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下高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来源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on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该切实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涵化和培育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能力,鞭策和鼓励高校师生自觉承担起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学习和践行主流价值取向,自觉外化与内化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
其他文献
教养观念是家长在抚养和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对幼儿发展、家长角色定位、对幼儿的期望以及抚养和教育幼儿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包括发展观、角色观、期望观和教育观四方面。研究发现,家长教养观念与教养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问题儿童的出现通常与父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关。从期望观和角色观两方面,对幼儿家长教养观念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家长提高看护和教育幼儿的水平。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水准直接决定国家翻译人才的综合素养。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进行分析,研究当前国内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探究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策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新时代生态治理提供方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及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实践诉求。生态治理内嵌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视域,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相连。新时代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为背景,建构生态治理问责机制、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广泛参与机制、文化培育机制以及绿色发展机制五维协同的耦合机制,助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萧红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具备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由于其一生曲折的生活经历,存在着萧红自身的影子,并且在曲折生活经历的影响下,萧红本人对生命及人生形成了独有的认知。而现代有关萧红作品的研究以文学角度作为出发点的相对较多,忽视了从修辞层面研究其文学作品的风格及特征。本文以萧红晚年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为例子,在分析萧红和《呼兰河传》关系的基础上,从变异修辞及反讽修辞两个层面对作品中的修辞策略展开了研究。
在微时代,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具有强大的融合性和传播力,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微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自主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高校要主动出击,占领微媒体的制高点,迎接信息渗透、传播、扩张带来的挑战及机会。为此,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从“身份表达”“人际关系规范”及“价值引领”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有所裨益。
教育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加上全民对教育素质不断重视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迎来广阔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数字化校园程度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直接影响学校在教育行业中所处地位。良好的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能够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行业数字化校园管理的相关研究背景以及综合分析数字化校园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我国高校目前存在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议。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从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中文类通识课程的必要性入手,对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中文类通识课程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其在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课程思政要素挖掘、融入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实践育人功能发挥、课程思政载体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深入挖掘教学要素,系统规划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教育,实现课程思政与课堂内容浸润式融合;将课程思政纳入课堂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
在经济新常态下,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构建和优化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现阶段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限制地区经济以及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通过分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课程思政正式写入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大学英语课程应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内容依托式的教学理念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可以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内容依托式主题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线上与线下教学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提高育人素养,不断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成效。
从高职学生敌对、偏执心理研究的必要性出发,对敌对偏执的概念进行辨析,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分析敌对和偏执的成因。以高校管理者的视角,从心理筛查、普遍性干预和针对性措施等方面探讨不良心理的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