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夫引“农业回归”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94795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都市农民与屋顶农业践行者正试图通过传统的耕种方式,掀起一场“农业回归”运动。
  在过去4年里,关于食品安全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舌尖上的安全与健康。
  在远离城市中心、靠近乡镇村落的地方,涌现出一批“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都市农民与屋顶农业践行者。他们正在试图通过传统的耕种方式,恢复农业的原始状态,掀起一场“农业回归”运动。
  豆浆老板徐明
  清晨,经过一晚暴风骤雨洗涤的村庄,万籁俱寂。徐明从枕头底下摸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指针刚好指向4点。
  “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是煮黄豆。”徐明用特制的木棒,不断搅动大铁锅中的黄豆,同时捞出越来越厚的黄豆泡沫。大约一小时后,将柴火抽出,炉灶里的火势慢慢降了下来。
  长期以来,徐明家的豆浆因为纯天然、绿色,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北京东北部平谷区的岳各庄、北岗子一带,提起徐明做的豆浆,几乎无人不晓。目前,徐明的固定客户超过百家,每天销售豆浆200—500杯。
  做豆浆很辛苦,程序也很复杂。选料上,徐明用的是产自黑龙江黑河地区的非转基因大豆;泡制上,从泡豆到熬煮起码超过8个小时,需通宵赶制;磨制上,使用的是传统的大理石石磨。每一杯豆浆都力图回归原始的制作方式,纯手工打磨。
  为了增加豆浆的美味,在磨豆之前,徐明还会在黄豆中添加一些来自贵州惠水的紫糯米,据说这样能够借助稻米的清香和糯米的粘质,进一步增加豆浆的粘稠感,使豆浆不用添加除泡剂和增稠剂,就有甜香、绵密的口感。
  早晨6点,200多份豆浆已经陆续灌瓶摆好。徐明和儿子一起,将昨晚整理好的黄瓜、西红柿、青椒、茄子等蔬菜装运上车,开始了一天的送货旅途。
  三年来,这是徐明每天都要重复的工作:上午磨豆浆、送菜;下午整理菜园子、猪圈;晚上采摘,准备第二天需要配送的蔬菜。这样的经营,让徐明每个月的盈亏基本平衡。
  谁也无法想象,眼前这个穿着灰色T恤、脚踩廉价拖鞋的中年农夫,之前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级主管。
  徐明出生在河北保定农村,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拥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改变发生在2006年。那一年,徐明放弃了年薪不菲的工作,在北京近郊平谷租了10亩地,办起了自己的农场。这个近似疯狂的行为,被他自己解释为“出于对农产品新鲜度和安全性的忧心”。
  当时,在西方和日韩等地,社区支持农业(CSA)已经流行了近半个世纪;在中国,则刚刚起步。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绿色、有机农业的践行者,徐明的创业之路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充满艰辛。
  “第一年养鸡就亏了5万元。”2007年春季,徐明买了500只小鸡,在离农场最近的山坡上进行天然饲养,不使用饲料。每天,这些散养的小鸡在山野间啄食蚯蚓、青草。
  徐明没有想到,还没到秋季母鸡下蛋时节,突然爆发了鸡瘟,500只鸡“阵亡”了1/3之多,投资损失近半。等到母鸡可以下蛋时,很多鸡又因为营养不足而长不大,以至当时能下蛋的鸡只有80多只,且多数鸡蛋体积小,重量很轻。
  当徐明把这批鸡蛋运到菜市场,以10元/斤的价格对外销售时,消费者并不买单。有人认为价格过高,普通工薪家庭消费不起;而更多的人对于有机鸡蛋的说法产生质疑。最后,徐明只好找到熟识的亲戚朋友,低价卖出甚至免费赠送,才“解决”了这批鸡蛋。
  在这之后,徐明种过蘑菇,卖过土豆,在过街天桥兜售过圆白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倾注心血最多的豆浆,最终成为农场最为持久的产品。
  硕士农民马建伟
  最近,“农场主”马建伟收到一位顾客的投诉:小白菜长得老,嚼起来费劲;菜的品种少,每天都是黄瓜、西红柿,都吃烦了。好吃的豆角、青椒是不是一直压着不送?
  通过沟通,马建伟了解到这位顾客的老家在江西,当地人习惯吃20公分长的鲜嫩小白菜,马建伟送来的30公分长的小白菜明显已经老了。在江西,一般从4月开始,餐桌上就有了新鲜的四季豆、青椒等蔬菜;而在北京,到了5月份还吃不上四季豆。
  马建伟赶忙向顾客解释,北方春天的气温没有南方回升快,一般到5月中旬,四季豆、青椒才成熟,且自己不用温室大棚,所以现在吃不到。“在强调绿色、有机的生态农业中,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马建伟保证,将来送菜一定考虑顾客的饮食习惯,尽量满足顾客要求。
  “在当农民之前,从未想到会有这些情况。”马建伟感叹,搞生态、做有机、当农民,远比自己当年考北大来得辛苦。
  2007年,还在北京大学化学专业读研究生的马建伟,第一次从媒体上认识了生态有机农业。那段时间,媒体每天都在报道河北农民安金磊的事迹。对于安金磊“顺应自然、合其天性”的农作法,马建伟很感兴趣。“特别是不用除草剂、化肥、农药的生态有机农业实践,这是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当时我就和安金磊联系,但很快发现这样解决不了问题。”马建伟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出生于农村,但对农业一窍不通。安金磊讲的生态农业,及他对土地和作物的感情,马建伟听的是一知半解。“还不如自己多看看书,先充实一下知识。”
  直到2011年,在朋友的引荐下,马建伟才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上庄镇租了4个大棚,种植自己的有机蔬菜,并承诺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激素。
  “每月五百块,吃上放心菜”,是马建伟农场的对外宣传口号。目前,农场主要配送黄瓜、西红柿、茄子、水萝卜、圆白菜、土豆、豆角等20多种时令菜;每周一、周四,为东部城区的顾客送货;每周三、周六送往西部城区。
  据马建伟介绍,一开始农场只有4、5个客户,还都是几个认识的朋友,所以自己一直担心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主动找到马建伟,纷纷表示愿意订购有机蔬菜。不到半年,马建伟手头的客户已经扩展到了上百人。
  今年,农场实现了转亏为盈,股东们每个月也都能拿到农场带来的利润分成。对未来有机农场的发展,马建伟表示,“还是充满信心的。”   打假斗士孙德伟
  地里正待采摘的黄瓜,受春季大风影响,一夜之间都蔫了。孙德伟雇佣的农民跑过来问他,要不要打一些激素,让黄瓜外表看着光鲜些,保证销售。
  “不打!我们有机农场不打激素、农药和化肥。”孙德伟坚决地说。
  农民不理解:不打激素,黄瓜肯定产量低;样子蔫,一定卖不上钱。“几亩地的黄瓜就这样打了水漂,多可惜。”
  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在孙德伟的农庄里发生,但孙德伟明白,即使亏了,也不能毁了翡翠湾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有机农业系统。
  “做有机农场4年多了,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完全说服农民摆脱化肥和农药。”这个网上出了名的有机农业打假斗士,面对现实却也难掩失落。
  从2009年创办翡翠湾永续农场开始,孙德伟就意识到,做有机农业,随时都要面临来自化学农业的巨大经济诱惑。
  孙德伟举例说,同样为一亩菜地进行除虫,普通农场中,农民只需要选择几种特定的农药,在田间走几趟、用喷雾剂洒两下,不到一小时就能将菜地里的害虫消灭干净,既简单轻松,又节省成本。
  有机农场中,为了践行不打农药、不使用化肥的原则,孙德伟每天需多花费70元的人力成本。两个农民低头弯腰,需两天时间才能完成上述工作。即使这样,最后长出的蔬菜也往往不好看,虫眼多,消费者不喜欢。
  而在终端市场,使用过农药的蔬菜与有机蔬菜外观上并没有明显区别。商家只要用上印着“有机”字样的包装,就能卖出有机菜的价格。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自家农民,就连孙德伟的一些同行也认为,既然打农药也能卖出有机蔬菜,为何不试试,反正没人管。
  “没人管,那我管。”2009年,孙德伟用“铁鸟狼军”的网名,开始了有机农业体系的网络打假之路。
  在孙德伟提供的打假名单里,沱沱工社、小毛驴市民农园、乐活村王申福等一批知名农场都赫然在列。其粮食的农作方法,蔬菜的种植方式,牲畜的喂养饲料等,都遭到过孙德伟的质疑。
  孙德伟表示,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老百姓都把有机农业当做“救命稻草”,却不知某种意义上的食品安全,由于巨大的利益诱惑,早已偏离了有机农产品安全、健康的本质。
  “2010年‘开花大葱事件’中,没有一个农场主站出来告诉消费者,开花的大葱营养价值低。”孙德伟认为,目前中国的有机农业体系还处在原始成长阶段,从业人员鱼龙混杂,似乎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当好农民。而一些农场主也对消费者进行某种信息误导或欺骗。长期下去,如没有行业监督,“本来挺好的有机生态农业,渐渐也会成为新一轮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角。”
  “我不想毁了有机农业,打假只是希望这个行业更加透明一些。”孙德伟说,2010年冬天,翡翠湾出现了大批客户退订的现象,自己的打假行动,不想也对自己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是孙德伟仍然坚持,打假对于整个行业是有积极和正面意义的。
其他文献
高铁时代,一年一度的暑运开启。承载了几代人难忘记忆的绿皮火车,正在慢慢淡出历史舞台,更让人怀念与回想。  目前为数不多仍在服役的绿皮火车,大都为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制造,曾是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车体通常是模仿苏联样式的绿色,所以俗称“绿皮车”。  近日,《民生周刊》记者踏上由山东曹县开往青岛的5028次火车,进行了一次綠皮火车体验之旅。  本刊记者许兰武/摄  左上:列车停靠临沂火车站,乘客等
“大病上医院,小病进药店”,曾几何时,药品零售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大街小巷,老百姓但凡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自己先到药店购买相应的药品,既避免了去医院排队挂号的麻烦,又能治好病,省力又省心。  2011年3月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7次药品降价令:从3月28日起部分药品降价,特别是降低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此次降价涉及到阿莫西林、青霉素、罗红霉素、头孢等1
卫生部新修订的《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5月1日起实施,“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新规定正式生效。  细则规定,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室外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公共场所不得设置自动售烟机。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开展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对吸烟者进行劝阻。细则还进一步明确了执法主体、强化了公共场所经营者的责任、加重了处罚力度:公
凌晨4时许,很多人还在沉睡,清洁工李立海已经起床,5时准点到达了自己所承包的地块清扫路面。他右手拿着大扫帚将垃圾扫在一起,左手拿铁锹去铲,然后将满满的一铁锹垃圾用力地甩进垃圾车里。  李立海是安徽萧县人,今年60岁,独身一人在江苏省徐州市干清洁工已经7个年头了。他负责的是徐州云龙公园东门近300米的一段街道。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好形象恰似一张特殊的名片,又像是一则生动的广告,在社会交往中常常能起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效果。它能给个人赢得不错的声誉,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生意,能让政府部门在百姓眼中更具公信力。  然而,盘点过去七日的热点新闻,我们发现,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塑造良好形象的艺术,有些人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树立良好的形象,但结果却不尽人意,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令人唏嘘。  如果列一个“形象糟糕群体排行榜”,一贯以
天山南北,茫茫戈壁滩,在这片占中国陆地版图面积1/6,有着多民族风情并流传着古西域传奇故事的热土上,一群煤田勘探者们又在创造新的时代奇迹。这就是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一支具有敢为人先、敢拼敢搏、能征善战、团结奋进的铁军——新疆煤田地质局一六一煤田地质勘探队。  铁军精神 永不终结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新疆经济迎来大发展、大跨越、大开放、大建设的历史机遇中,一六一煤田地
6月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主办、《民生周刊》协办的“《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教授;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以及相关单位领导和学术代表百余人出席。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兼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教授主持了会议。  《民生周刊》总编辑
为了改变随迁子女“初升高”的回乡命运,2009年,经过一番调研,温玉泽有了“异地教学”的设想,并决定以自己家乡为起点,创办“异地高中班”。  6月2日清晨,荆山加油站,一辆大巴车正静静等待。除悬挂在车头寓意喜庆的大红花外,“川渝考场争冠亚,荆山学子报校恩”的横幅也格外引人注目。这一切,似乎预示这辆车正承载着不同寻常的使命。  不远处,福建省晋江市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的20名应届高考生整装待发。作为这
最近,影片《2012》被评为“最烂的科幻片”。且不说评选权威与否,对电影本身的理解透彻与否,这部片子因为对世界末日的描述被送上了舆论的“断头台”。《2012》中没有表现出来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却成了当今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宠儿,且大有吞噬生活各个领域的野心。  《低碳真相》用翔实的背景、有趣的插曲、公允的比较和务实的建议串成低碳的来龙去脉,用经济视角审视“低碳”内隐藏的利益纷争。  生活中的“低碳
中国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被长期忽略的工人们的话语权正在以另一种不自知的方式呐喊。      关注理由:    又是自杀,又是富士康,跳楼事件密集于一家企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工作强度、人际关系、职工权利保障等问题,首当其冲会受到追问,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的思考方式。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有力武器,但时代在变,人在变,人们的期待也在变。一味地低工资拼竞争的时代正在慢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