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路径分析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目前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中,仍然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对高校党建工作与红色精神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红色精神和高校党建工作融合中的主要问题及融合路径,以期为高校党建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    键   词]  红色精神;高校党建工作;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138-02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道路上不懈奋斗、顽强拼搏,夺取伟大胜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肩负着育才的神圣使命,必须以红色精神作为党性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红色精神中蕴含的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可促进高校师生党员对党的思想和路线方针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认同。基于此,新时代背景下提高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之间的联系分析
   (一)内容交融
   红色精神蕴含了思想、政治和道德等内容,是高校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的优质教材精髓。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大部分高校党组织在组织党员参与学习教育活动中,会引进党史党情,不断地追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夺取革命事业伟大胜利过程中所形成的红色精神,以达到铸魂育人的思想教育目的。如加强学习井冈山精神,锤炼党员学生自力更生、实事求是的品质;通过学习长征精神,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百折不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等[1]。由此可见,在内容方面,高校党建工作和红色精神具有融合的基础。
   (二)价值取向相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无法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不能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针对这一情况,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政和党建工作[2]。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坚定高校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高校学生的头脑。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革命岁月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富起来的具体表现,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坚信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崇高理想,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必然会迎来伟大复兴[3]。红色精神扎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与高校党建工作的价值取向相同,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红色精神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扎根了,它已经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财富。
   (三)红色精神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立足点和突破点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央苏区、长征途中一次次挫败强敌,创造无数次的伟大革命奇迹,夺得最后的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始终坚定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将红色精神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推进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引导学生党员深刻地领悟党的新思想和新战略决策。高校开展党员教育的主要途径以理论讲座和思想政治学习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党的基础理论教育、党组织会议精神解读等,未能激发学生党员的情感,不利于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实效性的提高。而红色精神拥有丰富的内容,当中涉及的内容主要以中国党史和新中国史为主,通过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容易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且有利于引起学生党员的情感共鸣,这对于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在高校党建工作中融入红色精神,可以在丰富高校党建工作内容的同时,丰富工作方法,以利于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进而可以促进学生党员文化自信的提升。
   二、红色精神和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路径分析
   高校党建工作和红色精神相融合,能够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地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和效率,值得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红色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道路上不懈奋斗、顽强拼搏,夺取伟大胜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力量,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优质载体和资源,也可以创造条件来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二者相得益彰。因此,在高校党建工作实践中,应重视红色精神和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建立红色教育网络平台、挖掘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等良策。具体如下。
   (一)充分地融合红色精神和高校文化建设
   在高校教育实践中,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高校文化建设为例,由于大学生身处校园,时刻受到高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高校文化对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高校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高校党建工作和红色精神的融合,应建立高校文化建设、党建工作和红色精神教育为一体的立体化育人体系,以期发挥高校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红色精神育人功能的实现,为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保障。首先,校园内部增加红色元素,便于学生党员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如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文化墙等宣传关于红色精神的先进事迹;在校园显眼区域内设立红色人物雕像,建设校园红色景观;高校图书馆建立红色文化角,共享红色书籍等。其次,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加红色元素,有效地拓展学生党员思政教育渠道和深度。高校要围绕校园文化活动建立红色精神互通融合体系,以党组织为主体,团组织为翼,充分地调动高校各级党组织弘扬红色精神的积极性,在校园各类文化活动中融入红色元素,如在建党节举行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活动;在五四青年节举办红色主题的征文活动;结合时事热点举行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党课比赛活动等等,以此来有效地提升红色精神教育的吸引力,促使学生党员在校园各类文化活动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修养。    (二)建立红色教育网络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高校党建工作开拓了新的渠道,各类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利用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建立红色教育网络平台,充分地利用互联网来进一步地加大红色精神的宣传力度,达到对学生党员的铸魂育人的效果。首先,加强网络平台的维护和监管。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抵御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政治任务。因此,高校应在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建设一支政治修养高、理论扎实的党建工作隊伍,正确地把握网络建设的政治方向,建设功能完善、富有创造性和吸引力的红色精神网络平台。同时,为了使红色精神网络平台高效地运转,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容审核和平台运营监管,为红色精神融合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平台支持。其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创新。高校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内容,需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传播正能量。同时,为了提高内容的吸引力,所发布的内容需要时刻结合时事热点,并有机结合红色精神。在内容呈现形式上,需要广泛运用视频、音频等手段设计出内容丰富、层次感强的页面,以此调动学生党员阅读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增强红色精神教育内容的感染力。
   (三)挖掘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进程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凝结而成的,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我们应将红色精神的育人价值与党建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第一,高校党建工作者应对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的挖掘与利用引起重视。高校需要组织专职专业人才加强对红色精神和党建工作的研究,为两者的融合做好顶层的统筹设计。同时,鼓励党建工作者、思政教师、辅导员申报“红色精神+党建”的项目课题,以此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红色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二,党建工作以红色精神为内容。高校应以制度为指导,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实际,将红色精神教育工作融入党员管理和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效地提高红色精神教育的效果。同时,高校应以本地区的红色资源为依托,开展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党建活动,如深入红色基地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红色精神教育主题活动,如去最近的敬老院看望德高望重的老人等,以此有效地增强学生党员对红色精神的认同感。
   三、结语
   红色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艰苦奋斗而形成的一种本体精神文化,在新时代应加强宣传,才能在我国社会中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和红色精神的融合发展,可以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保障。一是红色精神的融合,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精神支持,尤其是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中,红色精神内容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为提高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和效率提供了保障。二是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可以更好地为开展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带有地方性特色的服务。故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只有充分地挖掘红色精神的时代和育人价值,才能实现红色精神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建立红色教育网络平台,才能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高质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慧.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实现路径研究: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20(17):78-81.
   [2]罗水荣,唐冰,吴怡楠.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研究:以惠州X高校S学院的党员科技大下乡实践为例[J].改革与开放,2020(16):40-43,49.
   [3]陈婷,赖焱锋,庄光杰.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研究:以广东医科大学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0(1):13-15.
  ◎编辑 郭小琴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探索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构建思路和改革方法。课程打造了以纸制教材为中心的动态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圈;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中;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的重构和设计。  [关 键 词] 动态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圈;“1+X”证书;线上线下教学内容重构
[摘 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進而导致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此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基于此,主要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中的实践运用对策。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实践运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
[摘 要] 大数据提供的海量信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结合大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架构,并对后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 大数据;决策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知情同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96-02   一、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
[摘 要] 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开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刻不容缓。随着我国发展战略的变化,“工匠精神”不仅获得了普遍认同,更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关键。为此,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职业素质,而且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鉴于此,在
[摘 要] 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现阶段对高素质的创业人才进行大力培养是每一个高职院校都必须要重视的一个任务,这同时还是实现新课改教育目标的关键性举措。当前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而且现有的师资队伍在专业水平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此,针对当前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有针对性
[摘 要] 在现代工匠精神大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建设思想素质强、理论知识强、实践技能强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双师型”队伍建设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从教师敬业、精业、乐业三个方面重点建设,实施“三大工程”,建设“三支队伍”,对于制定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高校信息工作不仅是反映情况的重要途径、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上级部门了解高校实际情况,正确指导、推动工作,科学制定、实施决策的重要依据。科学决策是高校管理的“关键”,尤其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报送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报送的“桥梁”作用,推动高校决策部署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是新时期各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从几个方面提出新时期如何
作为普通省属高校,西安医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校除了加大人才引进和招聘力度外,也强化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其中基于教学考虑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项目取得了
[摘 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预防教育是指针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和行为偏向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预防,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行为上走上正确的轨道,长期被众多教育工作者采用。首先阐述预防教育法的必要性,然后分析并针对新的发展形势下预防教育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 预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摘 要] 在社会大发展、大进步的过程中,国内外多元文化的碰撞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各个国家的不同文化逐渐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此外,一些不良的思想和信息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也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产生影响。这样的情况下,多元化的思潮对高校党团建设研究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在多元化背景下不断地加强高校党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