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政治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其中情景教学不失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本文从创设情景的作用、依据、方法、要求等方面进行一定阐述。
关键词:初中 教学 创设 情景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指教学环境。“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而生,境为情而设,情与境统一方为情境。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情境教学在政治课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才能有效地创设好情境,使教学活动更加美妙和谐,提高教学效果,就个人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创设情境的作用
1、情景的创设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创设恰当的情境不失为一种良方,在研究性学习中,给学生提供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情景的创设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不可能直接教会学生的智能操作的,学生也不可能光靠吸收他人思考的结果而学会思考。因为学习是学生能动地吸收知识的积极活动,不是被动的消极行为。教师只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才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特定的教学情境能把学生带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使想象丰富活跃起来。从而调动表象储存,作重新组合,构成知识的新意象,在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中,完成思考的全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使智力得到新的发展。
3、情景的创设能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教学情境就是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方法,它改变了平铺直叙的刻板式说教,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使传递的信息在认知中不断的获得加强。
4、情景的创设能促进师生双方的和谐统一。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密切师生关系,使教与学更加和谐协调发展。我们常常听到学生用这样一句话来赞扬某个教师的讲课:听这个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是享受就意味着学习过程充满快乐的情境体验,学生的紧张心理荡然无存,教育者的意图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中得以实现。因此,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得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设出一种愉悦的教学气氛,这样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也能“亲其师,信其道”了。
二、创设情境的依据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既没有小说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象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但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设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去学,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境的方法
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有活动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主题讨论法、诗歌名言法、课外阅读法、问题情境法。方法的选用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定。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
1、问题情境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此种方法在初三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较多。
2、主题讨论法。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可以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的讨论;也可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还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式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在初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对“师生之间是否平等”的问题展开自由式辩论,学生热情高涨,在课前作了认真准备,课堂上,他们你一句我一句,争得面红耳赤,在这场辩论中,有的学生言之有理,有的学生概念模糊,有的学生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恰恰锻炼了他们辨别正误的判断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并阐述理由,也锻炼了自己灵敏的思维能力,而那些没有发言的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中,不可能无动于衷,也作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总之,通过这类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知识点的内涵,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
3、课外阅读法。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尤其是初三思想政治课,更加不能忽视课外情境的创设。我的做法主要是为学生收集时事材料,对每一个热点问题给出一至二个提示问题,定期印发给学生课后阅读。这种情境创设的特点是不需要教师的直接参与,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既可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在课后进一步得到内化,也可以使将要学的知识在课前得到预习,同时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也得到增强。
此外,故事情境法、活动情境法在初一政治课教学中也常常使用。
四、创设情境的要求
创设情境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外,我觉得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政治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才能及时地捕捉社会热点,游刃有余地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教师也只有具备了广博的专业知识,看待问题才有深度,才能看得准、看得远,这正是学生所崇拜的地方。(2)在教学上要有民主精神。不管采用那种手段创设情境,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应承认学生的认识过程,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相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3)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当我们创设情境后,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组织学生辩论则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能控制课堂节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防止偏离中心,甚至成为某些学生的“谈话课”。(4)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动力。这就要求情境材料既具有时代性、新颖性,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说能否迎合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激发一个“高潮”,是创设情境成功与否的关键。
2、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近年来,内容灵活、取材广泛、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成为中考命题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本质就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其中变通性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它是指思维能够变化多端、不拘常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品质。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只有当学生明确了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这一概念和原理时,才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掌握了。
3、用于创设情境的材料要精,而不能滥。首先要克服那种认为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误区,事实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注意经常变换创设情境的方式,否则,学生会认为这太多,太“没味道”了,而情境创设的功能则荡然无存。再次,运用的情境材料不能是学生已经了解得差不多的热点,而应当是学生不太了解的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总之,创设教学情景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
关键词:初中 教学 创设 情景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指教学环境。“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而生,境为情而设,情与境统一方为情境。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情境教学在政治课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才能有效地创设好情境,使教学活动更加美妙和谐,提高教学效果,就个人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创设情境的作用
1、情景的创设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创设恰当的情境不失为一种良方,在研究性学习中,给学生提供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情景的创设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不可能直接教会学生的智能操作的,学生也不可能光靠吸收他人思考的结果而学会思考。因为学习是学生能动地吸收知识的积极活动,不是被动的消极行为。教师只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才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特定的教学情境能把学生带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使想象丰富活跃起来。从而调动表象储存,作重新组合,构成知识的新意象,在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中,完成思考的全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使智力得到新的发展。
3、情景的创设能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教学情境就是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方法,它改变了平铺直叙的刻板式说教,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使传递的信息在认知中不断的获得加强。
4、情景的创设能促进师生双方的和谐统一。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密切师生关系,使教与学更加和谐协调发展。我们常常听到学生用这样一句话来赞扬某个教师的讲课:听这个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是享受就意味着学习过程充满快乐的情境体验,学生的紧张心理荡然无存,教育者的意图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中得以实现。因此,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得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设出一种愉悦的教学气氛,这样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也能“亲其师,信其道”了。
二、创设情境的依据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既没有小说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象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但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设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去学,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境的方法
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有活动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主题讨论法、诗歌名言法、课外阅读法、问题情境法。方法的选用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定。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
1、问题情境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此种方法在初三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较多。
2、主题讨论法。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可以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的讨论;也可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还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式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在初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对“师生之间是否平等”的问题展开自由式辩论,学生热情高涨,在课前作了认真准备,课堂上,他们你一句我一句,争得面红耳赤,在这场辩论中,有的学生言之有理,有的学生概念模糊,有的学生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恰恰锻炼了他们辨别正误的判断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并阐述理由,也锻炼了自己灵敏的思维能力,而那些没有发言的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中,不可能无动于衷,也作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总之,通过这类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知识点的内涵,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
3、课外阅读法。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尤其是初三思想政治课,更加不能忽视课外情境的创设。我的做法主要是为学生收集时事材料,对每一个热点问题给出一至二个提示问题,定期印发给学生课后阅读。这种情境创设的特点是不需要教师的直接参与,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既可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在课后进一步得到内化,也可以使将要学的知识在课前得到预习,同时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也得到增强。
此外,故事情境法、活动情境法在初一政治课教学中也常常使用。
四、创设情境的要求
创设情境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外,我觉得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政治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才能及时地捕捉社会热点,游刃有余地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教师也只有具备了广博的专业知识,看待问题才有深度,才能看得准、看得远,这正是学生所崇拜的地方。(2)在教学上要有民主精神。不管采用那种手段创设情境,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应承认学生的认识过程,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相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3)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当我们创设情境后,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组织学生辩论则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能控制课堂节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防止偏离中心,甚至成为某些学生的“谈话课”。(4)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动力。这就要求情境材料既具有时代性、新颖性,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说能否迎合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激发一个“高潮”,是创设情境成功与否的关键。
2、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近年来,内容灵活、取材广泛、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成为中考命题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本质就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其中变通性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它是指思维能够变化多端、不拘常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品质。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只有当学生明确了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这一概念和原理时,才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掌握了。
3、用于创设情境的材料要精,而不能滥。首先要克服那种认为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误区,事实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注意经常变换创设情境的方式,否则,学生会认为这太多,太“没味道”了,而情境创设的功能则荡然无存。再次,运用的情境材料不能是学生已经了解得差不多的热点,而应当是学生不太了解的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总之,创设教学情景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