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桃地里野菜香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56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五下午,冯玉倩踏上了回家的火车。她感觉到,家里一定出了啥事。往常爸妈给她打电话,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可这回,没说两句就要挂电话。她问家里是不是有事,妈迟疑了一下说“没有”。她放心不下,决定回家看一看。
  现在交通方便,三个多小时后,她已经走在回村的路上了。她家所在的桃花村在凤凰山的半山腰上,村民以种植果树为主,她家主要种的是油桃。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多是些老人。她先回家,放下东西,又往山上走去。
  刚走出不远,就见前面有位老太太摔倒在地,菜也撒了一地。她赶忙跑过去。近了,这才看清是三奶奶。她过去扶起三奶奶,又帮她把菜拾回筐里,问道:“三奶奶,您没摔坏吧?我帮你把菜背回家吧。”
  三奶奶认出了她,摆摆手说:“不用。我刚才走了神儿,没看到路上有石头,这才绊了一跤。你回来看你爸妈吧?他们在地里干活儿呢,你快去吧。”三奶奶背起筐,慢吞吞地走了。
  冯玉倩来到她家的果园里,爸妈正在铲杂草,看到她,都是一愣。她妈迎过来,奇怪地问道:“你咋回来了?”冯玉倩忙说:“我听你们电话里说话声音很低沉,怕是有事,回来看看。妈,咱家是不是遇到啥事了?”她妈还没说话,她爸抢先说道:“是遇到事了。闺女,你有学问,你给咱分析分析是怎么回事。”
  冯玉倩爸爸冯征,是个种果树的好手。她家原先是种久保桃的,种出的桃子又大又甜,还水灵灵的,销路很好。可人们的口味慢慢地变了,久保桃没了市场,他看油桃很有销路,就改种油桃了。按说都是桃子,这种植管护方法也是大同小异。可是,他家种出来的油桃,比相邻的魏春家的小了一号儿,而且颜色也不好看,卖的时候就降了一个等级,少收了不少钱。冯征琢磨了半天,也没琢磨出怎么回事儿,就想让冯玉倩帮他琢磨琢磨。
  冯玉倩点点头,她先在自家果园转了一圈儿,了解一下相关情况,之后又来到相邻的魏春家的果园。
  她家跟魏春家不光果园相邻,两家也相邻,平时相处得也还不错。她一过来,魏春老远就喊道:“别把菜踩了!”冯玉倩低头一看,这才发现,林间地上长着不少马齿苋。她不觉笑道:“魏叔,我以为你种着什么名贵菜呢,原来是马齿苋。”魏春笑呵呵地说:“小倩,你咋回来了?还没放假呢吧?”冯玉倩也不隐瞒,就把她爸因为油桃没长好不高兴的事讲了。魏春重重地叹了口气说:“我也没想明白。咱两家的地挨着,一样管着,怎么结出的果子就不一样呢?”
  冯玉倩问了问魏春有关种桃的一些情况,果然跟她爸的方法没啥区别。她正皱眉沉思,魏春拔下一大抱马齿苋,递给冯玉倩,说道:“拿回家吃吧,城里可没有啊。”冯玉倩接过马齿苋,谢过了魏春。甭说,她還真好这一口呢。
  冯玉倩抱着马齿苋回到自家的果园。一看到她家果园干干净净的林间地,跟魏春家那杂草丛生的样子相去甚远。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啊!她问冯征:“爸,怎么咱家地上这么干净,魏叔家那么多草啊?这跟结果有没有关系啊?”
  冯征撇撇嘴说:“魏春那是懒。你想啊,林间长了那么多草,不跟果树争肥呀?”冯玉倩不懂了:“可为啥他家的果子长得比咱家好呢?”冯征说:“他一定有啥诀窍,就是不肯告诉咱。闺女,你能不能从魏晓东那套出点儿话来?”冯玉倩虽然不大乐意,但还是点了点头说:“我试试吧。”
  冯玉倩和魏春的儿子魏晓东一般大,还是高中同学。当时两个人互有好感,但都没捅破这层窗户纸。高考前,冯玉倩悄悄找到他,说自己想报考省城的通讯大学,问他想报考什么学校。那意思很明白,想让他跟自己报考同一所学校,那就能在一起了。可魏晓东却说他要报考农业大学。两个人说不到一块儿,后来也没联系了。他们在假期也遇到过,但心里有了芥蒂,就没再多说,点个头,也就擦肩而过了。
  为了爸妈,冯玉倩只好硬着头皮去找魏晓东。吃过晚饭,她来到魏春家。刚进到院子里,就听到房里欢声笑语,很是热闹。想是魏春家来了客人,她正想转身走开,魏婶正好出来,见到她就热情相邀,冯玉倩就跟着她进了屋。
  房里有两个陌生人,一男一女,像是两口子。他们正和魏春热烈地争着什么,见她进门,就停住了话头。冯玉倩叫了声“魏叔”,就坐在一边。那对男女又说起来,冯玉倩很快就听明白了。
  原来,那对男女是外乡来的放蜂人,寻个空地摆蜂箱,却被坏人赶着跑,魏春好心,让他们把蜂箱放到了自家的果园里。眼下已经过了采桃花蜜的季节,他们也要换场了,特别来表示感谢。那男人拿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大信封,里面应该装着钞票,还有两大瓶蜂蜜。他们执意要把信封塞给魏春,魏春执意不要。最后,魏春假装生气地说:“兄弟,这样吧。你这蜂蜜我收下了,但钱你拿走。你要这么见外,明年也别到我家果园摆蜂箱了。”
  女人说道:“大哥,你真是好人。好人有好报。别的话,我们也不多说了。”魏春说:“这就对了嘛!再说就见外啦!”送走了放蜂人,魏春回来问冯玉倩:“小倩,你还有事?”冯玉倩说还是为她家油桃没长好的事,魏晓东是学农业的,应该能分析出原因来,只能找他了。魏晓东没在同学群里,冯玉倩又没有他的手机号,只好特意过来要他的微信号。魏春把手机递给她,冯玉倩找到魏晓东的微信,发消息给他,请求加他为好友,但魏晓东迟迟没回复。魏春给他发消息,他也没回,冯玉倩只得起身告辞。魏婶拿过一大瓶蜂蜜塞给她,冯玉倩死活不要,可她磨不过魏婶,只好抱着回家。
  刚从魏春家出来,一阵风吹过,飘来一阵花香。冯玉倩眼前忽然一亮:风能传送花香,蜜蜂能传递花粉呀。她大步回到家,对冯征说道:“爸,我找到原因了!”冯征急切地问道:“啥原因?”
  冯玉倩说:“魏叔家果园里有蜜蜂!蜜蜂帮助授粉了,他家的油桃才长得比咱家的好啊!”
  她妈狠狠地瞪了冯征一眼,抱怨道:“都是你,把财神爷赶跑了!”冯征低着头不说话。冯玉倩问他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妈这才讲开了。   起初,放蜂人是把蜂箱摆放在冯家果园外的。冯家果园外有片空地,其实也没啥用。摆开了蜂箱,蜜蜂就四处飞,冯征挨了一回蛰,他就不干了,让放蜂人赔他钱。放蜂人不愿起这头儿,冯征生气地说:“若不赔钱,就不要在我家果园外摆蜂箱了!”两个人正在那里掰扯,魏春听到了,就过来劝说。问清了怎么回事,魏春就对放蜂人说,把蜂箱摆进他的果园里吧。
  说完这些,她妈还在一旁唠叨:“你当初还说魏春傻,却不想人家比咱聪明啊。蜜蜂帮着桃树授粉,咱也知道啊,当时咋就没往这上面想呢。这就是掉进了钱眼儿里,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冯征白了她一眼,辩白道:“你们也不想想,他家蜜蜂又不是人,你命令它不许到咱家果园来采蜜,它就不来了?照样来!”她妈点点头说,“也是啊,蜜蜂又没装箱子里,看哪有花都会飞去。咱两家的地挨着,蜜蜂一飞就过来了。我在果园里干活儿的时候,就觉得咱家果园里蜜蜂也不少。”
  夜深了,冯玉倩正准备睡觉,微信响起来,她看是魏晓东通过了她加好友的请求,心里不觉一喜,却嗔怪地问道:“咋这么晚才回呀?”魏晓东说,教授带他们下乡了,忙活了一天,挺累的,一上车就睡着了,刚刚才回到宿舍看手机。他问冯玉倩找他有什么事,冯玉倩就讲了。魏晓东也说,蜜蜂采蜜对传授花粉有作用,但两家的果园相邻,蜜蜂飞来飞去,效果差不太多,油桃出现等级差,一定另有缘由。
  第二天一早,冯玉倩被一阵鸟鸣声吵醒了。她起床一看,爸妈都不在家,想是要趁着凉快多干点儿活吧。她收拾一下也准备去果园,刚出门,就见三奶奶背着一筐马齿苋回来了。她跑过去接下筐,对三奶奶说:“三奶奶,我帮你背回家去。”三奶奶还想拒绝,可冯玉倩不容分说,背着就走,三奶奶只好在后面跟着。
  不一会儿的工夫,来到三奶奶家,冯玉倩推门一看,不觉惊得瞠目結舌,只见院子里晒满了马齿苋。她惊疑地问道:“三奶奶,您怎么晒这么多马齿苋呀?”三奶奶说:“这是晓东给我找的门路。”冯玉倩忙问她是怎么回事。三奶奶也不隐瞒,就一五一十地讲起来。
  三奶奶无儿无女,也干不了重活儿,她的经济来源,就是那几亩地的租金和村里发的困难补助,生活相当清苦。头年魏晓东回来对她说,城里有个饭馆的老板收购马齿苋干,三奶奶晒多少,老板就收多少,三奶奶当即答应下来。魏春听说了这件事,就不再铲除林间的杂草,好让马齿苋能长好,三奶奶每天到他家果园里去割马齿苋拿回家晒。
  冯玉倩脱口问道:“他家林间留着杂草,就是为了让您割马齿苋呀?”三奶奶感慨地说:“好人,好人呀。”三奶奶把马齿苋用水洗了洗,再用刀切碎,晒在院中的石板上,又背起筐子出了家门。现在马齿苋正嫩呢,她还要多割一些。
  冯玉倩给魏晓东发了一条微信:我家果园林间很干净,你家的却杂草丛生,这会影响油桃结果吗?魏晓东回道:会的。冯玉倩惊问道:怎么会呢?魏晓东嫌打字太慢,就发了语音过来。冯玉倩一听,恍然大悟。
  原来,那天晚上魏晓东听了冯玉倩的问题后,就带着她的疑问,天刚亮就赶到郊区,找到了两个果园,一个是林间杂草丛生的,一个是林间干干净净的。他一问主人收成,居然和魏家冯家出奇地相似。他就在果园里细致地观察,很快就有了一个惊奇地发现。
  现在果园都种有机果品,尽量不打农药,这就衍生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虫害。桃花开的时候,虫子也在萌生。林间有杂草的,虫子就会去吃杂草;如果没有杂草,就会去吃桃花和嫩芽,这自然影响结果和果子的成色。他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少有人涉及,准备进行深入研究。他已经取了样本,要带回实验室去检验呢。他诚挚地说道:“玉倩,谢谢你啊。你提出了一个我们从没想到过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又能帮助果农们提高水果的产量和品质了,他们也会感谢你的。我得忙去了,再见啊。”
  冯玉倩不禁哑然失笑。这算是找到了缘由吗?她还得等魏晓东给她一个确切的答复。但现在,她的脑海里却响起那个放蜂女人对魏春说过的话:“好人有好报”。或许只是碰巧,魏叔家果园长出的油桃,就是好啊。她得把这些讲给爸妈听,他们应该也信……
其他文献
成海波是个快递小哥,他有个客户叫吴婕,开了一家服装店,兼做网上营销,销售量好得很,每天经成海波之手发出去的快递就要二三十件。  这天上午,成海波正在外边送件,忽然接到了吴婕的叫件电话。平时吴婕叫件都是在傍晚,这么早就叫件,难道一早上运气好?带着疑惑,成海波骑上电动车去了吴婕的店里。  到了店里,成海波才知道,吴婕并非真的有快件,她是想让成海波接个私活儿,给一个叫朱东城的人送一束花。  吴婕从柜台后
期刊
光棍来福一大早急匆匆赶到小区外候车点儿,早就有拉人的小面包车等在那里。  一路上,来福四处看着,生怕遇上熟人问这问那,自己不好意思。  附近林场每天都有面包车来接人干活。来福好多年没挨过累,就选择了相对轻松的压沙。林场也不远,小面包跑了二十几分钟就到了。  压沙很简单,看看就会了。用大锄头划出沟壑,铺上稻草,再用铁锨铲沙子压住稻草,都是两米见方的草方格,里面栽上梭梭、花秧等。三五个人一组,完了按照
期刊
一、不速之客  万城东郊有家东万宾馆,因地处偏僻,生意较为冷清。宾馆里只有三个工作人员,一个前台,一个保安,一个清洁工兼仓库管理员。  前台女孩叫庞春燕,因为与家人闹了点不愉快的事,一赌气就跑到了万城。保安老丁快退休了,空闲时总是一个人用脚丈量宾馆大厅。  清洁工算是个肥差,没客人的时候,宋姨可以躺在仓库里睡大觉。庞春燕呢,每天捧着手机刷刷抖音,看看网络直播,有时忙里偷闲,自己也搞搞直播。  这天
期刊
早上,贺有根一家正在吃饭,一个胖女人推开大门喊道:“有根大哥,吃着呢?”来人是红姑,邻村人,十里八乡有名的媒婆,整天窜东村走西庄。  有根媳妇起身招呼红姑一起吃,贺有根却拦着她:“无事不登三宝殿,红姑又不是来吃饭的。”有根媳妇赶紧解释说:“红姑你别介意,他就这个脾气。”  红姑笑了笑说:“有根大哥说得对,我今天是为你家贺刚来的。你看贺刚也二十多了,该说媳妇了,我就给他留意着。正好河溪村王贵家有个闺
期刊
快过年了,梅秀满脑子都是女儿的影子,做梦都想叫女儿回家吃顿团圆饭。然而,即便再想,她也不敢这么做,因为她丈夫周正不允许。  女儿艺校毕业,跟朋友合办了私人艺术团。自此,爷俩就闹翻了。周正坚决让女儿撤伙,警告女儿不能伤风败俗!女儿却死活不同意,说自己刚起步的事业不能丢。  那以后,周正一年多不让女儿进门。周正这么做,梅秀心里清楚,不是心狠,而是被歌舞吓怕了。最近两年,村里镇上时不时有歌舞表演,与其说
期刊
徐一言和徐一行是对双胞胎姐妹,都就读于X大学中文系。这天她们去学院的档案室查资料,看见走廊里堆满了一摞摞捆好的纸,妹妹徐一行走近细看,见纸页泛黄,似乎年代久了,她弯腰翻了翻,仔细琢磨了半天,也没想明白学院哪里来的这些“老古董”。突然,姐妹俩的耳边传来一声大喝,吓了她们一跳。急忙抬头,面前是一张黑沉沉的大脸。  原来是档案室的管理员张成叔叔,他虽然不是老师,但在学校工作也有三四年了,姐妹俩经常来查资
期刊
古驿镇有个孤儿叫刘小,十岁时父母去世,悦来客栈刘老板念其与自己同姓,收留他在后厨打杂,并且悉心传授厨艺。刘小做事勤快,又聪明好学,到十八岁,无论白案、红案都青出于蓝,胜过师傅了。这一天刘老板叫过刘小,对他说:“孩子,现在你拿五两银子,去剑门关下驿道边,也开一家客栈,自立门户吧。那里常年有客商往来,生意好做。待有些积蓄,你就可以成家了。”  刘小虽然不舍,但明白刘老板的良苦用心,就收下银子上路了。 
期刊
燕崖村的房天下是个劁猪匠,靠一把劁猪刀吃遍四方,好不逍遥自在。可是他还有不满足的地方,镇上有个富户莫大爷,生了三个儿子,家里的钱财花不完,很让房天下嫉妒。  这天,莫大爷得了重病,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留下遗嘱就撒手归西了。这份遗嘱分别是三句话,莫大爷单独说给了三个儿子,让他们各自保密,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说出来。除非莫家家败,混不下去了,三兄弟才能凑到一起,把三句话合起来救命。  这事在全镇传开后,
期刊
种菜高手李大能在县城农贸市场有个固定摊位,每天自产自销他家那三亩多地产的蔬菜。前几年不愁销路,每次用三轮车刚把蔬菜拉进市场,便会被围上来的客商一抢而光,根本不愁卖。  如今不同了,物流发达,外地蔬菜抢占市场,生意一下子没有过去那么好了,有时候一天也卖不完一车菜。这也罢了,屋漏偏逢连夜雨,李大能的独生女前两年突然得了肾衰竭,把存银行的钱全都搭进去了,可病情却一点没有好转。最后,还是李大能的妻子把自己
期刊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年末岁初在武汉爆发,一时疫情肆虐不断蔓延。对此,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抗击疫情成了全国上下重中之重的工作。在这一严峻时刻,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投身其中,创作出大量优秀之作,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为抗疫加油鼓劲。作为一个故事人,我感到自己责无旁贷。  綜观大多数抗疫作品,选材大都集中在反映各行各业如何抗击病魔上,我想,能否既能正面反映抗疫情这一大的背景,又能另辟蹊径,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