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t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类学校育人模式也出现了根本性改变。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十年发展,在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已具备一定规模,尤其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现代学徒制在教学中的融入,以校企合作、实境育人的手段提升人才的适岗能力,为旅游行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如合作模式过于陈旧化,未能适应于时代需求,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缺乏长期育人的理念,教师群体对行业的敏感性不足等问题,影响到校企合作育人的效果。结合笔者自身经验,以中职旅游专业为例,从现代学徒制内涵着手,阐述校企合作的形式,分析目前校企合作育人现状,探讨可行的对策,以期推动该模式的发展。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中职旅游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020-02
  現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主导模式,借助于“师傅带徒工”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学习和学徒的工作相结合,使学校教育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促进教育本位和工作本位的融合,对旅游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全国旅游“十三五”规划的提出,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颁布,“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各类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也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该模式根据“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思路,实现岗课的有机结合,培养兼顾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本文立足于中职旅游专业,专门对这一培养模式作出探讨。
  一、现代学徒制基本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在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职业针对性,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和传统学徒制相结合的产物,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将传统的学徒培养手段和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既传授理论知识,也组织实践训练,真正做到教学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相对接,促进学生树立职业的终身学习观。同时,在职业教育中,兼顾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专业技能,以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目前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育人模式尚存在一定偏差
  近年来,重视个性化发展、尊重个体差异、促进综合素质提升的全员教育思想,在中职院校中已经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师生的认可。从这一思想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职旅游专业教育时,可发现其在育人模式上有着较大偏差,以至于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高的目标发生偏离。虽然不少学校也逐渐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在合作育人过程中,企业方面,存在过于追求短期高回报,功利性较强的情况;不少企业仍以自身经营、发展为重点,没有将教学内容纳入人力资源计划中。学校方面,对校企合作缺乏长期规划,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和人才的实用性,对职业素质重视不足;学生方面,对所在岗位缺乏足够的认知,同时也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此外,校企双方在提高学生服务意识、职业精神等方面不够重视,导致校企合作缺乏长远发展的动力。
  (二)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从2017年起,我国就开始在职业教育中融入产教体系,以解决院校教育和行业现实脱节的问题。但就目前来看,中职旅游专业在产教融合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校企合作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处于低水平的浅层阶段,即只提供顶岗实习的场地,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在顶岗实训中,不少企业只是将学生视作短期的一次性廉价劳动力,不愿意充分投入来推动人才的发展,其实际目的在于使用学生来填补旅游业在劳动力上的空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师傅”身份,也没有将培养学生、提升专业素养作为首要目标。一些中职院校开展的所谓学徒制,仅仅是延长了顶岗实训的时间,却没有关注实训的质量。而且不少院校缺乏鼓励机制和必要的监督管理,导致专业教师疏于在产教融合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三)顶岗实训效果不佳
  顶岗实训的目的在于将平时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一方面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实践中做到对理论学习的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可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因此,在各环节中,顶岗实训也是校企合作的关键。但由于一些中职院校并没有全面理解实训的目的,仅仅认为优化实训条件和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就行,对实训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在实训中,往往只注重学生服务能力的培训,没有重视对他们职业素养的培养。而且一些院校还存在粗放实训的现象,并不能充分保证实训的质量。再加上职业素养教育的缺失,造成不少学生不能适应同时扮演学生和员工的角色。以上原因都导致校企合作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师资行业敏感度缺乏
  不少中职院校旅游专业都是直接招收高校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也缺乏在企业岗位历练的经历,对企业的实际工作并不熟悉,同时也缺少对行业发展、社会需求的认知,在教学上也较为偏向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再加上在他们个人发展的职称评审方面,更重视科研成果,而非实际工作经验,使得他们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缺乏足够的动力,难以胜任实训教学。同时,在教材方面,也缺乏足够的创新,没有突出地方特色,不能切实和当地旅游经济有机结合,同样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
  (一)密切校企合作深度
  双元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即在传统院校独立育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育人主体——企业,共同构建全新的育人模式。在现代学徒制理念指导下,校企合作需要更加密切和深入,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中职院校应深入行业、了解企业,在水平、文化等方面设置合理标准,选择符合标准的企业,共同组建育人机构。加强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在专业教学、实训、科研等方面建立双方共同参与的“双师型”团队,依托现代学徒制和管理实际来强化共育体系,尤其在招生、课程共建实训、顶岗指导、企业岗前教育等方面,能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教学、管理措施,制定育人方案,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之间的高度契合。经常性邀请企业精英走进日常课堂,同时也鼓励院校老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的研讨,负责企业内部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加强双方合作的深度。
  (二)优化产教融合育人方案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行业人才的实践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践能力也一直是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获得社会和企业认可的关键,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极为深远。在教学中,也同样应围绕岗位知识、职业技能和素养来优化课程教学和实训,将人才培养从校内拓展到旅游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在职业岗位任务设置上,在岗位、教学任务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和内容,打造更加适合岗位育人的特色化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学校、企业均应根据教学内容、技能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任务的具体分配,以达到双导师制的教学构建。在课程规划中,需在双方共同参与中,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核心,在知识模块教学基础上引入实践模块;企业岗位任务教学,则需让学生在实际的岗位环境中接受示范和指导。以周为计划实施教学,做好学校和实训及实际岗位的对接,贯穿实训环节。同时,通过安排实习指导老师全程对接、岗前职业素养培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促进企业的全程化参与
  企业需重视自身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中的作用,应主动参与教学全程,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上的作用,如参与提出招生计划和要求,制定职业素养、技能标准等。从根本上来说,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满足旅游企业的需求,因此,必须在相应企业的参与下,才可能让人才达到旅游行业标准,提升其专业度。可以参考国外先进模式,如由企业参与招生,再向其认可的中职院校进行推荐,并根据企业的标准展开专业教学。在岗前教育中,企业除了原有的参观模式之外,可选择以往优秀毕业生在本企业成长的真实案例来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让部门负责人就自己部门、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开展讲座,提高学生对自己将从事的专业素养的认识,并能主动进行自我培养,可以从企业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讲述,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特点。
  (四)让课程和师资更好地和企业对接
  中职院校应突出对专业知识的教授,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企业师傅则应在职场岗位技能、素养上对学生进行着重培养,达到校企结合,各司其职。尤其在实训课程上,应安排专业教师带队,在企业师傅一对一的指导下,真实感受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根据旅游专业相关学科要求进行阶梯式体验,在实地演练中了解岗位的具体要求,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企业师傅应注重学生在职业理念上的转换,帮助学生总结实训中的得失,使他们能尽快在职业态度、素养上达到校企的良好对接。企业也可以采取“激励+竞争”的机制,在实习中挖掘优秀学生,为他们创造提前入职的条件,彰显企业用人风范。制定教师入企规划,实现和企业师傅的良好对接,并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共同商定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过程。
  总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是今后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应该加大重视,深化合作,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对接,培養更适合行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寅.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双导师工作室”建设: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19(2):79-84.
  [2]王丹,丁朝芳,裴正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36(3):48-51.
  [3]王志毅.解析现代学徒制与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意义[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2):290-294.
  ◎编辑 尹 军
其他文献
[摘 要] 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在校本科生为访谈对象,了解、分析大学生对于“金课”建设的看法。通过编码分析,提取了“课程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管理”“课堂氛围”“课程成绩”和“就业”七个范畴。通过故事线的构建,揭示了大学生心目中“金课”建设的目的和影响因素。  [关 键 词] 大学生;扎根理论;“金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校友工作中对校友群体对象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信息工作,有助于高校掌握自己的校友分布情况,为更好地开展校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C9高校校友群体分布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等教育成果,分析研究显示,西安交通大学与C9其他高校,校友的地域、行业、职业等状态分布具有一致性和各校特色。  [关 键 词] C9;校友群体;分布;校友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
期刊
[摘 要] 为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体现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阐述高校“嵌入式”人才培养意义的基础上,以南通理工学院为例,围绕课程体系构建、培养过程实施等方面,探索了“嵌入式”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嵌入式”人才培养;政产学;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 新工科形势下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涉及的专业性强、适用范围广,需要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然而,由于网络工程专业适应的范围广,既可以是计算机体系方面,也可以是网络工程设计和实施方面,还可以是软件算法方面,而且都要依托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可借鉴的经验不多。作为广西地区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其人才培养依托大湾区IT行业的快速发展,探索在
期刊
[摘 要] 作为普通省属高校,西安医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校除了加大人才引进和招聘力度外,也强化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其中基于教学考虑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从学校导师制培养的顶层设计、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整改思路等方面进行分享,以期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关 键 词] 省属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期刊
[摘 要] 研究以G市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120名教师为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得出以下结论:1.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2.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按维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作本身、工作氛围、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作强度、工作待遇。3.教龄短、职称低的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相对较低。针对调查结果,从教师自身、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
期刊
[摘 要] 学生关键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以外的通用能力,即专业迁移能力。现代学徒制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教育教学领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制度。将关键能力培养与现代学徒制教育结合起来,试图通过分析英国关键能力的培养,提出将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工作联系起来、遵循学工结合的培养方式、开发合理的关键能力指标体系等现代学徒制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措施。  [关 键
期刊
[摘 要] 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背景下,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关 键 词] 教学质量;“互联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212-02   随着科
期刊
[摘 要] 当前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日益加深,不同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涌入我国的各个高校,直接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政治文化、价值观等。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立可推广的、易复制的信息化平台,建立高效便捷的师生互动平台,优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评价系统,以数据时代的精密度引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信息化大
期刊
[摘 要] 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创新搭建“一素质三能力”育人机制,依托“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全员导师制”“德育答辩”“志愿服务”“汇贤书社”“微视频大赛”“文体团队”七大品牌工程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文体能力。同时依托学校国防背景、军工特色,传承红色基因,重视网络思政教育,营造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的全方位育人环境。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