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ang7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规模持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但也存在以下问题:教育质量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教育公平难以保障和办学同质化等。新时期,应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完善其治理模式,保障教育公平,鼓励高校特色办学,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事业。
其他文献
摘 要:清康熙二十九年,贵州巡抚田雯撰《黔书》,被誉为“治黔者法”之专书。文章详细地分析其书的内容和思想,尤其把田雯治黔思想放在明清长时段中去分析其历史价值,于今之治黔者有可借鉴之处。文章还对包括田雯在内的明清地方大员在治黔过程中所触及的贵州历史文化的区域性和复杂性,进行了思考和论述。  关键词:治黔之法 田雯 《黔书》  田雯任贵州巡抚期间所撰《黔书》,是关于贵州历史文化与民族风土人情的著述,同
刘节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相关理论的认识与评价,经历了一个从排斥到部分地、不自觉地接受,再到自觉学习、接受和运用的转变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刘节虽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未形成系统认知。1922—1926年间刘节在上海读大学时就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有所接触,他曾订阅共产党当时出版的一些刊物,也曾短暂接触过恽代英等共产党人;1934年刘节为顾颉刚的《古史辨》作序,也曾对当时流行的唯物史观作出过评价;早期刘节的著作《历史论》中也有多篇文章谈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了更多了解,刘节虽
情报活动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黄帝时代至夏商之际出现了情报活动并已经开始运用于政治、军事等领域,但情报内容较为简单。到了殷周鼎革之际,周人为了翦商而打入殷商内部和搜集情报,并将神化的个人与情报活动紧密结合,为起兵伐商做好舆论准备。及至春秋时期情报活动达到高峰期,各国与各阶层之间由于利益纷争与斗争的加剧,相互使用间谍以及获取情报的活动日益增多,利用虚假情报乃至使用反间的举措也在这一时期大量产生。通过解读《逸周书》《司马法》《孙子兵法》探究远古至春
摘 要:晚清名臣丁宝桢传世的散文不多,今从光绪《郓城县志》、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光绪《新修菏泽县志》、民国《清镇县志稿》辑得丁宝桢《侯家林大王庙记》《新建尚志堂记》《新筑障东隄记》《省斋西行吟草叙》四篇逸文。通过与其他文献比勘,可考订逸文确为丁宝桢所作。今迻录于此,以备文献之征。  关键词:丁宝桢 集外文 释证  晚清名臣丁宝桢传世的散文作品不多,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了郭国庆先生编校整理
哲学自然观是一切生态环境思想的理论基石,决定着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取向。自然观作为哲学的基础部分,对其内涵实质的理解必须放入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变革之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伴随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本体论变革的完成而生成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以社会存在为逻辑本体,赋予了自然以社会历史性,在本体论高度揭示了现代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根源以及人类的主体责任,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生态本性的本体论批判,而且以“物质变换过程”为主要内涵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其自然观更为科学和具体,为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摘 要:凌惕安《笋香室日记》抄录了梁任公致贵州当轴的一通信札,今将其整理以飨读者。梁氏此函内容与《梁启超致籍忠寅等函》基本相同,而此内容基本相同的信在不同时间多次发出给不同的人,是梁启超为寻求滇黔两省对武装倒袁支持的试探。唐继尧、刘显世最终参加护国运动,功勋自在史册,但并非一开始就毅然决然,从这封信中可以见到一些实情。  关键词:信札 护国运动 梁启超 刘显世 唐继尧  梁任公此封信札出自今藏于贵
葛亮的中篇新作《瓦猫》以匠人所造之物绳结城市和历史,完成了对匠人精神的提炼和开掘。在他城昆明,瓦猫匠人的家族故事,包含了对动静“物观”、阶层互融、城乡对话、新旧递进的多维审视,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复现和追念。与此同时,《瓦猫》也在写作缘起、叙事文法、中心议题上达到了中西融通、古今调和的微妙平衡,既是回应国家主流意识和当下社会论题的文学窗口,亦是作家以前瞻性的眼光对匠人精神的全新探索。
鲁迅在译述《摩罗诗力说》的过程中,对所译述的诗人,在材源处理上都是按照较为严格的中国传统史传方法来行文布局,最具史传特征的就是“互见法”,有“本传”也有“他传”。此外,具体的改译过程中,分别在词语的形容程度、感情色彩及文化色彩等方面着手,还涉及到同构性改译,并体现出杂文性特征。最后,从鲁迅的改译中,可以看到鲁迅早期对国民性、个人与众数等问题的发生和思考的原点。
“摆龙门阵”是西南地区特有的方言,意即“聊天”“讲故事”。其分布地域,以四川最为普遍。明清以来,涉及四川方言文化的文献,除地方志外,主要有明代的《蜀语》1,清代的《蜀典》2,清末民初的《蜀方言》3《西蜀方言》4《成都通览》5,以及今人崔荣昌的《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6,杨月蓉的《重庆方言俚俗语集释》7,蒋宗福的《四川方言词语考释》8和《四川方言词语续考》9,还有将语言学与民俗学相结合的《四川方言与民
摘 要:民国贵阳实验救济院系清季“资善堂”演变而来,在救济上颇有影响。实践中贵阳实验救济院立足“教养兼施”理念,院内教养与院外救济并行,救济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内部存在经费困难、管理失序等局限,效果也参差不齐。最终的崩溃实质上是社会失序、经费缺乏、管理不善与政治变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同时认为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救济需要在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充实经费、改善管理,而若不能解决结构性社会贫困问题,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