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河的恩典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麦河相遇在一个极好的天气。她的背后,衬着本城那座著名古塔楼的剪影。塔楼攒顶高高耸起,要带着尘世间的一切飞去。
  来广场当然不为取静。这里有大块到奢侈的天空,明亮迷眩的阳光,条畅的风吹,应该还有热闹,而热闹里不光有欢乐,还有拍案惊奇。
  她亲眼看到一个年轻人,狼狈不堪,手提一双掉底皮鞋,飞速穿过广场。紧接着,一帮大汉气势汹汹追来。
  甚至,帮她推过轮椅的警察小梁,从人群里捉到过一个面目凶恶的通缉犯。小梁捉到他时,她心都快从胸口跳出来了,但小梁身手矫健,一招制胜。
  通缉犯的落网,被广场上的闲人津津乐道了好长一阵。她不插话,但心中自豪。想来小梁不过是她认识的,倒像她家孩子。那样的场面,被她温习了许久。
  她的眼睛不知不觉地总往人群里去了,江洋大盗般的面孔却没再出现。
  在那样的好天气,她看到人群里伸出一只手,就下意识用目光急寻小梁。有人对她扫一眼,使她明白,自己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遇事沉着。原以为他已走开,而且怀疑眼睛发生了错觉,不料他又慢慢走了回来,没事人一样,看来不想吓住她。
  这人就是麦河,比小梁大十岁。他没有看她,反而让她身上一凛。一只手的动作迅如电火,重又闪现在她的脑中。
  从她身旁走过时,他头也不低,清晰地小声说道:“我不是‘那个’。”眼睛平视她的身后。可以想象,此刻晴空下那座建造于弘治十七年的石砌塔楼,如何的气势宏伟。“我没‘进货’。”他又说,然后,松爽走开了。
  她吁口气。虽没来得及对他细看,总的印象却留了下来。是个窄瘦的男人。五官到底怎样,记不清,但能判断容貌清秀。
  过不久,竟再次相逢。不是在广场,是在邻近白鹿巷的一条无名巷子。
  那里深藏着一家水果店,招牌就是“麦河”。
  从广场回家,必经孝感路。回时有窨井冒水,拐弯处几成汪洋。不怕脏污的涉水而过,更多人则掉转头,绕道而行。她跟定一个人,拐来绕去,就迷了路。自知白鹿巷不远,不想问人。靠着揣度,来到两幢挨得很近的居民楼之间。看着像条通道,却满目杂乱。
  走过前楼遮挡时,亮光一闪,带来了水果香甜的气味。随后发现一面墙上挂着的招牌:麦河水果店。
  那店门着实不起眼,倒不如旁边的窗,开得很大。
  当时若走过去,便罢。因朝窗里多看一眼,就认出了坐在窗边的那人。
  “我没去‘进货’。”那人笑吟吟地说道。
  她忽觉镇静异常,佯装没听见,更装着不认识,就像胆子很大,站定在门外。
  “买点水果回去吧。”那人已起身拉开店门,“请进来自己挑。”
  店门里的地面,比门外矮了两级台阶。
  那人温和地叮嘱她“小心”,防护她摔倒似的,把她迎入。
  店内面积不大,但布局讲究,又只一人守店,给人一种很宽敞的感觉。她很认真地挑选,最终选中了火龙果、蓝莓、大樱桃。
  分别称好放进塑料袋,又总放进一个大袋子里,那人就把她送出门外,但不停,又送一程。她看到熟悉的景物了,那人把水果递到她手里,没说什么就要回去。她选择左转,走了两步,就回头问他:
  “你叫麦河吧?”
  他微笑着点点头,又开玩笑似的说了句:“英雄不问出处。”
  按照火龙果、蓝莓、大樱桃的易腐状况,她确定了合理的食用顺序。水果吃完,感到麦河店主的面孔在脑中闪现过了无数次。
  有的人就是这样,一旦走进别人的生活,就永远走不掉了。麦河是这样的人吗?可她已经风烛残年,人生再不需要额外的纠缠,孤独差不多就是命运最好的馈赠。
  她也并不是每天都下楼。丈夫的遗物大多放在北卧,一个三开门的桐木衣柜和一个樟木衣箱完全放得下。人活一辈子,就剩这点东西。
  对她而言,慢慢翻看衣柜衣箱,足以将孤独的深谷填平。现在,一个年轻人瘦窄的形象不时将她打断。等她醒过神,却是默然坐在一张空置的旧桌前。
  旧桌出自丈夫的手工,也是薄材桐木。
  显然,麦河身上有许多疑点。他为什么干“那个”?他对她说了两次“进货”,像在为自己辩解。
  当然不是“进货”喽。“进货”要去水果批发市场,去广场做甚?他在店里坐着,也当然没去“进货”,用得着说一遍?
  还有那句“英雄不问出处”,他真是江洋大盗吗?可笑。
  月底的一天,麦河出现在广场的人群中,却好像与她素不相识。
  同样的好天气,拂过广场的微风也好像由同一张天国之口呼出来的。广场上熙来攘往,热闹非凡。他刚一出现,她就紧盯住他。
  她没有眼花,而且目光敏锐。
  在比瞬间还短的时刻,她捕捉到了一只手即将做出的动作。就像在看狮子的角斗,她从长椅上猛一挺身子,站起来,并发出一声惊叫:
  “小梁!”
  她转头看着派出所的那个年轻人,面孔煞白。毫无疑问,她的表现惊动了许多人。她站不住了。坐在她旁边的一个妇女,怕火烧着似的,紧忙闪开,但小梁却向她直冲过来。
  “林太太,林太太!”便装的小梁伸手扶住了她,“您怎么了?”
  她虚弱地看了小梁一眼,摇摇头。“没怎么。”她喘息着说,“谢谢梁警察。”
  “要不要上医院?”小梁问道。
  “不要。”
  “您先坐下。”
  刚一坐下,就又站起来。“我想回家。”她说。
  “我送您。”小梁说。
  自知推托不掉,她就随他的搀扶离开了广场。
  来到白鹿巷口,发现麦河远远跟了过来。小梁不快,她就说认得他。他停在了原地,低着头,有点可怜似的。
  “谢谢你,我已经好了。”她说,又表歉意,“看耽误了你的正事。快忙去吧。”
  小梁显然是要坚持把她送到家里,但瞥见麦河正慢慢走开,就打消了主意。“有需要就打電话。”他亮着嗓门,“派出所的人随叫随到!”   隔了两天,敲门声试探着、迟疑着轻轻响起。她开了门,看到了麦河畏缩的样子。心想,你胆子不是很大吗?胆敢尾随警察来白鹿巷。在广场上她呼叫了小梁,他也没跑,反而往跟前凑。
  “林太太。”他弓了下腰,抬了下胳膊。他手里提着一袋水果。“我觉得,”他说,“我应该来一次。”
  她的迟疑也是有的,但只有短短一瞬。
  当她闪开身子,她就知道在自己的老朽无能之年,从今天起,一场从未有过的生活奇迹即将发生。
  他走了进来,很明显一怔,并不十分踏实地把水果放在墙边桌上,转头对她说:“您还好吧?”此话出口,才觉从容。“我只有折本的时候才去‘进货’。”他平静地告诉她。
  在她决定允许他进门时,她的内心是激动的。虽未影响外表的优雅,却使她不知怎么跟他说话。他那一脸无害的神情,让她也跟着平静下来。
  “还让你惦记。”她客气道,暗怀欣喜,仿佛没有他说过的那件事,“你请坐,我去给你倒杯水。”
  在她家里,没有预备洗净的给客人的杯子。她都记不清多久没人到过她家来了。他却不是来做客的,表达了问候并自以为消除了误解,目的也就达到,于是告辞。
  家里又只有她一个人了。
  她坐在沙发上,看着那些水果。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去了广场。
  从广场回来,遇着西院的张汉。
  “来客人啦。”张汉跟她打招呼。
  她微笑着点点头。走进七号院的时候想,张汉说话挺有意思,历来没主语。
  当年他们结婚,从西院分到一间破旧平房。丈夫叫来几个同事帮忙收拾,其中就有张汉。平房没通电。线路布好,往天花板上安灯泡。张汉踩着一把吱哇作响的椅子,伸手刚够着天花板。
  “扶着。”他仰着脸说。
  刚才丈夫出去了,她觉得像叫自己。正觉尴尬,旁边有人上前给扶着了。
  偶尔听他悄声给新郎传授切身体验:“累着生女儿。”他已有一个半岁男孩。她问丈夫,到底是谁不能累着。丈夫笑而不答。
  集体婚礼后第二天,她就去山东省无线电研究所上班。傍晚下班,因故在办公室耽搁了一阵。乘公交回家,下了公交刚走到巷口,就听背后传来一句:“去接你了。”回头一看,是张汉骑车赶来。
  本城的地势,南高北低。到她单位去,基本都是爬坡。丈夫空身而返,她什么活也不让他干,他还说下坡一路如飞,累不着。
  后来他们生了女儿。她很怀疑女儿是在那一晚怀上的。
  他们的那个女儿,神情模样完全随了她。额角、眼睛、脸颊、唇形,最能体现她特点的部位,都在女儿身上复制了出来。
  她不知想过多少次,丈夫是要生个女儿的。那个晚上丈夫偏偏忙个不停,屋前道路上一块半埋入地下的大石头,硬被他掀到一边去。
  丈夫很爱女儿,坚持从她的名字里取出一字,用谐音给女儿起名。女儿去世不久,丈夫身体不行了……
  她回到家,一点声响没发出来,恐怕惊扰了爷儿俩似的。女儿的遗物存放在另一个房间。房子三室两厅,两室朝阳,一室朝北。其中朝南的一室给了女儿,实际上女儿一天也没住过。而她活着,朝南的主卧就由她住着。
  失去女儿的痛苦消失得很奇怪。自从搬到白鹿巷七号,她就不觉得痛苦了。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来女儿的房间里坐坐。好像总是耳听轰的一声,窗外一派春天的景象。
  女儿去世的头几年,女婿还会来看二老。后来远去海南,就只偶尔打个电话,人是见不着了。生活仿佛又回到从前。丈夫、女儿和她,她从心底不想再有人插足。见不到女婿,更好,可她竟允许一个几乎素不相识的人走进家门,并接受了他的礼物。而且,似乎正有人看着家里的一切。
  她隐隐感到了一种威胁。
  夜晚,早早上床。睡梦中恍惚听到有人小声对她说:“扶着。”
  隔几天,正要从七号院大门内走出去,背上分明感到了一双眼睛。
  “啪!”重重传来象棋落子的声音。
  “你完啦!”五号楼的老万说。
  她没回头,走到巷口就站住,好像不知道去往哪里。
  风吹到脸上,很干。
  她的泪水夺眶而出,因她突然想到了死去的丈夫。即便丈夫在世如同僵尸,但只要跟他在一起,哪里都可以去。走不到尽头,也绝无妨碍。她计划过多次,要推他去大观园,却总没走到。那年他十五岁,有幸在大观园的晨光茶社一睹相声大王张寿臣的迷人风采。他不在身边,天地之大,哪里才是她该去的地方?这样孤单单抛头露面,一时间似乎成了老女人的羞耻,可她一点不想返回白鹿巷七号。
  坐在广场的长椅上,尽管泪痕未曾拭尽,也没人注意到这个忧伤的老太太,甚至没人对她多看一眼。
  跟外人所见不一样,丈夫跟她在一起,常会给她悄声模仿一些家喻户晓的相声片段。学不好张寿臣、刘宝瑞,但学马三立惟妙惟肖。本地孙少林,学得也挺像。讲相声界掌故,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南张、北侯、中少林,这孙少林的名,就是马三立给起的,原叫“大莱子”。
  他总能把她逗得轻笑。夜里与她仰躺着,不知想起什么美妙的一幕,就当真似的,叹息道,也许自己生来是端这碗饭的。
  他一直都在精心守护独属二人的小世界,后来又有女儿加入进来。
  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光啊,却好像刹那间灰飞烟灭,把她一个人留在了世上。
  天空阔大,阳光明亮。广场上,照旧络绎不绝。
  又有一群人在跳舞,每人手上两把粉红的大彩扇。乐曲喧腾,彩扇翻飞。塔楼的钟声响起,在晴空下传了很远,但或许只有她一个人听到。
  她的耳,极力捕捉着那声音,直至消失在天外。醒过神,像过去了许久。
  说恍如隔世也不过分,因为她竟觉得好受多了。一家人总会相见,那倒不一定非得在世上。自己所能做的,只有等待。
  又忽然想起,今天下樓原是要去麦河水果店的。   就这样,她第二次走进了无名巷。
  “那天我迷了路。”在水果店,她直接对麦河说。
  “我知道。”
  麦河帮她挑选水果。有客人来,他去招呼。看得出,他跟每个客人都很熟,因为他们会相互开玩笑。他接连送走了三个客人。称重,抹零。付款,抹零。他显然很快活,时时发出感人的笑声。她挑得很细。客人走尽了,他向她走来。
  “都是这个小区里的。”他说。
  “他一直想死。”她管不住自己,脱口说道。
  麦河一愣,“谁想死?”
  “那老头子,”她说,“他一想死就不吃饭。”
  在丈夫瘫痪的第五个年头,临近女儿的祭日,他首次拒食。起初她没多想,误以为病情加重。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病因。前后只她自己。医生问还有没有别的亲人,她想到女婿。最终没给他打电话。女婿又组成了家庭,麻烦他不像回事。那时她身体尚可,还能撑得住。眼看丈夫越来越虚弱,却又有了讨吃的意思。事后她才想起,丈夫是要舍她而去的,而终因舍不得,才又要挣着活下来。
  以后的十几年,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但她从未说破他。她一味装作浑然无知,一味劝,你就吃点,吃点就好了。记得最长的一次,二十天粒米未进。无声躺在病床上,一点生命体征看不到,连医生也委婉劝说放弃了。她果决接受。把他弄到女儿的房间,然后轻声问他:
  “你知道这是哪里?”
  他又想活了。
  她能感到他去世前那几年他心底的高兴。有一次,被警察推着去广场的时候,他脸上默默流下两行泪。最后的半年,摄食越来越少。她想都没想他会有意拒食。他再没能转过头。她并非无悔。如果告诉他,她还能撑得住,又会怎样呢?
  在麦河水果店,她破天荒把自己的猜测说出口,说给那个萍水相逢的年轻人听,仿佛忘了他在广场上的作为。
  “老头子怕拖累我,就想死。”脸色却是宁静的,“你看,还有这么傻的人呢。”
  年轻人若有所悟,随之以目光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爸爸!”店门外脚步一响,飞进来一个可爱的女孩。年轻人脸上立刻绽露了由衷的笑意,蹲下身子,将蝴蝶一样的女孩接纳到怀里。
  “这是林奶奶。”他向女孩介绍。女孩的妈妈也随后走进来。
  “林奶奶好。”女孩礼貌地招呼她。
  “乖。”她夸了女孩一句。因麦河送给她的水果还没吃完,她只挑了几只芒果和一束桂圆。递给麦河,麦河分别称了。
  快出巷子时,麦河追了上来。
  “林太太,”他颇认真地说,“您一定不要客气,有事情,叫我。”类似的话,小梁也说过的。
  她收住脚步,微微含笑,回身瞧了他好一阵,才轻轻点了下头。他不由得咧开了嘴,也笑了,无声。嘴里的白牙,被阳光照得发亮。
  西院的张汉频繁来白鹿巷七号下棋,以前可没有过。他棋艺不高,但贵在专心。叫出声的就只有老万。要么拱卒,要么跳马,棋盘砸得山响。头顶的紫藤架上,鸟儿都不敢落。
  炮平二五,马八进七。兵七进一,象七进五。暗度陈仓,金蝉脱壳。支士!出车!飞象!将!
  她走下楼来,穿了新衣似的,像是迎客了。
  客人的仪仗花团锦簇,已向着白鹿巷七号威重的铸铁大门,轰轰烈烈地走来!她内心渴盼,但矜持有度,让人一恍惚,就有了千金小姐莲步轻移的感觉。
  落子声已消失,张汉也忽然发现人们在默默看着自己,但他不知不觉站了起来。谁都相信他会马上向她走去,大门那里就出现了水果店主一家。
  人们很快打听到水果店主跟她非亲非故。他在临近小区租房开店,至少四五年。因不好找,白鹿巷罕有人知。去过的人公平說,店主极会做,零头一概抹去,买他水果的还会担心卖赔。至于他们一家是受了邀请,还是主动上门,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从此,人们常会见到她去水果店。隔段时间,水果店主也会带着一家人来七号。单独来的时候倒没有。而白鹿巷七号去无名巷买水果的,就增了不少。果真如人所说,买主能得实惠。
  那一日,她一出铸铁大门,就看见了张汉。说张汉是在路上等她吧,却要躲开似的。他的样子像不大好,低着头,闷闷的。没等她问候,他就自己嘟囔了句:
  “不争气,病了。”
  “病了怎么叫‘不争气’?”她宽慰道,“现在还好吧?”
  “好了。”他说着,就急急地向她身后的大门走去。
  她径直来到广场,不由得回想遇到张汉的一幕。
  张汉真是很怪呢,这么老了,像个没人疼的孩子。
  伴随着塔楼庄严的钟声,她不光看到了拍案惊奇,还目睹了刀光剑影。
  据说是一个从德州出走七八天的精神病患者混入了广场上的人群。一米八的大个儿,黑夹克,黑裤。脸上看不出与常人不同,却暗挟了一把菜刀。不是小梁及时赶到,还会伤到更多人。小梁力气够大,竟能把这么强壮的汉子死死擒住,她却是吓怕了,离开广场好远,还感到惊魂未定。
  站在麦河水果店外面,她两脚发软,并不知道自己什么脸色。麦河的妻子三秀从店里看见她,忙迎出来。她的眼睛显然在找麦河。三秀说麦河去进货了。请她进门,她就说自己路过。
  这天傍晚,麦河来到她家,听她说了广场上激烈的搏斗,暗暗放了心。他松松爽爽的,那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老太太不过是受了惊。
  看样子老太太平复过来了。他甚至一笑,露出牙尖。
  从来都是这样,他一笑就咧嘴,一咧嘴就露牙。露出牙的多少,跟笑的程度有关。笑的时候细长的眼梢一弯,又一挑,这一张脸,就都是亮的。
  问她有什么要他做,她说没有,那他就回了。他对这个空巢老人极敬服。虽然人老所需甚少,但她独自能做的都做了。对一些老人有难度的事情,比如支付宝、微信付款,她都能基本掌握。面对她的时候,不由疑惑她并没有那么老。他重又叮嘱她有事打电话,就走开。   她未起身相送。他走到了门后,却被她突然叫住“你为什么干‘那个’?”她不再避讳,“为什么做小偷?”
  他一激灵,才慢慢转动身子。她的目光一直在他身上。他低着头。他只是沉默了。确实,他没有做“那个”的样子。
  “我偶尔要去进点货嘛。”一开口,却是坦然的语气。他走过来,但没有靠近她。“看折了就去‘进’点。”说着,又一笑,“‘进’着‘进’不着的呗。很少去广场,家门口嘛。”
  她竟感到听懂了他的意思。他那个开店法,价廉,抹零,再加搭头,不新鲜不卖,折有何怪?她已经了解,他的妻子多半时间要去跟人打零工,夫妻合力才将水果店开到今天。
  他抬起头,看着她,好像在说,现在自己没干那个,那就不是小偷,当然不必忐忑。可是,他身上软了一样,像要坐下来。
  “你坐。”她忙说。
  他一点一点地下蹲,在她面前蜷缩成一团,并且两手抱住了脑袋。一个很低的声音从他身上发出来,让她心头一颤。
  “那年,在广州大街上,我被人捆了一夜,是这样,是这样。”他说,蜷缩得更紧了,像个粽子,“因为我是小偷。”
  她不由得轻轻“啊”一声。
  “我亲眼看到小偷在向一个抱孩子的女人下手,就指认出来。”
  “结果你被当成了小偷?”她沉思着说,“多年以后你还是忘不掉,你就要去试……折了只是个由头,你总会还回去,对吧?”
  他像被捆住了,不作声。
  不知是时间太快,还是时间很长,空气已悄然暗淡。她没想到开灯,而他也终于微微摇晃着站起身,朝门口走。
  “到桌子那儿去。”她沉静地指示他。
  他没有违抗。
  “把手放在桌角上。”
  他顺从地将手伸向幽暗中的桌角,明显像被烫了。
  “拿着。”她说,“以后再折本,就来我这里‘进货’。”
  他凝住不动。
  “走吧。”她说,语气轻柔极了。
  房间里只剩她。她还不想开灯。是晚饭时间了,她不但不觉得饿,身上又平添了力量似的。也许到了这一天,她才想到,自己究竟做了什么。
  从此以后,他再不用到那些人流密集的地方去冒险“进货”了。他的妻子也面善,还有他们蝴蝶一样的小女孩,多可爱。看女孩的年龄,他们要孩子很晚。他一定还有更艰难曲折的经历。生活未稳,怎敢生育?
  她想,以后可不能随便把钱放在桌上。橱柜里还积存着一摞无线电研究所的信封。她并不是要贪公家便宜,是为使用方便,才拿回家来。算不算偷?谁知道呢!过去这么久,谁管它!她看见他们一家人在笑。空气都闪亮。
  可不,他一笑,就露牙。
  她在房间里坐不住了。她简直想即刻去水果店看看。这会儿,他们一家三口该幸福地围拢在饭桌前了吧。
  没想到沉寂下来的紫藤架下还有人,刚要在石墩上坐下,就看到一个黑影踅出来。竟是张汉。他这么晚怎么没回西院?
  “单了。”似乎看出她的疑虑,他主动给予了解释。
  她没听懂,心思也不在这里,兀自坐在石墩上出神,忽然感到有人在向自己靠近,就立马站起来,转身回了家,一点也记不住刚刚发生了什么。
  接连几天,没见她下楼。有人提出去她家看看,大门外就来了中心医院的救护车。她被抬下楼。急救电话是她自己打的。多年跟医院打交道,所有流程都挺熟。不用别人操心,该备的物品都挣着齐备了。她很会照顾自己。
  那天睡觉前她还洗了澡,哪知在院子里扭了脚。醒来后才发现脚背肿老高,自己诊断撑几天看看。反正日常所需有限,躺着就是。不料撑不下去。照了X光,所幸不是骨折。一去医院立马请了护工,准备在医院住够日子,等肿痛消失再回家。
  那护工的照顾又规范又仔细,比家人照顾得还好。邻居没一个来的。她被抬上救护车的时候,已感受到他们同情、惋惜、无奈的目光。不来她也理解,来了还能走开吗?他们想不到她会自请护工。
  第三天上午,麦河来了。有白鹿巷七号的顾客向他透露了消息。他问候过了,就怀了愧疚似的在她面前坐着。
  今天一早,他去七里堡批发市场进货,搬动果筐时胸前的扣子被挂脱了线,还没来得及缝上。她向他轻轻招下手,示意他靠近些,然后一转身,竟从包裹里摸出个针线包。戴了老花镜,拈起一根免穿线的网红缝衣针,随手将线挂住,三下五除二,便将扣子缝好。
  病友见状,啧啧赞她利落,可不像七老八十的人。
  麦河忍不住,眼里噗嗒砸下两颗眼泪。
  她没在医院多住。回到白鹿巷七号,又过一周,才算好了。三秀天天来,她过去做的事都由三秀做。
  一老一少在一起,就有的谈。她道三秀辛苦,三秀就道来了四处清爽,没处下手。
  家里清爽,是让她自豪的事情。丈夫活着,她每天给他擦洗,没点儿病人异味。清洁令人心生欣喜。不管多难,没见她愁苦过,就因生活洁净。
  这些年,除了爬高爬低、实在做不动的,她都做。三秀接过来做,做不了的等麦河来。
  她也知道了他们两口子同在一所三本大学上学,分别学了文理。家境不好,一入学,就都办了助学貸款。贷款还不上,毕业证压在了学校。两人远去广州。他在一家公司当业务员,来她当服务员的餐馆吃了碗清水面。顺便一聊,发现竟是校友,而且境遇相同。她得罪了一个无礼的客人,被餐馆开除,两人就去城中村租房,一起生活。几年间,把能找到的活都干过,才算还清了贷款,拿到了毕业证。岂料毕业证也不大管用,仍旧走在四处投简历找工作的路上。拖欠克扣工资不说,光遇上老板跑路就不下十次。她已对找工作无望,就买了个小木车沿街卖菠萝。不是因他意外被一家小房地产公司招聘,她早就准备离开了。结果,遇上了那件事。
  三秀的叙述卡在了这里,略停,仅代之以“麻烦”。
  老人眼前出现了一颗被弃置夜半街头的“肉粽子”。   以后,他们辗转去了好几座城市。最难的时候已过去。他们有了自己的店,而且开在中意的位置。小区远不是混乱的城中村所能比的。人好,和气,一来二去,也都熟了。没人无事生非。
  出院那天麦河跟她来家,临走,从紧靠玄关的桌旁一磨身,桌角的那个信封就不见了。
  她脸上悄悄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桌角那里,无线电研究所的信封就一直有。三秀发现信封里装着钱,建议她收起来。她淡淡说:“放着吧。”显然,三秀对麦河的行为一无所知。
  旧信封被麦河怎么处理,她可就管不着了。
  大约两个月后,听见敲门。像是麦河第一次到来一样,敲门声轻轻的,试探着,迟疑着。开门一看,西院的老头子,挪不动一样地立在门口,嘴里喃喃低语:
  “逼的。”
  她没明白。
  “五十多了,还不争气。”他苦着脸,不看她,“折腾一辈子也没成什么事。”
  “大张逼你?”她不禁问道。
  他不响。她想到了一个淘气的男孩,却想不起长大的模样。忽听他说:
  “老林,你想要有个人照顾,有我。”
  他本是胆怯畏缩的,抬起来的目光,却燃起了大胆的火焰,炙得她猛地退后一步。他还在直勾勾地看她。他总算看清楚了,那淑美的仪态仿佛还停留在遥远的往昔。
  她慢慢给了他一个看似很柔弱的背影,而他即将走过去,捉住她!他虽已老,可闯进门一把捉住她的力气还是有的。她抬手,指指他的身后。
  稍停片刻,他悄无声息地向楼梯挪去。
  麦河一个月能来个七八次,间隔时间不一定。从白鹿巷到无名巷的那条路,已被他走熟了。有时候会在半路相遇,然后一起去水果店。他要扶她,她总不让。
  她曾给他看过一张发黄的全家福,那女儿跟她一模一样。
  他伸向那个棕褐色信封的手沉重了,迟钝了,不再手到擒来,迅若电火。她没有眼花。他全身哆嗦了一下,就像被拿了现行。
  另有一次,信封竟从手上滑脱!他的脸登时布满了羞惭。
  她很想告诉他,这正是他的恩典。
  沒想到,让事情败露的会是这样一摞旧信封。小梁在广场捉了小贼,从贼窝搜到这样一摞信封。押着小贼,去了麦河水果店。水果店什么时候被盗,麦河一无觉察。掀开角落一个水果筐,空空如也。
  其实一看见小梁,麦河的脸色就唰地灰暗下来。面对右下角印着“山东省无线电研究所”的旧信封,他无从解释。
  “早就怀疑你了。”小梁冷笑道。
  “我不。”他慌乱地低叫一声,两眼躲开小梁,转动脖子,只看他的店,他心爱的店。目光甚至从妻子和女儿的身上扫过了。直到最后,才看定她们。她们跟他一样惊慌失措。
  “不……”她们向他扑过来。
  一家人抱在了一起。他回头看着小梁。那样的目光让小梁不禁迟疑了一下,因为那几乎像是一撮无用的灰尘。
  她姗姗而至。
  “林太太。”小梁肃然起敬。
  “我送的。”她沉声静气,说着,转向麦河,“怎么不去看我了?今天,我要你们一家子都去。”
  在做出那个惊人的决定之前,她跟麦河进行过深谈,特意提出将来自己一定要走得干净,只带一张全家福,所有遗物,烧、埋、弃、用,均由他任意处置。他阻拦,但她主意已定。
  此事一经公开,即引起轩然大波。她一再被提醒,财产赠予非小事,应防被骗。世人也因而得知,她在本城也并非没有亲戚,疏于往来罢了。
  意定监护的办理,用了将近两个月。小梁全程在场。之后,她坚持把亡者的遗物转移到地下室。尽管麦河过意不去,作为被本主指定的代养人,也还是搬来同住。
  水果店继续开在无名巷。那个小区比白鹿巷七号大得多,又不远,不必迁址。
  三月间,麦河带全家去大观园看了场相声名家演出。趁热打铁似的,第二天又去广场重拍了全家福。
  麦河手上一个可疑的动作,逃过镜头,却没逃过她的眼。背后钟声响起,仿佛告诉她,人生就这么顽固。
  责编:李京春
其他文献
成长是一场我与你的对话  广西桂林/熊焕颖  斤小米的《骨骼:遗落、捡拾和重建》不仅饱含散文真切的个体经验,也兼具跌宕曲折的小说叙事风格。在这种跨文体的写作中,与其说它呈现了现代家庭生活中的父辈与子辈之间刀光血影的博弈,不如说是在警示现代社会的家长们——孩子的成长是一次漫长的平等对话与互动建构。  其实,我更愿意将这部作品看作是一个母亲的自我反省。很多家庭的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段往往是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城市里每个住宅小区为了显示与其他小区的差异,都制定了一条特别规定。而所谓的特别规定,反而加重了各小区高度一致的压抑感和紧张感。压抑和紧张来自竖着铁刺或玻璃片的高墙和进出口森严的门卫,来自板着脸提着警棍巡逻的保安,更来自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业主和业主之间的猜忌、怨恨。  不管哪个小区,业主们都需要定期到物业管理处领取一种饮料。这种褐色饮料散发着清淡的药水味,但并不难喝。这一规定起
期刊
西湖的出名不只是因为那一池清水,你想在我们幅员辽阔的大中国,像西湖这样的湖泊也不知道有多少,其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为什么偏偏西湖那么出名呢?我觉得与西湖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有关。现在去西湖的人,都知道唐代白居易修建的“白堤”和宋代苏轼修建的“苏堤”,这白居易和苏轼可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两座“堤”是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西湖的不凡来了?这是留下来的文化、看得见的历史。还有很多在现场看不见的
期刊
霜降来临后,我妈就在向吾尔肯的妈妈告别。我能猜到,每天绣完最后一针,起身前,她会说,打霜了,我们要搬走了。  第二天的天气仍然那么好,中午的毡房里依然会有热烘烘的羊毛味道。于是,我们搬家的事又推后了。  妈妈会每天做一点搬家的准备,特别是周末,我们都回来了。妈妈说,懒人比笨蛋还可怕。周六早上,她一早就弓着腰指挥我们干活:毡房里多余的被子褥子卷起来堆到一个角落,用完的柴火归拢放到坑里,大锅大勺子什么
期刊
是講述,也是辨认
期刊
1. 千年莲子  十年前仲夏的一天,湛明法师又来到胡同口。  正赶上斜阳雨后,湿黑的路面上落了一层金灿灿的栾树花瓣。湛明法师踩在上面,想起经书上说的,佛说法时,香花如雨,落地成金。南方有桂花,北方有栾树,开花时都如此殊胜。  可上一次来时,他跟很多人一样,被这胡同的名字激起了很大的期待,结果却发现平平无奇。可见人的喜怒怨憎都起于业报的玩弄。憎恶一人,只是因为带着恶业相遇于此世;如果在无量劫中携着善
期刊
最初的格局就是这样,她不想加入他们那一伙。那一伙,是指参加聚会的另外四个人,一对夫妇和两个女孩。那么她只有同女主人不停地说话,不停地聊各种能想得起来的话题,但她发现女主人,也即她的同事心不在焉,她不停地低下头去劈小拇指的指甲盖,一点一点地把指甲盖上的角质层撬开,然后用牙尖撕离,女同事用这个动作来贬低她们谈话的重要性。她于是不再说什么。没有谁留意这个变化,哦,那天晚上每个人都很忙,忙着跟上他人的话题
期刊
第一章  芳草地是望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家舞厅,在地下商场上面。地下商场和火车站隔一条马路,是人防工程变成的商场。一些在地下商场买过铺面的人都发财了。那还是“万元户”的年代。舞厅是突然冒出来的。我有时候放学,转车回家,坐在公交车上会看到那个写着“芳草地舞厅”的广告牌,悬挂在那里。我没有舞蹈天赋,对音乐的节奏感也是迟钝的。在那之前,我从没想过,会和芳草地舞厅发生什么关系。我更多把那里想象成暧昧之地
期刊
推荐语:金春姬(华南师范大学)  《房间里的露西》借“穿越”这一类型化题材表达出了之前鲜有的深度主题,是一次较为成功的现代创写。小说描述了独居女性白茵在偶然间穿越进了三百万年前的露西古猿体内,从起初的慌乱,到开始逐渐稳住局面,最后虽然身陨异世,但却获得了精神层面的突破和领悟的故事。  小说虽然情节荒诞,但却并不是空想,其中关于树栖、露西死因和白茵所处的现代背景都是具有现实根基,是可以在现实中有所对
期刊
老别的事是一棵树,一棵巨大的法国梧桐树,树龄超过十九岁,长在老别家一座“厂”字形的平房里。  老别觉得自己的事比天大,可别人不这么看。  因为别人不这么看,老别越发觉得事情严重。  春天又来了。周而复始的春天。老别的春天已在这棵梧桐树下周而复始十九回:春天里,满城跳出翠生生的欢喜,单是梧桐醒不来,仍在街面亮起一树一树的白皮,故意拖延时间的节拍,老别急着去办梧桐的事儿。  周末的晌午,老别脸上码着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