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爷》的多种叙事视角解析

来源 :华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c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约瑟夫•康拉德在创作实践中体现了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观。他频繁地、别出心裁地使用多种叙述者的声音。众多的叙述者是康拉德表达他的意识的工具。阅读本部作品的困难在于,虽然作品中有多种叙述声音,但由于主题是探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而且作者对这个人物极其丰富的内心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因此这些叙述都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了对人的理性认识的动摇,反映了康拉德对启蒙运动以后对一个健康理性的人的理想的破灭。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 叙事视角 马洛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133-02
  
  作为康拉德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吉姆爷》集中体现了作者的道德探索思想和艺术追求。在小说中,作者对吉姆故事的叙述是从多个角度展开的,并且在叙述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叙述声音。小说以全知视角开始叙述,然后在第五章将叙事角度转变为小说中的马洛作为叙述者,穿插小说中的人物从不同侧面叙述有关吉姆的故事,同时提供了纷繁复杂的立场和语调各异的观察、联想和评说。最后,自小说第36章到45章,叙事角度转换至马洛的信件作为叙述者。
  一、全知叙述
  全知叙述(omniscient narrative)是一种传统叙述模式,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及上帝般的全知。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可从任何角度、时空进行叙事——既可高高在上地鸟瞰全貌,也可看到在其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的内心①。在全知叙述中,作者常常通过叙述者之口在作品中发表观点,其叙述者的论述也不乏画龙点睛之处。
  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通常都有一个全知叙述者,他是智慧的代言人。这个叙述者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特定视角,通过它在人物的相互关系中“看见”他们的内心和思想。《吉姆爷》前四章应用了这种方法:全知叙述者以传统的方式被运用于小说之中,通过戏剧化的事件讲述、评论,最终直接展示吉姆的内心意识的方式来刻画他的形象。
  不过,《吉姆爷》的读者发现,吉姆一直笼罩在谜团当中,不确定性、朦胧性让人难以琢磨。作品的第4章提供了部分信息,让读者隐约知道吉姆一定惹上了麻烦:吉姆必须去一个官方法庭接受审判,这个法庭所要调查的是一个事故——帕特纳号撞船事故。在作证词的时候,全知叙述者描述他就像“与他的同类隔开了一样”,由此揭示出吉姆的内心状况:有罪感,想逃避,充满了耻辱。但是最重要的事实,即吉姆和其他的欧洲船员弃船逃跑,以及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全知叙述者并没有叙述出来。因此,这个事实带有主题性暗示,编辑性的全知叙述既没有提供确定的信息,也没有提供一个确定性的评价②。
  二、马洛的叙述
  康拉德一系列重要作品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传统小说中,那个全知叙述者的作用降低,而故事中的人物马罗的叙述性功能大大突出。在作品总共45个章节中,40个章节是由马罗叙述出来的。马罗作为一个故事中的人物却采用了部分全知视角,因此读者很难区分马罗这个角色是作为叙述者,同时作为故事中人物而存在,他成了一个“牵扯其中的叙述者”(the involved narrator)。另一原因是,康拉德经常赋予他的人物叙述者以概括性能力,这种概括往往超出人物角色所拥有的能力,具备作者本人视角的特点。
  马罗的介入有时在读者中产生作者、作者的代言人马罗和书中男主人公吉姆三人合一或三人重叠的印象。他企图在读者中留下一个印象,马罗似乎是全知的叙述者,似乎读者一直在倾听马罗的叙述。他要让读者感到小说并不是作者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康拉德通过马罗之口讲述一个有关吉姆的故事,而马罗的许多叙事内容则是从其他人口中获知的,还有他从吉姆处听到的。马罗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是,他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马罗最初的几次独白中,他像一个传统的全知叙述者那样,对吉姆作出结论性的判断,把他比作甲虫,称他为罪犯。但是,马罗逐渐暴露出他并非一个全知叙述者。他以一个旁观者、朋友的身份看待吉姆,并且像吉姆所期望的那样评判吉姆,把他看作是“同我们一样的人”:谁都可能犯同样的错误。在评判吉姆时,马罗抛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并且开始用吉姆的道德尺度来衡量自己。于是,我们发觉马罗和吉姆并无本质的差别,马罗把他引以为同类。
  引入“牵扯其中的叙述者”马罗是康拉德的叙事策略③。马罗在康拉德多部作品中存在,都是故事的讲述者。在这些小说中马罗叙述竭力要达到的效果是:他讲的是一个真实可靠的故事,有正确的观点和倾向;他完全值得听众的信赖,同听众讲述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过程。马罗这个人物与其他相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与吉姆是好朋友,在生活上帮助过吉姆;同时也对吉姆的内心世界很感兴趣,一直不遗余力地搜集有关吉姆的信息,并且乐于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听众。
  如前所述,马罗具有多重身份——他以一个旁观者、朋友的身份看待吉姆,并且像吉姆所期望的那样评判吉姆,把他看作是“同我们一样的人”:谁都可能犯同样的错误。他可以有限度地挖掘吉姆的心里隐秘之处,但仍然无法给读者提供足够的阅读信息,这样就达到了康拉德所想要的让吉姆成为“谜”的效果。作品让马罗担当建构吉姆故事的艰巨任务,他的叙述能力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人物角色,而相当于一个编辑性全知叙述者。
  三、次要人物的叙述
  作品中有许多次要的人物。这些次要的人物叙述,我们还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白人,或统称西方人;另一类人是东方马来人,或曰土著人。
  对于第一类角色(即白人)来说,他们在对待吉姆的不同态度,构成了“同情、宽容”和“贬低”的两个对立的群体。在弃船事件发生后,吉姆在白人中只能得到很少的“同情者”,如布莱尔利(Brierly)、彻斯特(Chester)、雇佣吉姆的那些马罗的朋友、以及那个“受到特别对待的人”。布莱尔利船长是一个得到无数荣耀的航海家,他在作为法庭的顾问观看审问吉姆的案件时,受到了剧烈的震动:他的内心也在根据道德的标准来审判自己,判决的结果肯定是自己明显地有罪,于是他带着证据的秘密跳了海。布莱尔利能够从人的内心深处理解、同情吉姆,因此他说,“我们干嘛要折磨那个年轻人?”彻斯特认为吉姆是一个“失足落海的人”,而不是可鄙的逃跑者。彻斯特是一个海上冒险家,他看出了“他(吉姆)在这世上已经毫无用处了”,因此想收买他为自己的冒险事业服务。经过马罗的数次推荐,吉姆得到了数份在马罗的朋友处工作的机会,而马罗的朋友们真心地喜欢这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子。但是当瘟疫一般的帕特纳号丑闻传到当地时,吉姆立刻不辞而别;马罗的朋友们对吉姆的离去自然很气愤,同时对他离开的理由感到可笑与不解。如作品人物埃格斯特朗说:“谁见鬼会在乎这个?”“我敢说谁也不会”。可见,这些人虽然都同情吉姆的遭遇,但显然持各不相同的立场。
  相对来说,吉姆的“贬低者”群体人数众多。当吉姆逃避到帕图森后,见到的白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柯涅柳斯,另一个是布朗。柯涅柳斯因吉姆抢了自己的饭碗而一直对他嫉恨在心,因此他逢人便说吉姆的坏话,甚至勾结敌对势力来消灭吉姆。布朗是一个匪徒,一生作恶多端、自甘堕落。他对吉姆的雄心勃勃很是反感:“我一眼看到他,当即就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傻瓜,……他也算条汉子!见鬼!他是徒有其表。……”
  此外,还有一类叙述群体由当地人组成。帕特纳事件后,当地人自然也议论,但他们的言论没能通过马罗叙述出来,因此我们无法了解他们的态度。到了帕图森后,吉姆生活在土著人中。但是土著人对于来到他们领地的这个陌生的白人,感到疑惑不解。如:多拉明(Doromin)的妻子怜悯地问马罗:“他这样年轻,却离乡背井,流浪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经过这么多的危险,这究竟是为什么?他在故国难道没有家,没有自己的亲人了么?他难道没有年迈的母亲,会永远记得他的面容?……”。珠儿是吉姆情人,她嫉妒般地爱着吉姆,生怕失去了他,因此她竭力想了解吉姆。但是无论是从吉姆本身那儿,还是从马罗那儿,她都无法得到可靠的答案。“这正是他说过的话……你撒谎!”这是珠儿得出的痛苦的结论。
  多角度叙述对于塑造性格矛盾、褒贬不一的人物是极其有效的。不同叙事角度对于吉姆的阐释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构成了作品中连续对于吉姆其人进行观察时促使一些不同角度的观点交织揉合成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弄清这些人物的表现,使谜破解也会帮助读者从那些看似零乱琐碎的细节中勾画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深化小说的主题。
  
  [注 释]
  ①申丹等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Jakob Lothe.Conrad's Narrative Method. London:Clarendon Press.oxford,1989.
  ③张中载:《吉姆爷》的形式技艺.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收稿日期]2010年3月28日
  [作者简介]周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The Chinese Version of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has attracted a lot of Chinese readers.From this point,it can be regarded as a successful translated vers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
期刊
[摘 要]随着女性主义在20世纪中叶的凸起,翻译和文化的联姻使性别身份被投射到文化身份研究的视域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受到译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采取批判性的视角来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阐述它的观点、翻译实践及其策略,同时揭露其局限性,并给出适当建议。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 性别隐喻 译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
期刊
[摘 要]语境因素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都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在文章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词汇、语法现象的理解与诠释是翻译中重要的因素,但只凭借对于这些文本方面的理解并不能够完整传达原作者的思想真谛。这时,语境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就突显出来了。本文对文化语境因素(包括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文学典故、宗教信仰)在翻译中所具有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境作用 文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H159
期刊
[摘 要]修辞属于语言的范畴,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汉语修辞对汉文化的反映和体现以及汉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和制约两方面,探讨了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汉语修辞 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094-03    修辞属于语言的范畴,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修辞具有三种含义,即修辞指修辞活动、修辞规律和
期刊
[摘 要]词汇学习仍然是学生的重点和难点。词汇的缺乏会严重地妨碍阅读、翻译、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词汇教学,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词汇教学 读音规则 学习重点 有效途径 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015-02    国家教委制定的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词汇要由过去的3,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社会学中的社会互动理论和哲学中的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旨在探寻主持人和受众的互动关系的来源、作用及实现,借此了解和掌握这种互动的特征,把握和推动这种互动关系的深化,以寻求实现沟通大众和传播文化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 受众 互动 人格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116-02    互动是传播者在增强受众意识,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理论基础,比较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Lady Chatterley's Lover两个中文译本的操控,揭示了以历史观点对译本进行评价的必要性。  [关键词]意识形态 改写理论 操控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120-02    一、引言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现代小说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期刊
[摘 要]出现于20世纪中叶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无疑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后现代语境下,我们的电视娱乐也明显地呈现出诸多后现代主义色彩。从音乐电视到时尚剧,从周星驰电影到《武林外传》,从春晚到“超级女生”,从这些电视娱乐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和变化中不难看出后现代主义对我们当下电视娱乐的渗透和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 电视娱乐  [中图分类号]G2[文
期刊
[摘 要]Adaptation Theory was established by Jef Verchueren who was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 in his book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in 2000.In the past,there were resea
期刊
[摘 要]莫是龙是一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书法与书论创作相契合,主张师法古人,并在此基础上创其新、求其变、得其趣,因此其书法妙若天成,独树一帜,为明朝书法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莫是龙书法理论著作主要是《明清书法论文选》辑其文集《论书》、《书评》两篇,此外,其论书还有散见于其文集中的书画题跋,这些篇什组合在一起,是我们管窥其书法理论体系的源头。  [关键词]莫是龙 求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