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区分原则在婚姻缔结中的作用分析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ki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國,1994年以前是没有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这种情况下,事实婚姻就是一起生活居住的夫妻;在1994年登记管理条例颁布以后,这种行为就被划分为非法同居管理,不在属于事实婚姻了。此时民法对于买卖做出了相关规定,尤其是区分原则给婚姻的缔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区分原则的借鉴,为解决我国婚姻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民法区分原则;婚姻缔结;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存在很多的同居关系,以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来解释,这只是一种问题不大的关系状态,但是对于共同财产的处理也很简单。但是这些规定,所覆盖的范围较小,而且同居的人并不是陌生人,因此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很多。这些种种问题都表明在婚姻缔结中需要一个合理有效的规定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婚姻法中引入区分原则的重要作用
  (一)区分原则及买卖法的定义
  区分原则的两大核心内容是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其作为民法中的重要内容,有着无可厚非的作用。在当事人负有某种特定的债务时就属于负担行为;权利归属处的转移就是产生了处分行为。例如:甲方卖出房屋,乙方买进该房屋,在合同签订后双方就产生了债券债务关系,甲方负有交付并转移房屋所有权的债务责任,乙方负有交付价金的债务责任。甲方所办理的所有权转移登记属于独立物权行为。同理,乙方将价金转交到甲方,这也是一种所有权转移的物权行为。
  (二)在婚姻法中使用区分原则的实例
  将区分原则引入婚姻法中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下面以结婚实例为依托,阐述下区分原则在婚姻法中的应用状况。当一对男女的条件已经完全符合婚姻法规定时,双方准备结婚。双方订立了嫁娶婚约并定于两月后举行婚礼,事后两天,双方在民政局注册登记结婚。这其中的关系就是双方拥有了婚约,就属于负担行为,而在婚约彻底成立有效后,男方负有娶女方的债务,女方负有嫁给男方的债务,此后,双方由陌生的人与人关系变为负有契约关系的当事人关系。双方因权利和债权性质使两人同时具有负担,同时拥有请求。但此时,就一方来讲,只有请求权利,而没有拥有权利,只有在婚礼上,双方自主的成为了彼此的人,这时两者才属于事实上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才是得到法律认可的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婚姻。由该实例与区分原则相结合来看,我们得知:
  第一、只有当事人愿意结婚了才使得结婚具有实质性效力,并不是登记了就拥有了实质性的效力,其本身是一种“处分”。
  第二、登记是婚姻得到国家法律认可的标志,其关系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以及公示性的特点。
  二、相对意义下的婚姻关系以及其重要意义
  (一)相对意义下的婚姻关系的含义
  所谓相对意义的婚姻状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登记之前就有了相互结合的意思,实质性的发生了独占拥有。此时我们要借鉴的是“基于债之关系的占有”理论。买卖法中明确体现了这一点,即:不动产的买者和卖者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在双方还没有办理物品所有权转移登记时,买方就入住了房屋。这种情况下房屋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卖出人,与此同时,买方拥有房屋的占有权,而卖方没有权利将买方驱赶出房屋。这就是“基于债之关系的占有”。两者只有将物品所有权的移交手续登记完事,并将房屋的所有权在法律上交给买方,从而完成合同交易。但这种占有也是相对而言的,这也就意味着买方只能对买方使用这种对抗性的占有权,不能对抗第三人。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卖方再将此房屋出售给另一方并进行所有权的移交登记并彻彻底低的交付了房屋的所有权,那么这第三人就有权将原买方从住房中赶走。
  参考这一制度,在缔结婚姻中我们对双方的内部夫妻关系有力肯定,因此就内部关系而言,其可以准用法律来规范。在双方仅具有相对意义的婚姻关系中,任何一方的占有都属于“基于债之关系的占有”,因此不能否认自己就是另一方的配偶,在内部关系上要履行作为对方配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不过这种占有性也具有局限性,即只能是内部关系上的占有。如果任何一方利用“一房二卖”的方法来个“一女二嫁”或者“一夫多娶”时,这种意义上的婚姻关系很难对抗具有公示性以及最完善的法律保护效力的绝对意义上的婚姻关系。换言之就是相对意义上的婚姻关系一旦涉及到第三人,其关系就岌岌可危了。
  (二)相对婚姻状态的具体意义
  国家所采取的以登记注册来体现婚姻的有效法定性是具有充分理由的,这是不能予以否认的,只有进行登记了,才能使婚姻对双方家庭的以至社会的重大影响的任何行为的公示性表现出来。但现在的社会现状是,处于恋爱阶段的人们,将共同生活视作考验双方的一种方式,因此在登记之前就存在了共同生活的现象。客观上说,如果我们对这种婚姻不承认那么很有可能给社会弱者——女性带来较大的权利上的损害。
  不过,这种相对意义上的婚姻关系没有得到国家权力机关的登记,因此不能同已登记的婚姻关系相媲美。但是,由于维持此关系的二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契约关系,是有权力与义务的。在不涉及到第三人的情况下,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又与已经登记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区别的,既有了夫妻之实,又有了夫妻之名,只差个登记,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相对意义上的婚姻关系只是一种客观上的存在,因此我们有责任对其进行规范,但是在双方当事人的内部关系上看,此关系同已经登记的婚姻关系是相同的,不存在区别的,因此对于此中婚姻关系应准予婚姻法规定的应用。
  三、结语
  通过将区分原则应用于婚姻结缔中作用,我们可以知晓,相对意义上的婚姻关系是有必要被承认的,而且适合准用婚姻法对其进行规范,加以规制,这种表现体现了法律复合人民生活需要的原则。并且婚姻法主要是在财产领域对其产生效果,却不会限制于财产关系领域。例如:在相对婚姻关系中,当事人与对方的远方亲戚还没有建立一个姻亲关系,但在法律效力上婚姻法确可以作用于这种姻亲关系上。
  参考文献:
  [1]梁述庆.民法区分原则在婚姻缔结中的启示[J].现代交际,2010,04:109-110.
  [2]吴立军.论婚姻自由及其公法限制[D].湖南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机动车辆日益增多,交通事故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交通肇事罪严重危害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必须依法惩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因性质恶劣,我国法律将其行为规定为的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加重处罚。本文从单纯因逃逸负事故主要责任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角度,进行罪与非罪的法理分析,目的不是为逃逸者开脱罪责,而是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坚守。  【关键词】交通肇事;主要责任;因果关系  一
【摘要】存疑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依法作出不起诉的决定,由此可见,存疑不起诉案件是一种证据不足的疑罪案件。  【关键词】存疑不起诉;思考  对于存疑不起诉案件,检察机关是否应作为赔偿义务主体,各界众说纷纭,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存疑不起诉案件的特征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
集资诈骗罪一种严重危害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我国刑法早在1997年就对该行为给予了严厉的处罚,但是由于法条规定的内容过于笼统,造成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集资诈骗行为未能得到罚
【摘要】危险驾驶罪属危险犯范畴,但对其主客观方面的犯罪构成应如何理解,刑法学界尚无统一认识。本文分析了本罪主观心理的故意性和客观行为的危险性,以期对司法实务中处理此类案件有所裨益。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追逐竞驶;醉酒驾驶;主观故意;客观危险  《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规定:在刑法第133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133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摘要】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通过笔者在实际办案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案件,展开分析,说明区分合同诈骗罪和诈骗罪应从诈骗行为本身的性质及诈骗行为侵犯的法益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合同诈骗罪;诈骗罪;區别  一、基本案情  2010年5月份,王某冒用某专用车辆装备有限公司的名义与某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签订虚假工程合同,诈骗某有限公司工程款40万元。此外,在签订合同过程
【摘要】当前,以“两抢一盗”为主的多发性侵财犯罪一直呈高发态势,已经成为危害和谐社会治安大局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院就公诉科近三年审理的“两抢一盗”案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高发的特点和原因,找出对策以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关键词】两抢一盗;案件;分析  一、2010年—2012年“两抢一盗”犯罪案件情况统计  临河区检察院公诉科2010年审查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职业道德问题的凸显,对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对这一群体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剖析,指出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有
【摘要】近年来,不少嫖娼者已不满足于嫖宿以卖淫为职业的妇女,频频将魔爪伸向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幼女性侵害案件的发生,不仅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此罪的存废加以深入探讨。  【关键词】性侵幼女案;保护;预防;引发  近年来,全国多个地方爆出性侵幼女的恶劣事件,随着民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特别是对未成年幼女的保护,引起了社会各
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阐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实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通过范读,使学生领略古诗魅力;其次,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涵义;再次,联系生活实际
【摘要】当前,由于社会转型等因素,大量社会矛盾以案件形式汇聚到政法机关,由此所引发的涉法涉诉信访也不断增加,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处于化解矛盾第一线,如何发挥好检察职能,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每个基层检察院干警深思。笔者就临河院的数据情况为例,对临河区检察院在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以期对司法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检察院;社会矛盾;矛盾化解  2009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