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与猪瘟混合感染的综合防制措施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z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猪的一种以黄疸、贫血为特征的传染病,又称赤兽病,多在有应激因素作用时发病。仔猪表现贫血、黄疸、高热、排黄白色稀粪,致死率可达20%左右,与猪瘟合并感染死亡率可达100%。并且严重影响了仔猪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不可忽视。
  1、病例介绍与诊断
  1.1发病概况
  2003年5月,本地区某猪场从外地购买仔猪共计460头,尔后又从当地收购仔猪60头分别混群饲养。饲养一个星期后,有1~2头发病,未引起重视过1天又有6头表现发病症状。将病猪隔离并进行治疗,对未发病的猪进行紧急接种猪瘟疫苗。由于发现较迟,未采取科学的防治办法,结果,死亡192头,并出现16头僵猪。
  由于怕承担风险,其余全部以低价卖给农户,每户1~3头不等。饲养2星期后回访,几乎全部死亡。
  1.2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驱赶时站立一旁,弓腰怕冷、倦怠。有部分猪堆集在一起,食欲下降或停食,体温升高至42℃,呈稽留热。大便有的干燥呈串珠状,有的带有肠黏膜或脓血,多数表现腹泻,个别排白稀粪,多数排黑色或绿色稀粪,可视黏膜苍白、黄染,有的发红,眼部有脓性分泌物,表现结膜炎症状。耳部、鼻端、腹部皮肤和四肢下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指压不褪色,以臀部、腹部最为明显,全身皮肤表现紫红色,有的呈犬坐姿,大部分四肢呈划水状,最后抽搐死亡,小便黄色或浑黄,个别尿如浓茶,病程一般为1~5天。
  1.3剖检病变
  血液稀薄如水,凝固时间延长;下颌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结肿胀,外周出血,呈大理石外观;肾脏和气管有点状出血;喉头、咽部肿胀,出血严重;肺部呈现大理石样或坏死样出血;肝脏肿大,表现有灰白色坏死灶和大小不一的出血点;脾脏稍肿大呈暗红色,边缘呈现不规则的梗死点;心包积液,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针状出血点,个别有黄染或少量出血点;胃底部出血严重;十二指肠黏膜脱落、中段有溃疡灶,肠管出血;膀胱内黏膜出血严重,内积尿液呈深黄色;脑组织充血、出血,颅内淤血。
  1.4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耳静脉采取血液涂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到折光性较强的虫体,红血球变形呈齿轮放射状以及逗点、杆状、月牙、串珠、环状等形态。
  猪瘟诊断:对典型猪瘟病例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典型的剖检病变和血象化验结果,即可做出相当准确的诊断。但由于现今养猪生产及防疫水平的提高,临床上多以非典型猪瘟为主。因此,临床要做出确诊,必须借助于相应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目前用于猪瘟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很多。针对猪瘟病毒的检测,可采取发病死亡猪的扁桃体、肾脏、脾脏和淋巴结等,制成切片或抹片,采用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或酶标抗体染色法进行检测。也可用病料接种易感染猪或家兔等进行动物接种试验;而针对猪瘟病毒抗体的检测,可采取病猪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ELISA?熏此法可检测强毒特异性抗体,用于区分强毒感染抗体和疫苗免疫抗体),血清中和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一定要进行长期测试,比较发病前后抗体效价的升降。
  细菌培养:无菌取病死猪病料,接种于普通培养基内,37℃恒温培养24~48小时,均未见其他细菌生长。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诊断,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与猪瘟混合感染。
  2、综合防治措施
  全群用虫克星进行1次彻底驱虫,并按0.5%的比例添加长效土霉素拌料,连用5天;严重的肌注长效土霉素和血虫净。全群用百毒杀、灭杀王、消特灵交替使用消毒,1次/日。饮水中加速补-20或电解多维。
  对未感染的猪群和未出现症状的猪作紧急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3~4天可产生免疫力,使一部分或大部分猪获得保护,可控制疫情。
  对所有猪群建立行之有效的定期驱虫制度。对污染物、排泄物做好无害化处理。
  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清除各种应激因素,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可将金霉素按每吨饲料添加48克,或每升水中添加50~100毫克投给大群猪,可起到预防作用。平时要注意早发现、早确诊和治疗,治疗时要选择作用时间长、血药浓度高的抗血虫药物,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用药或交替用药。
  上规模的养猪场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可避免或减少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如果从外地外场引进新猪时,应选择非疫区(猪瘟清净区),并做好检疫和免疫接种。进场后,先进行隔离观察15~20天,经过检疫确定为健康猪时,再进行混群饲养。
  宋恩杰 刘长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二龙山农场164131)
其他文献
(1)选用良种:依据本地区积温带上、下限,选择其适合的主栽品种及类似熟期的品种。(2)种子精选:用螺旋式选种器初选,然后再人工粒选,剔出病粒、虫食粒及杂质。(3)种子质量:纯度、净度不
对时间和几何失真的鲁棒性的研究是数字水印技术当前研究的主题和难题,文章提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几种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同时时这一难题提出展望。
随着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许多主流媒体构建起了"矩阵传播",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少认知偏差。本文认为"矩阵传播"并不等于媒体融合,也不必然使媒体获得大流量
大豆种植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肥土作用,这主要来源于大豆根瘤菌具有的固氮作用,这一作用既能满足大豆部分氮素营养,还可以提高土壤中氮素含量。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还不能充分
地方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中小城市新闻业常常被理论和实践双重忽视,形成"腰部塌陷"的发展景观。本文通过对国内13名中小城市新闻从业者的访谈发现,中小
1、耕地要实行条田化种植    将目前的两个65cm小垄合并成一个130cm的条田(大垄),可减少50%的冲刷构,有利保护农田建立土壤水库提高抗旱保墒性,扩大根系生长吸收面积80%以上。根重,大豆根瘤固氮量增加1~3倍。坡岗地条田要起的矮一些,垄沟要浅,可以抗大旱。    2、条田要实行浅翻深松少耕法或免耕法    一是实行3~5年定期浅翻深松耕地,二是在秋季或春季将根槎和茎杆粉碎清除后,直接在原
林牧矛盾是长期困扰新造林地乃至生态建设的一大难题。只有杜绝牛羊践踏,解决林牧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林成活难、成林难的问题,才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快荒山造林绿化步伐
大豆地隔沟套种玉米立体栽培技术适合旱作区农业,尤其是对调整种植结构认识不清的农民。打破“今年种玉米,明年种大豆”思想守旧农民的枷锁,在有限的土地上增产增收。现将大豆地隔沟套种玉米立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整地:实行秋翻秋起垄。没来得及秋翻的地块要进行春翻,须镇压保墒。如用小四轮灭茬的地块播大豆前进行隔沟深松(深松沟待种玉米),深松时把种植玉米的肥料一次施入,施入量按总面积计算,建议每公顷用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