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地域文化的度假酒店室内设计研究——以上虞东山大观度假酒店为例

来源 :大众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512462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度假酒店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的酒店室内设计会提高住客体验和增加住客黏度.文章以度假酒店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度假酒店的内涵,梳理室内设计的流程,依据运营的需求,结合地域文化,其中细分为自然景色、历史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方面,研究度假酒店的设计,从功能定位和模块、平面布局和流线分析、室内设计、软装设计等方面展开,结合实际项目深入分析,为度假酒店设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中国现代意象油画是一种融合了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具有鲜明书写特性的表现性油画艺术.这一油画艺术虽在近几十年中涌现了众多风格各异的绘画形式,但在造型方式上,却有着显著相似的共性特征,那就是均以线为构型主体,具有隐含现实物性状的仿像特质.这类线构造型简约、生动,直接而肯定,是一种半写实、半抽象的,依托客体存在来表达主体情思的创造意象.文章意图从”知性”的直觉思维角度入手,在中西方意象油画所具有的审美共性特征基础上,通过对比其文化艺术的异同性,来阐明中国现代意象油画在造型方式上本身更具独立特色,是一种继承了中国传
众所周知,孟子的心性之学以性善立论,以”存心””养性”等工夫培植.而要达到”性善”的境界,就要”存心””养性””自反””寡欲”等工夫共同施力.文章将从工夫与境界两个维度来深入探析孟子心性之学的内部联系,以及还原其在此视角中所蕴含的精神.
永乐宫壁画与意大利弗朗切斯卡所创作的真十字架传奇系列壁画大约相差几十年,两者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文章从文化差异,创作理念,观看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作品的差异性,同时运用图像学的方式对画面的处理方式和色彩的选择两个方面分析了作品的相似性,中西方绘画并没有高低之分,但区别中带有联系,这两个系列作品都是各自文化脉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政策的逐步实施,农产品品牌形象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创新带动乡村地方经济增长,实现脱贫攻坚,成了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主旋律.文章从分析农产品品牌形象设计的重要性出发,着重分析了当前国内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最后以高校对接精准扶贫项目为例,深入探讨乡村农产品品牌提升设计对策,旨在推动农产品品牌更好地向前发展.
通过观察发现,作为符号的抽象二维图形并不是平面设计图形语言的唯一形态.当某种媒介材质发生变化后所形成的”材质化图形”同样也可以成为平面设计非常有价值的图形语言,并且这种图形相对于传统的二维图形显得更有价值,它不仅具有二维图形的视觉形象信息,同时还会激发人们综合感官信息发生作用,并构建”多感官”感觉信息的传达方式.文章试图通过阐述”材质化图形”的成因以及它所构建的”多感官”感觉信息传达方式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绘画中现代性的出现与发展并不是一蹴即至,也并不是与古代的彻底决裂.它与宫廷、宗教和地域主义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它的发展有其复杂性,但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和怀疑精神.现实主义是绘画现代性的表象,而怀疑精神则是核心.文章以宫廷和宗教的影响为例,分析17、18世纪绘画中的早期现代性特征及其因素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散点透视法是中国山水画独具特色的处理方法,通过多个视点的联系、组合,共同构成一幅虚空、灵动的画面,以”移动的视点”来表现绘画空间形式,空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动,由此形成了无限延续、流动的时空观念.这种无始无终的时空观也同样影响着园林的价值观,这在曲折的园林廊道与周边景物的交织关系中得以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从散点透视法切入,以颐和园为例,探究廊道的时间与空间设计,随着视线的游走、转折、更替,在出境与入境之中,”空间”以跳跃的形式呈现于观者眼前,身体参与到时空流动中去,使得园林体验获得动态的游移感知,从而产生
目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产品正逐步转型为智能产品,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智能家居生活中消费”新星”产品—智能坐便器为例,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梳理,结合智能坐便器设计演变的分析,探索智能产品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设计师进行智能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徽派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领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徽州六县.除了其最著名的粉墙黛瓦的建筑艺术特色,还有马头墙,石牌坊等地域文化建筑艺术成就.徽派建筑最著名的还属”三雕”艺术.即砖雕,石雕,木雕.文章从设计美学的视角下分析砖雕艺术的设计特色,技法和工艺;通过对砖雕艺术的分析来探讨中国雕刻匠人精湛的技艺;介绍砖雕艺术纹样背后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呼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纪念性的空间承载着城市曾经的过往,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最深层次的精神面貌和意识形态.纪念性的城市空间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才能融入城市,创造出具有美的特质的纪念性空间.笔者将从美学的视角出发,对成都人民公园纪念性空间的面积比例、横纵比例、色彩关系的方面,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方式,来研究分析纪念性场所中各元素的比例协调性,从而发现纪念性公共空间的协调美学规律,目的是设计出美学和功能性兼具的纪念性空间,即在具有城市所需要纪念的精神象征的同时又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为其他城市纪念性空间的设计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