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武昌起义的炮声震撼了中国大地,各地纷纷起义响应。很快,湘、陕、赣、晋、滇、浙、黔、苏、皖等省先后光复,但东南重镇南京仍处在清廷控制之下,威胁着东南各省。攻克南京,成了革命党人迫在眉睫的任务。
血战南京
当时驻守南京的清军有江南提督张勋的江防营、江宁将军铁良的旗营、两江总督张人骏的巡防军以及徐绍桢的新军第九镇(师),实力十分雄厚。同盟会认为不可强取。鉴于第九镇新军过去曾受革命党人赵声、冷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副省长)、熊成基等反清宣传的影响,广大官兵的思想倾向于革命,以旧军、新军为别,南京的政治力量明显分为两大派,同盟会上海机关部决定派范鸿仙赴宁,策反第九镇新军。
再说新军第九镇统制(师长)徐绍桢,此人是明开国功臣徐达之后,光绪年间举人,精通军事,曾历任武备学堂总办、苏松镇总兵,后清廷派他去日本考察军事,回国后训练新军,是清末创办新式陆军的主要人物,他对清廷的腐败十分不满,同情革命,曾多次庇护九镇部属中的革命活动。前两江总督端方指名要逮捕正在九镇中的革命党人赵声、柏文蔚时,徐绍桢巧妙地暗中周旋,让他们得以逃脱。所以武昌革命一起,铁良和张人骏就怀疑九镇不稳,张勋更欲以武力缴下九镇全部枪械,徐绍桢断然拒绝,九镇上下非常愤怒,当时全镇官兵每人仅发3颗子弹,形势对九镇极为凶险。幸亏南京名士伍兰荪对革命深表同情,建议张人骏可令新军驻于城外,以免过激生事,而藩台樊增祥、宁绅马相伯也加以劝说,于是,10月30日,九镇开拔出城,进驻于秣陵关。几天后,上海宣告光复,九镇官兵闻讯,无不欢欣鼓舞,经潜入九镇中的范鸿仙一番推动,徐绍桢毅然响应,决定率九镇全体官兵起义,首先派150多人便装到上海找都督陈其美请求紧急增援子弹。此时,汉口突然传来军事失利的消息,接着又是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南京城内制台衙门卫队营(有说巡防营)经策反,原约定于11月8日与九镇同时发难,不想事泄,管带苏良斌遭杀(有说未死),全营官兵仓促于7日起义,结果遭张勋重兵围攻,大部分战死。徐绍桢闻讯,悲愤填膺,“目为之裂”,部下纷纷要求立即行动,于是,决定徒手攻打南京,边打边等待子弹运来。当天,九镇分三路奔袭南京城,但终因仓促发动,内部不协调,各自为战,更重要的是,本估计应到的子弹又被镇(江)军参谋长陶骏保等截留自用,结果在攻打雨花台时失利,牺牲惨重,全军只好撤退到镇江。
至此,同盟会清楚地看到,南京这一顽固的堡垒如不迅速攻占,不仅对东南威胁很大,而且清军溯江西上,又会对两湖危害不浅。11月中,沪、苏、浙、淞、镇等组成江浙联军共1万多人,公推徐绍桢为总司令,但镇军司令林述庆不满意,又不便明说,曾复电以“敝军深表同情,惟徐绍桢不知下落”搪塞,这已埋下了联军内部不和的种子。
11月24日,南京幕府山、乌龙山两炮台士兵起义。次日,徐绍桢发布总攻命令,当天即顺利占领了马群、孝陵卫高地,击毙清军千余名。张勋率军袭击浙军,也被击退。联军乘胜追至朝阳门(今中山门)外,然而浙军也伤亡了200多人。28日,镇军、淞军攻击金川门,浙军和部分镇军攻击朝阳门,苏军攻聚宝门(今中华门),均遭清军顽固阻击,苦战一昼夜未破,且联军伤亡很重。恰恰此时又接到汉阳失守的急电,眼见南京强攻不下,接电时徐绍桢火急攻心,口吐鲜血,颓然倒地,复又撑持着和部下会商攻城。11月30日,以镇军为主的敢死队2000多人,围攻天堡城,许多战士中弹牺牲,血战一昼夜,最终占领天堡城。联军居高临下,连连对城内清军发炮轰击。此时,由上海运到的2尊攻城巨炮抵达尧化门车站,也参加了炮战,清军的富贵山炮台、太平门城楼以及北极阁指挥部等均中炮被毁,张勋差点送命。孝陵卫、幕府山、乌龙山、雨花台各联军也纷纷发炮猛轰敌人各据点,清军狼奔豕突,死伤累累。张人骏、铁良等见大势已去,遂狼狈逃离了南京城,残部由清将赵荣华等商请美国领事马林(鼓楼医院创办人)出面,请求出太平门投降。
差点爆发的内讧
南京的光复,扭转了汉阳失守后的不利局面,为临时政府定都南京起了决定性作用,全国独立各省万众欢欣。章太炎、黄兴、宋教仁等皆致电徐绍桢以示祝贺。然而,联军进城后却出现了摩擦。一般说法是,林述庆率镇军最先进城,随后即进驻两江总督衙门,林竟自称江苏都督遍发布告,并将大清银行和电报局一律占据,又将南京商会奖励入城各部队之款及公款十余万秘而不发。当联军总司令部抵两江总督府时,发现所有房间均被镇军占据,总司令部无立足之处,十分尴尬。无奈,总司令徐绍桢只得暂住在督府后二堂内。而督府大门口的警卫队也是由镇军担当,林述庆出入时,按对上级军官之礼,站队奏号迎送;总司令徐绍桢出入时,却仅有站岗的卫兵对他立正而已,乃是对中下级军官之礼。徐自觉难堪,于是,主动将联军总司令部迁至咨议局(今湖南路),督府中许多物品也遭镇军毁坏。林述庆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引起了舆论不满,许多友军都按捺不住,其中浙军甚至与镇军发生小股武装冲突。但徐绍桢表示了谦让和克制,他进城后立即致电章太炎、黄兴、宋教仁、陈其美:“桢无尺寸之功,岂敢掠天人之劳,请速推都督……”
林述庆是福建闽县人,因家境困苦入营当兵。1902年被选送福建武备学堂,为该校总办徐绍桢所器重,毕业后充当门练营督操官。徐绍桢任第九镇统制时,将他带往南京,历任九镇三十三标、三十四标中管带,后调往镇江任三十六标中管带。早在福建武备学堂时,林述庆即接受了反清的革命思想。在南京时,他积极参加了革命党人赵声组织的秘密革命活动,并加入了同盟会。调至镇江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林述庆便暗中联络各营军官,秘密准备起事。一方面又奔走沪宁之间,争取配合,得到同盟会上海机关的大力支持,派李竟成到镇江协助林述庆联络巡防营,会党和士绅于11月初举行起义,很快光复镇江,成立了军政府,林被推举为都督。
就事而论,光复南京,镇军确实贡献较大。然而林年轻气盛,由此恃功而傲,独霸战果,令其他友军难以容忍,则欲推举徐绍桢任江苏都督,一时大有水火不容之势。见引发了众怒,镇军参谋长陶骏保作了一个“让步”的表态:徐绍桢也难当重任,惟有程德全(苏州都督)可任联军总司令兼江苏都督。而上海方面,陈其美也认为以程德全为都督最宜,则派了宋教仁、范鸿仙等赴宁调停此事。此时,南京各路联军头目则主张眼下群龙无首,先推素有声望的原咨议局议员马相伯老先生任江宁府尹,以稳定局势。马相伯在会上说:“兄弟我今天代表程都督(德全)来向诸位道贺,大家合力打下南京,功劳不小。”说着,他忽然伸手“啪啪”打自己嘴巴,接着说道,“马相伯,你有什么资格代表程都督向这些劳苦功高的英雄们来道喜。”说着又“啪啪”打起来,大家都笑了起来。当时不少自恃有功的人都想争做江苏都督,马相伯这么一讲一打,把这些争功的人都说得不好意思了。他又接着说:“我没什么话讲,只是说段书给诸位听听。诸位啊,你们都晓得,这个地方在60年前是什么地方?是太平天国的天京啊,天京是怎么失掉的?还不是内部不团结。现在呢?张勋虽被我们打跑了,而冯国璋几十万大兵就在浦口。我们如不团结合力对付清朝的军队,我们的前途不就是第二个太平天国吗?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假如江对面的清军打进城来,我是没命的,而在座的诸位又会怎样呢?”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大为动容。加上宋教仁、范鸿仙的调解,根据当时的客观情况,由程德全担任江苏都督,大家都表示同意了。而林述庆也感到处置失当,且众怒难犯,也接受了劝告,慷然表态:“革命是欲推翻清廷,不是为争都督。”旋即交出都督大印,出任北伐军总司令。徐绍桢则被推选为南京卫戍司令,一场即将爆发的内讧得以平息,迎来了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为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
血战南京
当时驻守南京的清军有江南提督张勋的江防营、江宁将军铁良的旗营、两江总督张人骏的巡防军以及徐绍桢的新军第九镇(师),实力十分雄厚。同盟会认为不可强取。鉴于第九镇新军过去曾受革命党人赵声、冷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副省长)、熊成基等反清宣传的影响,广大官兵的思想倾向于革命,以旧军、新军为别,南京的政治力量明显分为两大派,同盟会上海机关部决定派范鸿仙赴宁,策反第九镇新军。
再说新军第九镇统制(师长)徐绍桢,此人是明开国功臣徐达之后,光绪年间举人,精通军事,曾历任武备学堂总办、苏松镇总兵,后清廷派他去日本考察军事,回国后训练新军,是清末创办新式陆军的主要人物,他对清廷的腐败十分不满,同情革命,曾多次庇护九镇部属中的革命活动。前两江总督端方指名要逮捕正在九镇中的革命党人赵声、柏文蔚时,徐绍桢巧妙地暗中周旋,让他们得以逃脱。所以武昌革命一起,铁良和张人骏就怀疑九镇不稳,张勋更欲以武力缴下九镇全部枪械,徐绍桢断然拒绝,九镇上下非常愤怒,当时全镇官兵每人仅发3颗子弹,形势对九镇极为凶险。幸亏南京名士伍兰荪对革命深表同情,建议张人骏可令新军驻于城外,以免过激生事,而藩台樊增祥、宁绅马相伯也加以劝说,于是,10月30日,九镇开拔出城,进驻于秣陵关。几天后,上海宣告光复,九镇官兵闻讯,无不欢欣鼓舞,经潜入九镇中的范鸿仙一番推动,徐绍桢毅然响应,决定率九镇全体官兵起义,首先派150多人便装到上海找都督陈其美请求紧急增援子弹。此时,汉口突然传来军事失利的消息,接着又是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南京城内制台衙门卫队营(有说巡防营)经策反,原约定于11月8日与九镇同时发难,不想事泄,管带苏良斌遭杀(有说未死),全营官兵仓促于7日起义,结果遭张勋重兵围攻,大部分战死。徐绍桢闻讯,悲愤填膺,“目为之裂”,部下纷纷要求立即行动,于是,决定徒手攻打南京,边打边等待子弹运来。当天,九镇分三路奔袭南京城,但终因仓促发动,内部不协调,各自为战,更重要的是,本估计应到的子弹又被镇(江)军参谋长陶骏保等截留自用,结果在攻打雨花台时失利,牺牲惨重,全军只好撤退到镇江。
至此,同盟会清楚地看到,南京这一顽固的堡垒如不迅速攻占,不仅对东南威胁很大,而且清军溯江西上,又会对两湖危害不浅。11月中,沪、苏、浙、淞、镇等组成江浙联军共1万多人,公推徐绍桢为总司令,但镇军司令林述庆不满意,又不便明说,曾复电以“敝军深表同情,惟徐绍桢不知下落”搪塞,这已埋下了联军内部不和的种子。
11月24日,南京幕府山、乌龙山两炮台士兵起义。次日,徐绍桢发布总攻命令,当天即顺利占领了马群、孝陵卫高地,击毙清军千余名。张勋率军袭击浙军,也被击退。联军乘胜追至朝阳门(今中山门)外,然而浙军也伤亡了200多人。28日,镇军、淞军攻击金川门,浙军和部分镇军攻击朝阳门,苏军攻聚宝门(今中华门),均遭清军顽固阻击,苦战一昼夜未破,且联军伤亡很重。恰恰此时又接到汉阳失守的急电,眼见南京强攻不下,接电时徐绍桢火急攻心,口吐鲜血,颓然倒地,复又撑持着和部下会商攻城。11月30日,以镇军为主的敢死队2000多人,围攻天堡城,许多战士中弹牺牲,血战一昼夜,最终占领天堡城。联军居高临下,连连对城内清军发炮轰击。此时,由上海运到的2尊攻城巨炮抵达尧化门车站,也参加了炮战,清军的富贵山炮台、太平门城楼以及北极阁指挥部等均中炮被毁,张勋差点送命。孝陵卫、幕府山、乌龙山、雨花台各联军也纷纷发炮猛轰敌人各据点,清军狼奔豕突,死伤累累。张人骏、铁良等见大势已去,遂狼狈逃离了南京城,残部由清将赵荣华等商请美国领事马林(鼓楼医院创办人)出面,请求出太平门投降。
差点爆发的内讧
南京的光复,扭转了汉阳失守后的不利局面,为临时政府定都南京起了决定性作用,全国独立各省万众欢欣。章太炎、黄兴、宋教仁等皆致电徐绍桢以示祝贺。然而,联军进城后却出现了摩擦。一般说法是,林述庆率镇军最先进城,随后即进驻两江总督衙门,林竟自称江苏都督遍发布告,并将大清银行和电报局一律占据,又将南京商会奖励入城各部队之款及公款十余万秘而不发。当联军总司令部抵两江总督府时,发现所有房间均被镇军占据,总司令部无立足之处,十分尴尬。无奈,总司令徐绍桢只得暂住在督府后二堂内。而督府大门口的警卫队也是由镇军担当,林述庆出入时,按对上级军官之礼,站队奏号迎送;总司令徐绍桢出入时,却仅有站岗的卫兵对他立正而已,乃是对中下级军官之礼。徐自觉难堪,于是,主动将联军总司令部迁至咨议局(今湖南路),督府中许多物品也遭镇军毁坏。林述庆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引起了舆论不满,许多友军都按捺不住,其中浙军甚至与镇军发生小股武装冲突。但徐绍桢表示了谦让和克制,他进城后立即致电章太炎、黄兴、宋教仁、陈其美:“桢无尺寸之功,岂敢掠天人之劳,请速推都督……”
林述庆是福建闽县人,因家境困苦入营当兵。1902年被选送福建武备学堂,为该校总办徐绍桢所器重,毕业后充当门练营督操官。徐绍桢任第九镇统制时,将他带往南京,历任九镇三十三标、三十四标中管带,后调往镇江任三十六标中管带。早在福建武备学堂时,林述庆即接受了反清的革命思想。在南京时,他积极参加了革命党人赵声组织的秘密革命活动,并加入了同盟会。调至镇江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林述庆便暗中联络各营军官,秘密准备起事。一方面又奔走沪宁之间,争取配合,得到同盟会上海机关的大力支持,派李竟成到镇江协助林述庆联络巡防营,会党和士绅于11月初举行起义,很快光复镇江,成立了军政府,林被推举为都督。
就事而论,光复南京,镇军确实贡献较大。然而林年轻气盛,由此恃功而傲,独霸战果,令其他友军难以容忍,则欲推举徐绍桢任江苏都督,一时大有水火不容之势。见引发了众怒,镇军参谋长陶骏保作了一个“让步”的表态:徐绍桢也难当重任,惟有程德全(苏州都督)可任联军总司令兼江苏都督。而上海方面,陈其美也认为以程德全为都督最宜,则派了宋教仁、范鸿仙等赴宁调停此事。此时,南京各路联军头目则主张眼下群龙无首,先推素有声望的原咨议局议员马相伯老先生任江宁府尹,以稳定局势。马相伯在会上说:“兄弟我今天代表程都督(德全)来向诸位道贺,大家合力打下南京,功劳不小。”说着,他忽然伸手“啪啪”打自己嘴巴,接着说道,“马相伯,你有什么资格代表程都督向这些劳苦功高的英雄们来道喜。”说着又“啪啪”打起来,大家都笑了起来。当时不少自恃有功的人都想争做江苏都督,马相伯这么一讲一打,把这些争功的人都说得不好意思了。他又接着说:“我没什么话讲,只是说段书给诸位听听。诸位啊,你们都晓得,这个地方在60年前是什么地方?是太平天国的天京啊,天京是怎么失掉的?还不是内部不团结。现在呢?张勋虽被我们打跑了,而冯国璋几十万大兵就在浦口。我们如不团结合力对付清朝的军队,我们的前途不就是第二个太平天国吗?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假如江对面的清军打进城来,我是没命的,而在座的诸位又会怎样呢?”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大为动容。加上宋教仁、范鸿仙的调解,根据当时的客观情况,由程德全担任江苏都督,大家都表示同意了。而林述庆也感到处置失当,且众怒难犯,也接受了劝告,慷然表态:“革命是欲推翻清廷,不是为争都督。”旋即交出都督大印,出任北伐军总司令。徐绍桢则被推选为南京卫戍司令,一场即将爆发的内讧得以平息,迎来了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为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