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的探索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man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到2015年期间,我们根据观察、分析幼儿的户外游戏,有意识地增加富有挑战性的环境设计,让儿童在游戏中更进一步发展,包括有助于他们能充分感知丰富科学原理的相关联的游戏设施,如滑索、定滑轮、四边桥等,引发他们多样的体验、思考与探究。
  随着“安吉游戏”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逐步推进,除了教师,儿童也成为了“安吉游戏”环境的积极建构者。他们自由地在不同场域间穿梭,依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完善和丰富游戏环境。比如,游戏场地的大树上早先就安装了两个定滑轮,悬吊着两个塑料桩。孩子们最喜欢坐在这里玩一上一下的游戏,即一个孩子用力一蹬,整个身体就上升了,另一个孩子下降,孩子们称这种玩法为“跷跷板”。
  “跷跷板”的说法让我想到了常规的以支点平衡的跷跷板,为了让幼儿充分地体验和比较,我将木桩和长板组成的“传统”跷跷板投放到旁边的场地上,静候儿童的发现和探索。果然,这个支点不固定的跷跷板吸引了孩子们,竟然玩出了多种花样,几个男孩甚至持续探索达一月有余。下面记录的是在2017年10月末发生的四次游戏。
  游戏与支持
  第一次:为什么轻的一边跷起了重的一边?
  10月26日,钰琪与煜涵先玩跷跷板游戏。贝贝见到钰琪跷起了煜涵,马上坐到煜涵一边,试图用两个人的重量来对付钰琪。跷跷板两头交替地一上一下。这时,天辰、志涵和豆豆也来参与游戏。志涵和豆豆坐在煜涵一边,天辰坐在钰琪一边,形成了二对四的局面。只见钰琪双腿站直,屁股离开木板,等木板往上跷了一下,接着坐下来,然后就把4个男孩那边的木板跷起。志涵:“啊?为什么还是他们两个重”?其后,孩子们重新组合,反复地尝试了多次,那块木板也在支点上移来移去。
  其实,这个支点不固定的跷跷板上的木板会移动,导致了一边长一边短。人少的一组坐在了木板长的一边,反而能跷起坐在短的一边的人多的另一组。但是,孩子们会追究这个问题并意识到问题的原因吗?我继续关注。
  游戏结束后到了画游戏故事的环节。豆豆画了“为什么我一个人可以称重3个人?我下降了那3个人上升了?”志涵画了“为什么我们4个人跷不动他们2个人?”
  孩子们之前在关于天平的游戏中获得了“砝码重的一边下沉”的经验,在定滑轮塑料桩的游戏中也积累了“重的一边会下沉、轻的一边会上升”的经验,但这次的游戏结果却相反。我必须抓住孩子的认知冲突,引发进一步思考。于是,在当天的游戏分享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让这几个孩子交流他们的游戏情况。
  志涵:应该是4个人重,怎么会让他们跷起来了呢?
  师:是呀!这是为什么呢?
  显然,孩子的当前经验与先前经验发生了冲突。我之所以重复孩子的问题是想将回答的机会留给孩子。
  然然:因为男孩子用脚把跷跷板推得浮上来了。
  志涵:是因为他们那边的人重,我们两个人轻一点。
  师:是两个人的重量超过4个人的重量吗?
  我要把孩子的回答梳理成孩子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再重新抛出问题。
  可辰:不是的,4个人肯定比两个人重。
  钰琪:可能是我们这里长一些,他们短一点。
  师:你能把话说得更明白一些吗?
  我能理解钰琪的话,完全可以替她把话说清楚,但同伴交流首先要学会清楚表达,便于其他幼儿的理解。
  钰琪:是跷跷板的木板,我们这边的板长一些,他们那边的短一些。我一个人站这边就能跷起那里两个人。
  师:那是为什么呢?钰琪:我不知道。
  师:那我们来看一下视频。
  游戏视频能让孩子了解更多的信息,促进他们更直观地思考。视频中有一个细节,天辰将木板朝一边移动了一下,我认为这是一个涉及力矩的关键点,便立即提问。
  师:天辰,你把木板往那边移了一下,是为什么?
  天辰:因为那边的木板太短了,人要掉下去。
  师:哦,你移的目的是为了让两边木板一样长,是吗?天辰:是的。
  师:为什么需要一样长?天辰:这样就可以称出哪边重了。
  师:只有两边一样长,才能称出到底哪边重哪边轻。
  天辰的回答让我惊喜,原来幼儿是有经验的,能通过相互学习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还说不出力矩的概念,所以我顺着天辰的说法进行了强调。这次分享活动使大家对于跷跷板有了崭新的认识——原来,能改变跷跷板平衡的除了重量,还有其他的可变因素。
  第二次:怎么才能使跷跷板的一端跷起来?
  10月27日,天辰特地在跷跷板的周围放上了软垫,与同伴再次玩起了跷跷板,只见他一会站,一会坐,又跳又抖,做着不同的动作,似乎很用心地在探究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跷跷板的另一端蹺起来。
  游戏结束时,其他玩伴在收拾游戏材料,他却取了纸和笔,在现场记录着能让跷跷板一端跷起来的几种方法。当记到第六种方法的时候,他忘记了,想回去重新尝试,但是材料都已经整理完毕,孩子们都回教室了。在老师的支持下,他重新搬回了木板和木桩,坐在了木板上,想找回刚才尝试过的第六种办法。他突然微微站起,又猛地坐下,跷跷板的另一边也跟着一下一上。“哦!我想起来啦,就是先站起来再用力坐下去。”他兴奋地说。天辰记录的方法如下。
  方式1:人少的一边会跷起来。(箭头方向表示“上升”“下沉”)
  方式2:一边人站立不动,一边人抖动,抖动的一边会下沉。(用波浪线表示抖动)
  方式3:两边都是一个人,那么轻一些的那个人的一边会跷起来。
  方式4:两边人数相同,一边人站在跷跷板最顶端,另一边在其他位置,站顶端的那边下沉。
  方式5:两边同时站立在相同位置,一边突然跳起来坠下,则有跳跃动作的一边会下沉。(一边人物离开木板在空中,表示跳起来)
  方式6:我坐在板上,站起来,突然坐下去,另一端的人会弹起来。   在当天的游戏现场,除了天辰记录了6种方法,还有儿童记录了在跷跷板游戏时的安全问题,以及自己的疑问。比如,睿哲:“总是有小朋友掉下去,我和天辰一起去拿软垫,可以保护我们不受伤。”致远:“我们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总是掉下来,很疼,我们就去拿了软垫,铺在下面,保护自己。”思学:“为什么这边要踩几下,那边才能上去呢?”
  从中班开始,我们就在游戏场上投放纸笔,供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记录。现在记录已经成为游戏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他们实时思考、梳理、归纳。孩子的记录也给了我倾听孩子想法的机会,让我能捕捉有效的教学契机。这天游戏后,我让天辰分享了他的记录,围绕如何使跷跷板的一端跷起来的问题,大家又展开了讨论。
  玉和: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今天和智韩一起玩跷跷板的时候,我站起来的时候就是我重,我坐着的时候就是他重?
  然然:我知道,这个和顺序没有关系,是看重量的。
  师:哦,与体重有关,那你觉得他们两个人谁重一点?瑞泽:智韩呗。
  玉和:可是我站起来的时候就是我重。
  当玉和重申了他的疑问焦点,也就是下沉的一端会随姿势的变化而变化,我再一次把问题抛给所有孩子。
  师:那为什么呀?然然:因为坐着的时候脚的重量是没有算进去的,站着的话,脚的重量是算进去的。
  看来然然还是觉得和重量有关,于是我通过追问来引发大家更细致全面的思考。
  师:那坐着时候脚的重量到哪里去了呢?然然:放在地上了。
  师: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可辰:一边木板长,一边木板短呀。师:哦,也有可能。
  在分享活动中,玉和并不满足于天辰记录的方法,由自己的疑问出发,引发了大家对于方法背后的原理的思考。其实,真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还原当时场景,对各个因素去逐一分析。然而,我没有这样做,只是不断将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提出的每一个答案,我都没有否认,这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假设、求解,即使没有得到最终的答案,也不遗憾,因为他们还有很多机会去探索。问题的悬而未决,或许也能成为儿童进一步游戏的动力。
  第三次:改变支点,跷跷板变跳板
  10月30日,为了让自己摔在地上不疼,孩子们在木桩周围铺上了更多的软垫,大胆尝试在跷跷板上来回走动。玩了一会儿后,一宸想出了一个新玩法:“我们来玩跳水炸弹的游戏吧。”或许他把绿色的软垫想象成水了,纵身下跳溅起水花,就像一顆炸弹扔进水里,孩子的游戏无时不存在丰富的想象,让我很感叹。
  他让两个同伴坐在木板的一端,自己走上木板,从木板的高处跳下,落在了软垫上。他的示范得到大家认可,于是开始玩“跳水”,并规定,跳在沙地上才算赢。
  开始,坐在固定端的儿童不断更换,大家轮流跳水,但是不久就出现了矛盾——谁都不想坐着。坐着的儿童突然站起来,导致正在跳水的儿童突然就摔倒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后,在一旁观察的我上前提了一个问题:“有什么办法不用小朋友坐着,就能让木板的一头固定住呢?”马上就有人回答:“找个东西来压住。”瑞泽跑去将一个滚筒滚了过来,压在了木板的一端,但是重量还不够,另一端一站上人,滚筒就被跷起来了。于是,两个孩子主动下压滚筒,压在了木板上,最多的时候是三个人压。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和之前坐在木板上并没有差别,并不能腾出人手。于是又搬来了木块,放在滚筒里面,并不断地添加,一边添加,一边尝试,最终成功了。游戏后,孩子们照例对自己的游戏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了记录。
  天辰: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一个桶压住跷跷板的一头。一开始没有成功,因为我们人的重量比桶重,后来在桶里放了木块,木块都超过桶了,就成功地玩游戏了。
  睿哲:我想到一个好主意,就是在跷跷板的一头用很多木头压住,防止把我们都跷上去。一开始放了一些,我上去试一试,不行,又加了很多,又上去试,还是不行,最后木块都超过滚筒了,我们试了才可以上去。
  天辰:我们的跳水炸弹游戏规则是,数到10才能跳,1不能跳,到10才能跳,跳到垫子上就算犯规。
  只有认真去倾听,才能了解这看似稚嫩的涂鸦记录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包括孩子的游戏玩法和规则、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但滚筒几次被跷起,甚至添加了木块仍然不行,孩子们是否清楚其中的道理呢?于是,我不失时机地组织了游戏分享活动,首先呈现了活动现场照片,分享和讨论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天辰:我想说一下,我们今天想解决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跷跷板跷起来不下降。
  师: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发生什么事情吗?
  我希望孩子将事情交代、梳理得清楚,以便其他幼儿更好地理解问题。
  一宸:我今天玩的时候,摔在了软垫上。瑞泽本来坐在跷跷板上,后来突然走掉了,我就掉下去了。
  师:那你们运来这个圆筒是干嘛用的?一宸:这样的话所有小朋友都可以玩了,就不会需要有小朋友坐着了,不然坐着的小朋友就不能玩了。瑞泽:可是只靠那个滚筒是不够重的,还需要再加上木块。
  师:为什么?瑞泽:因为光用滚筒不够重,可是加了木块还是不能承受我们的重量。
  师:那为什么后来就够重了呢?瑞泽:如果木块放得乱七八糟放的话,还是会倒下来,放得整整齐齐的话就不会倒下来了。
  嘉宝:那个滚筒也有问题!滚筒和垫子之间的间隙有点大,一下子我们就摔下来,然后我们下去把垫子移一下,让滚筒和垫子搞紧一点。瑞泽:因为那个垫子是软的,如果重的东西坐上去会沉下去一点。
  师:哦,原来和这么多因素有关。
  我想让幼儿了解一件事情的发生可能会有多个因素和条件。
  恒灵:老师,我给他们一点建议。如果木块摆上去,小朋友人数多了,重量比木块和筒重,那滚筒就会滚掉,木块会砸到其他小朋友了。
  师:嗯,你的考虑是有道理的,那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天辰:我们是一个一个玩的。师:他们也调整了自己的玩法,是一个一个轮流玩的。
其他文献
缘起  浩浩(化名)三岁之前由外公外婆照顾,与人交往少,母语为客家话。三岁以后与父母生活。妈妈注意培养浩浩的劳动意识、关爱能力和责任感。刚入园时,浩浩由于语言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分离焦虑。他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每天背着书包躲在课室的角落,被小朋友开玩笑叫作“书包哥”。经过教师的激励引导和家园共育,浩浩开始慢慢转变,能够被动参加活动,与熟悉的同伴交往。  事件与策略  基于浩浩的日常表现,教师采取了如下
甲骨文全球政府及公共行业事业部高级副总裁Juan Rada,在2008年10月14日于北京举行的“甲骨文政府与公共行业媒体见面会”上指出:“在公众对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管理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政府、教育、医疗机构选择了Oracle行业解决方案来应对现代业务挑战,创新了服务交付方式,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管理透明度,实现了IT基础架构的现代化。”  针对开支庞大、培训可用性不强等
无法想象一个4岁小女孩在经历过爸爸死亡和埋葬过程之后,内心承受着什么。妈妈用哭得沙哑的声音说:“老师,冰怡从爸爸下葬后整天哭着说爸爸死了,说我把爸爸埋在冰冷的地下,她要去把爸爸找回来。” 女儿的哭闹让这位刚刚经历丧夫之痛的妈妈几近崩溃。原来冰怡目睹了爸爸从受伤现场回来后的惨状,并参加了葬礼,看见爸爸被埋在地底下的事实。因此,妈妈无论怎样给她解释,她都用失望的眼神告诉妈妈,妈妈是骗人的。内心强烈拒绝
“老师,妍妍哭了。”昕语跑过来告诉我。原来妍妍看见昕语画的宝石很漂亮,想请昕语给她画一颗,结果昕语拒绝了妍妍,对她说:“如果你不学,以后就没有本领。”妍妍听了昕语的话,悄悄地落下了眼泪。昕语轻轻地拍了拍妍妍的肩膀,想去安慰妍妍,可是妍妍却把身子从昕语的手边移开了。昕语着急,于是跑过来寻求我的帮助。  昕语牵着我的手把我拉到了妍妍身旁。我尝试着让妍妍主动说出让她难过的事情和难过的原因。可是,不管我怎
案例:为什么我不能加入  “睡衣派对”是大二班女孩儿新流行的游戏场景,她们利用户外帐篷、枕头、小被子、布娃娃、各式睡衣等装扮出睡房的模样,每天举行一场睡衣“party”,她们心情好的时候还有表演哦。可是当宸宸(化名)小朋友也想加入时,她们出奇地一致拒绝了,导致宸宸的小手捏着帐篷一角,不服气地站在一边,全程不曾离开。宸宸不高兴的情绪状态被教师看在眼里,但是为什么她不能加入游戏,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目标是“引领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可以说,课程游戏化是江苏省幼儿园课程贯彻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一次根本性改革。只有转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而改变行为,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首先,儿童观决
大数据时代下,易于储存的数字化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电子阅读技术的成熟,电子阅读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特征。电子书、网络教育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一系列电子阅读产品,以其海量的内容以及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的数字化让儿童享受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电子阅读正以其方便快捷、视听效果俱佳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儿童所喜爱。2018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中有4.1%是10岁以下的儿童,
孩子越小,泛灵化的特征越明显,小班的孩子会对着小豆子、小苗儿说话,仿佛世间一切东西都是有灵性的生命。所以在小班的活动设计里,教师往往会利用很多这种拟人化的小故事、小情节和小游戏,来与孩子进行对话。那么,在幼儿园的教学、游戏活动中,老师如何化解拟人化和科学性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呢?  我认为,从现实中很多例子可以看出,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会自带对真与假的识别功能。比如,中大班的孩子都心知肚明,童话里的故事
家長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长委员会在园所管理中则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教育,从中起到沟通协作和监督反馈的作用。但实际工作中,许多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职能发挥差强人意,只在每学期初或学期末听园长介绍工作计划或总结,象征性地发表一下意见,平时更多是单方面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安排,在班级日常工作或园内大型活动中承担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并未真正参与到园所的管理中来。  为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职能
“网红”歌曲来源于网络,要讨论它们适不适合幼儿,还要着眼于音乐本身,即旋律、节奏和歌词等元素。  话题中提到的《大王叫我来巡山》《咖喱咖喱》两首歌,旋律活泼欢乐,节奏轻快,很容易激发孩子随乐扭动的兴趣。三到六岁的幼儿在欣赏音乐时,并不喜欢直直地坐在那里单纯地听,他们更感兴趣的方式是跟随音乐摆动身体,用身体动作来感知音乐,所以这两首歌从旋律和节奏上是适合幼儿的。  再来分析两首歌的歌词。《大王叫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