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相声”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过的节日说起来多数是吃节,譬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盒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总之哪个节日也离不开吃。我想,不论每个节日吃什么有什么样的讲究,总之,说的好听点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说的不好听了就是中国人曾经叫穷日子逼过,平常没啥可吃,趁过节解解馋罢了。现在生活好了,但历史上就是这么过的,已形成了习惯,一时半会怕是改不了了。
  既然是以吃为主,那么普通百姓们送礼也就是以送吃食为主。除了有时令食品以外,鸡鱼肉蛋奶都可以作为逢节可送礼品。今年中秋节我就收到了三盒带鱼。前不久老伴怕费电,刚刚把冰柜停了,所以这三盒带鱼说什么也没法收藏了。于是一盒让我趁冷剁开分散放进冰箱接着冷冻;一盒让二子子带到他家的冰箱里去冷冻起来;剩下那一盒是一张取货单,暂时在商家那里存着,不是之后送人,就是臨近作废期限时再去取来自用。以上说的其实都是闲话,今天真正想说的是那个装带鱼的盒子上写的“野生带鱼”这几个竽。
  如今的商家们都学会了投其所好,于是“纯天然”“野生的”“绿色的”“有机的”“无公害”等等靓丽的标签都堂而皇之地贴在了他们兜售的商品上,反正信不信在你,说不说在我,大家都这么说,咱家不说也是白不说不是。
  其他的东西咱没法确定真假,唯一觉得可笑的是这“野生带鱼”。因为它让我一下子想到了高英培表演的相声名段《钓鱼》,其中有一段话说:“归其我一打听,哎,明天还有一拨哩。明天这拨可好,是成带鱼!”这个包袱儿抖得很响,可以让人记一辈子。因为,在淡水河里,既不可能有带鱼,更不会有成带鱼!但这是相声,可以说些没影儿的事情逗乐。可如今这“野生带鱼”比过去那相声包袱儿一点也不逊色,因为它说的是句荒唐的真话。说它荒唐,是因为这话又近似废话,难道天底下还有人工饲养的带鱼吗(人工养殖带鱼被誉为是世界难题,至今没被攻克)?!
  不良商家为了赚钱,包括坑蒙拐骗的手段一使再使,消费者都可以想象。但是,如今这说相声的语言商家也用上了。而且使用“相声语言”的还不仅是商家,譬如咱们一些政府部门或者执法单位现在都爱说的“人性化服务”或“人性化执法”如何如何,就是突出的代表。难道本身是人的管理者或者执法者,你做出来的动作和说出来的话语可以离开人之本性吗?即便你不是个好人,也好歹算是个人吧,你怎么也不可能兽性化吧!
  还有那些经常把“不索贿受贿,不欺上瞒下”等等挂在嘴边的某些“清官”们,哪一回不是贻笑大方呢?
  如今在中国,专业的相声表演大都不行了。可这商场和官场上的“相声”却越来越火了。你说,这让人乐还是不乐呢?
其他文献
操办晋文帝司马昭的丧事,“臣民皆从权制,三日除服”。此“权”与“经”相对而论,从“经”服丧三年,孔子有言,《礼记》有载;从“权”服丧三日,则是对儒家之“经”的一种变通。这种变通应是晋武帝司马炎点了头的,他本人也不例外,三日之后,就除去喪服,但依然素冠素食。到了秋天,司马炎要去谒崇阳陵,颁诏他自己“以衰从行”,穿着丧服去,“群臣自依旧制”,不穿丧服。尚书令斐秀谏阻说:“陛下既除而复服,义无所依;若君
期刊
杂志上登了两幅漫画,一幅在封面,一幅在正文。  封面的这幅叫《巧嘴媳妇勤快娘》,内容是:某位老太太正在厨房里满头大汗地炒菜,四个媳妇走进厨房,有鼓掌的,有竖起大拇指的,有说“妈做菜真香”“真香”的,就是没有一个人走上前去将老人替下来。  正文的那幅名为《母亲的无奈》,是附在一篇叫《父母这一刻,你一定不要缺席》的文章里,属于插图性质。画中一个老太太躺在病床上,女儿先表态:“儿子养!”老大的媳妇立即声
期刊
《老残游记》一书,被鲁迅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向以为民请命形象示人。然而,《翁同龢日记》却有刘鹗贿赂官员跑项目记载:“刘鹗者,镇江同乡,屡次在督办处递说帖,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昨竞敢托入以字画数十件话余。记之以为邪蒿之据。”  刘鹗正面著文抨击官场腐败,背面用金钱开道寻租权力。看似矛盾的两面,实为一个人的正面与背面。看上去很是光鲜亮丽的一个人,何以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期刊
历数古代中国帝王,人们似乎更容易记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一些雄主,而很少提及像宋仁宗这样的所谓“弱君”。其实,恰恰因为仁宗们之仁,“弱君”们之“弱”,才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政治和文化遗产。当然,昏聩无能之君不在此列。  说宋仁宗文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次,仁宗宠幸了他心爱的妃子,结果引得郭皇后醋坛打翻,居然动手在仁宗颈项上抓出几道血痕。皇帝本有三宫六院,宠幸于谁都是正常事。郭皇后如此作为,显然是
期刊
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一些地方“闹洞房”的习俗也越来越演变成明目张胆的有关性言行的恶意取闹。闹新娘,闹新郎,不够,再闹伴娘,闹伴郎。有的新娘、伴娘由于不堪忍受众宾客的肆意调戏侮辱,而最终选择了死,大好的喜事竟然变成了丧事。  想当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倡导新风新俗,结婚习俗比较健康、朴素,也十分喜庆。那时,结婚行礼如仪后,“闹洞房”至多就是让新婚夫妇讲恋爱经过,给来宾点烟、送糖果送茶水,至多来一个
期刊
“月饼节”(正名、大号中秋节也)过后,忽然又想起那个“送月饼”故事了:某女演员初出茅庐时,年年“月饼节”给师傅送月饼。师傅呢,心安理得竞成了习惯——年年不买月饼,年年等着她送。但这年,女演员或许忘了、或许有事儿、或许……反正她师傅在家等啊等啊,一直等到中秋节深夜,也没来。  唉,唉!这位师傅,忒不懂此一时彼一时之理儿,自寻烦恼、自找没趣儿,就怨不得别人了。  此一时,彼一时,源自《孟子》一书。现代
期刊
“某領导的成绩”等十一则
期刊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黛玉、宝钗等人商议结社吟诗,大家取别号。宝钗对宝玉说:“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其实,荣宁二府中,富贵闲人何止宝玉一人?达官贵人,公子小姐,饱食终日,游手好闲,多了去了。富贵又有闲,难免多愁善感,疾病缠身。如王熙凤与贾琏
期刊
打开朋友圈、微博,每天充斥其间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种秀和晒。在这些秀和晒之中,最辣眼睛的便是各种秀恩爱,好像自己的幸福和美满人间独有,唯恐天下人不知,不晓。  只是,在这些秀恩爱的幸福的人们之中,打脸的事情却不解风情地也在常常发生——昨天还在秀恩爱,今天“幸福美满”却已经灰飞烟灭,人去楼空。  比如曾经大名鼎鼎的人称F爷的F姓女星,今夏就已经和L姓男友分手。这对影坛超级大腕情侣的分手引得瓜友们一片聒
期刊
头发的功用,有生理上的,更有审美上的,一头浓密的头发,给人健康和活力的良好印象,在传统文化中,头发代表着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有一些人,喜欢在他人的头上“动土”,把个人的意志化作一纸命令,集体剪去一干人的头发。  这不是危言耸听,如今,每到开学季,都会有一大批初一或高一刚入学的新生被剪去头发。最主要的是女生,有些女孩,从出生起就留了长发,到升入初高中的时候,却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