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国家中的邮政、电报、电话——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理查德·R.约翰

来源 :国际新闻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ibo0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美国著名新闻史及邮电史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理查德R.约翰教授的学术访谈。他先后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专著《网络国家:美国电信的发明》和《扩散新闻:从富兰克林到莫尔斯的美国邮政系统》,曾在美国获多项图书大奖。2012年57124日和27日,借其在北京讲学之机,笔者对约翰教授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他的求学及研究历程,对部分师友同仁的评价,及其专著《网络国家》的主要思想。
其他文献
“灰”是现代系统科学的概念,它是相对黑、白而言的。黑箱指人们对一系统完全无知,白箱指人们对一系统的内部结构完全知道,而灰箱则指人们对一系统的内部结构部分已知部分不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处理的是这种部分可知的事物系统。由于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和人的情感的丰富性、非理性,因而形成社会、文化、心理的复杂因素。这些因素一方面构成了我们认识社会事物的必不可少的知识背景,一方面又给我们认识社会事物带来了无法超越的局限制。对此我们用“灰”来加以概括和把握。
期刊
下岗人员安置困难,一方面跟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有关.另一方面.跟分流安置下岗人员的某些战略思路与具体安置形式的误区相关。这后一方面原因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一些下岗人员依赖政府安置的惰性思想和行为。
钱钟书热已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景观。这本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热情.但是在钱钟书热中.有一种无限圣化钱钟书的倾向。钱钟书被说成中国的“文化昆仑”.与长城并列的中国“第二大奇迹”,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圣人”,其著作构成了可能性无限的“文化魔城”,甚至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海德格尔、
9月8日上午,南京市委中心组举行学习会,邀请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作“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的新闻素养”专题讲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主持讲座,市政协主席缪合林,市领导刘以安、刘志伟、周谦、项雪龙、徐宁、潘秀成、陈维健、李琦、钱继红、鲍永安、胡勤刚、陈礼勤、葛晓燕、戚鲁、徐传德等出席学习会。
《中国可以说不》系列尽管走俏,但不过是对日本的那一系列“说不”的模仿而已!或许多数人对此并没进行过逻辑上的推敲.但此系列书所引发的一些问题还是值得探讨的。
《中国可以说不》系列书籍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人为什么要说“不”?该如何说“不”?什么才是真正的说“不”?说“不”之后又该怎么办,对这些探层问题.复旦大学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里所选载的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几种看法,相信广大读者阅后.对此会有更进一步的冷静而深刻的认识。
“再就业工程”现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极为关注的大事,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复旦大学哲学系部分师生和《解放日报》组成联合调查组,对上海市部分下岗、在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从业人员作深入调查,历时3个月,写了不少有份量的调查报告,本刊将陆续择优发表.以飨读者。
实现私有化是前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中最重大的举措。它的实行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俄罗斯的终结.资本主义制度在俄罗斯的诞生。然而,伴随着私有化进程的是俄罗斯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以及原国有资产支配权的大争夺。
反映罗马俱乐部对人类发展前景的悲观主义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受到了批判。然而.它把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在量的方面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的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加以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lned development)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