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班化教学模式下,在小班化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采取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得到提升。
关键词:合作实验 小班化 化学实验教学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实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开展合作实验的形势需要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创设"互助、互动、合作、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探究教学""分组教学""参与教学""分层教学""合作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新策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对个别学生的个别指导。
小班化教学创设"互助、互动、合作、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的"互助、合作"实际活动,师生互动,不断的转换师生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大限度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这里应该特别注重小组合作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异质分组,使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教师给予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活动,互助活动,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个别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尊重、激励学生,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近年来,班级人数三、四十人左右,小班化教学在学生生源减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小班化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理念相吻合,是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合作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化学实验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中的许多实验原理和步骤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所以当学生走进实验室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策略指导。
第一步:建立合作实验小组。开展合作实验,首先要合理划分好实验小组。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最后在征得小组成员的意见后,再适当调整。一般每组四人为宜,分别设组织者、操作者、记录者、发言人。组织者负责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按时完成合作任务;记录者负责把讨论和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操作员负责实验的操作;发言人交流时代表本组发言。明确分工后,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当然,每人的分工并非一成不变,在学生能够熟悉原有角色,并能熟练履行相应职责的情况下,还要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互换。
第二步:合作完成实验设计。组织学生合作设计,可以使学生思维互补、设计优化,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设计把握重点化解难点。例如,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含有少量泥沙、氯化镁、氯化钙和硫酸钠等少量杂质粗食盐中取得精食盐。教师在课前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实验目标,回顾相关知识,收集有关资料,初步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然后分小组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制订出合作小组的实验方案。①根据你们小组的假设你们所需的实验材料和实验器具有哪些?②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分别是什么?怎样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③你们小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怎样的?包括实验现象的预期和结果。④你们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具体分工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对设计方案也不相同。此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倾听他人的设计方法并进行客观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如此合作设计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抑制。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步:进行小组实验。按本小组修正后的方案实施具体步骤,做好实验结果记录,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第四步:成果交流。让各组代表对自己的总结报告自评,然后各组互评,评判以"实验方案是否科学,装置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到目的,是否具有合作精神,报告语言流畅与否"等五个方面作为标准。按"好、较好、一般"三档评分,对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选。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评选,既解决了实验小组成员的沟通问题,也有效解决了小组内的冲突,保证了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同时还能形成"小组内成员合作,小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第五步:小组成员反思。评选之后,教师应让出一定时间给各实验小组讨论,总结每次实验的经验,成功在哪里,失误在哪里,并提出弥补的方法。这样,让每个参与者在课前查閱时扩大知识面;在实验中充分展示自我,得到发展,在课后增进团结合作。这种具体反思使学生能总结得失,认识合作精神在实验中的重要性,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学生合作实验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学生合作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实验的合作伙伴、指导者、支持者、帮助者、激励者。虽然每次实验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决断,但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分工,强化组员的责任意识。实验前合理分组,对各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防止实验时小组内各自为政从而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现象。教师为学生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和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尽量实施合理的交叉搭配,注意各方面的平衡。密切关注学习弱势群体,通过合理的调配把这部分学生理的交叉搭配,注意各方面的平衡。分配合作实验小组时应该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知识、技能等因素,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为小组集体贡献力量。
关键词:合作实验 小班化 化学实验教学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实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开展合作实验的形势需要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创设"互助、互动、合作、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探究教学""分组教学""参与教学""分层教学""合作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新策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对个别学生的个别指导。
小班化教学创设"互助、互动、合作、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的"互助、合作"实际活动,师生互动,不断的转换师生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大限度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这里应该特别注重小组合作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异质分组,使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教师给予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活动,互助活动,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个别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尊重、激励学生,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近年来,班级人数三、四十人左右,小班化教学在学生生源减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小班化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理念相吻合,是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合作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化学实验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中的许多实验原理和步骤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所以当学生走进实验室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策略指导。
第一步:建立合作实验小组。开展合作实验,首先要合理划分好实验小组。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最后在征得小组成员的意见后,再适当调整。一般每组四人为宜,分别设组织者、操作者、记录者、发言人。组织者负责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按时完成合作任务;记录者负责把讨论和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操作员负责实验的操作;发言人交流时代表本组发言。明确分工后,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当然,每人的分工并非一成不变,在学生能够熟悉原有角色,并能熟练履行相应职责的情况下,还要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互换。
第二步:合作完成实验设计。组织学生合作设计,可以使学生思维互补、设计优化,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设计把握重点化解难点。例如,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含有少量泥沙、氯化镁、氯化钙和硫酸钠等少量杂质粗食盐中取得精食盐。教师在课前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实验目标,回顾相关知识,收集有关资料,初步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然后分小组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制订出合作小组的实验方案。①根据你们小组的假设你们所需的实验材料和实验器具有哪些?②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分别是什么?怎样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③你们小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怎样的?包括实验现象的预期和结果。④你们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具体分工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对设计方案也不相同。此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倾听他人的设计方法并进行客观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如此合作设计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抑制。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步:进行小组实验。按本小组修正后的方案实施具体步骤,做好实验结果记录,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第四步:成果交流。让各组代表对自己的总结报告自评,然后各组互评,评判以"实验方案是否科学,装置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到目的,是否具有合作精神,报告语言流畅与否"等五个方面作为标准。按"好、较好、一般"三档评分,对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选。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评选,既解决了实验小组成员的沟通问题,也有效解决了小组内的冲突,保证了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同时还能形成"小组内成员合作,小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第五步:小组成员反思。评选之后,教师应让出一定时间给各实验小组讨论,总结每次实验的经验,成功在哪里,失误在哪里,并提出弥补的方法。这样,让每个参与者在课前查閱时扩大知识面;在实验中充分展示自我,得到发展,在课后增进团结合作。这种具体反思使学生能总结得失,认识合作精神在实验中的重要性,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学生合作实验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学生合作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实验的合作伙伴、指导者、支持者、帮助者、激励者。虽然每次实验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决断,但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分工,强化组员的责任意识。实验前合理分组,对各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防止实验时小组内各自为政从而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现象。教师为学生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和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尽量实施合理的交叉搭配,注意各方面的平衡。密切关注学习弱势群体,通过合理的调配把这部分学生理的交叉搭配,注意各方面的平衡。分配合作实验小组时应该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知识、技能等因素,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为小组集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