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群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高阶像差的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1361564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白内障摘除手术已逐渐演变为一种屈光性手术,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不断增高,波阵面像差也日渐成为客观评价手术前后眼球成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他文献
以往有学者曾设想通过视神经挤压、部分切断、增高眼压和注入血管收缩剂等方法建立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但局限于前部视神经损伤的模型比较难得.作者通过光动力方法诱导建立了鼠前部视神经损伤模型,并对其可靠性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
期刊
期刊
红斑痤疮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常累及患者面部皮肤和眼部.面部常表现为额、颊、鼻及下颌部的皮肤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脂腺增生,临床上容易识别;若患者眼部受累,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难于辨认,易致临床医师误诊.2007年我院诊治2例红斑痤疮并发双眼病变患者,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立体视改善的方法和手段,为临床改善人工晶状体眼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随机收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92只眼),平均年龄(61.3±5.5)岁.其中单眼人工晶状体眼24例(A组),双眼人工晶状体眼22例(B组).测量调节幅度、相对调节、近附加、近立体视.对被收录者人工晶状体眼的一般资料及近附加等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受检
目的 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经预防性激光治疗的效果.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双眼黄斑部均有软性玻璃膜疣(均10个)的患者10例(10只眼),对玻璃膜疣数量多者行氩激光c型光凝治疗,对侧眼(10只眼)作为自身对照.检查患者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和Amsler表视力.患者随诊时间均超过8年,平均98.5个月.激光治疗后8年,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情况;激光治疗后2年,检查视网膜对比敏感度;
Coats病是一种以视网膜毛细血管和微血管异常扩张为特征,常伴有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脂质渗出,甚至发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该病好发于婴幼儿或青少年男性,多单眼发病。
期刊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60岁.因右眼视力急剧下降20 d,于2007年6月2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个月前因胆管癌行肿瘤切除术,术后进行化学治疗,因感染接受大量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20 d前右眼突然出现眼前黑影、视物模糊、眼红等症状,在外院就诊,诊断为葡萄膜炎,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治疗后炎性反应减轻,但视力无明显提高。
期刊
目的 观察无晶状体眼后房型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IOL)的位置并探讨其与虹膜、房角结构的解剖关系及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 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间在我院行后房型IOL巩膜缝线同定术的患者32例(32只眼),应用超声活体显微镜观察眼前段组织与IOL位置的关系,并分为IOL偏斜组和无偏斜组;根据襻的位置分为双襻固定组和单襻固定组.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视力变化
目的 观察组合光斑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经眼底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彩色照相及B超检查,确诊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10例,均只行一次组合光斑PDT治疗.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眼前数指至0.3,B超检查肿瘤最大直线距离为5.5~9.9 mm,平均6.8 mm;最大厚度1.1~3.8 mm,平均2.7 mm,4例伴视网膜脱离.PDT治疗
2009年第一届中国眼科学基础研究大会暨研究生导师论坛将于2009年2月12至15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华泰宾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办,是国内眼科学界首次基础研究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