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今念程公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e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第11期《作品》罕见地在头条位置以50页的篇幅,发表了江门台山已故诗人程坚甫的70首古典诗词,并附上王鼎钧、苏炜、刘荒田等五人的诗评。五位评论者一致认为程坚甫“堪比老杜”。
  虽然在程坚甫的家乡,有不少文友对程坚甫其人其诗并不算陌生,但在这位老先生去世三十余载后,一家国内名刊用如此大的篇幅发表其遗作,表达对老诗人的尊重和怀念,仅此一点,就足够在程坚甫老先生的家乡、在地方文人心中激起层层波澜。
  程坚甫原名君练,号不磷室主、半叟,1899年10月20日生于台山城西洗布山村画工之家。他在广州中学毕业后为燕塘军校图书馆管理员;此后历任广东省盐业公会秘书、韶关警察局文书、中山地方法院秘书、广东省高等法院汕头分院秘书;1949年去职还乡,种菜、卖菜、砍柴、卖柴、养鸡、卖鸡,以为生产队收家肥和捡猪屎等维生。至1989年11月11日病卒,享年88岁。诗作计1600首。早年诗作被毁,如今流传约800首,大部分收入《洗布山诗存》。他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在农村最下层劳作38年,写下数百首优质咏怀纪事诗,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这在台山以至在广东省及全中国都是非常杰出的。可以說,程坚甫是一个被埋没的诗人;他的诗词,是一种被湮没的诗道。
  1
  2020年11月8日,受《作品》杂志社的委托,部分江门诗人、台山文友、文艺爱好者,在台城采访了台山一中退休校长朱伟申先生。程坚甫太太何莲花曾在朱家做过保姆,程朱两家的交往长达数十年。朱校长回忆道:何莲花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老太太。朱家的两个女儿出生后,保姆工作都是由何莲花一手承担。当时他的工资是每月23元,付给何莲花的保姆费是每月10元。平时家里有好吃的,也常给程家分一点,两家人相处融洽。20世纪80年代初,朱校长去深圳旅游,想到程坚甫行走不便,就特意花了16元钱买了一根拐杖,送给程坚甫。以后程坚甫每次出门都会拄着这根拐杖。
  朱校长对程坚甫的印象是:温文儒雅,沉默寡言,一生贫穷。但朱校长从不知道程坚甫会写诗。有一次程坚甫病了,此时他妻子何莲花已离世,朱校长去看望他。只见堂屋正中放着一张桌子,两张长凳搁块木板那就是床,上盖一床破棉被。除此之外,四壁空空,什么都没有。程坚甫独自躺在连席子也没有的床上,形容枯槁,看着就令人心酸。朱校长神情凝重地说:“如果当时有现在的生活条件,我一定会把程老两夫妇供养起来。”
  程坚甫的义女陈惠群女士亦住在台城,可由于身体有恙,无法接受采访。一行江门诗友,唯有默默来到程坚甫生前曾生活过的洗布山村。大家从残砖断瓦、乱草丛生的景象中,遥想当年拄着拐杖、身形清瘦但仍不失文人雅气的程老,是如何踽踽独行在洗布山村的田头小巷,在残阳余晖中吟哦出一首又一首在几十年后的今天震惊世人的诗句。
  也许,尊敬一位诗坛前辈的最好方式,就是静静地传阅他苦心创作的作品。故此,继《作品》大篇幅头版头条推出程坚甫老先生的纪念专辑后,江门市作协、江门诗社、台山诗词界等诸人士,决定联手《作品》推出纪念程坚甫诗歌的相关活动,以此激励我们自己:学习程坚甫执着于诗歌品质的高超精神,努力创作出可随时代流传的好作品。
  2
  于是,一场线上线下同时联动进行的程坚甫诗歌朗诵会,于 2020年12月5日晚上8点,在《作品》杂志社和江门一众文友的筹划下,开始了。这是广州、江门、台山三地,刊物编辑与民间诗友们,一起通过吟诵程坚甫诗歌,并通过抖音直播扩散传播的方式,纪念程坚甫这位杰出的台山民间诗人。
  在诗歌朗诵会上,《作品》杂志社副社长郑小琼女士透露,她在读到程坚甫先生的诗歌时大为惊叹,没想到江门台山还有过这样的杰出的写古诗的诗人。了解更多程坚甫其人其事,便更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做推介程坚甫诗歌这件事情的决心。
  江门市蓬江区文联主席赵一翰先生发言,对程坚甫先生的诗歌成就做了高度的评价。他用新会家乡话吟诵程坚甫先生的两首七律,以此表达对程老先生的崇高敬意。赵一翰先生还透露,这种吟诵的读诗方法是他的父亲教给他的。其父亲幼时读过乡村私塾,在以前,乡下的读书人就是用家乡方言,用吟哦诵唱之法来学习古诗文的,而这一传统,现在已不多见了。吟诵也是一种文化,也需要不断的挖掘与保护。程坚甫先生的诗写得卓绝,赵一翰先生的吟诵也功力非凡,在抖音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网友表示,广东话的吟诵很好听,以后要学会广东话才行。
  原台山市文联副主席、现台山老干艺术团副团长李剑昌老先生也追述了自己的伯父李道旋作为一个旧时代的读书人的坎坷遭遇,以及李道旋与程坚甫相识相交成为知音的动人往事,并提到当年陈中美先生征求台山诗人遗诗,自己曾献出了伯父李道旋的诗集手稿本《寒山读书草堂诗集》,诗集中夹杂着一本《酉山半叟诗集》手抄本,这本手抄本为陈中美所发现,并经考证字迹,确为程坚甫先生的手稿。陈中美先生编评注的《程坚甫诗存》,就有李剑昌老师献出的手抄本的功劳。这一段往事说来不易,令人唏嘘。随后,李剑昌老师用广东戏曲的方式演绎了程坚甫先生的《江南好》。其表演唱念俱佳,宝刀不老,赢得满堂喝彩。
  江门诗人、同时是江门蓬江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的黄祥寿满怀深情地朗诵了程坚甫先生的诗作,并现场依韵和诗。作为一个写古诗的诗人,黄会长说要以古体诗人独有的方式向程坚甫先生表达最高的敬意。黄会长当时还把诗分享到微信群,与诗友们共同学习研究古体诗的写作。
  江门诗人、同时是江门蓬江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的陈飘石则以吹奏洞箫《梅花三弄》的方式来追思程坚甫。其箫声浑厚圆润,引人遐思,令众人仿佛穿越时空,看见一清癯老者,手拄杖藜,缓步独行、往返于洗布山村与台山人工湖畔之间;另外,赵一翰先生与马仲贺先生还当场挥毫撰写程坚甫诗歌,古琴师李坚红则弹奏古琴,一面镜子会所提供一曲禅舞,他们均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程坚甫先生致敬。
  麦维匡、梁伊焕、易红英、李井全、谢莹、周群英、张亮、周婵姬、黎翠媚等江门诗人都朗诵了程坚甫先生的诗歌,表达对程坚甫先生的追思与敬意。   江门市作协主席张启雄来到朗诵会现场,他感谢《作品》杂志社对江门文学的关注与挖掘,勉励大家学习程坚甫老先生一生苦寻诗道的精神,在今后也创作出精品佳作。
  当晚10点,时任《作品》杂志社副总编的王十月先生为朗诵会作了总结发言。他说,《作品》杂志以大量篇幅推介台山已故诗人程坚甫先生的诗歌,这在文学界是一个令许多人震惊的举动。《作品》杂志向来以发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而著称,程坚甫先生遭遇坎坷,但创作不止,他的诗作可以和聂绀弩等当代著名诗人的作品相媲美,毫不逊色。
  王十月先生认为,聂绀弩先生的诗是外发的,生活给他一个打击,他要加倍地还击回去;而程坚甫先生是内敛的,是隐忍的,生活给他一个压力,他不是马上还击回去,而是要承受、忍受,再痛苦地缓慢地释放出来,而这种表达方式更易打动人心。《作品》推介台山程坚甫先生的诗歌,就是要发现一个这样的快要被历史埋没了的詩人,以及再挖掘一下曾经有的一种快要被湮没的诗道。《作品》也就是要以此种方式提醒当下,我们曾经是有过这样一种诗道,我们不能忘记,写旧体诗的人和写现代诗的诗人相互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更不能是相互指责的,而应该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也是《作品》推介程坚甫先生诗歌的意义之所在。
  王十月先生鼓励江门的诗人们向程坚甫老先生学习,深入生活,努力创作,争取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诗歌作品。
  继2020年12月5日晚在江门市区进行的线上线下联动的程坚甫诗歌朗诵会后,2020年12月6日,台山艺贤堂亦推出“向台山杰出诗人程坚甫致敬”活动。艺贤堂是由台山旅美乡亲、摄影家刘艺林和文学家刘荒田等牵头组成的一个微信群体,旨在沟通侨乡海内外文艺爱好者,展示文艺作品,交流创作心得,互相促进提高,增进友情乡情。这次活动采用“一事两点”方式,即既在微信群中虚拟开展,又在家乡办一项实体的活动。林丹彤女士是一位热心人士,她接棒组织并支持后一项活动。《作品》杂志社副总编王十月、副社长郑小琼,还有编辑鄞珊、梁红、郑旭彬、李京春,以及江门、台山数十位诗人、作家,包括台山部分学校学生,齐聚艺贤堂,再次以畅谈对程坚甫其人其诗的认识感想,或吟诵程坚甫诗歌,借以表达对这位寂寞清守小城数十载的古体诗词诗人的崇高敬意。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旅美台山籍文友以刘荒田为首,通过网络直播与现场人士互动交流。最后,《作品》杂志社副总编王十月眼含泪花的慨叹,再次把活动推向高潮。
  3
  程坚甫用传统诗词的写作圆满着对自己灵魂的慰藉与养护。这个被历史遗忘的孤独的行吟者慢慢浮出地表,感动了许多追寻精神家园的人们。在陈中美先生编评注的《程坚甫诗存》基础上,由陈中美辑、孟祥荣(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注的《程坚甫诗辑注》,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相信此书的出版,相信台山民间诗人程坚甫曾经的存在、才情与身世,将感染更多渴望重构文化精魂的人。程坚甫这个被沉埋了的卑微身影、被冷待的寂寞诗魂,也许可以让国人重睹承继诗道传统的一缕幽幽香火,也许可以重温一句朴素的“学在民间,道在山林”。此书出版,必将引起世人对程坚甫这个草根诗人更多的凝视和研究,诗人程坚甫的意义和价值也将更加彰显。
  据悉,江门文艺界将筹划开展程坚甫诗词学术研讨会,台山将开辟专门的程坚甫诗词长廊,让他的诗词鲜活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无数的人将继续接力,以使程坚甫诗作,为更多世人所知。
  关于程坚甫其人其诗, 我们还可听听他们怎么说。
  《程坚甫诗存》编评注者陈中美:“近在城边竟不逢,读诗才识出群雄。一身愁似黄仲则,七律工如陆放翁。不怪题材欠广阔,深怜情景善交融。拟将杰作吟诗会,共赏诗人百炼功。”
  祖籍山东、曾任台湾多间大学教授的王鼎钧:“他是中国极其稀有的农夫诗人!”
  旅美乡亲、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刘荒田:“程坚甫是台山的杰出诗人!”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文化报》刊登程坚甫诗作编后语:“这个被历史遗忘的孤独的行吟者慢慢浮出地表,感动了许多追寻精神家园的人们。”
  江门市文联主席尹继红:“虽然现在知道他的人还不多,但是,这丝毫不妨碍我们称之为巨匠或者大师!”
  五邑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授孟祥荣:“程坚甫的诗集被发现,可以说是近年五邑地区文学界的一件大事。”
  通过微信和抖音对程坚甫系列活动有所了解的深圳作家郭海鸿有感而评:“程坚甫,陈惠群,陈中美,《作品》,刘荒田,洗布村,江门诗友,朱校长……这些关键词,在艰困的世风之下,如微光,烛火。”
  在文学的国度,无谓世间如何繁华热闹,头顶星空,神秘牵引,总有人看见,幽暗却坚执的星光。
  责编:梁红
其他文献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城市里每个住宅小区为了显示与其他小区的差异,都制定了一条特别规定。而所谓的特别规定,反而加重了各小区高度一致的压抑感和紧张感。压抑和紧张来自竖着铁刺或玻璃片的高墙和进出口森严的门卫,来自板着脸提着警棍巡逻的保安,更来自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业主和业主之间的猜忌、怨恨。  不管哪个小区,业主们都需要定期到物业管理处领取一种饮料。这种褐色饮料散发着清淡的药水味,但并不难喝。这一规定起
期刊
西湖的出名不只是因为那一池清水,你想在我们幅员辽阔的大中国,像西湖这样的湖泊也不知道有多少,其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为什么偏偏西湖那么出名呢?我觉得与西湖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有关。现在去西湖的人,都知道唐代白居易修建的“白堤”和宋代苏轼修建的“苏堤”,这白居易和苏轼可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两座“堤”是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西湖的不凡来了?这是留下来的文化、看得见的历史。还有很多在现场看不见的
期刊
霜降来临后,我妈就在向吾尔肯的妈妈告别。我能猜到,每天绣完最后一针,起身前,她会说,打霜了,我们要搬走了。  第二天的天气仍然那么好,中午的毡房里依然会有热烘烘的羊毛味道。于是,我们搬家的事又推后了。  妈妈会每天做一点搬家的准备,特别是周末,我们都回来了。妈妈说,懒人比笨蛋还可怕。周六早上,她一早就弓着腰指挥我们干活:毡房里多余的被子褥子卷起来堆到一个角落,用完的柴火归拢放到坑里,大锅大勺子什么
期刊
是講述,也是辨认
期刊
1. 千年莲子  十年前仲夏的一天,湛明法师又来到胡同口。  正赶上斜阳雨后,湿黑的路面上落了一层金灿灿的栾树花瓣。湛明法师踩在上面,想起经书上说的,佛说法时,香花如雨,落地成金。南方有桂花,北方有栾树,开花时都如此殊胜。  可上一次来时,他跟很多人一样,被这胡同的名字激起了很大的期待,结果却发现平平无奇。可见人的喜怒怨憎都起于业报的玩弄。憎恶一人,只是因为带着恶业相遇于此世;如果在无量劫中携着善
期刊
最初的格局就是这样,她不想加入他们那一伙。那一伙,是指参加聚会的另外四个人,一对夫妇和两个女孩。那么她只有同女主人不停地说话,不停地聊各种能想得起来的话题,但她发现女主人,也即她的同事心不在焉,她不停地低下头去劈小拇指的指甲盖,一点一点地把指甲盖上的角质层撬开,然后用牙尖撕离,女同事用这个动作来贬低她们谈话的重要性。她于是不再说什么。没有谁留意这个变化,哦,那天晚上每个人都很忙,忙着跟上他人的话题
期刊
第一章  芳草地是望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家舞厅,在地下商场上面。地下商场和火车站隔一条马路,是人防工程变成的商场。一些在地下商场买过铺面的人都发财了。那还是“万元户”的年代。舞厅是突然冒出来的。我有时候放学,转车回家,坐在公交车上会看到那个写着“芳草地舞厅”的广告牌,悬挂在那里。我没有舞蹈天赋,对音乐的节奏感也是迟钝的。在那之前,我从没想过,会和芳草地舞厅发生什么关系。我更多把那里想象成暧昧之地
期刊
推荐语:金春姬(华南师范大学)  《房间里的露西》借“穿越”这一类型化题材表达出了之前鲜有的深度主题,是一次较为成功的现代创写。小说描述了独居女性白茵在偶然间穿越进了三百万年前的露西古猿体内,从起初的慌乱,到开始逐渐稳住局面,最后虽然身陨异世,但却获得了精神层面的突破和领悟的故事。  小说虽然情节荒诞,但却并不是空想,其中关于树栖、露西死因和白茵所处的现代背景都是具有现实根基,是可以在现实中有所对
期刊
老别的事是一棵树,一棵巨大的法国梧桐树,树龄超过十九岁,长在老别家一座“厂”字形的平房里。  老别觉得自己的事比天大,可别人不这么看。  因为别人不这么看,老别越发觉得事情严重。  春天又来了。周而复始的春天。老别的春天已在这棵梧桐树下周而复始十九回:春天里,满城跳出翠生生的欢喜,单是梧桐醒不来,仍在街面亮起一树一树的白皮,故意拖延时间的节拍,老别急着去办梧桐的事儿。  周末的晌午,老别脸上码着十
期刊
与麦河相遇在一个极好的天气。她的背后,衬着本城那座著名古塔楼的剪影。塔楼攒顶高高耸起,要带着尘世间的一切飞去。  来广场当然不为取静。这里有大块到奢侈的天空,明亮迷眩的阳光,条畅的风吹,应该还有热闹,而热闹里不光有欢乐,还有拍案惊奇。  她亲眼看到一个年轻人,狼狈不堪,手提一双掉底皮鞋,飞速穿过广场。紧接着,一帮大汉气势汹汹追来。  甚至,帮她推过轮椅的警察小梁,从人群里捉到过一个面目凶恶的通缉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