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作文辅导用书的误区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语文教师提及过这样一件事:她班上学生每人都有2~3本作文辅导书,当布置一个作文题时,绝大多数学生不是仔细听老师的讲解,而是立即拿出辅导用书,寻找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范文,再进行简单的改动,就机械地抄写到自己的作文本里。交上来的作文,大多语言优美、构思精巧、立意深刻、情节生动,让她感到自己的指导显得多余。
  一次,她带着班上学生搞了一次实践活动,内容是到附近社区做环保活动,同学们动手清洁环境、搜集数据、走访调研……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回到班上后,教师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小结,然后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以这次实践活动为素材,写一篇纪实性文章,务必写得真实,字数600字左右,并且要求不能翻阅作文辅导用书。听了老师要求,同学们拿出了作文本,两节课下来,不少学生才完成三四百字,与平时作文状况迥异,而且语言枯涩,结构呆板,立意平庸,与先前的作文相比有天壤之别。亲身经历的事情,本应写得更亲切,更生动,更感人,而结果却是如此,不得不令人深思。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用好手中的作文辅导用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学生平时多读一些经典著作,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推荐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但不能要求过多过高,每周研读一两千字即可,适当做一些读书笔记,记一些优美词句,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同时告诫学生,在看作文辅导用书时,不能仅仅追求情节刺激,而要进行知识积累,拓宽视野,为写作奠定基础。二是要求学生阅读的时候积极思考,将文本中的情境和自己身边的事联系起来,借用文中的思路,表述自己的故事,写身边的故事,养成写即兴小作文的习惯。三是阅读时指导学生注意发现别人优秀的写作技巧,慢慢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让这些死的东西“活”起来,以后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当然,要走出作文辅导用书的误区,还要加强教师的责任心,要在考试命题等诸方面进行改革。我们应牢固确立作文辅导用书只是开拓学生视野、积累学生素材、训练学生思维的辅助性工具的观念,而不能是别的其他。(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教研室)
其他文献
课上,学生做着阅读题,我巡视着完成情况。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看似不难的一个阅读,很多学生居然不知道怎么去做。要不就是有些题空着没做,要不就是答非所问。到底是什么情况造成这个现象?仔细研读这一题后,我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不是学生做不出来,而是他们对这样的阅读题型不熟悉。比如“重灾区”第四小题出现的问题,就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第四小题这样表述:“读了这篇短文,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这篇短
情感是写作的心理基础,“情者文之经”,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所以写作教学需要激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