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拓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47-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春风般吹绿大江南北,新的教材给人耳目为之一新的清凉感觉,用教材去教学生的教师更需要用新的面貌、新的方法和新的身份去投入到这次课程改革中。课改是前进着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的,因而只要让学生获得最大收益,我们就可以大胆去尝试。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示个性的空间
多年来,我们在课堂上过多地强调共性,却对语文丰富的个性抛弃不顾,对语文共性的认识不到位,导致语文的空间日趋狭小,以致语文的课堂形式日益成为一种程式。更为可怕的是,学生作文中往往出现他们自认为经典的公共语言,而缺少个性化语言。
针对这些,首先,应从课堂训练开始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个性语言及个性见解。如,在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活动中,针对学生写作时的套话、空话、大话,我往往给学生读些思维新颖、见解深刻和写法别致的文章,启发学生讨论和交流对这类精美文章的欣赏点,然后反馈到自己的认识上。学生很喜欢我给他们所找的文章,因为可以学到很多新鲜的知识,这无疑扩大了语文灵动、鲜活的空间。
其次,在品读文章时,我也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个性见解。如,在讲解《鸿门宴》一文时,看到学生在疏通文意后对项羽的评价只停留在“有勇无谋、优柔寡断、目中无人”等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我便乘机引导,用项羽的《垓下歌》、王安石的《乌江亭》、杜牧的《题乌江亭》及毛泽东、苏轼等诗词中有关项羽的描述,并结合楚汉战争历史拓宽思维空间,让学生抓住项羽身上某一特征展开,切忌面面俱到地勾勒,来完成个性作文《我心中的项羽》。有了上述的铺垫,学生在作文时就產生了很多新颖的看法,如,拥有诚信的项羽、具有英雄气概的项羽、难成帝王之业的项羽等,而且抓住一点写得较细腻、较透彻,能自圆其说。
二、让语文课堂成为再现生活的空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回归到生活认识中。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在讲到文中“我”的心绪变化曲线时,看到学生对朱自清先生的“颇不宁静——求静(散步)——得静(欣赏)——出静”的情感难以理解时,我便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根据他们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讨论并描述自己烦恼时的解脱方式,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深层含义。在畅所欲言的交流之余,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同时在教师积极人生态度的引导下,他们对生活和学习时产生的各种情绪都有了正确的对待方法,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三、让语文课堂成为呈现人文的空间
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自我表现的自由空间,而不是整堂课的表演与分析。为此,教师应经常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如,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或“当小老师”的方法。让学生带着疑问研读课文,然后以“学生问老师”或“学生问学生”的方式来提问,比比谁的问题更新颖、更准确,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价值的自由空间。每学期还可拿出两三篇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让他们自己教自己,即“体验老师”的方式,这样做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让语文课堂成为研究的空间
语文跟其他学科相比,为学生提供了历史、社会、哲学、艺术等广阔的天地,所以,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提供思考与研究的自由空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我在教授《胡同文化》一文时,要求学生去研究周围的文化现象,然后分组汇报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汇报时出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种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研究性的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由文章走向社会,又由社会转向课堂,达到了研究与实践的统一。
总之,教师给学生广阔而独特的空间,就是给了语文“返璞归真”的教育空间,也就给了教师尝试与收获的改革空间,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47-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春风般吹绿大江南北,新的教材给人耳目为之一新的清凉感觉,用教材去教学生的教师更需要用新的面貌、新的方法和新的身份去投入到这次课程改革中。课改是前进着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的,因而只要让学生获得最大收益,我们就可以大胆去尝试。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示个性的空间
多年来,我们在课堂上过多地强调共性,却对语文丰富的个性抛弃不顾,对语文共性的认识不到位,导致语文的空间日趋狭小,以致语文的课堂形式日益成为一种程式。更为可怕的是,学生作文中往往出现他们自认为经典的公共语言,而缺少个性化语言。
针对这些,首先,应从课堂训练开始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个性语言及个性见解。如,在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活动中,针对学生写作时的套话、空话、大话,我往往给学生读些思维新颖、见解深刻和写法别致的文章,启发学生讨论和交流对这类精美文章的欣赏点,然后反馈到自己的认识上。学生很喜欢我给他们所找的文章,因为可以学到很多新鲜的知识,这无疑扩大了语文灵动、鲜活的空间。
其次,在品读文章时,我也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个性见解。如,在讲解《鸿门宴》一文时,看到学生在疏通文意后对项羽的评价只停留在“有勇无谋、优柔寡断、目中无人”等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我便乘机引导,用项羽的《垓下歌》、王安石的《乌江亭》、杜牧的《题乌江亭》及毛泽东、苏轼等诗词中有关项羽的描述,并结合楚汉战争历史拓宽思维空间,让学生抓住项羽身上某一特征展开,切忌面面俱到地勾勒,来完成个性作文《我心中的项羽》。有了上述的铺垫,学生在作文时就產生了很多新颖的看法,如,拥有诚信的项羽、具有英雄气概的项羽、难成帝王之业的项羽等,而且抓住一点写得较细腻、较透彻,能自圆其说。
二、让语文课堂成为再现生活的空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回归到生活认识中。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在讲到文中“我”的心绪变化曲线时,看到学生对朱自清先生的“颇不宁静——求静(散步)——得静(欣赏)——出静”的情感难以理解时,我便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根据他们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讨论并描述自己烦恼时的解脱方式,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深层含义。在畅所欲言的交流之余,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同时在教师积极人生态度的引导下,他们对生活和学习时产生的各种情绪都有了正确的对待方法,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三、让语文课堂成为呈现人文的空间
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自我表现的自由空间,而不是整堂课的表演与分析。为此,教师应经常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如,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或“当小老师”的方法。让学生带着疑问研读课文,然后以“学生问老师”或“学生问学生”的方式来提问,比比谁的问题更新颖、更准确,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价值的自由空间。每学期还可拿出两三篇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让他们自己教自己,即“体验老师”的方式,这样做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让语文课堂成为研究的空间
语文跟其他学科相比,为学生提供了历史、社会、哲学、艺术等广阔的天地,所以,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提供思考与研究的自由空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我在教授《胡同文化》一文时,要求学生去研究周围的文化现象,然后分组汇报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汇报时出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种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研究性的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由文章走向社会,又由社会转向课堂,达到了研究与实践的统一。
总之,教师给学生广阔而独特的空间,就是给了语文“返璞归真”的教育空间,也就给了教师尝试与收获的改革空间,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