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阁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特点及地位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gal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阁是明朝始有的一种政治制度。它在明代中央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明代政治必然涉及的一个问题。随着君主专制政体集中的趋势,内阁制出现了。君权巅峰状态下的内阁注定了有着一条曲折的发展之路。一方面宰相制虽然被废除了,但宰相制所包含著的权力结构的规律始终在内阁制上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历史又提供了许多变革的机会。在明代君主专制政体中君权的至高无上与绝对化是毫无疑义的。
  关键词:明代政治;内阁;职权;制约
  中图分类号:K2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50-01
  一、引言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丞相、废中书省,对中央政权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从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之后,运行了 1500 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意味着中央政治既皇权系统中的最高层被撤销了,皇帝与诸司百官之间的联系也就中断了,那么相权流向了何方呢?《皇明祖训·首章》中朱元璋云:“今我朝罢丞相,设立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此处“朝廷”当指皇帝。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一人总揽朝政大权,皇权兼并了相权,(皇权兼行行政大权,这只是相权的流向之一,另一方面,相权也一定程度上流向了六部)君主专制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身兼君、相二职,大权独揽,日理万机,事无巨细,皆要过问,忙得不可开交,深深体会到一人集权的难处。为此,1380年(洪武十三年)罢丞相,废中书省,对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改革。洪武十三年九月,明太祖设置四辅官,名为春、夏、秋、冬,按时节来帮助自己,朱元璋对四辅官的礼遇确实不低,但是没有什么作用,运行不到两年这一制度就被彻底废弃了。大学士以翰林院的编修,检讨等官充任,只是帮助皇帝阅读奏章,起草文书和处理一些事务,作为顾问秘书,以减轻皇帝的工作负担,将原中书省的议政权几乎全部移入翰林院。重大政务,必须由明太祖本人亲自处理,权力绝不下放。但是无论怎样,明朝的内阁制度在明太祖时期出现了萌芽。
  就大学士的职权而言,根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起,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顾问”“师保”之责正是内阁议臣、辅政的本质,从议政权分移至翰林院,又在翰林平驳诸司文章的基础上设置殿阁大学士为顾问这一辅政制度的发展过程看,大学士的职权主要为“侍左右,备顾问,不得平章军国事”,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做好皇帝的参谋,充当智囊团。此种规定主要是为了限制辅官的权力,防止权臣专政的出现。尽管此时大学士的权位是比较卑微的,但是它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却为内阁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特点
  (一)内阁阁臣基本上都是翰林文学之士。
  内阁根植于翰林院这块土壤之上,阁臣大部分来自翰林,即所谓“问钱粮不知,问甲兵不知”,大都缺乏实政庶务的经验。自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废丞相以后,原中书省权力中的议政权移入翰林院,继而又移向内阁。内阁是在翰林院议政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皇帝的辅政机构。内阁阁臣和翰林院官员称同官,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阁臣大部分出自翰林院,由词臣入选,也就不足为奇了。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道:“明代纶扉之地,必取词林。”(《日知》卷九)
  朱元璋不设中书省,去掉丞相,目的就是要皇帝“躬揽庶政”,亲自操揽大权,企图免除权臣的专权,篡夺朱氏的天下。明成祖朱棣虽然任用了解缙等七人为代言之臣,但是仍然遵守了这条祖训。因此,他只是挑选了借个翰林院的编检官员参与机要,充侍臣,备顾问而已,既不允许“内阁”专制注司,诸司奏事一不许向“内阁”相表白。从这时起,都是皇帝自己总揽大权。由于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皇帝是天命之子,君权神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旧的历史论者总是从各个角度责难阁臣,其实在明代,朝政良否的主要责任应该是掌权的朱氏子孙,而不是“毫无事权”的内阁。
  (二)内阁受司礼监的制约。
  内阁宦官与封建专制主义的皇权是同始而终紧密联系的。为了维护最高决策的权威,不得不依靠宦官帮助完成权力运作,在皇帝与内阁票拟之间,演化出一个司礼监批红的程序。明太祖鉴于汉、唐两代宦官祸国殃民,早已对他们深有警惕。朱元璋认为宦官只能被驱使而不能干政,君主不能把他们当成心腹或者耳目。于是在宫内有一块铁牌,上面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禁令。可是从他自己开始就破坏了这一禁令;到明成祖朱棣时宦官专权不断发生,在国内去四方做钦差的有太监,还有出使西洋的郑和,特别是开设东厂的这个特务机关,由太监做提督。
  三、政治地位
  明代内阁制度作为议政、咨询与秘书功能并兼的辅政机构,对皇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也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阁具有票拟,草拟诏敕、平章政务、论思和备顾问的职能,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是仍然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尤其是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的 10 年里,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中外奏章无不经由内阁票拟,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内阁把辅政职责和秘书性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协助六部诸司等机构维持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
  四、结语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废除了历代的宰相制度,从而导致明代中央行政中枢体制的严重失衡。自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废丞相以后,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原中书省权力中的议政权,即平事政事之权移入翰林院,继而又移向内阁。内阁是在翰林院议政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皇帝的辅政机构。从此以后内阁制度开始崛起并逐渐成为了明朝政治舞台上的一支举足轻重力量。由于内阁大学士参与中央行政决策,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大都出身翰林,是皇帝的近臣,也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
  参考文献:
  [1]梁希哲,明代内阁与明代的官僚政治[J].史学集刊,1992,(2):5-6.
  [2]欧阳琛,论明代阁权的演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3):10-12.
  [3]张升,明文渊阁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2):10-13.
  [4]林桦,略论明代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J].史学月刊,1990,(1):11-15.
  [5]孟广军,从嘉靖朝大礼议等事看阁权对皇权的制约[J].北方论丛,1998,(2):11-15.
其他文献
特约专家: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副院长 朱国英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教授 李新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內科教授 张海澄  整 理:于嘉男    人体内,健康的血管犹如四通八达的公路,将营养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就好像公路上出现一辆辆抛锚的汽车,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血管堵塞,引起中风、心梗,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动脉硬化患者来说,正确认识“堵塞”原因。采取积极措施疏通“路障”,便显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师生互动的主战场,更是学生发展进步、教师能力提升的大本营,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思想政治课堂进行教学,推进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是所有思想政治教师共同面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革,有效教学势在必行,对于有效教学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需要实现学习的有效性,教育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的提升.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数学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数学教学有效性
摘要:捶丸是中国古代一项开展较为广泛的运动项目,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步打球”,在古代中国的上层社会中非常风行,很快也在民间迅速传播,在宋元时期尤其盛行。尽管明清以后捶丸逐步衰落,但其影响并未绝迹,且为现代高尔夫球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本文就是一篇研究捶丸运动的发展及影响的小论文。  关键词:捶丸;步打球;高尔夫球;东学西渐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摘要:《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开编,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成立四库全书馆,正式启动编修工作,历经十年,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著成。本书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先后共计4200余名学者和专业人员参与此书的编辑工作,其中任命的正、副总裁以下的官员就有360多人。历时14年最终完成。《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图书典籍非常丰
摘要:创新是事业发展的源动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管理的创新空间不断被拓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档案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创新的必然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信息环境下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提供更可行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信息环境;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功能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机电安装施工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
龚先生曾是某公司高管,任职期间,每天早出晚归,忘我工作,勤勤恳恳操劳几十年,公司业绩也有显著提高……当龚先生还干劲十足时却已到退休年龄。刚退休时,龚先生很不习惯,每天
期刊
近十年来,中国社会离婚率呈攀升趋势,单亲孩子日益增多且呈低龄化趋势.本文论述了教育管理单亲孩子的方法,并以单亲孩子为例展开具体的策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