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教伏藏与藏族文化心理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gverger3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宗教文化是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作为宗教传承方式之一的伏藏,对藏族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广大藏族信众所崇奉,反映了一定的藏族文化心理。苯教伏藏亦在苯教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极具研究价值。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拟通过对苯教伏藏法的出现与发展、类型、及其在苯教传承中体现的作用、价值进行分析,探究苯教伏藏与藏族文化心理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 苯教;伏藏;藏族;文化心理
  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和宗教习俗等的独特性,藏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性的文化心理、民族品格和精神观念。其突出表现在对宗教的虔诚信仰、智慧内敛的性格特征,作为苯教传承方式之一的伏藏行为同样与藏族文化心理关联极多。
  伏藏,意为被埋葬的宝藏,其并非世俗意义的金银之物,而是各种宗教经典、法器等物被秘密埋入地下、岩缝、石洞中,等待后世机缘被发掘以传承和教化众生。伏藏的内容庞杂,充满神秘色彩,它行使宗教传播的功能,尤其在苯教和藏传佛教各大教派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占有一定地位。作为藏族宗教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伏藏反映了强烈的藏民族文化心理特质及世世代代藏民族的宗教和知识体验。探析苯教伏藏,可了解伏藏法发生的因由、苯教传承发展情况及苯教徒和藏族信众们的文化心理。
  一、苯教伏藏之历史源流
  关于伏藏法源流的情形,据《土观宗派源流》所载:“伏藏之法,天竺(古印度)古来就有,藏地其他宗派中,也是屡见不鲜的。”①
  在藏地,最早的伏藏行为出现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传入藏地后。当时便已译出《宝箧庄严经》、《百拜忏悔经》等部分佛经,只是藏文创制不久,且佛教在藏地根基尚浅,受到苯教抵制,梵文佛经难懂,不利广泛传播,只好将其埋藏以待日后时机。《柱间史》亦记载:“松赞干布为赤尊公主建大昭寺屡遭毁坏期间,为镇压罗刹女四肢关节,在四如的四面八方修建了昌珠寺等一十二寺,并埋藏佛经、法器等物”。②可看出当时苯教徒对佛教徒建寺立殿的反对和埋藏伏藏的另一目的在于“镇伏鬼神、禳灾祈福”。至赞普赤松时期佛教有了极大发展,也是伏藏的重要发展期。从印度迎请的莲花生、无垢友、贝若杂那等高僧在传播佛法时发觉当时吐蕃信徒接受深奥的密法的素养尚不足,广泛传播的时机还未成熟。考度形势后,暂将大批经文典籍先后埋藏在桑耶寺和山岩湖海之中,望日后能继续传播。赤热巴巾时,因部分密法的流行遭到禁止,也被埋藏起来成为吐蕃后期另一部分重要伏藏。公元9世纪初藏王朗达玛倡苯灭佛,一些佛教徒为免经典被损坏便藏起来,又成为一批重要的伏藏。
  藏族本土宗教——苯教的伏藏起始于佛苯之争中佛教取得胜利后,一些苯教师在被迫离开自己世代掌管的寺院前将许多经书埋藏起来,成为“伏藏”。《斯巴续部》载,在赞普赤松的强权威慑下,著名苯教大师镇巴南卡以允许他将大量苯教典籍埋藏地下为条件改宗信仰佛教。镇巴南卡说:“将苯教法伏藏后,苯教法不会衰败,等边地的军队像秋天的果实一样涌现,藏族处于衰弱时期,苯教就开始兴盛并被信奉。”据《嘉言库》记载,当时埋藏的地方除吐蕃几处边境地方外,主要有“伏藏之王”的最重要四处,分别是桑耶黑塔、钦崖达珍、大昭寺和协玛雍仲。而莲花生大师也有预言说:“在很久以后,人们以杀生为食,以恶为行,那时给这些罪恶的人们苯教的种子,苯教的法会持明,那时我也护持苯教法。之后,在东边出现四位以‘者’为名的国王,即苯教师为大臣者、驴耳者、食人者和池塘宫殿者,使苯教法得以弘扬。”③据《扎羌》记载:“九大法力者、镇巴南卡等在牛年春季将苯教经典分类,包括‘伏藏王’一部、‘伏藏臣’四部、‘伏藏臣下臣’一部,共计六部,尤其是埋藏了‘大密伏藏五部’和一千七百‘小伏藏法’。如此,在国王的神庙及山岩、塔中伏藏了很多苯教经典。”
  此后,辛饶米沃且的后裔辛钦鲁噶于公元1017年发现的伏藏被认为是苯教教义和教规的核心。从赤松德赞三十二岁时灭苯到辛钦鲁噶掘藏,中间经历了二百六十八年,期间出现了十五位掘藏师,其中最早的一般认为是三位游方人。据载,南方尼泊尔的三游方人根却扎巴、聂莫公波、色滚然丹因贪财盗走了桑耶寺的一口铁箱,结果里面是三个装了苯教经典的皮袋。其中的熊皮袋后来被换予堆龙地方的苯教徒塔西楚斯,里面是秘咒的内外密三部,尤其是有大圆满诸法本。据说袋底有一升白青稞,教法种子为白色的说法由此兴起。而北方拉堆垛斯的曼宫一带的苯教徒色古得到的虎皮袋中有戒律、六续、萨里十二教言、诀窍神引导、七续等,豹皮袋中有内、外、密三种十万共三十四函。总共出现了三百四十部苯教法本,伏藏苯教法由此开启,并被视为“苯教后宏期”的开始。
  苯教师掘出的伏藏法颇为庞杂可观,除桑耶寺外,另有雅隆红山、冈底斯山、志藏塔嘎等伏藏,《藏族雍仲苯教史妙语宝库》中梳理记载的便有八十多处。这些记录均为具有一般和殊胜智慧眼光的圣士们在教法源流中写到的,有明确的证据。
  综上,可以看出在吐蕃王朝时期三次较大的灭佛事件(松赞干布去世后、赤松德赞前期、朗达玛时期)以及几次灭苯事件中,每次都有一批佛教或苯教的经典、法器等被埋藏起来。而苯教伏藏历史久远,是从吐蕃时期开始的佛苯斗争的产物,由于各种历史机缘、宗教和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出于发展教法和利于本派传承的心理而保存经籍的一种方式。
  二、苯教伏藏类型及价值
  (一)苯教伏藏类型
  苯教伏藏可分为三种类型:
  1.因发掘地点不同,而分为南、北、中、康地伏藏法以及新伏藏法。(1)北伏藏法。指尼泊尔的三位游方人掘出的教言和伏藏法,属于此类的有阿冲拉伊旺修、玛尔巴盘桑、绰珠、曲吉僧顿布古的苯教伏藏法及郭德帕巴从雍仲狮跃山掘出的教法等。(2)南伏藏法。主要指辛钦鲁噶掘出的伏藏法。属于此类的有巴卓玛、协扎玛、罗扎孔廷玛及萨东周拉等发掘的苯教各部。(3)中部伏藏法。有叶尔宗玛、桑耶寺果康玛伏藏法归入了北传,其他的桑耶加迪玛、章阿玛、桑耶嘎奎玛以及拉顿本杰掘出的属于中部伏藏法。(4)康地伏藏法。是由阿瓦谷汝办琼、奎伯罗珠、郭沃掘藏师等掘出的许多伏藏教法。(5)新伏藏法。有玛顿索兹、玛姜美等的教言、伏藏法,先辈们将其归入新伏藏法类。现在虽没有这样划分,但此处作为参考提及,今天多将协西雍仲加布以下的称为新伏藏法。   2.按内容分,有(1)教言类。通常所说有十三类,但较简单完整的分类法是教言无量经部、净相广说十万部、深奥道秘咒部、无上心性部共计四部。(2)教言解说类。包括教言、续部等各自分别的解说类和教言总体解说类共计两类。(3)教言、教言解说的意义解说和目录编排。有堪青尼玛丹增所著《关于教言、教言解说类经文的说明极明日光》和《经文分类目录教法莲花日光》,为智者善说,可供习用。
  3.就形式而言,“伏藏文献《莲花生大师本生传》中将伏藏分为18种,即深奥伏藏、密伏藏、设想伏藏、心伏藏,合称为‘四大藏’;另有物伏藏、灵魂伏藏、附伏藏、疯伏藏、印度伏藏、吐蕃伏藏、王伏藏、父伏藏、母伏藏、中性伏藏、外伏藏、内伏藏、中伏藏和财伏藏。”④概括起来伏藏形式有实物伏藏和心间伏藏两种。实物伏藏为经典、法器、佛像、伏藏师的随身物等。心间伏藏又称“意念伏藏”或“识藏”,相传伏藏大师还将佛经藏在某些人的灵魂和意识深处。当开启伏藏的因缘契机到时,掘藏师头脑中会出现伏藏内容与情景,这时便立即指出伏藏地点或诵出、写出伏藏经文。有学者认为这或是一种基因携带着记忆信息的遗传,至后人有了某种际遇,记忆便被激活。此观点目前虽无确切证据,却使伏藏这种宗教文化传承方式更具神秘和神圣性。
  (二)苯教伏藏的宗教与社会价值
  苯教伏藏是构成该教派的重要密法经典,苯教创始人辛饶米沃且的三本经典《朵堆》、《赛米》、《光荣经》中前两部便都是伏藏,后者被称为密传经典。对于伏藏、掘藏的记述、传闻中有着神秘的隔世机缘关系,有时掘藏师所掘出的伏藏典籍在几百年前就由伏藏大师明白地预言了掘藏时间、掘藏师姓名年龄及伏藏发掘后的去向机缘等。这其中亦不乏作伪者,然而其保存价值不容忽视,并在藏族宗教文化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伏藏为苯教传承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完善了典籍结构体系;2.伏藏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了内容浩瀚的藏族文化,极具研究价值。其内容除教法外,还有天文、历史、医药等内容,均借伏藏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
  对于伏藏的看法至今众说纷纭,其真伪掺杂,有些学者认为可信,另一些质疑是后人假托的作品。无论如何,伏藏和掘藏使苯教有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其间有历史际遇、人世沧桑和心愿祈望,亦不乏大师们的童稚之趣。并且,对伏藏的研究分析仍十分具有意义,特别是对于伏藏史料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及经典形成的年代的考证等,将对苯教发展史和藏文化的研究提供比较可靠的佐证。伏藏不仅是藏族社会极具特点的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钥匙,更是研究和了解当时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国内外藏学界对伏藏的研究也极为关注,并且取得了许多成果。
  三、苯教伏藏中透射的藏族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形成过程是心理与文化的相互建构过程,藏族宗教中的伏藏行为与藏族文化心理也是相互建构、影响的因果关系,同时与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宗教同民众的生活、思维模式和信仰等有密切的联系。作为宗教传播媒介之一的伏藏文化,植根于藏族信众生活与精神世界,并隐含着某种思维模式和认知观念,反映了一定的藏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
  伏藏文化是藏族宗教思想的体现。藏传佛教吸收苯教的一些基本理念、仪式,与之融合后渗透到藏族的生活和灵魂深处,成为藏区的主流意识文化形态,构成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伏藏是佛教文化在藏地的初传与原苯教文化的冲突性和近源性结果。面对恶劣险峻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政治环境,对未来乐观坚毅的性格与纯朴的品格,使藏族信众对宗教的虔诚把伏藏文化推向至高的的位置,甚而奉为“圣迹文化”。他们对发掘出的经典与器物、奉为圣地的伏藏处、神秘智贤的伏藏师和掘藏师的供奉、膜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样的恭敬也引发了一些人伪造伏藏的不义行径,其中有些是为确立其教法的传统和经文的神圣性,也有为名利弄虚作假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族的理性思维和价值观念。一些苯教伏藏中有不少语汇来自佛教,经鉴定是佛教在西藏占优势后的作品。这在世界文化史中并不特殊,即藏民族在接受以佛教作为传播载体的外来文化的同时,一方面将自己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糅合,使其具有藏族色彩;另一方面那些保持原有文化(特别是继续信仰原来宗教----苯教)的社会群体,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也进行了改造苯教的活动。他们运用各种手段,包括预先写好“经典”埋入土中,再由自己发掘等方法,希望使人相信苯教原本就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其做法虽显拙劣,然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却是文化中一种“排斥导致自行融合”的现象,并使藏地文化从总体水平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苯教伏藏文化不仅是以一定目的为需求的自主行动,文化继承这一行为同时也是和文化创新同样重要的一种智慧。(一)苯教伏藏体现了藏民族的文化心理。因为藏地信众生活于一个崇尚宗教的社会环境,而藏族历史上掌握文化知识和懂得文字的多数是僧侣文人,他们具有的苯教和藏传佛教思想的世界观、人生观渗透到广大信众的生活状态、情感和心灵世界的诉求,因而伏藏这样的宗教行为在保持宗教神圣性、系统性的同时是契合并反映藏族文化的思想的。(二)藏民族的文化心理同时也影响了苯教伏藏文化的发展,藏族群众对宗教的精神需求与持久虔诚的信仰、对神秘伏藏典籍的顶礼膜拜,使得伏藏文化随着苯教和藏传佛教的发展有了存在的空间与土壤。这是宗教在藏区长期传播的必然结果,也是其还将长期在藏族地区存在的群众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基础。
  四、结语
  苯教伏藏与藏族文化间的关系表现为藏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宗教为特征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在起作用。宗教文化是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其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渗透到藏族社会的各层面,对群众的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民众对苯教的伏藏等圣迹文化的崇拜根深蒂固,经千余年发展,已在民间形成了一些民俗和习惯。总之,藏族文化心理素质中宗教文化占有很大成分。藏族宗教与文化间的关系如此紧密,使伏藏与藏族文化心理相互影响,源远流长,形成了伏藏文化及其研究体系,与苯教和藏传佛教在藏地深广的影响力构成的稳定的藏文化条件和共同的心理素质有关。
  藏族伏藏文化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心理意蕴,在伏藏与掘藏过程中,宗教精神和民族文化得以生生不息。通过研究藏地苯教伏藏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藏族历史发展中的宗教信仰、典籍仪轨、社会制度和民族心理等文化意蕴。对于丰富灿烂的伏藏文化还需要我们在研究中去伪存真,进行更多的探寻、解读,同时,对苯教伏藏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也势在必行。
  注释:
  ①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刘立千 译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第37页.
  ②阿底峡,柱间史,卢亚军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第158页.
  ③夏杂·扎西坚参,藏族雍仲苯教史妙语宝库,刘勇 译注,民族出版社,2012,第116页.
  ④洛珠加措、俄东瓦拉译,莲花生大师本生传,青海民族出版社,1990,第358页.
  参考文献:
  [1] 芭·丹杰桑布,苯教源流弘扬明灯(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
  [2] 才让太,苯教文献及其集成,中国藏学,1990(2).
  [3] 李炳全,文化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从主观认同是被建构出来的角度出发,通过几个案例来阐明以丽江为例的民族地区因发展旅游而带来的民族边界的改变。并通过分析,认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消融族群边界以及造成族群边界的原因是族群个体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和对内的情感联系,尽管这种对外的异己感和对内的情感联系是被主观臆想和建构出来的。此外,从目前看到的现状来看,旅游所带来的族群边界的改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而
期刊
【摘要】:油画的创作研究对于热衷于油画艺术的人来说,是一生的事情,并且总有疑问困惑。但总的来说,首先是要对绘画的核心要素进行研究,然后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强化自己的偏好,一步步找到自己的艺术倾向,然后进行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创作 讲究;兴趣点;方案   1 创作的“讲究”  对于研究油画创作的人来说,要试问自身的作品有什么艺术含量,有什么学术含量?在探索学习的过程当中,自身的绘画作品不要为
期刊
【摘要】: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在摄影中加入了很多艺术元素,产生了艺术摄影。其与普通摄影相比多了一份艺术感,但是艺术性的高低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艺术摄影中存在着独特的画面语言,在表现艺术摄影的同时,也会将其中的艺术语言传达给观者。本文简单叙述了艺术摄影语言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摄影中画面语言的特性,后又举出艺术摄影中语言的表达实例。  【关键词】:艺术摄影;画面;摄影语言  摄影是一种独特的可以
期刊
《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读完这篇小说,我们不禁要发问是什么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的发生,是人物性格的使然?还是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的压迫?或者两者都有。《伤逝》讲述的是在五四思潮影响下的一对青年男女,他们冲破封建束縛,追求爱情自由,勇敢在一起。但他们同居后“安宁和幸福”并没有持续很久,涓生失去了工作,他们的生活渐渐变的窘迫。为了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涓生欺骗了子君,告诉她他不再爱她,子
期刊
【摘要】:无论是具象的绘画还是抽象的绘画,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绘画,一切绘画都离不开大自然本身的物象存在。大自然的万象构成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多样的绘画风格也构成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大自然的物象特征与绘画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历代画家通过他们的绘画实践呈现着那座无形的桥梁,这,就是绘画的画面结构。  【关键词】:画面;结构;物象  看到一些自然界的事物会产生美的心理感受;看到某些画面会产生情感的感受
期刊
【摘要】:相比国画而言,油画于中国是一门崭新的外来艺术,全面的模仿和学习是必要的,然而亦步亦趋的跟随西方则肯定不会有建设性的意义;西方油画艺术各个流派经历时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短时间内难以逾越的“高山”。早在上世纪,油画民族化就已经成为中国国内美术理论家研究的重点课题,但实际上,任何一种异质——既本文中的异域文化——油画在被接受的过程中都要面临一个变迁和发展的问题,这种异质在进入到一个新的民族文化
期刊
【摘要】:在雕塑创作中,我们偶尔会发现得到了一种与原意不一致的或者一个崭新的想法,这个在创作中作祟的就是意识里的潜意识。  【关键词】:直觉;潜意识;雕塑  一、心理特征  1.直觉  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一种不受控制的意识、既不是自觉、也不稳定、模模糊糊、无常与忽明忽暗的状态。可以说成他是一种瞬间突然的顿悟,也可以说他为一种敏感的知觉。直觉与思维是从不分离的,在每一次思维活动中都会参与,不管这种
期刊
【摘要】:不同的笔产生不同的痕迹,不同的痕迹造成不同的画面效果,不同的画面效果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不同的视觉效果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材料的使用更多的是要遵循画面的需要,而不是材料本身的构成。  【关键词】:油画;材料;效果   导论  关于油画材料的研究论述有很多,在这里我主要围绕自己的实践来探讨油画的材料。油画材料主要包括:画笔、颜料、油、画框、刮刀等。研究油画材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油画材料
期刊
【摘要】:随着体育舞蹈在高校大学生中的蓬勃开展,它集舞姿美、形体美、音乐美、服饰美于一体,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运动的同时产生出各种审美效应,从而使他们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本文旨在探讨体育舞蹈的美感特征,以期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关键词】:体育舞蹈;美感;技术;艺术表现力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交谊舞,原名称做“社交舞”,英文为“Ballroom D
期刊
【摘要】: 日语的词汇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所谓日本固有的「和語」、由汉字音读而成的「漢語」以及来自欧美的「外来語」。其中「漢語」原指从古代汉语传入日语的那部分词语,但是日本人在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仿照汉语的构词形式创作了很多汉字词,特别是明治时期的1874年—1909年期间「漢語」占到70%以上,产生了很多新的汉语译词。这些“新汉语”完全是由日本人创造出来的吗?本稿旨在探明这种“新汉语”的来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