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幼儿恰当评价

来源 :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513485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合理评价的意义无须赘言,但是,目前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评价现状怎样呢?恰当、合理、有效的评价是什么样的呢?
  案例:
  在中班泥塑活动《荷花》中,涵涵小朋友不但做了红色的荷花、绿绿的荷叶,她还比较别出心裁地做了一只可爱的青蛙,蹲守于荷花丛中。对于她的这一创举,×师予以了及时的表扬。等她的作品完成后,老师看到这只青蛙觉得有些不对劲,
  “青蛙应该是白肚皮呀,对不对?”老师对涵涵说。涵涵看着×师,点点头。于是,×师把作品又交还给她,指着青蛙的身体部分说:“那你去把青蛙做成白肚皮吧,泥不要太厚了。”涵涵接过作品,回座位去创作了。当老师又巡回指导到涵涵身边时,一看她的作品就傻眼了——她把青蛙的整个身体部分都糊上了白色的轻黏土,和旁边的白色背景混成一体,显得又脏又凌乱!老师觉得又失望又可惜,强硬地要求她把旁边的一圈白色剥去。涵涵开始剥起来,可是,当老师再次回到涵涵身边时,老师发现她把整只青蛙都剥掉了,老师这一次更加严厉:“我只是让你稍微作修改,你为什么要把整只青蛙的颜色都剥掉?!”听了老师的话,涵涵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一案例中,在和涵涵的互动中,老师的评价合适吗?尊重幼儿了吗?
  其实,类似的评价我们还可以发现不少:
  “是草大还是蜗牛大?有这么大的蜗牛吗!”
  “你可真会画,你的蚂蚁比树还大!”
  “你见过这样的向日葵吗?它的花瓣怎么可能会是椭圆形的!”
  有研究表明:在这样的评价氛围下,幼儿很容易产生“习得”。“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这是一种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反思案例,面对孩子的创作,老师是看重这样的教育契机,还是更加纠结于自己急于得到的“教育成果”。因为“心疼”自己原本觉得还不错的一个作品,老师的评价完全脱离了孩子的需求,只强调自己的权威性!
  在与教师的一次次互动中,涵涵为什么几乎都不说话、不解释呢?其实,这与教师长期以来对幼儿实行的高控制教育方式有关。很多教师喜欢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幼儿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所以,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很多教师会更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是“命令”),要求孩子去“努力”!于是,有的幼儿变得温顺驯服,有的幼儿开始伪装迎合,有的幼儿只能压抑自己的想法或需求……这直接导致的往往是幼儿对成人的高依赖,缺乏自主性,缺乏自律意识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的一种精神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性的,以活动过程为目的的需要的满足。”但是,我们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却往往被无形中赋予了更多“功利”的意味——作为教师,都是非常希望自己“教出来”的作品有美感,能够被他人(主要是同行、家长等成人)称道,或是在工作考核中有比较好的表现…一因此,很多教师会对孩子的作品提出一些符合教师本人希望的要求。然而,当我们过度用力,要求幼儿在作品要达到我们心目中“美”的标准时,常常会在不自觉中忽略了幼儿的实际水平与心理需求,无形中一次次地减弱孩子的信心。
  合理的评价可以是怎样的?
  在讨论教师的评价策略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讨论教师在评价中准确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教师以怎样的角色进行评价。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于“合作者”“支持者”,而非“权威者”,因为“合作”和“支持”是从平等的层面出发,目的是满足孩子的自身愿望,帮助孩子·快乐创作、實现自我。而“权威评价”则会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创作加以控制,不利于孩子的自主发展。
  《指南》将艺术领域的目标定位于“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强调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应当认识到,美术创作仅仅是幼儿感受、体验、表达、创造美的一种形式。幼儿的作品美不美或是像不像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应该更加用心关注幼儿积极的创作状态、富有表现力的呈现方式、作品的美好意境……卸下我们心理上“一定要以教师指导和评价为主”的包袱,允许幼儿大胆地创作、不以我们习以为常的技法或是审美要求幼儿,对幼儿自发的表现予以倾听、肯定……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评价,才能让幼儿学得快乐、学得自主。恰当评价的几点策略:
  (一)了解孩子,才能有效评价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连孩子都不够了解,又怎么去解读孩子的作品呢?”美术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创造性工作,孩子进行美术创作就是他们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尊重孩子意愿、接纳孩子行为的基础上,对孩子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了解孩子的美术创作过程、行为习惯等,才能尝试有效解读、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从而有效地激发、保护和维持孩子的学习动机。每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思维模式也有差别。因此,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美术特征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幼儿,更好地有效评价。在审美体验中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不要将成人的审美标准强加给幼儿。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寻找童年这座神话之宫的入口的时候,我总认为有必要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把你看作一个监护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世界发生的事漠不关心的人。”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真正走进孩子,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一种理性的自觉。我们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用心陪伴孩子成长。
  (二)先倾听,后评价
  因为成人很难真正地、完全地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事物和问题,也很难理解画的背后孩子想要表达的意义。所以,在我们评价之前,要先给孩子表述自己创作作品的机会和时间,我们要做的是先倾听。多听一听孩子对于自己的创作过程以及作品本身是怎么说的,要充分发挥幼儿“自圆其说”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和角度去观察世界,顺应孩子的情绪,启发孩子表达更多的信息。由此,通过与孩子充分的交流,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与表达,客观地提取作品中更多的有效信息。   另外,由于受當前技能水平所限,幼儿可能没有准确表现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但通过创意讲述或多样化表达,他们能够进一步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够体验自我实现的喜悦,我们要给予理解和支持。这样的评价,能够给幼儿带来更多的自信,进一步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愿望。
  (三)使用描述性语言进行具象的评价
  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使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判断性语言,能够起到更好地清楚表达教师观点、获得幼儿认同的效果。教师应该立足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尽量避免对幼儿以完美式的观点和要求进行评价。比如可以说“我看到了……”或者“这让我感觉到……”而不是简单笼统地说“你的作品很漂亮”或者“我很喜欢它”。详细解说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有益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分析技能以及审美判断的能力,也让幼儿确信你是真正在感受他的作品,而不是简单的敷衍。
  当教师使用客观的、细致的、描述性的语言评价作品时,就是在示范欣赏艺术品的方法,幼儿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同样的方法。例如,“这些小斜线铺满了整张纸”或者“这样的颜色让人看起来感到很温馨”……幼儿会将描述性的话语应用到他们的审美判断中,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对于幼儿表现出的优点,教师应用赞赏的口吻对其经验加以梳理提升,让孩子能明确意识到并转化为有意识的艺术表现手段;对幼儿表现出来的不足或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用提问引发个人的思考和集体的讨论,比如“我发现小朋友捏出来的鸭子常常站不稳,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让它站稳吗?”
  (四)发挥同伴评价的积极力量
  同伴互相评价的过程也是彼此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过程。
  由于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幼儿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了解,容易进行情感的沟通,也更加容易读懂同伴美术作品的内涵,因此,同伴的反馈与评价具有独特的意义。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幼儿提供表达审美感受的机会,引导幼儿大胆表达、主动参与评价,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分享的目的,以多元评价的方式激发幼儿向上进取的内在动力。通过讨论,促进他们自己的探索和互相的学习,主动找到解决方法。转换角度,用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方式帮助幼儿更自如地表达,享受表达与创造的乐趣。
  (五)适时而为
  对于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都在发展中的幼儿来说,在自主尝试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十分正常的。面对幼儿遭遇的困难或问题,老师不必急于运用自己的经验或判断给予评价或干预,而是要允许孩子想一想、等一等,留出空间让他们自己尝试思考、尝试努力,并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或指引,从而引导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自主发现与努力的快乐。急于评价可能会打乱孩子兴趣爱好的临界期,因为繁重的、强迫的刺激将使孩子产生厌恶情绪。
  总之,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探索:是不是一定要评价、该不该评价、什么时候适合评价、怎么评价、评价目标是什么……我们所做的,其目的一定是在尊重幼儿基础上促进其发展与进步!教师只有找准自己在评价中的适当定位,才能真正契合孩子发展的需要!
其他文献
设计思路:  小金鱼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动物,幼儿对金鱼已非常熟悉和喜爱,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需要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所以,通过科学活动《小金鱼》让他们观察小金鱼,使他们有直接的视觉感受,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再通过美术活动《可爰的金鱼》让幼儿将喜爰的小金鱼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1986年至1991年,我室受检标本鉴定共记录有9例曼氏裂头蚴病,现根据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9例裂头蚴病患者均来自温州农村地区,男性4例,女性5例,年
作为基础承载力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骷孔灌注桩,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者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从施工和质量监督的角度出发,详细得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控制进行
一、问题的提出自主游戏是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发、自主、自由地活动.这是一种内在的动机性行为,摆脱了用手段与目的形式来
面对房地产市场激烈的竞争局面,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是推动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结合工程实例,采取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手段,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采取经济管理与质量管理相结
为增强全民族的环保意识,高职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教育宣传大军,有必要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结合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课和化学实验等教学活动,向高职生渗透式地进行环保教育
目前幼儿园点名形式虽多样,但在班级一日活动中仍属例行“公事”,缺乏幼儿真正自主参与,无法满足大班幼儿身心发展需求。本文结合当前倡导幼儿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结合大班幼儿学
主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四个"不适应"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原则和对策建议。
【正】 自从阿凡提出名之后,他可忙了。这不,国王刚封他为“天下第一聪明人”,他可高兴啦!正骑着小毛驴在街上溜达。这时,正巧走来一位大官的儿子,他不服阿凡提是天下第一聪
【正】 我叫“王锶雯”。这名字斯斯文文,可有些人偏不叫我的名字,专喊我的“雅号”——“小胖妞”。真够恼人的! 唉,难怪呀,你瞧我:个儿偏矮,头却如吹大的气球,脸似特大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