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求”效“ 走进化学新课程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HH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围绕化学新课程理念,如何以“变”求“效”, 走进化学新课程。可以通过变 “苦学”为 “乐学”;变 “概念” 问题为“多元化”;变学习“独学”为互助“合作”;变“记结论”为“导过程揭示”等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程教法;学生主体;效益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摆脱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听、记的 “满堂灌”现象,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还主体地位于学生,为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探索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以达到开发智力、促进思维能力、增强创造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目的。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以“变”(改变教法)求“效”。本人实践体会如下:
  一、变 “苦学”为 “乐学” ,将学生引入真实、生动的求知情境
  1.以趣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程的起始阶段,以“趣”入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用玻璃棒沾取固液混合物(KMnO4和浓H2SO4)去接触酒精灯灯心,灯心将会被点燃;将一种澄清的液体(NaOH)和一种蓝色液体(CuSO4)混合在一起,变成了蓝色的“果冻”;将一块在酒精中浸透的棉手帕点燃,将会看到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如初……看着这一系列奇怪的现象,学生将会目瞪口呆,接着将会迫切的询问“为什么?”老师可以回答“在我们学习了化学之后,你将会知道其中的奥秘”,由此,让学生对神秘的化学世界产生好奇,始终带着“为什么”去学化学,对化学的兴趣自然而生,进而学好化学。
  2.幽默激趣。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如一杯清新的甘泉,让人浅斟细酌,回味无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和欣赏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给学生以愉悦的享受。如,在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时,金属一般都具有金属光泽,但具有金属光泽的不一定是金属。例如,有个光头走在路上,太阳正毒辣,他的头上在发光,是金属吗?学生大笑。在幽默中让学生加深记忆,爱上化学。幽默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3.谐音逗趣。对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学生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为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幽默、风趣的简化了谐音字、词解决这一问题。如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韵语,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实验电解水负极产生氢气用谐音记 “父(负)亲(氢)”,编成口诀: 正氧小能助燃,负氢大能燃烧;把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变成口诀:养(氧)闺(硅)女(铝)贴(铁)。
  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在化学课堂中巧用“趣”开场,揭示化学科学的重要性,降低化学的难度,展示化学的魅力,创设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把课堂学习当成一种享受。
  二、变“个力”为“合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化学学科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实际,争执讨论,畅谈自己的看法,在探索中养成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大胆质疑中萌芽,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交流碰撞中开花,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豁然开朗中结果。
  案例: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废锌皮和浓盐酸来制取干燥、纯净的氢气,并验证气体中的杂质。(装置所示下图)
  (1)实验中看到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这说明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杂质____________是______(填化学式),除此以外,还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是_______(填名称);为了检验该杂质,可将E装置连接到上述装置中______(填序号)之间,气体从____________(填a或b)进入装置E,E中所放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收集氢气的下列方法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选项编号) ①向上排空气法 ②用干瘪气球收集 ③排水法
  此题为实验室常见气体制备的综合性实验的设计,要获得干燥且纯净的气体,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涉及到混合气体进行验证、干燥、除杂等操作的先后顺序,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思考?为了解答以上问题,教师可采取以下讨论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果我们要收集到干燥且纯净的气体,按怎样的实验操作顺序(规律)能收集到干燥且纯净的气体,应该如何设计?
  2.组织讨论:
  讨论1:实验操作中如何考虑验证与除杂先后顺序,如何考虑干燥与除杂顺序,为什么?
  讨论2:对于混合气体按什么样的操作顺序(规律)进行验证、干燥、除杂等?才能获得干燥且纯净的气体。为什么?(学生争辩、交流略)
  3.总结、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考究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存在缺陷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充分表现出来。最后共同得出:
  ①有关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一般为:气体发生装置(或混合气体)→验证→除杂→干燥→主体实验(或收集)→尾气处理装置。
  ②实验室中关于气体制取、净化和收集实验的设计规律:
  通过实践表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同组学生必须相互分工合作再整合,并且有一名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小组长来统筹,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练习。在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当一些 “问题”的出现时,随着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的发现,探究充满活力,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变“终结”为“过程”监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教师不再是“直灌者”、“主宰者”,而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领者。在教学中,教师不给予学生现成的结论与原理,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扮演好“导”的角色,创设实验探究情境,引领实验设计,拓展探究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如我在教“生活中常见的盐”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1)家用纯碱、食盐它们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又如何区别这两种溶液?
  2.猜想讨论:同学们顿时群情激昂,议论纷纷,并大胆尝试新的猜想,第(1)问题猜想提出,①纯碱、食盐它们溶液都显中性;②纯碱溶液显碱性;③纯碱呈酸性。一致认为只要用PH试纸或石蕊试纸或酚酞试纸试验就能得出结论;尤其是第(2)问题区别这两种溶液争论比较多,有的提出能做馒头是纯碱;有的说能腌鱼、肉是食盐;有的说用PH试纸、石蕊试纸、酚酞试纸测验;有的说,用手触摸,有滑感的是纯碱……
  3.实验验证:因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的论断是否正确,我马上让他们动手做上述两个实验。①取少量溶液分别滴入酚酞试液,观察现象,纯碱溶液呈红色,食盐溶液不变色;②取少量溶液分别滴入盐酸,观察现象,纯碱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食盐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4.小结归纳:经过实验充分讨论争辩后,大家总结出:(1)纯碱溶液显碱性,食盐溶液显中性;(曾质疑提出,纯碱、食盐都是盐为什么有的呈碱性?想知道是什么原因。)(2)鉴别纯碱、食盐用盐酸,反应现象明显,说服力强。
  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体现了重过程、重发现、重探究和重育人的教育理念。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走进化学新课程,更重要的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诱导他们自己学习知识、探索规律,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陶都中学)
其他文献
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定量分析方法,它是指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在分析中,由于受测量仪器、所用试剂和实验操作者的主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测得的结果与真实值存在差距,即误差。  为了尽可能的减小误差,我们常借助于适当增加测定次数的方法来减少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在一组平行测定所得到的数据中,常常会有个别测定值与其它数据相差较远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么好,心情多爽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相信很多球迷对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都耳熟能详,很多人对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有着浓
我不想说再见,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不想说再见,一生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我不想说再见,多希望时间能够回到昨日;我们一定不会让历史重演。
羔羊痢疾为初生羔羊常见的急性毒血症,典型症状为剧烈腹泻和小肠溃疡。此症经消化道感染,或经创伤及脐带感染,以2~3日龄羔羊常发,7日龄上羔羊少见。介绍羔羊痢疾的危害情况,
下面的对联,描述的都是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你知道它们分别说的是谁吗?
【摘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阅读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捕捉到文本的主旨。本文阐述了通过创设情境深化阅读教学;通过课堂提问深化阅读教学;通过组织讨论深化阅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随着新一轮地语文课程改革有效深入,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关注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方式各有不同,阅读范围无界可定,阅读教学也各具不同。但是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阅读
2005全明星赛已经过去了,据NBA官方公布:本届丹佛全明星共为丹佛创造了3000多万美元的收入。钱是到手了,可是,对球迷们来说,给我们留下些什么呢?有多少镜头能激起我们的兴趣勾起我们的回忆呢?是卡特、麦迪的自抛自扣?姚明的自投自抢,再投再抢?还是见面就“炒”的姚鲨对决?还是……还有什么呢?报纸、网上球迷们普遍反映如今的NBA全明星赛索然无味,没有看头。的确,在电视、网络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几
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强调平等思维凸显人本意识。那么,怎样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些教学实践,也收获了一些思考,愿在此与大家共享。  从理论上讲,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双向活动过程,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之路是新课改精神的鲜明体现。当然这种“平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师生之间的文化背景、智力水平、学历程度、生活经验、经济状况等的绝对平等,
【正】辽宁队第一位单周MVP 篮协评语:从上赛季的最后一名到本赛季北区第一,在老帅蒋兴权的带领下,辽宁队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有着脱胎换骨的变化。年轻球员的进步与富有拼劲、
【摘要】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是雷声大雨声小,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围绕着中考这根指挥棒,过于强调知识点记忆,将分数作为最高目标,对于教学素质化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兼顾不足。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