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Sun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人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资源,而学校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源于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外现于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品,而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思维教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人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资源,而学校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中学各科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势所趋,责无旁贷。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源于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外现于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品,而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简单地讲,这是一种新颖的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其本质特征是新颖性、突破性、开拓性和科学性。
  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所持的整体思想和一贯意识,对教学行为有直接的、深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教育具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对历史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这是由于历史教学内容本身特点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所决定的。一方面,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更改的。编著《春秋》以教化世人的孔夫子就曾说自己“信而好古”但“述而不作”,意思为:我仅传述古籍而不求创新。而教材中的历史观点、历史评论则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终极结论”,千锤百炼,系统严谨,大多堪称是“经典”之言,尤其在应试时需顾忌“标准答案”。另一方面,中学教育毕竟不同于大学,研究式的教学显然不能成为历史课堂的主流。创新思维所赖以产生的发散、灵感、直觉等思维方式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事实上,现代教育心理学揭示出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满足于教材中关于某些事物现象的解释,常想进一步了解形成某些事物现象的原因。对成年人或书本中的见解,常常提出疑问或不同的看法,喜欢争辩,好追问,思维的批判性日益增强。”面对存在如此强烈创新欲望的莘莘学子,如果我们囿于传统观念,满足于现状,不积极进行引导、开发,无异于扼杀了这种可贵的天性。教材的约束是有限的,应试的偏向是暂时的,只要教师本身具有敏锐的时代意识和自觉的创新精神,修正单一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坚持把创新教育渗透进历史教学中去,发挥主导作用,必将大有作为。当然,在教学生的同时,教师自身创新素质也需要加强,教师要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大胆进行教改,才能创造有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
  二、改善课堂教学,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过去那种照本宣科、死气沉沉的课堂学习气氛应该杜绝。我们应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随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创设一个宽松的、民主的、积极的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可以从思维训练的倾向、教学内容的组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等方面来着手。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即创造新意境、制造悬念。亚里斯多德曾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怀疑是发现的方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某一教学内容、某一个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问题”或“疑点”,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求索。在这种情境下,我们若能及时地、精心地设计倾向于创新思维的课堂提问,会将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
  在教师引导下的创新思维训练,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从思维训练倾向来看,可以概括成以下这几种方法:①逆向思维,②发散与聚合思维,③立体思维,④直觉思维。其中,逆向思维法,即“反过来想一想”。人们思考问题通常只注重已有的联系,习惯于沿着一定方向作“顺推”,这就是思维的定势。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换个角度、“倒过来”思考,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效果。比如,在讲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知识点时,通常每个学生都能列出很多史实作论据,教师可以换一种方法来提问学生。如教师可以说:台湾李登辉说:“二十二岁以前不知道自已是中国人,二十二岁以后我只知道自己是台湾人。”这实际上是要否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结论。那么,他提出这一谬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呢?这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理解了日本帝国主义自1895年甲午战争后曾占据台湾(至于1945年8月)是李登辉此话的依据,也了解了李登辉企图分裂中国的险恶用心,更加强了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来批驳这种歪理邪说的信心和能力。
  学生是思维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德国教育心理学家斯宾塞认为:“一个无论怎样竭力坚持也不过分的,就是在教育中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课堂上,我们习惯从头讲到底,面面俱到,偶尔质疑、提问、讨论、对辩,也多由于时间紧张而流于形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营造积极的学习情境,从根本目的上说,都是为了给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制造机会,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注意做到:①课堂时间由教师主要使用变为学生主要使用。学生只有拥有了充分的时间,才可能充分摄取历史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分析、归纳、思索、创新;②变一言堂为多言堂,让学生有比较多的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③变陈述性教学为论证式教学,让师生双方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将重点、难点知识的传授问题化,历史观点的理解不确定化,给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留下余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投入,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两点,供大家参考:
  1.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不要以为学生是“阿斗”,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潜能,只是需要我们去启发、去训练而已。学生在进行创新思维时,难免出现错误,走入误区。对学生知识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予以否定,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达成自悟。如果学生的创意超出了教师的思索范围,更应虚怀若谷,积极鼓励。
  2.创新思维尽管有新颖性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新”的都是科学的。比如评价历史人物,过去很多曾经被“权威”否定的人物,像曹操、曾国藩,就是在创新思维引导下得以“平反”的。如果有人据此以为只要任意否定或者是否定任意一个结论就是创新,乃至于提出:李鸿章是强硬的外交家;纳粹党是社会主义政党……这就是幼稚可笑的。历史学科创新思维的科学性在于是否建立在客观史实的基础之上、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意把握“度”,不能完全放任自流,要能放能收。“新”是相对而言的,人类不断进步,所拥有的知识不断扩展,认识自然和历史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创新无止境,而创新思维能力有高低。我们在肯定学生创新思维成绩的同时,更要使学生明白: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激烈复杂的生存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卢明森,《思维奥秘新探》,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2] 赵恒烈,《历史学科刨造教育散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8
  [3] 黄卫军,《创造思维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
  [4] 刘杰峰,《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
其他文献
针对PF-55翻盘真空过滤机运行中出现的转盘被腐蚀、不锈钢滤板产生裂纹、滤盘大端连接板焊缝开裂等问题,分析了故障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技改措施。运行证实这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满足了
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实行分层次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的影响,若单一地限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就捆住了一部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成绩的提高。分层次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同一教学班中,由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基础知识状况和接受能力等方面也不同,因此,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摘要:初中化学的启蒙教育,对学生化学素质及实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教学中,突出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在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基础上,重视补充一些家庭小实验,发挥其在学习化学知识和感受化学学习乐趣中的辅助、延伸作用,对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良好的化学素质方面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初中学生 家庭小实验化学素质 实验能力 自主探究   
<正> 波状挡边带式输送机早在60年代初已由德国Schltz公司研制成功,我国在80年代初才开始研制。在科研设计和制造厂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国内已有50多家制造厂共生产了两千多台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教育巧妙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程对化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设计要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此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 创新教育 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教育的过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与共性.激发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在知识领域中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课堂中时时体现生命的脉动。使学生发展的价值得到体现.也体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生命价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要想做到这一点,应该创设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各大高校的广泛重视。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对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精神生产发展既受到物质生产发展的制约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精神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促使了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了文明。但由于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
【正】 1200℃硫酸专用蝶阀,610℃三偏心硫酸专用蝶阀、450℃三偏心硫酸专用蝶阀是浙江宣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发试制成功的,经无锡震宇化工有限公司正常运行一年半,1998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