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研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zvm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对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特色和需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突发事件 甲型H1N1流感 地方媒体
  
  一、媒体选择与时段界定
  
  本文选取《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作为样本。从地方媒体的权威性来看,《华西都市报》创刊于1995年1月,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是西部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报纸之一。《齐鲁晚报》创刊于1988年1月,由大众报业集团主办的山东省唯一的省级晚报,是山东省发行量最大、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由于这两份报纸在当地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又各具特色,且前两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分别来自这两个省份,因此选择这两份报纸,有参照性和可比性。
  在时段上,本文选择2009年5月11日到5月17日一周中,两份报纸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为分析样本。我国的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在5月11日被确认为疑似病例,因此选择5月11日具有参考性。据统计,在这一周中,《华西都市报》共发表稿件71篇,《齐鲁晚报》共发稿件73篇。
  
  
  
  三、版面安排
  
  《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的版面安排各具特色。《华西都市报》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头版有11条,占报道总数的15%;《齐鲁晚报》头版的报道仅有2条,占报道总数的3%。两份报纸都针对疫情设立了专题版,《华西都市报》有一个专题版,《齐鲁晚报》最多的时候设过三个专题版。《华西都市报》专题版中共有47篇报道,《齐鲁晚报》专题版中共有53篇报道。此外,还有一些报道被安排在其他版面。从专题版的报道数量来看,两份报纸的差别不大,只是在头版的安排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别。
  
  五、报道内容
  
  报道内容分为“疫情发展,政府反应,救助情况,所受影响,其他”5个部分。其中救助情况包括患者的治疗和病情进展、与患者接触的人的隔离情况以及这些被隔离的人的生活情况,所受影响是指疫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影响等。如图2所示,《华西都市报》中占第一位的是关于救助情况报道,为31篇,占报道总数的44%,《齐鲁晚报》中占第一位的是关于政府反应的报道,为25篇,占报道总数的34%。由于第一例患者是四川人,所以《华西都市报》对于患者的情况及其被隔离的情况高度重视,这方面的报道也因此位居首位,如5月13日《德阳:一例接触者接受隔离观察》5月14日《病情好转,包某某出院倒计时》。而第二例患者出现在山东后,《齐鲁晚报》更多关注的是政府部门的反应,由此也看出继第一例患者之后,政府部门对于甲型H1N1流感已经高度重视。如5月12日《胡锦涛:全力制止疫情传播》,5月14日《我省启动二级响应》等。《华西都市报》中占第二位的是政府反应,为18篇,说明 《华西都市报》对政府反应和疫情发展同样重视。而《齐鲁晚报》中占第二位的救助情况和占第三位的疫情发展也只是相差1篇报道。两份报纸对于疫情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影响的報道都很少,分别为1篇和2篇。
  
  七、结论与启示
  
  对比《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对甲型H1N1流感事件一周的报道,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面对突发事件,地方媒体更多选择民生视角。
  作为地方媒体,它们从百姓出发,报道通俗易懂又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就甲型H1N1流感报道来说,《华西都市报》和 《齐鲁晚报》对患者和一些被隔离者的情况作了大篇幅报道,体现了地方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所具有的人文关怀。
  第二、面对突发事件,地方媒体在报道中的框架设置差异并不明显。
  经历过“非典”的考验之后,媒体对突发事件能坚持及时、迅速、准确、客观的报道原则,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以消除受众的恐惧心理。但是两份报纸选用了较多题材相同的信息与资料,对于同类信息的堆砌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不能满足受众多样性的信息需求,也会让受众因为过多的信息冗余而感到接受疲劳。
  第三、地方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上还需改进。
  面对突发事件,媒体从纵向上看,要对事件的发展作追踪报道;从横向上看,要做好相关报道,在深度上多下功夫,展示内在的因果关系,分析其带来的影响,把人们对突发事件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作者:王卓,大连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武文颖,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教师)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其传播优势日益显现,影响力日益提高,也极大地影响着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与传播方式,给报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微博信息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微博带来的负面效应,指出报纸应充分借助微博的优势,促进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发展。  【关键词】微博 信息传播 报纸新闻 融合    网络普及前,人们守着报纸、电视看新闻;网络时代,人们坐在电脑前,点击浏览网络新闻;
[摘要]随着上网人数和时间的持续增长,在线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不断加深。现实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人际交往彼此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显著特色,本文通过对西安大学生使用校内网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西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本地化特征及其表现。  [关键词]西安大学生 网络人际交往 本地化 校内网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研究缘起  限于精力和阅历,大学生人际传播的大部分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已有冲击传统电视新闻之势。面对挑战,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促使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革的因素,试图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示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手机电视 微博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只有回归电视的本性,传统电视节目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电视节目形态才能真正彰显电视的特色。在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方面,目前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台
【摘要】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期举行,彼时全球媒体的目光都投向了哥本哈根,国内媒体也不例外。本文以媒介框架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气候大会召开期间的相关报道,归纳出两者在三个方面的异质性,认为这些异质性是不同新闻框架导致的不同诠释之间的合流与互补,并得出两份报纸媒介框架的差异是中国媒介生态更为开放与多元的体现这一结论。  【关键词】媒介框
【摘要】电视剧《蜗居》在将房奴的一系列问题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同时,也引发了受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剧中,住宅不单单是一种物质实体,还是一种媒介。本文以《蜗居》中关于住房的典型对话和场景为文本,分析电视的叙事模式,探讨住宅作为一种媒介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蜗居》 住宅 媒介 隐喻    一、住宅——需求的嬗变    1、人的基本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需求从高到低分为五个层
大富翁李明忽然死了。  杜菲菲带领两位助手前往案发现场调查。李明死于家中卧室床上,午睡时突然肚子疼,保健医生还没来得及救治他就停止了呼吸。当时家中还有一位女保姆,和他的儿子李小明。  说起李小明还有一段故事。李小明4岁那年的某一天,李明带着他去公园玩儿,只接听电话的工夫,李小明就丢了。连儿子都看护不了,妻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李明开始一个人生活,把生意做得越来越大。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
【摘要】本文以我国各界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表现为例,分析了在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路径——官方路径与非官方路径中各传播主体的表现,以及此次我国对外传播方式中的不足之处,并就此提出建言。  【关键词】对外传播 哥本哈根 气候外交    北京时间2009年12月18日,为期两周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叹息声中落下了帷幕。近120个国家首脑的到场,全球数十亿人关注,数十万人上街示威,数千人的媒体报道队伍。这次
【摘要】在媒体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报纸文化报道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本文以《成都日报》的《文化壹周》专刊为例,探讨提升党报文化报道的途径。  【关键词】党报 文化报道 《文化壹周》    目前我国媒介环境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相互争夺受众,竞争十分激烈。面对竞争,报纸出路堪忧。网络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海量性和时效性,广播电视的优势在于画面的生动性和声音的真切性。面对竞争,同时具
第二個凶手
随着媒介融合技术障碍不断被攻破,如今不同媒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数字媒体之间,有线与无线之间,信息采集、生产、传播、存储、显示之间,已经具备联盟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更是打破了媒介的介质壁垒,使同一内容多介质实现成为可能。①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多渠道、多平台、多方位的深层合作与互动,大大增强了媒介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  重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正是在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