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拆墙”教育理念及启示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nu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教育理论家和积极实践者,钱伟长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于“拆墙”教育理念。钱伟长“拆墙”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是开放办学、学科专业的关联与沟通、教学与科研互动以及突出“学”的主体地位,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钱伟长“拆墙”教育理念开放办学
  
  钱伟长主要教育思想概述
  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钱伟长祖籍江苏无锡,生于1912年,幼年时代生活清贫。由于父亲早逝,钱伟长接受的中小学教育时断时续,他的文史功底扎实,数理基础薄弱。1931年,由“清寒奖学金”资助,钱伟长以历史、语文满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东三省,钱伟长义愤填膺,弃文攻理,毅然选择到物理系就读。1940年,钱伟长赴国外留学。1946年,他放弃了在海外的优越学习和生活环境,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多所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和名誉校长。1983年,时已七旬的钱伟长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与另三所大学合并组建上海大学,钱伟长担任了该校的终身校长。
  钱伟长不仅在科学事业上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而且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1989年,钱伟长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在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明确提出:“教育是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在当今和未来21世纪的景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教育。”①在如何办校治学方面,钱伟长基于长期的实践,在上海工业大学建校2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拆掉四堵“墙”的教育理念。即:拆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各学院、各专业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拆墙”教育理念是钱伟长教育思想和学术思想的核心与精华。正如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在“钱伟长研究书系”总序中所言,“钱伟长的教育思想是围绕‘拆掉四堵墙’这样一个中心思想来展开的……拆掉这‘四堵墙’集中地反映了钱伟长先生的教育思想”。②
  在半个多世纪极其丰富的教育实践中,钱伟长怀着“振兴中华”、“科教兴国”的拳拳爱国之心,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作为自己投身教育的奋斗目标。钱伟长“拆墙”的教育理念为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他积极实践“拆掉四堵墙”,实行开放办学,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打通院系专业的联系,形成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和导师制为核心的特有教学管理模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倡导学生积极开展科研、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调研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钱伟长“拆墙”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和深刻内涵
  拆掉“第一堵墙”:坚持开门办学,密切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在教育实践中,钱伟长不是把教育作为孤立的事物来看待,而是把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教育需要主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校需要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学教育主要是精英教育,人才培养还不能充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钱伟长指出,“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我们学校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不然办不好学”③,并积极倡导教师“不能躲在学校里,要把墙冲开,不要泡在教科书里”。④为了拆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上海工业大学在学校层面成立了校务委员会,由经委、科委、计委、外经贸办和各工业局领导担任主任、副主任和校务委员,在领导体制上使学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帮助,并促进了学校各系、各部门同有关厂、所建立协作关系。新上海大学成立以后,钱伟长多次强调,上海大学的特色就是“上海”两个字,上海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拆掉“第二堵墙”: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由于受到前苏联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壁垒”较为森严,专业教育过窄、过细,不仅阻碍了学科技术综合化发展,也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钱伟长指出,“我们今天处于一个技术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仅每月都有新的技术部门在形成,就是一些比较成熟的部门,也不断受到新技术的撞击而起着根本性的变革,工程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取得科学基础的支持。分工过细,对学生进行过分刻板的培养,就很难适应这样的要求。”⑤钱伟长不是反对专业教育,而是反对专业分得过早、过专。他认为,在中国大学的现有体制下,专业教育应该放到研究生阶段,本科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通识教育。当然,今天站在我国高校分类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应用性和职业性的高等教育还是要以专业教育为主。为了拆掉各院系、各专业之间的“墙”,钱伟长在上海大学积极倡导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这不仅培养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增强了院系之间、专业之间的联系。
  拆掉“第三堵墙”: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把教学与科研结为一体。同样是受到前苏联科学研究和教学分属两个部门的影响,我国高校与科学院之间形成了严密的分工关系,高等院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科研院所以研究为中心。即使后来高校注意到了教学和科研两者兼顾,但也形成了两支队伍、两个中心的发展模式。钱伟长极力反对这一作法,提出要形成两个中心(教学、科研)、一支队伍,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在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上,钱伟长认为,“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底子,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⑥钱伟长指出,“教师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理由很简单,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也不会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⑦教师通过开展科研活动,不仅能够扩大教师的眼界,使他们知道一项科学技术的来龙去脉,知道当前这个专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丰富学科内容,使之不断向前发展。钱伟长把科研作为教师培养的一种重要手段,并探索出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有效途径。
  拆掉“第四堵墙”:克服“教”、“学”分离,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的习惯总是把“教”和“学”分成两个独立的个体,这种“教”“学”分离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的,而不是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就会出现“不教不会,一教就会”的现象。拆掉教与学之间的墙,钱伟长认为,一是学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钱伟长一直坚持“三反对”:反对教材统一,反对教学计划统一,反对教学大纲统一,以在学校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二是教师必须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钱伟长认为,“大学的教学方式应该把学生放出去,引导他自学”,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堂上只要讲这门课的核心精华部分,提纲挈领地把知识点中最需要注意的地方交代清楚就行了。钱伟长进一步指出,“大学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教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为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取知识,无师自通的人”⑧。三是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学教育应重视方法的教育,方法教育不能脱离实际,讲方法最好的办法是有一定的媒介载体来说明这个方法。⑨钱伟长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总结出了一套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要抓大局,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敢于怀疑,学会记笔记,会“摸肩膀”等。
  “拆墙”教育理念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整体,涉及学校、院系、专业、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充分体现了钱伟长教育观念的开放性与融通性。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拆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建立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是前提;拆掉各院系、各专业之间的“墙”,贯通、集成、融合是关键;拆掉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是核心;拆掉教与学之间的“墙”,教学相长、学生主动学习是重要途径。钱伟长“拆墙”教育理念,既是他长期思考的结晶,更是带领师生反复实践的成果,也是我们解决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的重要“法宝”。
  钱伟长“拆墙”教育理念的重要启示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由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的全面转变,校企合作不紧密、内外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忽视科研、缺乏吸引力、学生被动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拆除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各种障碍?钱伟长的“拆墙”教育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与借鉴。
  融入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走开放办学之路。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早就指出,“职业学校有最紧要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既是社会化。”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则更为紧密。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规划,明确服务方向,找准办学定位。同时,必须紧紧依靠行业企业,走校企合作、开放办学之路。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还有一面体制之“墙”,特别是公立高职教育的办学者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封闭办学的路径依赖,没有真正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拆掉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一是要树立主动服务、积极融入的办学理念,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要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在制度层面上的创新,深入探索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让行业、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办学中来。同时,对校企合作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内部机构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以整体推进校企合作工作。三是要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学校办得怎么样,社会说了算”,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适应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对岗位复合性的要求,加强专业的沟通、交叉和融合,使毕业生首岗适应、一专多能和具有职业迁移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广泛应用,行业的集成发展对岗位人才的复合型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靠某一个专业“单打独斗”培养学生,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专业之间的沟通、交叉和融合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从专业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必须拆掉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墙”,彻底消除各专业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自行发展,各自为政的弊端。一是要围绕科技进步带来的行业发展对专业建设的新要求,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平台,重构专业体系。二是要增强不同专业之间的关联度,在学校优势专业之间拓宽相互联系的中间专业,非优势专业注意利用优势专业的资源,在可能的范围内向优势专业靠拢,寻求交叉。三是适度组建跨部门、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和科技服务团队,加强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集中优势力量以团队作战方式解决教学和科研中的难题。四是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习制度,特别是要加大学生跨专业选课的力度,防止人才培养的过度专业化,为培养首岗适应、一专多能和具有职业迁移能力人才创造条件。
  克服科研“短板”,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增强教师综合素质和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高职院校发展历史较短,且多数是由中专校升格而来,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客观地说,高职院校教学之“墙”的外面只能看到很小的科研影子。由于大多高职院校对科研重视不够,教师只是教书、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不大做或不会做科研,以致无法获得企业生产的前沿技术。要克服科研短板,贯通教学与科研,高职院校要在充分认识科研对于教学以至学校整体发展战略意义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建设。加强科研工作,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快速成长,而且可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高等性”,为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在加大扶持培育力度的同时,注重“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技研发,特别是要紧密追踪企业生产一线的前沿技术,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实现“研以致用”。这样,才能提高高职院校以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效益。还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及时把科研新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坚持“教、学、做”一体,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具有发展后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与学从来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属于学的。钱伟长所说的拆掉教与学之间的“墙”,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教”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做到“教、学、做”的统一,即:边做边教,边做边学,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潜能,让他们在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职业在不断地分化与重组,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新的职业岗位,另一方面同一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和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多数人在个人的工作生涯中会转换多个职业或岗位,即使要胜任原有的岗位也必须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此,高职院校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创造条件。
  钱伟长“拆墙”教育理念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而其精髓则是拆掉思想和观念上的“墙”。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就是要解放思想,树立育人为本、开放办学的理念;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体制、新机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作者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注释
  ①⑧钱伟长:《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9、52页。
  ②金其桢,金秋萍:《钱伟长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③④⑤⑥⑨钱伟长:《论教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1、175、39、132、342页。
  ⑦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群言》,2003年第10期,第16~20页。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都将不断提升,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的老年人数量也会不断增加。但是家庭的小型化、少
【摘要】对北京城区中产阶层进行问卷调查,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后奥运时代北京中产阶层健身、休闲的特点。中产阶层本身具有一种榜样和带动作用,研究现在的中产阶层就是研究未来数年内整个社会群体的主流方向,这对于北京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 中产阶层 健身 男性    前 言  中产阶层由于经济基础比较稳定,因此其消费起点也相对比较高,其消费额度与消费档次
【摘要】何清儒于1941年出版的《职业教育学》专著,堪称职业教育中国化的标志。该书主要包含职教师资功能论、职教师资类别论、职教师资资格论、职教师资考核论、职教师资培训论等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了全方位的指导,这对于当今职教事业的探索与实践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何清儒 职业教育 师资理论    作为职教前辈,何清儒先生早年对职业教育涉及的多方面问题作过颇有深度的研究。在
【摘要】在当前创建文明城市的背景下,公众的生态意识不仅体现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内在价值,而且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思想动力。因此,培育公众生态意识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政府、社会、个人多方协调,共同努力,是当前培育公众生态意识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生态意识 文明城市 培育路径    现代城市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人口集中,而且也是区域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的中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摘要】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识,而宏观教育则是探究地区乃至国家的教育事业,讲求的是整个人生的教育。宏观教育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性及创造性,注重将学习视为人生任何阶段为追求生活质量及提高自身素质而进行的愉快的活动。这也是学习型社会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 宏观教育 终身学习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仅凭学校的教育就能够让人受益终生。然而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消耗量成倍
胆囊泥沙样结石14例追踪观察孙星光(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东海县222300)胆囊泥沙样结石临床亦不少见,转归如何,国内文献报道较少。本文追踪观察了14例胆囊泥沙样结石病人的转归,现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这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国家,这个任务无疑更为艰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严格地讲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分别面对不同的任务。第一阶段的主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完成无产阶级如何在中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第二阶段的主要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延续,它面对
【摘要】主张儿童应该享有权利的学者往往诉诸人权理论来证成儿童的权利,这种证成固然有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过于简单和粗糙,是不能够令人满意的,我们需要寻找到更为精细的理论来证成儿童权利的正当性,并认真对待儿童权利。  【关键词】儿童权利 人权 证成 批判    人权理论概述  关于人权的证成,当代的法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普遍倾向于从人的本质、人性或人类的基本价值的角度来为人权证成和辩护。人权往往被定义为作
【摘要】美德是人类共有普世价值。将美德民族化是有害无益的,不利于我们学习外民族的长处,更会造成民族自大主义。摒弃美德优越感和排斥感,勇于反思封建遗留道德规范,并且积极创新和构建新型美德观,对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真正重德的民族大有裨益。  【关键词】华夷观 美德 普世性    美德具有普世价值的属性  普世价值对全人类的进步和世界和平提供了共同的基础和平台,对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大有裨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
【摘要】张之洞的西学态度在不同的时期内存在差异,而内在的连贯性则是始终如一的。引发其西学态度产生变化的因素来自于当时国内外大背景的变化,而其内在连贯性则体现在对西学认识扩大和内涵理解的深入。系统梳理张之洞的西学态度演变及其对晚清政策的影响,从其西学态度的变迁,探究清末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张之洞 西学态度 晚清政策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清政府统治者,尤其是维新派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