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中的音乐魅影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nux_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庙会亦称“庙市”或“节场”,是民间为祭祀祖先或举行宗教仪式而举行的集会活动。一般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被称为“真正活着的民俗”。庙会最初以其宗教、祭祀等性质存在,而后在社会不断演化及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加入了经济、娱乐、文化交流等因素,继而成为中国民间一种传承久远、百姓喜闻乐见的综合性集会活动。而在庙会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音乐作为它的主干表现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河南浚县大伾山庙会为例,对音乐在庙会中的重要角色及其特殊魅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 庙会 音乐 浚县大伾山庙会
  
  庙会自东汉时期兴起,最初是祭祀或者单纯的宗教活动,伴随着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转变与发展,自身也开始了丰富的演变,如今已然成为一种反映中国人民风俗习惯及文化信仰的活着的民俗。有文章称中原古庙会是“中原地区宗教音乐及民俗文化的缩影”,的确是很准确的。我亲身经历了一场生动的民俗盛宴——“浚县民间灶火”,即大伾山正月庙会,而后对音乐、庙会、宗教等之间的关系作了思考。
  浚县民间灶火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最初是人们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建有“老奶大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戏曲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灶火表演,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它的主要形式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阁和背阁、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舞狮是传统项目之一,主要形式是:狮子滚绣球、翻滚、扑食、抖鬃毛、双狮争球,等等。后跟武术队,俗称“刀枪把子”。高跷表演者扮成民间故事或戏曲中人物,边走边舞。当地人民闲时排练,正月上演。正月初九及十六的拜山表演,四邻八乡的灶火队早早赶到,摆开架势,各自拿出看家本领,你踩高跷,他练背阁,你吹唢呐,我敲锣鼓,一时间热闹的气氛激荡开来,活色生香。大伾山庙会因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香客游人,涉及五省八十多个市县,高峰期日流量达三十万人,被称为“华北第一庙会”。其经济与工艺品制作也日渐兴隆,古玩工艺品令人爱不释手,小吃杂技表演令人流连忘返。大伾山庙会之所以可以这么传承久远、经久不衰,与其表现形式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我对音乐在庙会中的重要角色作出以下分析。
  一、音乐是宗教传播及表达自身思想、招徕信徒的重要方式。
  就其内部而言,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道教中的唱道,还是由外传入的佛教的诵经,甚至是基督教的唱诗班,等等,这些宗教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音乐这种形式来完成对内部门徒的思想传授,这不得不说音乐在宗教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首先,音乐的节奏性、旋律性很强,将大量的文字经文加入音乐,使得读习经文的过程不那么单调,呆板,更易熟记。其次,宗教音乐多用单音及和弦音,这类音符的特殊效果,加之高大的庙宇、端坐的僧人,更易使人们产生旷远神圣的宗教感受,即使不懂经文的凡夫俗子亦能因其旋律而产生圣洁感。
  对外部来说,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而此时国内土生土长的道教亦形成,它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各自站稳了脚,而唐宋时期则达到了全盛,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竞争的竞争的焦点是:(1)寺庙、道观的修建;(2)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都加入了媚众的音乐娱乐内容,如舞蹈、戏曲、出巡等。这样一来,不仅善男信女,许多凡夫俗子也多愿随喜添趣。文人雅客对庙会的生动描述更是古已有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将元宵节花灯庙会描写得缠绵动人:“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聊斋·婴宁》中王子服与婴宁亦相识于庙会。庙会被人们更多地融入文化、艺术等多种因素,对社会的影响也晕染开来。
  二、庙会是宗教祭祀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
  宗教之间的生存竞争加剧,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道、佛神灵结合,其活动也逐渐由乡间里社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来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集会场所,庙会由此而生。
  大伾山庙会便是因拜山祈福而起,开始只是单纯的宗教类的集会活动,而后来因思想传播等因素的需要,加入了舞狮、高跷、秧歌等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吸引来自各地的香客游人,成为当地的一种庙会形式。
  三、音乐在庙会的发展与传承的自始至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音乐将所要表达的思想通俗化,更易为下层人民及非宗教人士所接受。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容易对宗教产生依赖的人群一般属于下层劳苦人民,与一些思想信仰无依之人,他们所接受的知识教育及思想领悟能力程度一般不是太高,然而宗教因其自身的哲学因素,在语言上很大部分又不易被这些人所理解,为了便于传播思想,宗教组织都会将所讲经文或者所授思想融入到音乐中去。以通俗的语言及易于人们接受的形式推动经文及思想在社会上传承开来。中国民间佛寺自唐朝起即有“变文”,是唐代寺庙用于宣传的宗教说唱形式。讲说佛经故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等思想。对其内部为“佛讲”,对外部百姓则是“俗讲”,如《目莲变文》、《维摩诘经变文》等,在下层人民中有广泛的影响。道教则以唱道来传播思想,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真经》、《阴符经》都被配以音律在内部传承。
  2.音乐的形式丰富生动,为群众喜闻乐见。
  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是不可取代的。它在视觉、听觉上对人的的震撼与享受也将所表达的内容更生动和丰富。以大伾山庙会为例,庙会的过程中加入舞狮来象征人民生活的龙腾虎跃,来增添节日的意趣;用高跷来象征生活质量节节高;用抬阁背阁来寄托对孩子对未来的祈祷与祝福;还有大头舞,事先不需训练,谁想玩就可以戴上头套扭上一阵子,跟着鼓乐随便舞,透出了当地人民好客、热情的品格。不用过多语言表达,而是将这一切都融进舞蹈,融进音乐中,更易打动人心,为群众所接受。
  3.音乐多采用戏曲、民间故事等为大家所熟悉的艺术形象为媒介,更易引起共鸣,深入人心。
  在大伾山庙会中到处可以看到装扮成戏曲、神话故事、历史传奇中人物形象的表演者,有《宝莲灯》中舍身救母的陈香,有《西游记》里斩妖除魔历险取经的唐僧师徒,有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有《西厢记》里追求自由爱情的张生、崔莺莺,有《东游记》里救苦救难的八仙……这些人物形象早已在戏曲或神话中的描述而深入人心,他们所代表的已经不只是人物本身,更是一种精神和思想的载体,比生硬的文字及道理更易为大众所亲近、所接受,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在此已经化身为庙会中传达思想的一种媒介,也为宗教文化和经济信息的传播添油加力,有着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庙会的发展传承又为宗教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它们相辅相成,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质交流、文化娱乐融为一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改革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世界各国文化的冲击,包括庙会文化在内的中国民俗文化应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继承发展,为中国人民自己的民俗焕发骄人光彩。
  
  参考文献:
  [1]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5.
  [2]孙继南,周柱栓等.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8.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比研究理雅各和韦利的两个《论语》英译本,通过接受美学对翻译的启示,着重分析《论语》英译过程中译者的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以及因制约因素而导致的误译。本文旨在减少《论语》英译的误译,扩大《论语》的阅读群体,从而加快儒家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论语》英译本 译者能动性 制约因素 误译  一、《论语》英译情况和接受美学理论简介  《论语
摘 要: 本文对天津大学理工科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理论课教学情况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阐述了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 理工科专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调查统计分析  天津大学目前在校生有28000名,除教育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外,优势学科学院的专业设置均是理、工科专业。本次调查一次性进行,以问卷形式为主,在近15个班级中发放400份问卷。为了
摘 要: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在北京清华园创作的散文名作,语言优美、思维缜密,作品融真实景色与真诚情感为一体。本文从风格角度对《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比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原作风格,以强调风格的重要性。  关键词: 风格 《荷塘月色》 英译本    1.引言  风格是构成一篇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原文风格应当通过译文风格得到体现,而译文风格又应以原文风格为基础
摘 要: 时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时光的流逝,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恐惧情绪。本文围绕张爱玲短篇小说《等》中两个典型的时间意象——挂钟声和猫,探讨女性在张爱玲用独特的意象所构造的时间底色下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等》 意象 时间 女性 生存状态    推拿医师庞松龄的诊所里,挤满了候诊的病人,她们一边等着轮到自己,一边在白净的玻璃窗前说着可为外人
摘 要: 在大片充斥着银幕、商业高速发展的当下,导演西维亚·乔迈的作品呈现出另类的表述。笔者认为,全球化给人们带来的不适在乔迈的几部动画电影中充分放大,他的作品风格是忧伤的,这忧伤深陷于都市消费的泥潭,剥削、病态、流离,均是消费景观中的一种身份呈现。因此,在上述语境中,导演尝试着寻找一种平衡,寻回现代人渐渐忽视的传统文化与渐渐消褪的人文理念。  关键词: 人文动画 消费景观 身份 全球化  在当下
摘 要: 创造思考能力是个人迈向成功的核心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考能力的有效过程与途径,教师是学生创造思考能力养成的引导者,“六W”发问策略的应用能够有效启发学生创造思考。  关键词: 创造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 “六W”策略 《孟母三迁》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思考能力是解决问题、美化与转化人生的基本能力,是个人迈向成功的核心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是当前国际教育的趋势。创
摘 要: 简·奥斯汀的小说被誉为传世经典,因为这些作品尽显作者对人情世故的细心观察,以及对情节结构的合理布局。小说中人物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个性、品性及人性的体现。简·奥斯汀的小说看似探讨的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话题,但更深层次上其实是对所有人的道德、理智,以及人性完善的深切关注与严肃探讨。其对于道德观、是非观,以及人格理智的成长和自我完善这类人生重大问题的探讨与推崇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  关键词: 简
摘 要: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咏中秋的杰作,已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中,针对此词,结合《新课程标准》,借鉴其他注家注释,作者在分析词作中“起舞”“弄清影”之人的同时探讨了初中诗词有效性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教学 有效性教学    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第四首选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
摘要:委婉语是语言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着重从伦理道德观、情感价值取向、宗教色彩三个方面对英汉委婉语作了对比研究,认识到“迂回宛转,曲径通幽”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但其中具体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关键词:英汉 委婉语 社会文化透视    一、引言    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
摘 要: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要准确地解读、领会古典诗词的精髓,必须从读“标题”、“作者”、“意象、“意境”、“典故”、“诗眼”、“风格”、“文体”、“手法”等八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古典诗歌 鉴赏 八个方面    古典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特有的意境,深得世人的喜爱。古典诗歌不但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能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力、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鉴赏古典诗歌是一个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