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南京多石缘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m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历史悠久厚重,朝代更迭频繁,历程起伏跌宕。翻开古都的履历表,与之相应的名号别称,竟多达几十个,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时而“扬州”、“蒋州”,时而“建业”、“秣陵”,时而“秦淮”、“白下”,时而“钟山”、“集庆”。其中最响亮的,莫过于“金陵”之名,此外,当属“石城”这一雅号了。
  说南京是“石城”,名副其实,它与石头结缘,多有要义。从南京建城伊始,中经“六代豪华”,再到南唐短暂的复兴,直至14世纪中叶一统天下的大明王朝,无不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变迁的痕迹。石头无言,但它见证了南京历史的波澜起伏,荣辱兴衰。
  与石头密切相连的重要史迹,有自然天成,亦有人工杰作。置身其中,你可以感慨天公的鬼斧神工,亦可以感叹人间的神来之笔。用神奇和美妙,壮观和震撼,语言中最能抒发情怀的词汇,都可以在它们身上找到归宿。这里,仅列举几个,以飨读者,权当作一次心灵旅行!
  
  石头城
  
  石头城,位于南京城西,曾是要塞重地,犹如一道屏障,拱卫都城的安全。它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风韵犹存。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率军南下讨伐越国,楚军所向披靡,很快就占据整个江南。楚威王来到南京,惊叹这里的山水之美和形胜之险,他突然意识到,这个距中原最近的江南之地将不会沉默,它独有的战略地位,必将在未来的历史上书写华章。楚王的想像,变成了江边石头山(今清凉山)上的一座城邑。当时紫金山称作金陵山,故名金陵邑。这是南京历史上仅次于越城的第二座古城,它标志着南京建置之始。
  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巡路过金陵,手下有方士说这里暗藏“王气”。秦始皇为保子孙永世为帝,下令凿断金陵山的龙脉,以泄“王气”,并改金陵为秣陵。“金陵”与“秣陵”仅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金是五行之首,比喻尊贵、贵重;秣乃牲口饲料,实为糟糠。
  秦始皇凿金陵龙脉,未能保住秦朝江山;而更改金陵之名,也未能阻断王气。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都城从京口(今镇江)徙治于此,“十朝故都”自此肇始。他励精图治,使南京一举走上了中国八大古都的行列,历史因它而精彩,呈现出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当年,东吴在金陵邑旧址修筑石头城,作为军事基地。石头山高63.7米,唐以前因长江逼近山麓,西部的崖壁被江水冲刷近乎垂直,紫红色的砾岩和砂岩暴露在外,故得石头山之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山的西麓有一段凹凸不平向外突起的石壁,由于长期受到江水冲刷和自然风化使岩石疏松变形,状如一张有鼻有眼、面目狰狞的人脸,人们称其为“鬼面”,所以石头城又俗称“鬼脸城”。“鬼脸”前下方约十米处恰好有一方水潭,晴天时,“鬼脸”在潭内显现,遇微风,“鬼脸”则在水中不停晃动,更似“鬼”状,故称此潭为“镜子塘”,“鬼脸照镜子”的传说随之而生。
  自然变迁,不可抗拒。随着长江的西迁,到了唐代,石头城不再临江扼守,其防御作用也成“明日黄花”。中唐诗人刘禹锡《金陵五题》之一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旧,但石头城的繁华不在;惟有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仍“痴情不改”,照着这久已残破的古城。
  
  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陵墓石刻是300年风华的最后影像,是1500年前盛世的最后守望者。尽管它们已伤痕累累,但仍竭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演奏着“生命”的绝唱。从它们身上,既能体味到落日余辉的伤感,更有夕阳无限的美丽。
  它们虽然没有生命,却充满灵性,那高昂的头,仿佛在低沉地述说它们身边发生的历史,是曾经的辉煌,亦是“六代衣冠成古丘”的没落。那眼神里,流露出的显然是一种期盼,一种伤感。它们期待着复苏,伤感失去的那一份珍重。
  建康(今南京)是南朝的政治中心,历经宋、齐、梁、陈四代120多年。前期社会相对稳定,曾一度繁盛,“花团锦簇”的文化也显露过特有的光华。盛名之下,造就了帝王、贵族生活渐趋奢靡,不仅在世追求享受,死后也讲究气派,王公墓室前竖起的一尊尊雕刻精美的石刻,可以为证。
  已知的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包括宋武帝刘裕、陈武帝陈霸先、陈文帝陈倩3处帝陵和梁安成康王萧秀、梁吴平忠侯萧景等19处王公贵族墓两类,通常是石兽、神道石柱、石碑三种六件。两者间的差异,仅在石兽的不同,前者使用天禄、麒麟,后者为狮子。天禄、麒麟是传说中充满灵异的瑞兽,常常是应对“贵人”而现,用在帝陵,以示皇权和尊严。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勇猛、显赫,适于王公贵族陵墓。
  帝陵前的石兽造型基本相同,差别只在头上的角,左为双角,称天禄(天鹿);右是独角,名麒麟。至于辟邪之称,是指这类石兽的用途,原非动物名称。另有一说,无角为辟邪。
  今天,辟邪已成为一张充满特质的“名片”,是南京的重要标志之一。
  南朝陵墓石刻都为整块巨石雕成,形体硕大,气势恢宏,且身有双翼,雕琢精工洗练,造型夸张,自然生动,有丰富的想像力。它与汉代呆板而古拙的石刻风格迥异,更显威武灵气,矫捷异常。
  南朝石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与同时代我国北方的石窟艺术相媲美。如果说“北派”艺术风格是豪迈、粗犷与壮美,那“南派”就是婉约、细腻和秀美,所谓“铁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便是这两大艺术风格形象而生动的写照。
  
  千佛岩和舍利塔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纷争不断。出于自我麻醉和麻痹百姓的双重需要,统治者竭力宣扬和提倡佛教,于是成就了佛教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建康(今南京)佛教兴盛的真实写照。它给古都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令人无尽的遐想。
  出南京城东北20余公里,有山名栖霞。因山中多产药草,相传可以摄生,故名摄山。又因山麓有栖霞寺,后称栖霞山。栖霞山层峦迭嶂,怪石嶙峋,东峰似卧龙,西峰如伏虎。山多枫树,每届深秋,漫山红遍,游人至此,犹如置身彩霞之中,尽情享受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情画意。于是“春牛首,秋栖霞”的民俗,年年岁岁相传。
  栖霞山有著名的栖霞寺,还有号称“江南云岗”的千佛洞,以及不可多见的舍利塔,这两处史迹都与石头密不可分。
  千佛岩的形成,完全是依山就势,凿石雕像,五六躯一龛。虽号称“千佛”,实有515尊。石窟大小不一,依岩壁上下分五级凿刻,错落有致,望之犹如“蜂房鸽舍”,蔚为壮观。最早的石窟“三圣殿”为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开凿,称“大佛阁”,因其供无量寿佛,又称“无量殿”。殿的主佛无量造像,高近10米,两侧为各高9米的观音、势至两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它是栖霞寺创始人明僧绍的儿子为纪念其父所凿。据说,当佛龛菩萨凿刻完毕后,佛龛顶上就显现佛光,引来皇室贵族极大的兴趣。他们为了祈福,相继依石岩高下,占地兴工凿刻佛像。以后,历代均有雕凿石窟,较晚的为宋、明所造。
  佛龛内的基本格局是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有的佛座下蹲有双狮,名为“狮子听道”。窟门两侧还有天王力士雕像。
  整个佛像,雕刻技艺娴熟,风格典雅秀丽,形象逼真生动,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代宝塔建筑为数不少,但一般多为木质,或砖砌,完全由石头建构的,实不多见。在栖霞寺毗卢殿外东南,就有一座舍利石塔。它建于南唐(937~975年),高约18米,五级八面。最下为八角平面之台座,每边长5.4米,直径13米。台高约1米,台上沿周边设造石勾栏,转角处施雕刻莲瓣之五边形望柱。塔基浮雕,为栩栩如生的释迦八相图。塔身的正、背面镌刻版门二扇,其余为佛像,左为文殊,右为普贤,甚为生动;另有四大天王立像,俱披甲执兵,威武雄壮。整个塔的高度与直径,逐层向上递减,各层结构及外观变化不大,仅稍有差异。至顶部则用莲瓣、束缨、云纹等为饰之迭石六重,象征覆钵、相盘及火珠。
  舍利塔的体量虽不很大,又为实心不可登临,但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为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且于出檐塔下置莲瓣、须弥座等组成台座,为梵塔之首见,是我国佛教艺术的杰作之一,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胭脂河与天生桥
  
  明洪武年间,为了维持京畿的庞大开支,朝廷征收的各地给养通过船运车载送抵南京。两浙地区是鱼米之乡,是中央政府重要的经济来源,但其赋税漕运京师,费用浩繁,且风险很大。为此,朱元璋决定,“欲自畿甸近地凿河流以通于浙,俾输者不劳,商旅获便”。胭脂河就这样应运而生。
  胭脂河工程是要在一条长约5公里、高为25至30米的胭脂石岗上开凿出一条深30多米、宽20多米的河道来,这在当时爆破技术不甚发达的年代,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
  有关胭脂河的开凿,《溧水县志》中曾有记载:开山时先在岩石上凿,然后将麻绳嵌入石缝中,浇上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后再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其开裂,然后将石块撬开搬走。如今,在河西的高岗上还留有当年运出的巨石,重的达十余吨。从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把开凿下来的巨石从河道中运上岸,确实令人惊奇。
  在胭脂河开凿时,工匠们巧妙地将两处地势最高处留下作为县城向西的通道。河开通之后,将巨石下方凿开以通舟楫,这就是著名的天生桥,桥“因势而成,故名天生”。天生桥长34米,宽9米,厚8.9米。在运河上留石桥,为国内外所罕见。如今的天生桥已成为一大胜景,若乘船从沙河口进入胭脂河,只见桥两岸怪石高悬,奇峰倒挂,形态各异。而船行至天生桥下,两岸峭壁蜿蜒似天堑,一条石梁横跨如龙门,蔚为壮观。
  
  阳山碑材
  
  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时,曾立皇太子朱标为继承人。可惜,朱标早逝,与“龙座”擦肩而过。按照封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长房长孙朱允炆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位继承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乘鹤西去,随后在宣布的《遗诏》中指明:“皇太孙朱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就这样,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第6天继承皇位,他就是建文帝。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文帝积极推行削藩之策,这激起了皇叔燕王朱棣的反对,于是他带兵南下,公开造反,一场“靖难之役”就此展开。经过三年征战,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占南京。建文帝趁着夜色逃逸,从此不知所终。朱棣一举夺得皇位,为永乐皇帝。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朱棣夺得皇位,先要名正、言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先后采取许多重要措施,其中之一,就是为死去的父亲建碑,为此令人寻觅良材,凿山取石。工程人员在位于南京中山门外25公里处宁杭公路北侧的阳山上采到了碑石。这是一组庞然大物,分三个部分:长30.35米、宽16米、高13米的龟趺(俗称碑座);长49.4米、宽10.7米、厚4.4米的碑身;长20.3米、宽8.4米、高10.7米的碑额(俗称碑帽或碑头)。据估计,仅碑身的重量就约5500吨。如果将三块石碑材整合竖起,高度为73.1米,有25层楼那么高。
  要在600年前竖起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是一个什么概念?
  也许直到这时,人们才想起,巨石如何运至山下,又如何置放在碑亭之中?朱棣只好放弃他这一杰作,碑石“胎死腹中”,被弃之山上。
  南京,注定了它与石头的不解缘分,诸多历史文化底蕴,都在这石头上得以彰显。没有这石头,好像就归于平淡无奇,失去了几分姿色,几多遐想,成为一大缺憾!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
其他文献
文学课程是体现英语专业特点的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心理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动摇。英语文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英美文学,
抗洪题材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中新形成的美术题材之一.它既是中国美术自古以来以书画赈灾的画学传统的自然演变,也是中国与西方接触之后,积极学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表现重大
期刊
明清之际获得秀才资格的好处,学人谈了很多,如吴晗在《明代的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中就指出可以享受免役等特权(收入《灯下集》,三联书店,1960年版)。但获得秀才的投资却鲜见
<正>每一门学科都是通过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来实现的。没有任何人能够光教学不实践,也没有人是不按照一定的理论去进行盲无目的的实践。如果只一味的学习理论,那就变成了空想,
茶亭,是从前粤东北地区村镇间主要干道上行人歇脚的地方。那是一种敞开式的建筑,砖瓦结构的称作亭,茅草为顶竹木为柱的称作寮。五里十里之间,常常设有这样的亭或寮。在现代交通工具没有普及的年代里,茶亭与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亭子上往往有固定的小生意人,类似今天的承包人,在那里摆上茶具和糖果糕点,以方便行人;而茶水则大多是免费供应的。山路崎岖,肩挑手提的行人体力消耗很大,尤其是炎夏季节,挥汗如雨,更是疲惫不堪
黄宗湖  毕业于日本爱知艺术大学研究生院、艺术硕士,广西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广西艺术学院和广西师范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广西书画院签约画家。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凝炼含蓄的语句和致远深邃的意境而被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古诗以简练、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鲜明、动
2017年12月21日,美国宇航局(NASA)第一位进行无系绳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布鲁斯·麦克坎德雷斯(Bruce McCandless)去世,享年80岁.rn1984年,麦克坎德雷斯成为第一位进行无系绳太空
期刊
卖妻、典妻习俗广泛存在于传统社会普通百姓间,特别是下层贫苦老百姓的生活世界。我国南方地区,如浙江、福建、台湾等省的地方志中均有零星的记载。由于这些资料对此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