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异地高中班”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yzha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改变随迁子女“初升高”的回乡命运,2009年,经过一番调研,温玉泽有了“异地教学”的设想,并决定以自己家乡为起点,创办“异地高中班”。
  6月2日清晨,荆山加油站,一辆大巴车正静静等待。除悬挂在车头寓意喜庆的大红花外,“川渝考场争冠亚,荆山学子报校恩”的横幅也格外引人注目。这一切,似乎预示这辆车正承载着不同寻常的使命。
  不远处,福建省晋江市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的20名应届高考生整装待发。作为这批特殊“学子”,他们即将由此奔赴高考“战场”——远在2000公里外的“家乡”四川广安、重庆垫江。
  千里赴考路
  作为第一批“异地高中班”的学生,何玲和19位同伴在全校师生的夹道欢送中,缓缓前行。前面是引路的校长陈碧阳,两边是挥舞标语的同学,耳边是响亮而持续的“加油”声。
  “你们是勇士,是送走家庭分离的一代,是迎来异地高考的一代。”在送行仪式上,毕业班班主任熊家海念出了准备已久的祝行词,寥寥几句,却透出些许悲壮。
  荆山学校拥有小、初、高三个教学段,其中300余名高中部学生,来自“川渝皖赣湘鄂贵”六省一市,分别就读于“皖赣班”、“川籍班”等以省区冠名的班级中。
  整整三年,他们在祖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学习家乡的教材。在老师略带乡音的授课声中,他们将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这所“异地高中班”创办于2009年,堪称国内首家以全新模式挑战异地高考难题的教学点,甫一问世就受到了当地教育界的关注。对于当地数量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能让子女就地学习原籍教材,“这是赶上了好机会。”
  “也是没有办法。”罗玉萍对三年前的夏天记忆犹新。来闽11年,女儿何玲在福建长大、学习,全家人也在此打工、生活。而这一切,却在孩子“初升高”时犯了难。
  由于高考受户籍限制,加上各省份高中教材不同、高考命题不同等客观因素,绝大部分随迁子女在初中毕业后,都将面临“留守”与“异地”的选择。
  “如果没有这所学校,也许我们早已举家回乡,或分隔两地。”罗玉萍说。
  异地办学
  回溯这一全新办学模式的缘起,不得不提及包工头出身的温玉泽。
  47岁的温玉泽来自重庆垫江,从“打工仔”到“包工头”,带着一群老乡在晋江创业生存。
  20多年里,他亲历了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的同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随迁子女的就学升学,成为许多老乡共同的心病。
  “每到开学,总有不少工人带孩子回家,或者不再回来。”2004年,温玉泽负责承包晋江市教育局宿舍建设,因用工短缺导致工程延期,也因此和当时教育局工会主席林朝阳有了更多接触。
  林朝阳提醒温玉泽:“外来工近年来越来越多,本地的教育资源一下子也跟不上,你不如去办一所外来工子弟学校吧。”
  就这样,一个基于现实需求的初衷,让温玉泽走上了此前“想也没想过”的办学之路。自2006年首批学生入校后,从小学到初中,再从初中到高中,温玉泽的学校规模逐渐扩大。
  为了改变随迁子女“初升高” 的回乡命运,2009年,经过一番调研,温玉泽有了“异地教学”的设想,并决定以自己家乡为起点,创办“异地高中班”。
  在走访了两地教育部门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迎面而来。“我只能说,这个模式能否成功与教育部门负责人的改革思想有很大关系。”
  最终,经多番沟通,荆山学校在2009年实现了与四川、安徽、江西、重庆三省一市的对接,确定了“异地高中班”对接的几所民办中学,荆山学校成为这些中学设置在晋江的教学点。
  “全部采用所属省份的教材、教辅、复习资料、试卷等,根据对接中学的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和进度表开展同步教学,保证教育教学、考试的接轨。”这是温玉泽在第一届“异地高中班”招生时作出的承诺。
  然而,从设想到落地,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起初,学校因为学籍、师资、配备、能否会考、能否高考等问题而备受质疑,第一届只招收到43名学生,“咨询的多,报名的少。”
  会考前夜
  “异地高中班”与原籍学校教学质量、进度到底相差几何,高三物理老师尹真银用“大同小异”来评价。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荆山学校整整磨合了三年。
  “我的四川普通话,孩子们刚开始听不太懂。”尹真银笑道。他是第一批跨省教学的教师之一,教授闽南口音的“小老乡”,是他退休后的特别尝试。
  而面对内容多有重叠、侧重点不一的各省教材,教师们借鉴了大学里“大小班”的授课模式,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率。“江西的考试大纲差别较大,我们就安排10多个老师围着8个学生转。”
  2010年,“异地就学”模式在跌跌撞撞中进入到第二年。也是在这一年,首批“异地高中班”开始面临高中会考的压力。能否会考?成绩是否有效?这些隐忧迫使一些学生慢慢离开了。
  “把原籍的试卷运过来!在福建同步考!”看着相处一年之久的孩子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中,温玉泽和教师们有了更多的不忍,他们希望无限量拓展“异地就学”的可能性。
  此后,温玉泽开始了“飞人”生活,多次前往各地相关部门打报告、写申请。面对他的“异想天开”,对接地教育部门集体犯了难。“毕竟这不是一个县级教育局可以决定的,而需要上报到省级教育厅。”
  温玉泽说,他理解地方的难处,但他更理解随迁子女的难处。在“荆山”就读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通的务工家庭,仅往返两地考试的费用就要抵过父母上万件“计件付费”的活计。
  最终,在广安市教育局局长陈武林的促成下,川籍学生“异地会考”率先突破。而渝籍学生的会考经历,则由于重庆方面迟迟没有给出明确答复而显得“惊心动魄”。
  “我们甚至想到连夜送学生们回重庆。”“渝籍班”会考前的那一晚,没有灯光,没有声响,只有温玉泽和校长坐在操场上焦急等待。
  “会考试卷明天由专人押运到晋江,后天同步考试。”晚上9点,来自垫江县教育局的电话终于响起。“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喜忧参半   从43个学生到六省一市对接办学;从渝籍教师的集体出走,到留任老师的不懈坚持;从摸不到门路,到地方政府鼎力相助,忆起“异地高中班”成立这三年,温玉泽和同事们总有说不完的话、忆不完的事。
  2010年,晋江市将荆山学校纳入全市的中招计划,“异地高中班”也得到更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学生的报名人数翻倍增长,到2011年增加至200多人。
  “把学校办到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去。”“异地办学”逐渐走上正轨,温玉泽将眼光放到了市外、甚至省外。他透露,2012年福建厦门、浙江温州即将复制该模式。
  然而,一则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即将开放的消息,让温玉泽亦喜亦忧。
  5月28日,福建省教育厅对外公布,从2014年起,凡在福建省内高中有3年完整学习经历的外省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非户籍考生),可在福建就地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并与福建考生享受同等的招生政策。
  “异地高考”是温玉泽探索“异地会考”、“异地高考体检”后的最终目标。“多年的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我想,这也是无数务工人员的期盼!”
  然而,福建省“异地高考”政策的明朗,无疑将对以“异地办学”为特色的荆山学校带来冲击,直接影响了刚刚开始的2012年秋季招生。
  “本来预计今年招生400名的,应该很难实现了。”高中教学点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是否还有生源?谈起学校的未来,教师们难免忧虑。
  果然,随着“政策开放”消息的广泛传播,温玉泽接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电话,并成了义务解答员。“不是来报名的,是咨询政策的。”
  这一次,因为壁垒的打破,原本为探索“异地高考”而成立的“异地高中班”,走到了十字路口。
  等待中转型
  5月31日,消息发布后的第3天,温玉泽和陈碧阳来到了晋江市教育局,就2012年高中部招生、学校未来发展等问题,与教育局副局长姚荣祖、招生办主任陈永益进行探讨。
  四个人的圆桌会议持续了大半天,却没有达成任何具体协议。并非意见不一致,而是因为“政策开放”得突然,谁都没有丝毫准备,无法预料之后会有怎样的连锁反应。
  “今年继续招生,生源少的话,就让其他公办学校分流。”陈永益建议。这位见证“异地高中班”成长的招生办主任,说出了最坏的打算。
  然而,“招生”并非温玉泽面临的首要难题,高一学生的学籍问题才真正让他挂心。
  荆山学校共有200多名高一学生,分别来自“川渝皖赣湘鄂贵”六省一市,现有的学籍也挂靠在原籍对接学校。按照福建省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他们必须具备高中3年完整的福建学籍才能参加当地高考。
  在教师们刚刚组织的一次调查中,绝大部分高一学生表示希望留在福建参加高考。“这并不意外,孩子们在这里长大,也确实在福建上的学。我们得想办法把他们的学籍调回来。”
  温玉泽再一次对家长和学生做出了承诺,他理解学生对“第二家乡”的深切眷恋。
  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温玉泽没有多说。如何更好地开办小学、初中,如何争取普通民办高中的办理资质,“转型”两字被他反复提及。
  现在,厦门“异地高中班”的招生活动已经取消,而温州教学点仍在等待浙江省教育厅政策的出台。
  “如果 ‘异地高中班’ 有一天办不下去了,也不可惜,孩子能上学、能留在父母身边就好。”温玉泽说。
其他文献
踏青古时又称为探春、寻春等。四月,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古时就有了郊游、荡秋千、放风筝、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许多古代文献都记载了春游习俗的生动景象。如《论语》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述了孔子春日里带着学生到郊外踏青春游之事。以后这
买了房子后,如何装饰出温馨的家居呢?本期我们来介绍室内装修的一些知识。    色彩搭配有讲究  要想装出自己喜欢的家居环境,色彩搭配绝不可忽视。一般情况下,首先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作为居室风格设计的主色调,然后围绕着这个主线来选择和搭配其他的色彩。一般居室色彩以家具为主色,墙壁、地面、窗帘、床罩、沙发套、台布等围绕主色协调搭配。如选择浅色家具墙面则宜使用浅灰色,或乳白色来搭配,而选择深色家具时,为了
山东省滨州市有一位年近50岁的修表师傅刘树江,他干这一行已近30年。自从20多岁在部队学会了这门手艺,修表一直是他谋生的手段。20世纪80年代,手表普及,那是刘树江修表生意最为红火的日子。进入90年代,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手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刘树江的修表摊位也备受冷落。期间,刘树江曾想过转行维修手机,但割舍不下多年来对修表的痴迷。  现在,手表又开始流行,刘树江多年积淀下来的精湛修表技艺又重
高铁时代,一年一度的暑运开启。承载了几代人难忘记忆的绿皮火车,正在慢慢淡出历史舞台,更让人怀念与回想。  目前为数不多仍在服役的绿皮火车,大都为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制造,曾是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车体通常是模仿苏联样式的绿色,所以俗称“绿皮车”。  近日,《民生周刊》记者踏上由山东曹县开往青岛的5028次火车,进行了一次綠皮火车体验之旅。  本刊记者许兰武/摄  左上:列车停靠临沂火车站,乘客等
“大病上医院,小病进药店”,曾几何时,药品零售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大街小巷,老百姓但凡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自己先到药店购买相应的药品,既避免了去医院排队挂号的麻烦,又能治好病,省力又省心。  2011年3月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7次药品降价令:从3月28日起部分药品降价,特别是降低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此次降价涉及到阿莫西林、青霉素、罗红霉素、头孢等1
卫生部新修订的《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5月1日起实施,“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新规定正式生效。  细则规定,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室外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公共场所不得设置自动售烟机。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开展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对吸烟者进行劝阻。细则还进一步明确了执法主体、强化了公共场所经营者的责任、加重了处罚力度:公
凌晨4时许,很多人还在沉睡,清洁工李立海已经起床,5时准点到达了自己所承包的地块清扫路面。他右手拿着大扫帚将垃圾扫在一起,左手拿铁锹去铲,然后将满满的一铁锹垃圾用力地甩进垃圾车里。  李立海是安徽萧县人,今年60岁,独身一人在江苏省徐州市干清洁工已经7个年头了。他负责的是徐州云龙公园东门近300米的一段街道。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好形象恰似一张特殊的名片,又像是一则生动的广告,在社会交往中常常能起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效果。它能给个人赢得不错的声誉,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生意,能让政府部门在百姓眼中更具公信力。  然而,盘点过去七日的热点新闻,我们发现,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塑造良好形象的艺术,有些人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树立良好的形象,但结果却不尽人意,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令人唏嘘。  如果列一个“形象糟糕群体排行榜”,一贯以
天山南北,茫茫戈壁滩,在这片占中国陆地版图面积1/6,有着多民族风情并流传着古西域传奇故事的热土上,一群煤田勘探者们又在创造新的时代奇迹。这就是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一支具有敢为人先、敢拼敢搏、能征善战、团结奋进的铁军——新疆煤田地质局一六一煤田地质勘探队。  铁军精神 永不终结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新疆经济迎来大发展、大跨越、大开放、大建设的历史机遇中,一六一煤田地
6月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主办、《民生周刊》协办的“《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教授;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以及相关单位领导和学术代表百余人出席。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兼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教授主持了会议。  《民生周刊》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