分的结尾,妙用了《论语·子罕》的两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早日开发长江,运用长江之水建设国家,造福人民的愿望。毛泽东设想:不仅要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使自古称为“天堑”的长江,南北畅通起来;而且要在三峡建起一座巨型水坝,使流逝的江水变为电能、变为缺水地区的资源,并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问题。
  诗言志。长江、黄河的雄伟气势对诗人毛泽东的志气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诗人毛泽东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远大志向时,长江、黄河又是最好的依托。
  
  身系江河
  
  毛泽东的许多诗词不仅同他喜欢山、喜欢水分不开,而且同他喜欢游泳分不开。他从小就酷爱游泳、酷爱到波涛中击水,以此磨练意志,增强体质,寻找诗的灵感与美的享受。毛泽东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甚至于他的大智大勇,也可以说与他喜欢置身于大自然,喜欢置身于江河湖海中游泳分不开。
  毛泽东还是孩童时就喜欢在韶山的水塘中游泳。青年毛泽东,湘江是他的游泳池。有诗为证:“携来百侣曾游”,“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后来自我作注时曾写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毛泽东认为锻炼身体的最好方式是游泳。其一,游泳能接触自然,全身都能投入水、空气和阳光之中。其二,游泳是全身运动,可以使身体的各个部分得到锻炼。其三,游泳是对心脏和胸肺的最好锻炼。其四,游泳可以不想事,一想事就会往下沉,就会喝凉水,这样可以调节大脑。建国后,毛泽东曾游过珠江、邕江、湘江、长江、韶山水库、庐山水库、北京的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北戴河的大海。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住了好几个月,几乎每天都下海游泳。“要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自己”,这句话就是毛泽东那时在北戴河游泳讲的。《浪淘沙·北戴河》也是毛泽东在大海里游泳后写出来的。
  毛泽东对长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喜欢在长江波涛里畅游。仅l956年5月31日、6月2日、6月3日,他接连三次畅游长江。从1956年起,毛泽东几乎每年都到武汉来一两次甚至三次。每年在武汉住的时间少则一个月,多到几个月。他喜欢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武汉,喜欢与奔腾浩瀚的长江为伴。直到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还以73岁的高龄,在武汉最后一次畅游了长江。毛泽东不仅多次在武汉畅游长江,还萌发过到长江三峡游泳的想法。
  在毛泽东提出要游三峡的同时,也提出过要游黄河。毛泽东热爱黄河。转战陕北时,他在黄河边望着黄河水无限深情地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他教育身边工作人员:“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时任公安部长罗瑞卿曾组织一队人到黄河中游试水,为毛泽东游黄河做准备。由于黄河泥沙含量太大,不便游泳,毛泽东未能畅游黄河。
  
  心系江河
  
  中国拥有众多的河流。中国人民祖祖辈辈热爱这些大河,从它们那里得到舟楫灌溉之利。中国人民也祖祖辈辈畏惧这些大河,怕它们泛滥无羁,毁坏田园家国。1934年,毛泽东在阐述中央苏区的经济政策时就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水旱灾害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吃饭和生存问题。治国安民,必先治水。一个兴利除害,全面治理与开发江河的战略设想在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心中升腾。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是建国之初毛泽东在淮河大水后发出的伟大号召。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领导制定治淮原则、方针、步骤,成立治淮领导机构,解决治淮经费问题,协调上中下游三省团结治淮,签署发布《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豫、皖、苏三省掀起了治淮热潮,一年间根治淮河的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的叮嘱。这次视察黄河是开国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此后,1953年2月、1954年冬、1955年6月,毛泽东又三次视察黄河,了解、掌握治理黄河的情况。
  “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这是1952年5月毛泽东为修建中的荆江分洪工程的题词。“千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分洪工程,是长江上修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1954年长江大水,先后三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分泄了1万流量,使沙市水位下降近1米,保住了荆江大堤,减缓了武汉洪水的上涨速度。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是毛泽东1956年三次畅游长江之后,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治理长江、开发长江、修建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理想。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这是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针对我国北方缺水问题而提出的南水北调的设想。我国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全面实施宏伟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不现实的。但是,从长远的战略目标来看,只有实行南水北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干旱缺水问题。毛泽东在立国之初就提出了这一构想,这充分体现了战略家的远大眼光。
  “一定要根治海河。”这是1963年海河大水后,毛泽东于11月17日给海河工程写的题词。根治海河是毛泽东“扭转南粮北调”战略设想的组成部分,对改变华北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华北的粮食产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大量地兴修小型水利”,“保证遇旱有水,遇涝排水”。毛泽东要求把中央治水的积极性和地方治水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把防旱与防涝相结合,克服片面地防旱蓄水或片面地防涝排水的做法。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避免水土流失。毛泽东不仅强调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而且探讨了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问题。
  毛泽东是人民的领袖。他的心系在江河治理上,并与人民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根治淮河、黄河、长江、汉水、海河等决策和新中国水利建设的蓬勃发展,突出地显示了毛泽东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与人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光辉本色。
其他文献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曾计划离开延安,迁移到承德,把承德作为中央所在地。  党中央决定:由中央副秘书长李富春先行到承德,为党中央迁移承德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同时决定:把中央警备团分为两个团。从中央警备团抽调第二营五、六两个连和团机关的一部分干部将近300人,从中央社会部办的培养公安干部的西北公学抽调一个连(这个连100多人均系干部),共400多人,组成先行中央警备团,任命吴烈为团长,西北公学副校长李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方面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实现教学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The
本文探讨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艺术教育的渗透,从实际生活的案例入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打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创新,这
适应于企业高效管理的目标管理理论,注重引导员工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和管理,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笔者将这一理论创造
摩擦力是液压伺服系统低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其造成系统的低速跟踪精度和定位精度的降低。该文对阀控非对称液压缸位置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并在建立摩擦力的LuGre模型基础上,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