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周边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文化认同感

来源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x168jxx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课程故事是幼儿教师对课程实践中遇到的真实而有意义的课程事件的回忆、梳理与反思,反映了教师的成长历程。课程故事通常采用叙事的结构,将教育场域中的主题、事件、人物和环境呈现,并从中筛选、澄清、归纳、反思课程实践的意义,使读者获得教育学的启示。
  南京大学幼儿园关于北大楼的文章描述了孩子们与幼儿园旁边一幢建筑的故事。从这个课程故事的主题而言,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人是如何从社会生活的建筑环境中获得文化认同感,也让幼儿教育工作者再一次发现“大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成长的意义。从故事的情节脉络来看,开端是南京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对经常散步、上下学时经过的一幢建筑物“北大楼”的好奇,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对北大楼的造型、用途、装饰等的种种疑惑。故事的高潮是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进入北大楼探秘,最后在诸多南大人对北大楼及南京大学深厚情感的影响下,开始主动宣传、保护北大楼。在这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南大幼儿园的孩子们、幼儿教师、园长,还有在南大建筑系工作的家长、北大楼的工作人员、在南大生活和上学的家长、南大毕业生、南大退休教职工和游客等。这些人物随着孩子们对北大楼的好奇、探秘、調查和访问相继出现,孩子们也因为他们对北大楼的介绍、经历和情感逐渐萌发了对南京大学生活环境及建筑的特殊的心理归属感。
  “我们的北大楼”的故事发生在南京大学,南大的建筑、历史和文化传承赋予了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独特的人文环境,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中,教育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有了更多的社会文化意蕴。在李晨璐老师对课程故事的反思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课程意识来自于对幼儿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捕捉;课程的实施是幼儿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也是幼儿与父母、教师、学生、游客等社区环境中人们互动交往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历程。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专业职责分为六个模块,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标准和专业发展要求有了明确的规定。以《专业标准》规定的专业职责模块分类对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培训模式。校长培训历经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笔者以《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的“规划学校发展”模块培训为例,阐述反刍式培训模式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的运用探索。
界画是以建筑为主要描绘对象,以界尺为工具绘制的图画,在中国传统画史中又称为“屋木”或“楼观”,既是指一种绘画的题材,同时也是指一种绘画的技法。它最初运用于建筑图稿,后经众多画家的艺术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其表现手法和绘画技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特殊的画科。  由于时代背景、创作目的的不同和审美追求的差异,界画在表现形式和绘画风格上又显现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貌。  历史上界画的式微直至近乎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