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专业机构投资者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着世界最高的储蓄率、世界最多的人口、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世界最大的潜在财富管理市场,但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和这个巨大的、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并不匹配。过去20多年中,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步履蹒跚。
  从现代资产管理行业相关的角度,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对专业投资机构的培育。前不久,国务院公布了有关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国九条”,其中有一段话讲到壮大专业机构投资者。我个人理解,这实际上是指“上游机构投资者”,而在中国证券投资领域,目前大多数投资机构可以称为机构投资者,但仅有极少数可称为“上游机构投资者”。
  所谓“上游机构投资者”,是指那些具有资产配置权、风险定价权和自营委托权的机构投资者。它们的投资理念、目标、风格、风险容忍度,都会通过其委托、理财要求或是产品选择导向,对资产管理行业的投资风格、投资模式、投资方法、投资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有一些数据可以说明专业机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麦肯锡公司2010年的统计数据,若将全球拥有资金的终端投资者分为家庭、机构投资者、银行和非金融企业、政府和相关公共机构四类,当年在全球范围内,这四类投资者持有的各类金融资产占总数比重依次为43%、26%、21%和10%;就美国而言,这四类投资者持有的各类金融资产占总数比重依次为46%、39%、10%和5%。
  对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定义,以养老金为代表的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商业保险为代表的保险基金、捐赠基金等,这三类机构投资者在全球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比为26%,美国最高为39%,中国仅为5%-6%。如果把资产从各类金融资产调整为股票资产,结论差不多,全球范围占比36.5%,美国最高47%,西欧32.6%,中国还是5%-6%。
  由此不难看出,在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中,中国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占比太低,这其中有政策准入等各方面原因,还有一点是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养老金体系本身处在发展初期,覆盖范围还比较有限。

专业投资机构何以弱小


  中国的专业机构投资者不够强大,从它的生态环境来说,有四个基本方面:
  一是政策环境。包括是否允许进入市场,进入哪类市场,投资限制以及由谁来决定。二是监管方式。以养老金为例,养老金的治理结构,更多是指其投资管理机构如何决定,养老金的投资战略、风险配置、投资运作由什么样的管理制度产生,与之相关的激励机制如何建立等。三是支持环境。主要是指专业机构投资者或者上游机构投资者运作时,除了自身外部管理托管,咨询机构及其他服务机构支持的广度和深度。四是市场环境。包括市场多层次体系、市场工具的发展和市场机制创新等。在这四个环境中,过去十几年讨论最多的是第一个问题,政策与监管对于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壮大作用。过去几年,我们的政策上对专业机构投资者有所放松,比如以社保基金理事会为代表,在资产选择、投资范围上已有所拓展,政策逐步放松社保基金对高风险资产、股票资产以及另类资产投资的限制,对企业年金分散化投资给予了一定空间,对保险资金相关的基础投资和股权也在放开。
  总的来说,市场准入门槛太高,个人养老基金只能投资存款和国债,经过特殊批准变通的方式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定的分散化,但显然这不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专业投资机构不发达以及投资限制较多,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为我们处在人口老龄化过程,尚未完全老化,个人账户养老金是长期负债,正是市场最需要的长期资金主要来源。我们把它限制在存款和国债上,等到将来我们要提取养老金的时候,由于负债的变化,在投资上将没有太多其他选择。
  对专业投资机构而言,即使有了更大的市场准入,在监管方面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采取了过多过细、按照资产类别划分的限量监管方式。这在一定意义上代替了机构的大类资产配置,可能有利于对某些高风险资产所承担的风险进行总体控制,但不利于机构投资者按照自身负债特性、资产属性、资金属性去优化配置结构,也不利于市场资源有效配置。本世纪以来,全球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养老金,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这种市场准入放开,监管更加弹性化,更适合和贴近资金本身性质,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限量细化资产类别监管实现管控。
  在政策与监管问题上,我们的监管过于偏重形式而忽视了实质。比如,个人账户养老金放开为什么走得这么慢,因为我们有一个看似合理的担心:如果放开,养老金、老百姓养命钱可能会有风险。基于这个合理担心,我们采取不太合理的处理方式,就是研究和等待。结果就是经过十几年的探讨,个人账户养老金管理到今天还是没有任何变化。
  对于风险的担心可以理解,但这种处理方式远远不够。在等待过程中,我们可以研究创造条件,因为很多东西不是能够靠等待等出来的,必须互动、尝试,社保基金也不可能等市场完善了才建立。事实证明,社保基金和基金行业良性互动,不仅为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创造了一种新模式,也为资本市场机构规范运作提供了一种范式。
  除了市场准入和监管政策,第二个问题就是养老金、或者说机构投资者的治理结构。机构投资者如果获得了市场准入,获得了政策监管的灵活性,是不是就已经成为专业机构投资者呢?当然不是。我们在市场准入和政策宽松与否上耗费了太多精力,以至于我们有理由担心,一旦放开以后,是否能够建立专业机构投资者?怎么才能使机构投资者成为专业机构投资者。
  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如何建立专业机构投资者,有可能会使风险获得很大化解,有可能使真正担心风险的人,不仅仅是监管者、政府部门,还有这些机构管理者本身,他们应该承担更大责任。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专业投资机构,更直接地面对市场,更直接有效地管控风险,这是监管条例本身做不到的,但是应该通过相关部门推进、加强。

如何培育专业投资机构


  建立专业机构投资者需要注意:
  第一,上游机构投资者成为专业机构投资者,要有明确的信托责任,成为能够独立按照受益人要求作出决策的机构,从而使它们真正对受益人最大利益负责,作出自己的决策。   第二,专业化管理,包括专业化管理团队、决策机制,建立专业化的流程。
  第三,市场化运作,最大程度排除外部干扰。国际上养老金发展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现在中国的情况。2004年前我参加国际养老金大会,其中有几个主题讨论最多:养老金的治理结构、社会责任投资等,很多国家的养老金和地方养老金被中央政府或当地政府要求,用一定比例资金参与社会公共基础建设,但实践证明造成了大量养老金低收益甚至亏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这些问题讨论得越来越少,因为这些经验教训已经被很多人、很多机构所汲取,养老基金面对的主要挑战已经变成独立性、明确信托管理和市场化运作。
  第四,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公司化、去政府化。上游机构投资者管理的是公共资金或者社会保险资金,由政府部门主导设立,但这样的机构应该是专业机构投资者,不应该是政府部门或者准政府部门,这样的机构不能机关化,而应该公司化,应该具有专业机构投资者所要求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至少应该考核评估专业化,以专业投资机构的方式衡量绩效,其薪酬激励应该靠近专业化和市场化方式,公司文化也应该是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文化。同时,上游机构投资者和资产管理、咨询服务、托管业务等,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国际角度来看,上游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基金业的关系也有一些变化。在中国市场上,随着相关专业投资者的发展,类似变化也会逐渐成为现实:
  ——在治理结构上,大量专业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地转向专业化和市场化取向,观察全球市场上最大的公共养老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前20名,我们可以发现过去十年它们在市场化、专业化上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在资产范围上,这些上游机构选择越来越分散化、国际化的配置。
  ——在资产类别上,和十年前相比,不论公开市场还是私募市场,股权投资(PE)在整个组合中的占比明显提高。
  ——另类资产投资获得了比较长足的发展。2008年以来,整个上游投资机构或者说专业机构投资者中,除了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另类资产成为大家寻求解决方案的一个新焦点。
  ——在资产配置上,原来相对静态的配置越来越多地转向如何处理动态调整关系。
  ——管理精细化有更明显的表现,一是产品结构设计随着整个组合配置的分散化,二是这些机构、特别是大型机构,在自营能力或内部团队建设方面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上游机构投资者和管理人员需要借助外部管理人能力,全球国际化领域需要借助管理人能力,创新方面需要外部管理人,整个行业都需要更多个性化、有特长、有特点的专业管理人。在产品创新方面,上游的或者是专业机构投资者会有越来越多的想法和需求,只有那些有准备的外部管理人,可以捷足先登。
  对于证券投资行业的咨询服务机构以及托管行来说,中国托管业务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有大量的中小型机构投资者出现,除了托管业务,大量中后台业务需要托管行支持,这是一个巨大市场。我相信,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将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在中国财富管理更加国际化的背景中,取得良好成绩。
  作者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本文根据作者演讲记录整理,经本人确认
其他文献
下篇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中信集团获得的政府支持及高层关注超乎寻常,但其35年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频频遭遇行政干预和计划思维打压。它既是多次体制创新旗手,又是改革实践开路先锋,它也屡遭误解,甚至被视为旁门左道  1978年秋,广州南湖宾馆。叶剑英、谷牧、荣毅仁三人相聚,两位中共领导人提出,让荣毅仁出来办实业。此时的荣毅仁,已经有了操办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想法。  正是在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国
期刊
“如果中美两国都坚持走各自认定的正确发展道路,那就能够避免可能的战略对抗,实现‘殊途同归’,而不是‘分道扬镳’。”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说。  去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畅谈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整整一年过去,中美关系进展并不顺利。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中美摩擦不断,更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与“
期刊
在华盛顿和北京,数百名官员现在正为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以及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年度磋商进行最后的筹备工作。这两个议题广泛的特别会议为中美提供了一个论坛,使两国能盘点取得的进展、为两国关系设定新的目标、发展新的合作领域,并通过坦诚的高层讨论处理分歧。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四位特别代表——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以及美国财政部长雅各
期刊
与采取技术手段相对容易做到有章可循的水质、水量管理相比,南水北调一期两线工程建成后的运营管理体系设计,并不容易。  这一方面是源自中国历来的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传统;另一方面,也因其涉及近百个地级及其地级以上行政区(受水区)的约2亿多人口,以及建设向管理过渡期间的多重利益主体,体系庞大复杂。  针对于此,国家层面有关运营管理的设计研究开始于2004年。包括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政研中心,以及山东及
期刊
“李光耀世界城市奖”是新加坡政府设立的一项国际性大奖,被喻为城市规划界的“诺贝尔奖”。2014年6月2日,这一奖项颁给了中国江苏省苏州市。  创建于2009年的“李光耀世界城市奖”,每两年颁发一次,旨在表扬对创造宜居、富有活力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做出卓越成就和贡献的个人或组织。在苏州之前,西班牙毕尔巴鄂和美国纽约曾获得该奖项。  今年,来自全世界的36座城市申报了本届“李光耀世界城市奖”。苏州市
期刊
40年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一直很稳定。即便偶尔偏离轨道,也许稍稍会向左或向右偏两三度,但大的方向一直在那里。  自从中美1972年建交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其核心就是让中国能够在美国领导的全球秩序下积累一些资本,鼓励中国在这个全球秩序中收获利益,并支持这一秩序。现在,这个共识多少有些磨损了。中美关系盲人摸象  多年以来,美国一直在试图影响和定义中美关系:中美是战略伙伴吗?是战略竞争对手
期刊
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双双下降,加工贸易更是出现大幅滑落,这一现象引起高层关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转型再次提速。  作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之一的东莞,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率先在全国探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拓展内销市场则是突围的一条路径。  今年以来,东莞遭遇了几起加工贸易企业员工罢工事件,起因是工人们要求提高社保福利和薪酬待遇,这再次警示东莞加工贸易转型之急。这个曾经
期刊
苇子河、西坝河、陶然湖、积水潭、前海、后海、海淀、清淀……一个个因水得名的地点背后,北京曾是个盛产“京西稻”的水乡。  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对现今已俨然成为中国最干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国际标准十分之一的北京来说,将意味着什么?  按用水格局来看,在北京近年来年均用水量的36亿立方米中,主力地表水源密云水库只能供给不足6亿立方米,其次由再生水供给4亿-6亿立方米。剩下的25亿立方米左右,则主
期刊
“我不敢说这是我的使命,我只能说这是我的责任。”沙叶新真诚地说,“我没有别的本事,一辈子都在拿笔,一辈子都在思考。用戏剧的方式把真相留下来,告诉青年一代,这是我的责任。”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改革开放之初沙叶新创作的话剧《假如我是真的》曾引起社会轰动,也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北京专门组织座谈会,讨论这部话剧,时任中宣部长胡耀邦亲自参加。  30多年以后,已经75岁的沙叶新在他的书房“善作剧楼”里回首
期刊
作为其唯一盈利途径,南水北调一期工程调水成本多少、水价如何确定,是这项工程进入运营阶段后,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但直到东线开始运营、中线也即将通水之际,除一些原则性规定外,答案仍未出现。“南水北调水价既算不清楚,也没人去算。”一位了解决策过程的研究人员如此形容。  今年2月初国务院公布《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下称《条例》)之前,各方仍对答案揭晓均抱以期待。最终,在这份堪称南水北调运行纲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