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美的基质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our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男性美学强调从人的身体出发,强调身体的特征在审美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认为身体不仅给人站位,更给人带来审美视觉和观点。男性身体的雄起、硬挺、变化,造成男性美学欣赏阳刚、战斗、多样,崇尚创造。
  关键词:男性美;男性身体;变易;创造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女性美学狂飙突进,男性美学则日益颓败。文明越精细、科学越发达,粗犷、强壮的男性就越格格不入。男性美学在现代社会发育不良,甚至面临着窒息而亡的危险。
  因此,倡导男性美学,是美学史上的革命,这场革命的逻辑起点就是身体,也只能是身体。尼采说:“整个有意识的生命,精神连同灵魂、心灵、善、德性:它究竟是为什么服务的呢?服务于动物性功能之手段(营养和提高手段)的最大可能的完美化:首先是生命提高的手段。这原因绝大程度上毋宁就在于人们所谓的‘身体’和‘肉体’,其余只是一个小小的附属物。使命是要继续编织整个生命线条,而且要使之变得越来越强大。——这就是使命。”[1]712
  一、用身体思想
  人的身体不是机械,它具有灵性,既善于表达,又长于倾听,更具有思维能力。由于长期受压抑,身体的这些能力退化了,我们必须重新开发它。开发用身体倾听的能力。开发用身体进行思想的能力。身体本来具备这些能力,长期以来被人们催眠和遮蔽了,重新开发,就是对其唤醒和敞亮。“这将是对身体的高度重视,即把它作为对别人产生移情(empathy)的手段,把自我作为一件美的东西来表现,以及把它作为快乐的丰富资源。”[2]5
  男性美学的典型“扎拉图斯特拉”,反复给人群宣讲“大地”的意义,而人类思想的“大地”,只能是身体。一切不以身体为逻辑原点的论述,都是凭空捏造、颠倒是非的虚妄之谈。他说:“病人和濒死者蔑视肉体和大地,他们杜撰天堂之事和对人类的拯救:然而,即使这些甘甜而阴郁的鸩毒,他们还是从肉体和大地中取出!”[3]5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管仲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些思想家首先考虑的,都是人的身体极其需要,强调身体第一性。身体是个体生存的基础,个体要生存,首先必须“穿衣吃饭”;个体生命要延续,就需要通过性行为进行自身的再生产。尼采说:“男人的精子出于饥饿寻找女人的卵子并且溶入其中,这时生命就是一种饥饿的结果。”[1]38精子的主动性、侵略性和卵子的被动性、接受性是一种事实。这个事实直接决定了男性身体的特质,也决定了男性身体的独特智慧。人类有着与自身历史一样久远的性经验史。这古老的经验,现在就全部镌刻在我们每个男男女女的身体内部,我们至今拥有和先祖基本一致的身体,我可以倾听身体的智慧。
  二、男性身体特质
  身体的外部事实,足以产生一切有关“性别化”的影响:男人拥有一根阴茎。
  阴茎并不仅仅是一块突起的肉,它映射着男性特质的一切要素,它是男性美学与女性美学泾渭分明的全部原因。“进化论科学大大的改变了笛卡尔思想。然而,其中仍然缺失——最终在20世纪得以填补的——是一种承认:当我们看着身体(包括镜中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所看到的,并不仅仅是它运转中的生物状态,可以说,也是文化写在身体上的价值和理想、差异和相似。”[4]18
  那么,让我们花一些时间,来梳理一下基于身体差异的男性特质:
  (一)男性身体的勃起和权力意志
  1、善变的器官
  阴茎是人类(无论男女)身体上最为特别的一个器官: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善变性。对于勃起的阴茎,如果非要用一些词形容的话(尽管这项工作十分离谱),我们立刻会想到:强硬、狂热、坚挺,甚至骄傲。这一切让人血脉贲张的词汇,都源于一个原本脆弱、柔软和丑陋的“玩意儿”,它突然百倍地增强了某种“力量”。
  这对于身体柔软的人类来说,无异于神话。
  尼采称:“迄今为止,人都是‘未固定的动物’。”[1]82男性身体奇妙的善变性,让人类对于“变易”充满了幻想。“变易”,让生存从枯燥中解脱出来,让生命从既定中跳跃出来,让个体从整齐划一中突围出来。人类正是由于变易才完成了自身的进化。美的艺术,为我们提供了撕破枯燥平庸的现实世界,建造“变易”的创造平台,观赏“变易”的审美对象。在充满生命感的艺术创造和欣赏中,感受到生命的提高:“艺术令我们回忆兽性V IGOR(生命力、精力)的状态;一方面,艺术是旺盛的肉身性,向形象和愿望世界的溢出和涌流;另一方面,艺术也通过提高的生命的形象和愿望,激发了兽性功能;——一种生命感的提升,一种生命感的兴奋剂。”[1]451
  出于生命的自保本能,稳定和习惯被视作必要。然而,从长远看,稳定并不能带来生命的提升。习惯一经固化,就会变成反动的规约。一头狮子,在吃饱了之后,可以满足于短暂的稳定,就不再出去觅食。但是,如果肚子饿了,还用种种迷幻剂来消磨时光,那么,就有虽生犹死之虞。它的生命呈现出一种苟延残喘,尽量降低能耗,趋于死亡的状态。这种思想和行为,浪费了生命的材料,侮辱了生命的尊严,降低了生命的质量。
  男性哲学认为,历史上那些反对变易改革的哲学,就是生命的迷幻剂。它旨在为某种习惯辩护,并通过一些手段维护旧有的习惯:“为了让某些旧的规则继续存在,人们就为自己编造理由,而绝不承认习惯于旧规则的统治,也不承认不希望有新的规则出现。在每种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宗教内部,问及理由和目的时,人们都要在习惯后面补充、添加理由和目的。历代保守者的伟大虚伪性就在于此,他们是做补充说明的骗子!”[5]36其实,给习惯辩护,或者给习惯添加注解,都是一种惰性的表现,这种惰性,源自对变易性的否定,对稳定的渴望,对自身力量的否定。他是虚弱生命的征兆,进而让生命更加虚弱。
  因此,习惯和稳定是阴性的,象征着否定,而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刚性。男性美学要求打破习惯和稳定,追求“变易”,让生活同勃起的男性身体一样,为人类缔造了一个个神话和梦想,让本来看似注定的命运充满变数,让一成不变的规约不断消亡。   女性哲学一直在创造一些词语,妄图固化感性世界的灵动性,遮蔽感性世界的变异性。男性哲学则致力于回复世界的变化性,敞亮世界的变易性。人在世界中生存,要随着世界而变化,否则,会被世界所淘汰。尼采说:“把相似当做相同对待,这一占绝对优势的倾向却是非逻辑的倾向,因为本来不存在相同的东西,可是这倾向却奠定了逻辑的基础,正因为这样,事物的变化必然长期被忽视,不为人感知,以便产生对于逻辑不可缺少的物质的概念,尽管没有什么实际东西与这概念相符。”[5]112
  因此,男性哲学要对我们面前的一切进行“重估”,要把握看似相同者中,实际发生了多大的变易。他要对一切既定的事实、权威、道德和宗教,都进行“重估”,唱明其本有的流动性。要用男子气概,与阴柔保守的女性哲学战斗,打碎、撕破所有固化的东西。
  2、身体勃起
  无论男女都被这种神奇的变化所震慑:力量增殖的可能,只能在男性身体上实现。从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到上个世纪“伟哥(viagra)”的风靡,阴茎的勃起,令人类倍感力量的美好,这种美被男性无与伦比的展现出来。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阴茎还有另一个状态——“软垂”,即力量从最大值跌倒最小。悲剧的是,这种“软垂”状态,居然是常态。可是,当一个受过女性解放思潮洗礼的摩登女性,对着一个男性(无论他的“力量”是否真正强大)随口说出“你可是一个男人啊”,或者看到一款电脑游戏名为“是男人就下一百层”,或者我们绅士地说:“女士优先”的时候,甚至西蒙·伏波娃主动将“第一性”的位置,给男人留出来的时候。①我们惊奇的发现:“他”(阴茎或者男人)一直被勃起着。
  阴茎所代表的力量增殖神话,是男女共同营造的,它漫延到男人的整个身体。长期以来,人类将勃起的阴茎,当成男性身体的楷模,并以此来评判一个男性是否成功地“凸显”了他的男性特质:强硬、坚挺、热血……在汉字中,“男”被想象成一个在田里用力耕作的人。在古希腊传统中,强健的肌肉和战士的身份,是男性美的代名词。甚至在工具极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施瓦辛格和史泰龙,那一身没有用处的肌肉,仍然是现代男性身体的楷模。阴茎的勃起,已经推广到了男性身体的勃起,以至于整个男人全部事业的勃起。对于阴茎不能勃起,或者阉割的恐惧,已经成了男人全部沉重的压力。无论在何种社会条件下,男性都在试图维持这种勃起的状态,譬如强健的身体、成功的事业、高人一等的智慧等等。而女人,则在等待和欣赏男人的勃起,并在一旁嘲讽着“软垂”的男人。
  男女共同缔造的这个关于“勃起”的神话,给人带来的不止是身体上的快感,更确定了人类文化的基本形态:勃起的男性+享用勃起的女性。男性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目今,创造了绝大部分“文明”,而女性则是出色的“享用家”。以现代为例,男性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甚至是烹饪和剪裁)都遥遥领先于女性,而女性在享用这些成功时感受到的快感,绝不亚于看到阴茎勃起的那一瞬间。这一基本形态,似乎是保持两性和谐的理想状态,引领着人类直接到达“永恒的美好”。
  然而,这个神话中有许多杜撰的成分。不必说男性身体不可能永远勃起,单说女性身体:那种求勃起的快感,同样侵扰着她们。即,女性不能勃起的身体,同样是一个神话式的“谎言”,她们除了没有阴茎之外,几乎和我们一样,更何况,男性那玩意儿在没有勃起的时候,就是一块柔软、丑陋,没有多大作用的赘肉。
  女性的烦恼,最终导致了女性解放运动——我们也要勃起!圣女贞德是第一个“勃起的女性”,但是,她纵马驰骋时仍然身着男装。二战战场上苏联女兵手拿卡宾枪的画面,如同握住了一根勃起的阴茎。之后,大量模仿男性勃起行为的女性出现了,唤醒了20世纪女性身体中的雄性激素。
  女权运动的初衷,是像男人一样勃起,结果却造就了一大批不能勃起的男性和假装勃起的女性。当大量的男性懒散的躺在电视前看“前列腺”广告时;当大量女性慨叹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男人时;当变性手术的新闻成为明日黄花时;当男孩子越来越喜欢holle kity时;当越来越多“丁克”家庭出现时,我们在问:性别中立时代到来了吗?至少,在美的追求方面,人们越来越中性了。
  男性美学的主张是:让人更有力量。男性美学家尼采说:“什么是好的?——就是一切能够增强人身上的权力感、权力意志、权力本身的东西。”[1]1236在男性美学家眼中,一切虚弱的东西都是丑的。身体不能勃起,就是虚弱的表现。男性美学提倡“身体的盛开”。身体充满弹性,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生命过程就是以身体为场域,不断向内强健和提升自己,又是不断向外挥洒和实现自己生命活力的过程。当个体感受到自身的生命活力时,就会产生快乐;当个体感受到力量增长时,就会体会到成功;当力量流溢时,个体就会表现出审美化倾向。
  从这个意义上讲,男性美学具有一种自然主义倾向,他喜欢倾听大地——人类自己肉体的声音。现代革命带来的性别论是颠覆性的,它对人的自然性产生怀疑,认为男女问题是后天的习俗问题,是一种旧道德。男性美学站在反现代性的立场上,维护自然主义。在中性主义、女性主义者看来,男性美学像个因循守旧的旧贵族。他们认为,审美不分性别,尤其不是男性的事。男性美学认为,性别区分,是直接关涉人类生存和延续的重大问题。经由男女问题,我们可以接近男性美学的基质,男人的身体,男人的自然性。有利于冲破中性和女性主义美学包围,保存自然的差异,恢复并肯定人的自然天性。
  (二)男性身体的侵略性
  1、攻击和竞争
  在身体构造上的男性凸起和女性凹陷,形成有关“坚硬”和“柔软”的美学基础。但这一对范畴从一开始就不是和平相处的,它们时刻处于战争状态,这种战争的根源在于:阴茎的攻击性。相对于女性较为柔软的身体,这个强硬的武器有十分明确的使命:攻击。“强暴”作为法学名词,已经不仅仅是性行为,而是一种暴力攻击行为,是强硬身体对柔软身体进行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仅意味着身体上的流血和不快,更是对弱者精神上的折辱。男性用性行为攻击女性,并时刻提醒女性:他们是强者。   但是,攻击并非唯一的目的。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动物仅为了震慑对手(通常是同性竞争者),也会亮出勃起的阴茎。人类是否也有类似行为?如果我们承认,阴茎的勃起已经扩展至整个男性身体的勃起。那么,火药味十分浓厚的男性公共浴池,以及火药味极其强烈的运动场,甚至火药味非常激烈的职场,就可以被理解:他们在比拼自己的侵略性,侵略性越强,他就更有男人味。在一个旁观者看来(以下引文出自一个女性的作品):“在1996年的法国电影《荒谬奇缘》中,一个贵族把阴茎从裤子里掏出来,朝着另一个男人的大腿上小便。与其说他拔出的是身体器官,不如说是武器。”[4]23
  阴茎勃起有两大功能:攻击和竞争。二者都是为了维护其侵略者的地位。它以攻击为荣,以不能(或不忍)攻击为耻。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清晰的路径:阴茎——男性身体——男性事业——男性美学。在它完美地攻击女人身体的时候,其侵略性让两性都震颤不已,当它完美的攻击其他男性(无论在身体,还是在精神上)的时候,其强大的力量让软弱的一方,感觉自己像个女人。
  尽管阴茎的侵略性,带有极强的破坏性,但它激发了男人与女人(或者强者与弱者)共通的激情——争做一个男人(强者)。这一点,在男女同性恋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同性恋理论学家罗恩·龙,叙述了男同性恋者在肌肉迷恋背后隐藏的一个相似的动机。那不仅仅是因为看上去不错,而是因为通过体现一种能够证明某人是不是真正的男人的男性化理想,来打破同性恋的旧框框,无论他充当‘顶子’还是‘底子’。”[4]59女同性恋者同样如此,“拉拉” ②骄傲的玩着她的“女友”,穿着富有男人味的衣服,并且常常叼着一根烟(阴茎的象征)。那种侵略者的姿态,让人们能够看得出:她在“性交战争”中获胜。
  男性美学认为,人类的诸多行为,无论是行善还是作恶,其目的都是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力量,震慑对方,让对方臣服:“我们施恶,就是务使对方感觉到我们的力量;让他们痛苦。痛苦远比欢乐容易被人感受,它总是要问原因;而欢乐则只图保持现状,不愿回顾。我们把善举和善意施给依附于我们的人(所谓依附,是指这些人习惯于把我们当成幸福的源泉,且常怀念我们);增强他们的力量,也就增强我们的力量,或者向他们指出,处在我们势力范围内的好处,这样,他们对自己的境遇更加称意,更甘愿同反对我们的人斗争,表现的更加同仇敌忾。”[5]17攻击和竞争,在人类这里已经不再是浅近的求偶那么简单,而是一个人唤起权力意志、运用权力意志的具体表现,是权力意志在人群中发挥具体作用:人通过某种行为(攻击或者竞争),让对象和群体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对男人来说,力量感就是存在感。当他无力做出任何施加于别人的行为时,他也就失去了男性存在的价值。男人正是通过力量感的强弱,来判断自己存在感的强弱。力量感越强,存在感就越强,存在的乐趣也就越大。
  男人对攻击和竞争的热爱,以及对敌人的渴望,形成追求永恒力量的激情。这股激情通常被贴上“男子气概”的标签。攻击和竞争的对象随时改变,敌人不断涌现,力量剧烈变化,男子气概也随对象而发生变易。男子汉反对稳定,他们喜欢流浪和冒险,他们更加“任性”,如同小孩子一样感性地生活。但对于女性来说,这个“小孩”具有强健的身体,侵略的渴望,十分危险。柔弱的女性主义只能用“诱骗哲学”,约束这些“感性的小孩”。而约束的最佳手段,莫过于创造一种严格的秩序,以及一整套尊重这种秩序的心理模式,这就是理性主义。它源于对人内心中那种非逻辑的感性力量的惧怕。理性主义对保护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的确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他排斥个体鲜活的感性,压抑个体丰富的非理性,阉割个体多元化的创造力。在理性主义的规训下,个体内在的激情无法得到释放,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男性美学提倡,重新审视“非逻辑”的重要性:“非逻辑性深深扎根于激情、语言、艺术、宗教乃至给生活带来价值的一切之中,以至于人们不可能摆脱它而又不同时彻底摧毁这些美好的事物。只有过于天真的人才会相信,能将人的自然天性转变为纯粹的逻辑性。即便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接近这一目标,一路上也遭受多么惨重的损失!人即使再有理性,也不时地需要自然的天性,即对万事万物的一种非逻辑的基本态度。”[6]47
  在男性美学的视域中,理性主义是弱者追求稳定的策略。理性主义诞生以来,人类的生活似乎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找到“靠山”的人类似乎更加“幸福”了。但是,用男性美学对其进行一番重估,人们发现,人生以及审美活动中的快感越来越少了。快感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感受,他与外部安全稳定的环境没有关系,也不以是否置身这样的环境,标画生命的意义。他追求激情的喷发,力量的挥洒所带来的陶醉,把陶醉当做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希腊人则不同于保罗和犹太人,其理想追求恰以激情为目标,视激情为目标,视激情若拱璧,并加以升华、美化和神化。显然,他们感觉在激情中比在任何时候都幸福、纯洁、神圣。”[5]133
  2、失败的原因
  有获胜的一方,就一定有失败的一方。失败的原因是:第一,她们没有阴茎。主要指那些遵从人的自然本性,按本性进行异性恋的女人,她们甘愿在两性战争中扮演“软弱”的角色。否则,她们的“软弱”就毫无用处。第二,他们的“阴茎”不够硬挺。我们把阴茎的象征意义,放在恢弘的历史中去观照,就会发现:希腊人面对罗马人时是这样,犹太人面对法西斯时也是这样(欧洲人一度认为犹太人的“割礼”,就是对男人的阉割)。第三,他们自认为自己的“阴茎”不够硬,即自愿放弃男子气。在生物界中已经证实的一种常识是:那些掠食者并不一定比他的猎物强壮。当一头狮子和一头体重一吨的野水牛狭路相逢时,狮子威严的眼神,呲出的牙齿,以及对搏杀的渴望,都令对方感到“胆寒”,使其自愿成为防御的一方——弱者。黑格尔认为,这正是奴隶诞生的原因。[7]由此可证,勇气可以转化为实际的力量,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充当主角。
  毫无疑问,在以上三个失败原因中,最应该避免,最不可原谅的,是第三个:缺乏勇气——自命虚弱。自命虚弱者,在战时可以通过认输和充当奴隶,保存自己的性命,也可以在和平到来时宣扬自己的“养生之道”。出于生命本身的冲动,他们偶尔也嫉妒强者,特别在遭到强者的奴役之后:虚弱者表现出自轻自贱,自大残暴的双重性格。但是,不论何时,弱者的自轻自贱和自大残暴,都以“善意”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反衬出那些直接向他人显示肉体力量的英雄和强者,凶神恶煞,犹如暴徒。   具有强大侵略性的男性身体,以是否强健有力区分人群:强大和弱小。男性美学,旨在唤起人的强大感。他是一个善于倾听“身体”话语的自然主义者,但与虚假的自然主义者(比如素食主义者和宣称顺应天性的禁欲主义者)不同,男性美学,唤起人的骄傲感:我们是自然界的强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男性美学看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重视强大和弱小间的区别,关注强弱之间的连绵不断的战争。男性美学认为,强弱之间的竞争和战争,既给人带痛苦,也给人注入争强好胜的动力,既是对历史终结论者的挑战,更为我们面对他人、面对自然、面对宇宙提供了行动参考。
  (三)男性身体的创造性
  男性身体不只是一款破坏性极强的武器,同时也拥有惊人的创造性。在中国文化中,天被想象成男性,地被想象成女性。在中国人看来,天不之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和奖惩生民的权力,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与地交合,创生万物。《易经》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8]天与地一高一下,平时无法交合,只有在降雨下雪的时候,才能交合,而这种交合,首先是天的主动行为,天高兴了,就会和风细雨使交合顺利(风调雨顺),天不高兴了,就会淫雨霏霏使交合变成一种自然暴力。更重要的是,天地交合创造了万物生灵——天下雨实际就是对地的性行为(雨雪是精子的象征),是给大地播种(在古汉语中,“云雨”指代性行为)。大地在雨过天晴后怀孕,在太阳的烘烤下分娩并且生长。
  在如此天地哲学的熏陶下,从事农耕活动的中国人,对阴茎(阳物)的创造性十分珍视,他们把传宗接代的重任交给男人。创造即产生新的东西,但创造的前提是人的活动,人是创造的主体。在创造活动中,人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创造出的新事物中含有创造者本身的元素(比如遗传基因、主观意愿、喜好等等),此新事物是彼创造者生命的延续。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感”,或者说一切创造活动的“模板”,就是生殖活动。人通过“传宗接代”“延续烟火”,使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得到无限延续,用有限的身体创造了无限的未来,从而战胜了自身作为有限存在的悲剧。在这一活动中,身体作为创造的主体,最具有骄傲的资本。当人专注于这项创造活动之时,人们自然会赋予生命创造以最高的位置,最大的价值。生命创造因此成为人生最重要、最值得庆贺的狂欢节。
  男性美学肯定人的一切创造行为,赞美创造为人类开拓未来,让人在新生中欢快无比。因此,男性美学是一种“快乐的科学”。他以此来区分低级的哲学和高级的哲学,低级哲学关注痛苦,高级哲学关注快乐。男性美学家即“快乐哲学家”,发现快乐的秘密,总结快乐的方法,想要“与人同乐”:“咬人的蛇认为我们会痛,并以此为乐;最低等的动物能够想象别人的痛苦。但是,想象别人的快乐并且能与人同乐,这却是最高等动物的最高特权,而且他们中间也只有精英才有这种能力——这是一种稀有的人性特征:以至于过去有些哲学家就拒不承认存在与人同乐的人性。”[9]439快乐哲学家尼采,以此与老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进行了区隔:“尼采得益于进化论思想。和叔本华相比,他创造了全新的生命概念:据其最真实、最内在的本质,生命就是不断的升华、扩张,并把周围世界的力量向主体聚集的过程。通过这种直接寓于其内部的本能,以及对自我提高与充实及价值形成的保障,生命本身就能成为生命的目的。”[10]4这里所说的“内部的本能”,是人身体内部一种希图超越自身局限的创造冲动,由此出发,以身体创造为原点的其他创造活动,随之诞生。人类经由这一系列创造活动提升自身,为强健有力的阳刚生命辩护,为所有创造性的生命活动喝彩。
  男性美学强调:“对身体的信仰比对心灵的信仰更为基本:后者乃起源于那种对身体的非科学考察的窘迫疑难(是某种离弃身体的东西。对梦之真理的信仰——)。”[1]133而今,如果谈及信仰身体,往往会被讥为返祖、倒退,甚或有纵欲的嫌疑。但是,如果哲学偏离了自身应有的方向,美学离弃了生命健康本身的意愿,科学不能带来人根本上的快乐。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逻辑的原点,回到哲学的起点,去重新审视我们的身体,倾听身体讲述的真理。
  注释:
  ①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富盛名的女权主义者,著有《第二性》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性的“圣经”,成为西方女性必读之书。
  ②“拉拉”女同性恋中较为主动和阳刚的一方,与“圈圈”相对。
  参考文献:
  [1](德)尼采.权力意志[M].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7.
  [2](美)罗洛·梅.创造的勇气[M].杨韶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德)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黄明嘉,娄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美)苏珊·鲍尔多.男性特质[M].朱萍,胡斐,译.2008.
  [5](德)尼采.快乐的知识[M].黄明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德)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上卷)[M].魏育青,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8]易经·系辞上传.
  [9](德)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下卷)[M].李晶浩, 高天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英)格奥尔格·西美尔.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M].莫光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简介:段建军(1960-),陕西武功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勉(1983-),陕西勉县人,研究生,西北工业大学附中教师。
  (责任编辑:杨立民)
其他文献
摘要:消费文化充满诱惑又潜藏危机,犹如塞壬的歌声,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面临着生存困境:文学自律性与文学商品化之间的矛盾、文学个体性与受众大众化之间的矛盾、文学的语言属性与文学电子媒介化之间的矛盾、文学审美超越性与消费世俗化、欲望化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塞壬的歌声;消费文化;中国文学;困境;矛盾  一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人面鸟身的海妖名叫塞壬,她有着天籁般的歌喉,常用歌声诱惑过路的航海者而使
期刊
摘要:尽管村民小组是集体所有制的主体,但是对于村民小组的法律地位的研究却未得到法学界的应有的重视。对于该问题的忽略带来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模糊和争议。村民小组作为村民的集合既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基于地缘与血缘的组织,在集体所有制下,它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与一般的城市社区不同,它一般都拥有独立的财产,村民作为其成员享有一定的财产权和管理权。根据公法人的基本理论,具有独立的可支配性财产的村民小组
期刊
摘要:清代学者徐松的《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及《新疆赋》,向来以“西域三种”等名义而广为流传。作为清代西域研究的典范作品,“西域三种”有着诸多方面的特色,一是实地考察与考据学的紧密结合,认为黄河之源,乃在今之大雪山,即古之大吉山,“为《禹贡》所由导河也”;二是经世致用意识的贯穿与张扬,是塞防思想的最早提出者;三是内在的有机关联性,使《西域三种》成为一个有机系列;四是现代学术意识的充分体现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理论所倡导的文化抵抗对当下中国工人阶级文化重塑理论贡献以及不足之处。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1、英国马克思主义对阶级、阶级文化重新定义,关注工人阶级文化形成过程中工人阶级本身的主体性,为我们研究工人阶级文化提供了有别于经济主义的更客观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2、在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过程中逐步将文化抵抗作为工人阶级文化的核心,同时阶级与种族、性别、少
期刊
摘要:“虚化外交”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在与特定对象交往过程中所采取故意“虚化”自身与对方差异,从而获取对方认同、支持与合作的一种策略。延安时期,中共为了争取美国支持以利中国战后和平民主团结光明前途的实现,在对美公共外交中就中共性质、中共与苏联关系等美国所担忧的问题以及中共对外交往中“民间政党”的角色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虚化”,从而获得了美在华中国通们的信任与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影响了华盛顿高层对
期刊
摘要:确保劳动力顺利再生产是农民市民化的经济实质。中国城镇政府的劣质土地财政加大了农民市民化的成本,使得居住成本成为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农民工的部分市民化是对劣质土地财政的妥协,不但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而且会加剧农村的贫困。中国农民市民化既需要城镇政府的土地财政转型,也需要城镇政府的财政补贴。在土地财政成功转型之前,上海市一方面需要以普通住宅影子租金的形式向农民工提供住房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将劣质土
期刊
摘要:晚清向西方文化学习,改革固有文化,展示了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晚清文化大致经历了“师夷”、“洋务”和“西化”三个发展阶段。严复以“中西学问同异”,对“西化”产生重大影响。其后新政推行,建立共和,皆为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中国文化有化野蛮为文明的综合能力,体现为化天为人之能力,化人为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再文明的化己为文之能力,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发展主线。  关键词:中国文化;晚清文化
期刊
摘要: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注重历史的叙事功能,即赋予文本以统一性和融贯性,从而使研究对象得以解释并被赋予意义。海登·怀特是叙事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在对19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哲学著作进行研究后,他力图揭示一种历史想象的深层结构。他的思想并非无源之水,尤其是其历史书写理论极具结构主义风范的分析模式,借鉴了多位思想家的理论精华。本文旨在彰显怀特的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的形成轨迹,追溯其理论根源。  关键词:海登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北七个县市(区)调查访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符号表征、生活世界及其社会生命,展示了散落在民间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人等“社会事实”,从文化社会学视角解读与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身及其生活世界,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生命走向职业化做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文化社会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符号表征: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摘要:西周早期天命观念是三代文化的结晶,其发展演变不是中国上古文化传统的断裂,而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西周早期天命观念继承商代天命观念而来,同时根据商周易代的现实需求,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即“天命转移”思想。此外,西周早期天命观念的形成与定型,为日后中国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西周早期;天命观念;天命转移;清华简;《程寤》  中图分类号: K224;B22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