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难免绕弯儿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uzha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晚静谧。我悄然独坐,20岁出头从苏北来到北京,人生诸多变数无法言说。

重男轻女的儿时生活


  小时候,父亲重男轻女,特别反对女孩上学,印象最深就是那年六月的一个雨天。
  母亲一边收拾碗筷一边生气地质问,“告诉你,丫头也要上学,不能一辈子当睁眼瞎!再这样,我跟你没完!”



  “你没长脑子吗?”正在桌边吸烟的父亲当即驳斥道,“女孩一旦嫁人还能落下啥?告诉你,双儿必须退学,要不看我收拾你!”
  一旦打架,母亲必然吃亏。正在屋里写作业的我,赶紧跑出去。无奈力气太小,连拉带扯不顶用。一时间,我不禁大哭起来,急赤白脸地大喊道:“老爹,记住,以后儿子做到的,我这个女儿也会做到,不信走着瞧! ”
  起因是因为头一天下午,父亲借着要抓紧插秧的理由,径自找到学校,不管不顾地扒着窗户喊话:“双儿,出来,回家插秧去!”
  老师应声出门劝说父亲:大叔,回去吧,不能影响大家上课。父亲梗着脖子说:女孩上学没用,我让双儿回家干活儿,这才实惠。老师好说歹说,父亲才怏怏离开。
  说来也是命苦,父亲3岁时奶奶病逝,5岁时爷爷死于战乱。在两个叔叔安排下,大姑16岁嫁人,小姑13岁被送走做了童养媳。本来说好,父亲由兩个叔叔轮流抚养,可两个叔叔家里很穷,都是五六个孩子,也是有心无力。而后,大姑把父亲领到身边抚养,多亏大姑夫厚道,从没因此吵过闹过。父亲19岁那年,大姑把父亲送回村里,并为父亲修了一处宅院。父亲33岁那年,大姑才给父亲划拉个媳妇,就是小5岁的母亲。
  姥爷姥姥也是重男轻女,硬把母亲留在家里挣工分,28岁才被牵线说媒嫁给父亲。3年后,母亲生下双胞胎。母亲说,当时生完一个,医生告知肚子里还有一个。母亲叹息,咱们大字不识,一下来俩,名字都难起啊!一边的护士长笑道,现成的嘛,就叫大双、小双不好吗?母亲当即点头,并连声说好。后来,大双夭折,小双活了下来,就是我。
  3年后,母亲生了一个男孩,父亲欣喜若狂。可两岁那年夭折了。此后母亲生下二妹,又是丫头。计划生育越抓越紧,母亲被迫戴了节育环。父亲私下托亲求友,总算找到一个医院的远亲帮忙取了环儿。接着,母亲东躲西藏怀上第3胎,却再次生了个丫头。父亲埋怨不断升级,痛恨母亲断了他家香火,母亲经常痛哭,说那帮人整天东追西堵,又要挣工分,我一个女人能跑哪儿去?3个女孩又丢给谁?父亲瞪眼吼叫:没个儿子,我人前人后抬不起头,老时没个指望怎么办?



  争吵打闹家常便饭。雪上加霜,中考前一周,父亲被人欺负,竟被打断4根肋骨。为讨个说法,我奔波于派出所、信访局、县政府,甚至拦截市长的汽车。
  鸡飞狗跳的日子真是受够了,我高中毕业后索性退了学,像小姐妹那样外出打工,到100多里外市区的柳编厂做了工人。
  坦白说,我怨恨父亲,不是他,我的命运会是另外的样子。因为想念母亲,我每到月底都要回家。她会念叨乡邻婶子们提亲的事儿,但只是说说而已。母亲知道我的心思。在我意识里,生活不会永远这个样子,外面还有太多未知的风景。

北京进修并定居


  工作之余,我喜欢写点随笔或小说,试着投稿报刊杂志,竟然陆续发表了。一天,有电话打到厂里,问我是否想去进修。1993年6月,我来到了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的鲁迅文学院。
  一个周末,我走进学校对面一家电脑公司,询问电脑打字培训的问题,由此认识了他——哈尔滨男孩大龙,从老家化工厂辞职投奔在北京念大学的发小。他笑起来动人,还是技术骨干。我们恋爱了。
  进修结束后,我在广告公司做了文员,两年后又去图书公司做了编辑。1996年底,24岁的我和小一岁的他走进了婚姻。第二年儿子出生了,可生存当头,10个月断奶后,我只能忍痛离别把孩子留给母亲照看。孩子5岁那年,我们总算凑出7万元在北京郊区买了一套两居室,这才把儿子接到身边。两年后,孩子在本小区口碑很好的小学就近入学,如愿读上一年级。
  为了让大龙专心工作,我包揽了所有家务,换煤气和修马桶也是自己动手。每天把该换的衣服鞋袜放到床前,饭菜上桌才喊他吃饭。可谁都没想到,随着电脑公司转行,另换的工作不太满意,以及渐渐显现的年龄危机,他竟然变了,烟酒渐渐多了起来,半月一瓶变成每晚一瓶,三天一包变成一天三包。
  他醉酒次数越来越多,后来发展到每天必喝,每喝必醉,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动起拳脚。他像被格式化的电脑重做了系统一样,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早上醒来,他又会捧着我胳膊或脸上的青紫追问怎么回事儿?
  我只要想到孩子,想到当初的感情,幻想他能幡然醒悟,可最终还是悲哀地发现,那个曾说要给我幸福、陪我照顾父母的男人已经“死”了。
  离婚。
  没过多久,一天下午,突然,手机响起,竟是三妹车祸的消息,我连夜赶了回去。接着,托亲告友,连夜转院,实施开颅手术。三天两夜没合眼,总算熬到三妹醒了过来。
  一个半月后,我心急地回到北京,手头创作延误太久。然而,祸不单行,没想到,邻居家因为老人年迈,行动不便,又因操作不当,竟然发生了燃气爆炸,连累单元楼10多家门窗尽毁,其中也有我家。又是一番处理,大半月才算了结。

第二次真的很美


  生活乍然拐弯,虽有痛苦,可家务少多了,也不再担惊受怕。
  我不再上班,开始专注码字儿,千字千元的稿子写了不少。2012年,长篇小说正式出版,虽说纯文学出版早已不太景气,稿酬仅有三四万元,可我已经知足了。
  两年后,我拿出所有钱,耗费大半年,瘦了16斤,终于一砖一瓦把老家的老宅旧院翻建一新。这一次,在乡邻们眼里,我这个女儿做到了儿子能做的事情。
  从偏远乡村来到大都市,走出来到底是对是错,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婚姻的破碎给我带来严重的挫败感,有时死的心都有,然而慢慢地,当所有事故变成了故事,心里便渐渐平和了。也许,遇到谁都是命中定数。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不管报仇还是报恩终会过去。也许,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
  2016年底,我认识了现在的丈夫。
  说来也巧,他常在周末空闲用私家车跑“滴滴”。而我,那天恰好打到了他的顺风车。
  他家在顺义,供电部门上班,离异6年多。当年他经人介绍认识了前妻,婚后感情不和,三天两头一地鸡毛闹得出格儿,他只好提出离婚,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他只想找个女人踏实过日子,可交往过几个不尽如人意,有的不想领证结婚,实则总想找到更好的。有的要房要钱,他给不起。这才耽误下来。
  我为了用车方便,他为了多接点单子,互留微信。他知道了我的情况,提出了交往请求。说来也巧,他小我一岁却和我生于同月同日。本来爱情与年龄无关,一两岁差异没什么,可前夫大龙就是小我一岁,让我心有障碍。
  他有句话最能打动我——最大愿望就是找个女人踏实过日子,绝对不玩儿。半年后,我们结婚了。其实,对婚姻,我已心有恐惧。
  在他点点滴滴的暖意中,我心里的冰山竟然慢慢地消融了。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坚持才勇敢走出这一步,第二次竟然很美。
  他勤快善良,琐碎轻活拿得起,重活不用多说,洗衣做饭买菜拖地什么都干,水电暖问题也是他自行解决。即使缺个钉子也会下班时买回来。什么事只要说一声,一准儿就抽空解决了。操心少了,我不再身累心累。最重要的就是他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打麻将、玩游戏的习惯,这是我踏实安全的根源。
  他把工资卡交给我,有点零钱也给我。我生病时会把我抱上车带我跑医院,每天不忘提醒我吃藥,为了让我随时找到,他从不关机。我每次出门,他若走不开就帮我打个顺风车。晚饭后,我们散步遛弯儿。周末一起烧烤吃串儿。这种生活平静安宁,这种男人才是我心里想要的。上天曾经开过玩笑,所幸又待我不薄,而今拨云见日、阳光重现。
  他每天上班,我时间上宽松,家务做得多些。他父母都年过八旬,三兄弟轮流照顾。大哥二哥家轮完,每过6个月就轮到我们这边。老两口跟我父母差不多,也是大字不识没文化,很多事不好沟通,我也并不生气,只要有他的好就不去计较了。况且,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情深义重的港湾。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儿女,自己父母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多点理解就好了。
  他儿子大学毕业,已经工作,性情温和,是个十足“暖男”,叫我妈妈发自内心,真诚得让我心生柔软。这孩子不管工作还是人际以及恋爱,什么事都会找我说说,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知道我阳光过敏,经常提醒我戴帽打伞。一起出门,从来不让我提东拿西,上坡下坎常会扶我一把:“妈,慢点儿,注意脚下——”
  有些人有些事,在念念不忘中,终究还是渐渐淡忘了。人生绕个大弯儿,才知道上天并没亏待我。
其他文献
朝陽门南小街 绘画 况晗  咱们平日说的北京话,是一个比较广义的说法,狭义的说法,人们常叫老北京话。其实从人们日常聊天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老北京话”最多也就老到清末。北京话,指从历史到今天,北京人的语言。它即有主流的北京话,北京通用语言,有包括北京的土话以及北京所属地区的地区方言。
期刊
1火锅器型渊源考  火锅作为一种“涮” “煮”食物的容器由来已久,从其“形状”上看,上锅下釜,即以炭火或其他燃烧物为主要燃料,自下而上将“锅”中食物加热煮熟,同时,食客围炉聚而食之……这样的器型的渊源,可上溯至西周,以故宫博物院和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的 “有盘鼎” “井姬独柱带盘鼎”最为古老。  历史跟今人的玩笑一直在持续,仅次于西周,距今最为久远,长达2000多年前的“火锅”却刚刚才被发现
期刊
萌芽:科教配套“同文馆”  “博物馆”是一个舶来词,最早将英文“Museum”译作“博物院”,“院”非“馆”,无非是形容其藏物之丰。该词译者王韬于1867一1870年间随英人理雅各(音译)赴英国译书。起步:古物陈列紫禁城  与近代科技、社会教育相伴而生;兼研学与展览功能于一处,中国博物馆的 “初心” 与文化的集成和文明的演进息息相关。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是我国博物馆事业走向成熟
期刊
袁家方,历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系副主任、《学报》主编、《首都经济瞭望》主编、首都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长城旅游学院副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北京旅游地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旅游学会理事,并为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专家顾问组成员。作者说  总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境写北京的历史文化。  北京的文章不好写。有根有据、扎扎实实,就是努力的目标,也是基准。  竭尽努力就是
期刊
渡槽  来到顺义西北境内,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这里的许多村名都带有浓重山西色彩,“夏县营”“稷山营”“忻州营”“河津营”“红铜营”“东西绛州营”等。而这一切都源于明初从山西等地迁往北京及周边、中原或其他地方的移民现象。  元末明初,连年战乱,大量农民逃亡,元朝统治者在溃逃前,掠走许多居民,造成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的情况。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下诏:战乱期间,避乱外逃的农民,可
期刊
张瑛,1983年生人,密云区初中地理研修员,201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在职党员,她随时响应号召,勇挑重担,充分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  2020年1月27日,张瑛所在的果园新里社区委员会微信群通知:因人员紧张,急需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了解具体情况和要求后,张瑛义不容辞,主动请缨参加了28日早8点的第一次疫情防控值守,与社区工作者一起做好非小区居民进入小区登记工作,为小区居
期刊
志愿服務宣传语: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改善环境、人人行动,建言献策,担起“清洁空气”的社会责任,为“蓝天行动”出主意想办法,主动劝阻不文明行为,当好首都环境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传播环保正能量,自觉做“文明北京 蓝天行动”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期刊
高歌,1994年生人,共青团员,是平谷区税务局一名普通的青年干部,她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税务人的责任与担当。  面对与新型冠状病毒的严峻斗争,勇于担当,做好社区防控的“守门人”。高歌認真贯彻落实区局部署,履行防控责任,从新春伊始到炎炎夏日,她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隔周执勤的“防控”任务,一周执勤,一周正常上班,不畏艰辛,始终坚持在社区防疫执勤一线。  当时正值五一劳动节假期,居民流
期刊
陈双媚  “茶是泡来品的,戏也是演来品的。一出戏搬上舞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有人关注思想性,有人考究艺术性。我呢,除了自己写的几笔,大多数时候就是一位观众,不妨扯扯可看性。”1  总要走过沟沟坎坎。  ——人生如此。勾画人生的创作也如此。  众所周知,现实题材的剧目难创作,难在观众代入感强——看戏如果不能身临其境,就易出戏,难产生共鸣共情。君不见,  这样的事情,在创作中时有发生。  戏剧,
期刊
李平带着小朋友一起“变废为宝”  李平,1987年出生,2010年开始参与环保。李平是北京市明天幼稚集团怀柔分园的一名教师。李平认为,绿色出行其实很简单,就是采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出行方式,既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又益于健康、兼顾效率。多年来,她一直积极践行“3510”绿色出行方式,本着坚持锻炼、绿色出行,减少排污的初心,加入了绿色生活骑行的队伍。  李平告诉笔者,徒步和骑自行车是她最喜欢的运动。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