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出路研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a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大众心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然而少数民族文化在语言方面的特殊性,使其传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什么样的传播理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两种不同理念,研究认为,民族文化传播应该采取“两个阶段,两步走”的传播路径:短期内,采取大众化、通俗化的传播方式,使民族文化最大范围的传播;长期的传播方式应该是回归文化本身,传播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尽可能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让大众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思想。
  【关键词】民族文化 传播理念 传播路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自古以来,各个民族友好往来,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受到经济利益和社会潮流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面临着很大的冲突与调适的问题。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失衡现象严重,少数民族文化重开发、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庸俗化,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变样等问题是近年来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需要积极的保护,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少数民族文化需要广泛的传播,否则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是加大其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化及其特性;对两种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理念的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合理路径这三个方面论述,旨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工作,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实践有所帮助。
  一、少数民族文化及其特性
  1、少数民族文化的含义
  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以符号的形式所体现的民族的价值观念。具体来说,民族文化的内容和要素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单从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来说,就包含了诸如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①民族文化,就是在一定地域内生活的,以血缘或密切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具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该共同体特点的,观念的、制度的和器物的文明成果的总和。②中华民族文化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文化体系。民族文化的含义既适用于中华民族文化,也适用于少数民族文化。本文引用此概念主要在于解释少数民族文化的含义。在社会转型时期,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调适的重大问题。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含义是我们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
  2、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性
  我国少数民族发展历史悠久,少数民族文化在历史上形成,并且伴随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我国又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的不同区域,民族文化地域性强、保持着原有的风貌。不同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息,多姿多彩,争奇斗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独特性,语言形态的完善,是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的重要元素。语言使民族文化在内部系统中广泛传播,相互学习,促进沟通。然而语言的差异性不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少数民族文化以上的特点使得民族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障碍,不利于人们更多的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也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
  二、对当前两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理念的分析
  1、少数民族文化大众化、产品化的传播理念
  少数民族文化在大众心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人民愿意去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人文地貌等知识和信息。然而少数民族文化在语言文化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传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什么样的传播理念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也提出了不少见解,其中不少学者提出了民族文化传播“大众化”的传播理念。刘祥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贵州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播和旅游形象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可有效推动其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贵州民族地区从客观现实出发,应使用本地传统媒体进行对内文化传播,用网络新媒体和海内外著名传统媒体进行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③民族文化传播大众化的传播理念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以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在民族文化传播方面实现“三贴近”的原则。在传媒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传媒产业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在这个理念的影响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产品化传播理念也受到学者的肯定。陈刚认为,通过营销方式打造一个强势的西藏传媒,使其承担起对外传播优秀的藏民族文化,对内传播先进的、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而为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发挥重要作用。④
  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大众化的传播理念备受推崇,产品化的传播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理念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实践中传播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2、批判的研究视野
  尽管我们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方面不断推出新的传播理念,但是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依然显得很薄弱。民族文化的传播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有限的。与此同时,对当前民族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也存在很多批判。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批判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失衡现象严重;少数民族文化重开发、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庸俗化;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变样等问题。郑自军、蔡叶两位学者认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媒介在地区间表现出严重的非均衡发展,传播分化现象十分明显,民族文化的传播失衡非常突出。缺少民族文化的绽放,我们的文化版图是残缺的。因此,探寻当前民族文化传播失衡的原因,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⑤中国传媒大学张燕认为,大众传媒对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导致其传播理念与传播议程设置上的一些偏差和缺憾。对于原发性与独特性十分显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的观照与传播,应给予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并尽可能真实地展示其原有的文化面貌,这才是大众传媒的责任和使命。⑥以上研究者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出的思考和批判是恰当的,提出的问题正是结合了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实质,也指出了传播中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做法带来的负面问题。建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理念,这些批判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批判也是在完善理论,最终建立更好的理论框架,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指导思想,促进文化传播者,特别是媒体从业人员更好的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一项急切的任务。现实的情况需要我们尽早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播。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只能在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甚至不成熟的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探索民族文化传播的路径。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合理路径
  1、“两个阶段,两步走”的传播路径
  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做好民族文化传播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如何进行民族文化传播,是吸收传播学中大众化、产品化的传播理念,还是保持民族文化的纯粹性,走精英文化传播的道路?两者有一定的矛盾,但是也不完全对立。怎么来实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呢?
  本文认为民族文化传播应该采取“两个阶段,两步走”的传播理念。这一理论认为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殊性,又具有传播的急切性,在民族文化传播的进程中应该采取“两个阶段,两步走”的传播路径。在民族文化传播的初期,也就是现阶段,依靠大众传播大众化、产品化的传播理念,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将民族文化内容转化为媒介生产的产品,以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民族文化,使社会大众更广泛的了解民族文化。第二阶段是,在受众知晓与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其传播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高雅文化的成分,并且尽可能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使其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思想等。当然,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段,只是民族文化传播发展的自然过渡状态。
  2、路径选择的依据
  民族文化传播采取“两个阶段,两步走”的传播路径,是现实的需要。这个现实即包括民族文化的现实特征,又包括民族文化的传播问题。这两个现实,使得民族文化传播必须两步走。
  从传播对象的角度分析,也需要采取两步走的路径,外界社会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层次较浅,从认知的阶段分析,也应该一步一步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了解民族文化。罗杰斯和休梅克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⑦新知识和文化、信息等的传播需要分阶段,采取不同的传播路径。所以,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来考虑,民族文化传播采取“两个阶段,两步走”的传播路径,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民族文化传播的思路应该具体,恰当,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中也应该既有所区别,又分步骤。民族文化传播首先应该使民族内外区别传播。在民族内部,保留和传播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采取各种传播策略,如,老传少,民间说唱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传播方式不仅传播民族文化也构成了文化本身。在民族外部,即民族之间的传播,应该采取大众化、通俗化的传播方式,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易懂易记,使民族文化最大范围的传播。
  最关键的是民族文化传播应该采取“两个阶段,两步走”的传播路径。短期内,应该采取大众化、通俗化的传播方式,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易懂易记,使民族文化最大范围的传播。长期的传播策略应该是回归文化本身,传播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高雅文化的成分,并且尽可能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使受众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思想。
  参考文献
  ①张曙光、何锡章、邹诗鹏:《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民族精神研究丛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②喻云涛,《文化、民族文化概念解析》,《学术探索》,2001(2)
  ③刘祥平,《论大众传播媒介与贵州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播》,《贵州民族研究》,2009(3)
  ④陈刚,《浅谈西藏传媒营销》,《中国民族》,2010(1)
  ⑤郑自军、蔡叶,《民族文化传播的失衡问题研究》,《传媒观察》,2007(10)
  ⑥张燕,《大众传媒语境下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问题探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8)
  ⑦[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 著,辛欣 译:《创新的扩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西藏民族学院新闻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我国各界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表现为例,分析了在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路径——官方路径与非官方路径中各传播主体的表现,以及此次我国对外传播方式中的不足之处,并就此提出建言。  【关键词】对外传播 哥本哈根 气候外交    北京时间2009年12月18日,为期两周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叹息声中落下了帷幕。近120个国家首脑的到场,全球数十亿人关注,数十万人上街示威,数千人的媒体报道队伍。这次
【摘要】在媒体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报纸文化报道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本文以《成都日报》的《文化壹周》专刊为例,探讨提升党报文化报道的途径。  【关键词】党报 文化报道 《文化壹周》    目前我国媒介环境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相互争夺受众,竞争十分激烈。面对竞争,报纸出路堪忧。网络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海量性和时效性,广播电视的优势在于画面的生动性和声音的真切性。面对竞争,同时具
第二個凶手
随着媒介融合技术障碍不断被攻破,如今不同媒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数字媒体之间,有线与无线之间,信息采集、生产、传播、存储、显示之间,已经具备联盟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更是打破了媒介的介质壁垒,使同一内容多介质实现成为可能。①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多渠道、多平台、多方位的深层合作与互动,大大增强了媒介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  重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正是在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
【摘要】本文以《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对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特色和需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突发事件 甲型H1N1流感 地方媒体    一、媒体选择与时段界定    本文选取《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作为样本。从地方媒体的权威性来看,《华西都市报》创刊于1995年1月,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是西部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报
【摘要】2008年以来,《海角七号》、《艋舺》等影片掀起了台湾“本土电影”热潮,成为当下华语电影圈重要的“文化事件”。本文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出发,探讨“新锐电影”所反映出的以本土化应对全球化的文化自觉,全球化下本土化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共存。  【关键词】“新锐电影” 全球化 本土文化 多元文化 身份识别    自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浪潮”后,台湾电影一路向下,跌入低谷。但近年来,以强调“
【摘要】自1988年创刊以来,《大学生》杂志发展迅速,在大学生中取得了极高的认同感,深受大学生欢迎。而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期刊市场,通过解析该杂志的定位和风格,可以了解传统期刊应如何顺应市场要求,实现华丽转身以更好地生存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杂志定位 风格特点     随着杂志种类的增多,杂志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如何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是当下众多媒体从业者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摘要】一部好的电视剧,既要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又要能抓住观众随着电视剧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心理特征;同时还需要在叙事策略和人物塑造上脱颖而出。近年来,谍战片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跟风者众多,其中由姜伟导演的电视剧《潜伏》更是成为备受众广为传颂的佳作,引发了谍战类电视剧新一轮的收视热潮。  【关键词】电视剧 受众 谍战片 《潜伏》    2009年初,电视剧《潜伏》首先在地方台播出,4月份,北京
【摘要】新闻通讯是新闻中的巨制,创作难度较大。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通讯作品,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研究和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穆青尝试、提倡的散文笔法在通讯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人物通讯写作上。此种散文笔法的运用在其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可见一斑。  【关键词】穆青 散文筆法 新闻通讯  中国新闻文本写作是不断发展、完善、变化的。从最早的古文体例到后来形成的新华体,都是应时而起,为
【摘要】自1997年起,韩剧就在中国掀起了热播狂潮,深受中国观众喜爱,这与其感人至深的真情、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和魅力无穷的语言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韩剧 情感 语言 人物    1997年,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打响了韩剧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枪。此后,韩剧在中国便成燎原之势,《蓝色生死恋》《玻璃鞋》《爱上女主播》等青春偶像剧在全国相继热播,《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