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份人民币贬值了1.1%,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单月最大贬值幅度。无疑欧债危机的再度发酵使得资金大幅撤离新兴市场和中国,形成了人民币的贬值,但这次贬值的幅度比以往要大,或许也有主动调整的诉求。
当前,人民币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并不同于过往,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已不足3%,汇率水平也已接近均衡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央行关注的焦点或已转向避免汇率的超调。
在中国经济还在加速下滑之际,贬值也是有利的政策。“人民币的贬值是对的,有利于减缓一部分经济下行的压力。”法国兴业银行中国经济师姚炜向《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表示,“在经济下滑势头止住之前,人民币继续贬值也是合理的。”
5月贬值1%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在5月2日创下新低6.267后开始上行,至5月底升至6.3355,贬值约1.1%,这也是2005年汇改以来单月贬值幅度最大的一个月。人民币中间价就此回到了半年前的水平,与2011年12月中上旬持平。
这种变化,一般被认为源于两个原因,首当其冲的即是欧债危机的深化,希腊退出欧元区可能性增大,促使全球避险资金涌向美元资产;其次则是人民币币值的基石——中国经济自身的下滑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
一直以来,人民币给人的印象多是升值,即便遭遇1998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人民币也维持了币值的稳定,此次人民币的贬值只是央行被动反应的结果?但是,对比不同时间段内人民币中间价贬值幅度和美元指数上升幅度,追溯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浮动幅度扩大政策的出台背景与后效,回顾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的相关言论,或许央行希望人民币有所贬值。
对比2011年11月与2012年5月份美元指数和人民币的走势可以发现,在美元升值幅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人民币的贬值幅度几乎扩大了一倍。从2011年11月4日至11月29日,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美元指数上升了5.4%,人民币中间价约贬值0.67%;而在2012年5月份,由于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威胁使得美元指数上涨了5.5%,但人民币中间价却贬值了1.1%。
实际上,人民币实际达成的交易价更高,即期汇率大幅高于中间价,5月份就有四个交易日突破了千分之五。
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同时,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实行正负区间管理,在现有结售汇综合头寸上下限管理的基础上,将下限下调至零以下。人民币波动区间的扩大已经发挥了作用。
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建业告诉本刊记者,“人民币形成机制走到今天,市场的力量已经很大,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操控能力比过去已经弱化了。”
这其实也是央行希望达到的结果,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改进央行外汇操作方式,降低干预频率,增加灵活性,使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
央行对人民币的关注重点可能已经转向对汇率超调的担忧。4月1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公开表示,接近均衡水平的汇率有可能发生超调,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不排除中国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需严加防范。此前,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央行行长周小川,都在不同时点多次明确表态,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水平。
在易纲看来,衡量汇率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是实际有效汇率。然而,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自2011年7月以来不断上升,已连续8个月处于106以上,甚至在2011年12月创下108.06的历史新高。
顺势贬值保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一季度GDP增长只有8.1%,较2011年四季度大幅下降0.8个百分点。4月经济数据也很糟糕,有月度GDP之称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更是降到了9.3%,创2009年5月以来的新低,比3月份回落2.6个百分点。5月PMI结束连续五个月的上升并大幅回落、重新逼近收缩区间,而汇丰PMI已连续7个月处于收缩区间。
北京联办旗星风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任若恩认为,“国际市场上的一些信号可能预示着目前全球经济的前景会比2008年的全球经济形势还要差。美元指数保持强势,CRB商品指数破位下跌,波罗地海指数再次下跌似有出现新低点的可能,这些具有先导意义的指标都释放了相同的信号。”
“稳增长”已经成为当前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政策已陆续推出,但是,本轮刺激力度和效果恐怕难与“四万亿”相比。
姚炜分析,政策的边际效应在减小,比如,新推出的225亿财政补贴刺激节能家电消费,紧随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政策之后,对家电这种耐用品的刺激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再者,考虑到中国经济的规模已经扩大,若是要达到2009年4万亿刺激政策的相同效果,现在可能需要6万亿,这将再度导致经济过热。
任若恩指出,当前推出的基于旧有模式的政策,其作用不能高估。由于债务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商业银行的行为将会与2009年有明显不同。如果强行推动类似2009年的做法,在未来会有更严重的问题爆发。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甚至认为,“从一季度经济增长来看,内需增长8.9%,较为强劲,而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8%,拖了后腿。但目前的政策药方却是‘外病内治’,似乎不太对症。”鲁政委建议,应反思人民币汇率高估问题,通过人民币贬值促出口保增长。
虽然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外需也在走弱,但这并不意味着出口没有增长的空间。今年以来欧美日从中国的进口增速比它们整体的进口增速低,鲁政委指出,“这说明还是中国自己出了问题,导致出口被其他国家替代。”
鲁政委认为,应该反思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观点。历史上,美国在走向国际收支平衡之前,维持了长达50年以上的顺差,而且是相对GDP的比例3%以上的顺差,英国相对它的殖民地维持了长达100年的顺差。在这些国家走向国际收支平衡时,其人均收入都已跻身全球最发达国家的行列。日本、韩国和亚洲四小龙均如此。而中国却是在人均收入依然处于全球后列时就转向再平衡,经济前景堪忧。
当前,人民币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并不同于过往,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已不足3%,汇率水平也已接近均衡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央行关注的焦点或已转向避免汇率的超调。
在中国经济还在加速下滑之际,贬值也是有利的政策。“人民币的贬值是对的,有利于减缓一部分经济下行的压力。”法国兴业银行中国经济师姚炜向《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表示,“在经济下滑势头止住之前,人民币继续贬值也是合理的。”
5月贬值1%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在5月2日创下新低6.267后开始上行,至5月底升至6.3355,贬值约1.1%,这也是2005年汇改以来单月贬值幅度最大的一个月。人民币中间价就此回到了半年前的水平,与2011年12月中上旬持平。
这种变化,一般被认为源于两个原因,首当其冲的即是欧债危机的深化,希腊退出欧元区可能性增大,促使全球避险资金涌向美元资产;其次则是人民币币值的基石——中国经济自身的下滑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
一直以来,人民币给人的印象多是升值,即便遭遇1998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人民币也维持了币值的稳定,此次人民币的贬值只是央行被动反应的结果?但是,对比不同时间段内人民币中间价贬值幅度和美元指数上升幅度,追溯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浮动幅度扩大政策的出台背景与后效,回顾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的相关言论,或许央行希望人民币有所贬值。
对比2011年11月与2012年5月份美元指数和人民币的走势可以发现,在美元升值幅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人民币的贬值幅度几乎扩大了一倍。从2011年11月4日至11月29日,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美元指数上升了5.4%,人民币中间价约贬值0.67%;而在2012年5月份,由于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威胁使得美元指数上涨了5.5%,但人民币中间价却贬值了1.1%。
实际上,人民币实际达成的交易价更高,即期汇率大幅高于中间价,5月份就有四个交易日突破了千分之五。
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同时,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实行正负区间管理,在现有结售汇综合头寸上下限管理的基础上,将下限下调至零以下。人民币波动区间的扩大已经发挥了作用。
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建业告诉本刊记者,“人民币形成机制走到今天,市场的力量已经很大,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操控能力比过去已经弱化了。”
这其实也是央行希望达到的结果,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改进央行外汇操作方式,降低干预频率,增加灵活性,使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
央行对人民币的关注重点可能已经转向对汇率超调的担忧。4月1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公开表示,接近均衡水平的汇率有可能发生超调,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不排除中国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需严加防范。此前,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央行行长周小川,都在不同时点多次明确表态,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水平。
在易纲看来,衡量汇率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是实际有效汇率。然而,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自2011年7月以来不断上升,已连续8个月处于106以上,甚至在2011年12月创下108.06的历史新高。
顺势贬值保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一季度GDP增长只有8.1%,较2011年四季度大幅下降0.8个百分点。4月经济数据也很糟糕,有月度GDP之称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更是降到了9.3%,创2009年5月以来的新低,比3月份回落2.6个百分点。5月PMI结束连续五个月的上升并大幅回落、重新逼近收缩区间,而汇丰PMI已连续7个月处于收缩区间。
北京联办旗星风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任若恩认为,“国际市场上的一些信号可能预示着目前全球经济的前景会比2008年的全球经济形势还要差。美元指数保持强势,CRB商品指数破位下跌,波罗地海指数再次下跌似有出现新低点的可能,这些具有先导意义的指标都释放了相同的信号。”
“稳增长”已经成为当前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政策已陆续推出,但是,本轮刺激力度和效果恐怕难与“四万亿”相比。
姚炜分析,政策的边际效应在减小,比如,新推出的225亿财政补贴刺激节能家电消费,紧随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政策之后,对家电这种耐用品的刺激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再者,考虑到中国经济的规模已经扩大,若是要达到2009年4万亿刺激政策的相同效果,现在可能需要6万亿,这将再度导致经济过热。
任若恩指出,当前推出的基于旧有模式的政策,其作用不能高估。由于债务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商业银行的行为将会与2009年有明显不同。如果强行推动类似2009年的做法,在未来会有更严重的问题爆发。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甚至认为,“从一季度经济增长来看,内需增长8.9%,较为强劲,而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8%,拖了后腿。但目前的政策药方却是‘外病内治’,似乎不太对症。”鲁政委建议,应反思人民币汇率高估问题,通过人民币贬值促出口保增长。
虽然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外需也在走弱,但这并不意味着出口没有增长的空间。今年以来欧美日从中国的进口增速比它们整体的进口增速低,鲁政委指出,“这说明还是中国自己出了问题,导致出口被其他国家替代。”
鲁政委认为,应该反思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观点。历史上,美国在走向国际收支平衡之前,维持了长达50年以上的顺差,而且是相对GDP的比例3%以上的顺差,英国相对它的殖民地维持了长达100年的顺差。在这些国家走向国际收支平衡时,其人均收入都已跻身全球最发达国家的行列。日本、韩国和亚洲四小龙均如此。而中国却是在人均收入依然处于全球后列时就转向再平衡,经济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