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博客——开一扇敞亮的窗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写博客、发微博逐渐成为人们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新形式。在这种网络背景下,让学生开设博客,像“小作家”一样生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写博客,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也是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的有效方式。它无疑为传统写作教学开辟了新的视野,也是当今习作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二、写博——谱一曲心灵的歌
运用博客展示“成长日记”的研究,是基于对传统习作教学的一种反思,它以新课程理念作指针,通过博客建立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个性化的习作交流平台,将学生写博客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习作教学相结合,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
1 走进博客,感受炫彩激情。首先,我通过互联网展示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个人博客,让学生了解博客的一些个性化功能,我告诉学生通过博客可以自由地发布自己的文章、评论,张贴满意的图片、相片,甚至存储自己的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然后专门展示了一些小学生的博客,让他们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怎样做博客呢?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难题,我和学校的信息老师商量,在信息课上具体指导学生申请个人博客。同时还召开了家长会,向各位家长宣传课题研究的意义,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很快,班上将近四十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博客,并取了个性十足的名字,如“乱飞鸭的博客”、“精灵猫的夜空”、“宝剑巧克力”等。于是我将学生们的博客都链接在一起,组建了名为“童心花园”的班级博客。在全班同学的精心耕耘下,博客已经成为班级特有的一面旗帜,一个记录成长脚印的温馨家园。
2 自主表达,亮出真我风采。建了博客,一些爱好写作的学生开始上传了一些生活照片和日记。但更多的学生是“按兵不动”,他们的博客就成了一个空架子,形同虚设。怎么办?我先利用一节习作评讲课展示了几个有特色的博客,出示日记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大声读里面的精彩文章,甚至故意不说作者是谁,让学生猜一猜这篇日记是谁写的。班上掀起了一股小高潮,都争先恐后地猜是某某写的。被展示博客的学生很激动,那腰板儿一下挺得直直的,眼神里透露着自豪和骄傲,那猜中的学生也很得意。我告诉学生,博客的意义不在于你设计的外观有多好看,而在于你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并把它有滋有味地记下来,这样你的快乐会放大十倍,一百倍,因为不止一个人在看你的文章,不止一个人在分享你的快乐,也许你的文章就像那个神奇的“漂流瓶”,在网上漫游了整个世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写日记的篇数悄然增多了。他们从本能的性情出发,在博客上真实地展示自己,自由地倾吐,也使写作生活变得丰富、有趣。
3 丰富素材,维系写作热情。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可是这种欲望、热情怎样维持下去?其实,班级中的一些偶发事件中往往蕴含着极佳的练笔契机,这就要求教师自己真正做生活的有心人,敏锐地捕捉、开发、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
一天课间休息,我看见班上几个学生围着鞋盒子七嘴八舌地聊得很开心,甚至打了上课铃也浑然不觉。凑近一看,原来盒子里爬了几条蚕,它们在学生们眼里简直就是个宝贝。借此契机,我在班上开了一节“趣话蚕事”的讨论会,让学生谈谈养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难忘的事。整节课真是妙趣横生,有的学生说,有一次蚕茧居然掉进自己的袜子里了;还有的学生说,自己养的蚕宝宝不幸给老鼠吃掉了,好可怜啊!于是,她把蚕宝宝“安葬”在爸爸的香烟盒里,希望它们在天堂里过得愉快。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写蚕宝宝观察日记,他们自然有话可说,也乐于去写。从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真切的感受,激起了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的习作水到渠成。
4 注重评价。送上鼓励“玫瑰”
有句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随着学生写作日记次数的增加,我更加意识到鼓励对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起着重要作用。一句“加油”,一声“你写得真棒,我要向你学习!”就像冬日的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于是,我让学生之间互相点评习作,引导学生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互相启迪思维,既真诚地指出习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又能发现习作中的闪光之处,一同分享写作的快乐。作为老师,我对学生的习作不吝表扬,给学生以肯定。同时,我鼓励家长参与评改。事实证明,家长对评价自己孩子的习作很有兴趣,能提出意见,写上点评,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习作的主观能动性。在课题研究开展一年之后,我让学生选出自己最满意的博文,编成作品集《童心花园》,让学生体验自己作品被欣赏认同的喜悦。
从2007年9月指导学生写博客至今,学生习作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习作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普遍感觉到:现在不怕写作了!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写博客、发微博逐渐成为人们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新形式。在这种网络背景下,让学生开设博客,像“小作家”一样生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写博客,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也是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的有效方式。它无疑为传统写作教学开辟了新的视野,也是当今习作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二、写博——谱一曲心灵的歌
运用博客展示“成长日记”的研究,是基于对传统习作教学的一种反思,它以新课程理念作指针,通过博客建立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个性化的习作交流平台,将学生写博客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习作教学相结合,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
1 走进博客,感受炫彩激情。首先,我通过互联网展示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个人博客,让学生了解博客的一些个性化功能,我告诉学生通过博客可以自由地发布自己的文章、评论,张贴满意的图片、相片,甚至存储自己的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然后专门展示了一些小学生的博客,让他们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怎样做博客呢?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难题,我和学校的信息老师商量,在信息课上具体指导学生申请个人博客。同时还召开了家长会,向各位家长宣传课题研究的意义,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很快,班上将近四十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博客,并取了个性十足的名字,如“乱飞鸭的博客”、“精灵猫的夜空”、“宝剑巧克力”等。于是我将学生们的博客都链接在一起,组建了名为“童心花园”的班级博客。在全班同学的精心耕耘下,博客已经成为班级特有的一面旗帜,一个记录成长脚印的温馨家园。
2 自主表达,亮出真我风采。建了博客,一些爱好写作的学生开始上传了一些生活照片和日记。但更多的学生是“按兵不动”,他们的博客就成了一个空架子,形同虚设。怎么办?我先利用一节习作评讲课展示了几个有特色的博客,出示日记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大声读里面的精彩文章,甚至故意不说作者是谁,让学生猜一猜这篇日记是谁写的。班上掀起了一股小高潮,都争先恐后地猜是某某写的。被展示博客的学生很激动,那腰板儿一下挺得直直的,眼神里透露着自豪和骄傲,那猜中的学生也很得意。我告诉学生,博客的意义不在于你设计的外观有多好看,而在于你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并把它有滋有味地记下来,这样你的快乐会放大十倍,一百倍,因为不止一个人在看你的文章,不止一个人在分享你的快乐,也许你的文章就像那个神奇的“漂流瓶”,在网上漫游了整个世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写日记的篇数悄然增多了。他们从本能的性情出发,在博客上真实地展示自己,自由地倾吐,也使写作生活变得丰富、有趣。
3 丰富素材,维系写作热情。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可是这种欲望、热情怎样维持下去?其实,班级中的一些偶发事件中往往蕴含着极佳的练笔契机,这就要求教师自己真正做生活的有心人,敏锐地捕捉、开发、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
一天课间休息,我看见班上几个学生围着鞋盒子七嘴八舌地聊得很开心,甚至打了上课铃也浑然不觉。凑近一看,原来盒子里爬了几条蚕,它们在学生们眼里简直就是个宝贝。借此契机,我在班上开了一节“趣话蚕事”的讨论会,让学生谈谈养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难忘的事。整节课真是妙趣横生,有的学生说,有一次蚕茧居然掉进自己的袜子里了;还有的学生说,自己养的蚕宝宝不幸给老鼠吃掉了,好可怜啊!于是,她把蚕宝宝“安葬”在爸爸的香烟盒里,希望它们在天堂里过得愉快。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写蚕宝宝观察日记,他们自然有话可说,也乐于去写。从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真切的感受,激起了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的习作水到渠成。
4 注重评价。送上鼓励“玫瑰”
有句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随着学生写作日记次数的增加,我更加意识到鼓励对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起着重要作用。一句“加油”,一声“你写得真棒,我要向你学习!”就像冬日的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于是,我让学生之间互相点评习作,引导学生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互相启迪思维,既真诚地指出习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又能发现习作中的闪光之处,一同分享写作的快乐。作为老师,我对学生的习作不吝表扬,给学生以肯定。同时,我鼓励家长参与评改。事实证明,家长对评价自己孩子的习作很有兴趣,能提出意见,写上点评,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习作的主观能动性。在课题研究开展一年之后,我让学生选出自己最满意的博文,编成作品集《童心花园》,让学生体验自己作品被欣赏认同的喜悦。
从2007年9月指导学生写博客至今,学生习作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习作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普遍感觉到:现在不怕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