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受贿来“自保”的兰陵王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qi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964年10月,我从首都警卫师调到林彪办公室,给林彪当了两年内勤。1967年新年一过被调到秘书办公室,协助机要秘书于运深做文件收发管理工作,不久被军委办公厅任命为林彪办公室保密员。开始接触“林办”的不少事情。
  林彪说“都是例行公事”
  进入1967年,每天方方面面的文件、电报、信件如雪片一样飞来,还有大量群众来信和五彩缤纷的红卫兵小报。我不光要收发登记,而且对中央内部传阅文件和一些重要文件还要做内容摘要,记住它们的办理结果,以备林彪、叶群随时查询。尤其对毛泽东、周恩来批来的文件,必须及时办理,准确传递,不能出差错。
  我的指导老师于运深是搞保密档案工作的行家。在他的指导下,我很快熟悉了业务。
  当年3月的一天,我发现一份中央传阅件上,林彪的批语不是他亲笔所写,像是先用复写纸描出林彪字体的样子,然后照痕迹“写”出来的。因为心存疑惑,我便悄悄去问张云生:“张秘书,我看首长这个批语怎么像是描写的呢?”张云生微微一笑,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别问了,发吧。”
  之后,一连十几次出现这种情况。有一天,我终于发现张云生正趴在办公桌上批字呢。他果然是用红色复写纸先描后写。他对我诡秘一笑,说:“没办法。”
  不久,张云生把这个差事推给了我。那天,叶群来到秘书办公室,张云生拿着他批的字向叶群诉苦,说仿林彪字体怎么也仿不像,其他秘书也在旁边帮腔,说张云生仿的确实不像。叶群反问:“那么这件事你们谁来做呀?”张云生说:“这件事谁做也不好,首长的字谁也学不了。”
  叶群听了,说话声音立刻提高了八度:“张云生,你那点小聪明我知道。告诉你吧,这是首长的主意,不信,你跟我去问问首长!”张云生一听立刻笑着说:“主任,我丝毫没有那个意思。我仿的确实不像,怕人家看出来对首长影响不好。”叶群说:“那怎么办呢,谁行啊?”
  这一问,谁也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只听郭连凯说:“让根清试试吧,他的字写得好。”我心中一震,很是生气。这是根本不应由秘书来做的事,我怎么就行呢。这时只听叶群说:“那就叫小李来吧。”
  叶群见我从里间走出来,不由分说,便让张云生、于运深和我跟着她去见林彪。
  刚走到客厅门外,还没有看见林彪的影子,叶群便高声叫道:“一〇一呀,我让他们替你批几个字,是不是你同意的呀?”
  我们三人在客厅门外站着,只听林彪应声说:“是啊,我同意的,怎么啦?”
  “没什么,你休息吧。”叶群说着便又带着我们原路返回,一边走一边说:“你们都听到了吧,不是我的主意吧。首长同意的,出了事由他顶着,你们怕什么!”
  回到秘书办公室,叶群又详细交待了批字的事。她是这么交办的:秘书讲完文件后,把林彪口授的批语记下来,转告我,由我替林彪写在文件上。最后叶群叮嘱:“这件事我也担不起责任,你们做好登记吧,以后万一有个什么事,由首长负责。”
  叶群走后没多久,内勤便来招呼我去见林彪。林彪见我进来,示意我坐在他对面的沙发上,然后对我说:“你知道的,我身体不好,一提笔批字就紧张、出汗。那些(传阅)文件都是例行公事,我同意,你就替我写。”
  回到办公室,我把林彪的话原原本本记在张云生移交给我的登记本上。自此以后,林彪在文件上要批什么话或需要签名,便由我代劳。他的批语大多数只是“呈主席阅”、“呈主席批示”、“同意”、“完全同意”这几个字,很少提出独立的意见或建议,只要把这几个字练熟了,写像了,基本上就可以应付了。
  向江青“致敬”
  值得一提的是,江青很爱批中央传阅件,她的批语往往咄咄逼人,迫人表态。林彪不爱听,秘书谁也不爱报。在秘书之间,只要一说“难题”来啦,就知道是江青又批出了传阅件。我办理江青的批件时也格外小心。
  由于林彪讨厌江青,一听是江青的批件就摆手,因而江青批示传阅的文件基本上是由叶群办理,只有叶群认为必须报告林彪知道的,秘书才向林彪简要说几句,生怕惹他不高兴。叶群常常拿着江青的批件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不过她有一条原则,就是不第一个表态,不得罪江青,上推下卸绕弯子,总能想出办法搪塞过去。
  1968年3月的一天深夜,叶群从会场回到毛家湾,一进秘书办公室便急急火火地喊起来:“李根清呢?李根清!”
  我来到叶群面前,只见她从一叠文件中取出两页写满字的纸,对我说:“来,你在这上面替首长批几个字吧。”
  我没看清纸上写了些什么,但看出是陈伯达的手迹,上面还有毛泽东龙飞凤舞的批语和其他人密密麻麻的字迹。
  “批什么呢?”我问。叶群说:“就批‘向无产阶级革命家江青同志致敬’吧。”
  听叶群说出这样的批语,我感到吃惊。我想,这可是替林彪写批语呀,怎么能这样称颂江青呢?于是,我脱口而出:“评价这么高啊!”
  叶群说:“这是碰头会一致作出的评价,大家都签了名,主席也批示认可了,首长的批语不能比陈伯达的低了,你就写吧。”
  我心里实在不想以林彪之名吹捧江青是“革命家”,就又说:“这几个字我没练过,是不是明天请首长批一下。”我想,如果林彪来批是断然不会写这样的话的。
  叶群跟着来到我的办公室,眼瞅着我在“林副主席”四个字上划了个圈,顺势引出一条线,写上“向无产阶级革命家江青同志致敬”。叶群赶紧收藏起来又回会场去了。
  “赠霍查同志”
  1967年10月2日,林彪会见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巴卢库一行。客人到了以后,郭连凯抱着一摞《毛主席语录》来找我:“老根,重要任务,快在这些语录本上批字,准备马上送给客人。”
  那时,外交活动中时兴给外国友人赠送《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及毛主席像章。
  “外交部不送,为什么我们送?”我说了这么一句。
  郭连凯说:“这是主任让送的,你就抓紧写吧,会见很快就结束了。”说着,他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霍查、谢胡、阿利亚等一连串阿尔巴尼亚领导人的名字。   “你就写‘赠霍查同志,林彪’,然后照名单一本一本地写。”
  我心里对叶群这个做法不满,便对郭连凯说:“你也不劝劝主任,这是送外国朋友的,我替首长写算什么?”
  郭连凯一听,“哈哈”笑起来,说道:“真让主任猜着了。我也是这么说的,可是主任说,正是因为送外国人的,才让根清写呢,反正外国人也不认识中国字。”
  没办法,我抓起红油笔,从霍查写起,一人一本,三下五除二就写完了。写完后我看了一遍,除“林彪”、“同志”四个字有点像林彪的字体外,其余都是“李体”。事后,郭连凯对几名秘书说:“老根真行,字都批到外国去了。”
  “完全同意主席批示”
  庐山会议后,以中央名义发出的文件,总是把毛泽东、林彪的批语印在正文标题前面,用醒目的红字印着“毛主席批示:同意”,“林副主席批示:同意主席批示”;或“毛主席批示:很好,照发”,“林副主席批示:完全同意主席批示”;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形:“毛主席已圈阅”,“林副主席批示:同意主席批示”。
  这里,毛泽东的批语无可非议,林彪的批语却不伦不类。林办的秘书都知道,这种怪事不是林彪做出来的,而是叶群的杰作。
  庐山是林彪的滑铁卢,林彪慢慢开始不理政事。毛泽东把写了措辞严厉批语的文件,一份接着一份批给“林、周、康”,表面上是批陈伯达,实际上也对着林彪。林彪不再愿意听文件,哪怕是只批给“林、周、康”三个人的文件,秘书也报不上去,都由叶群当家处理。林彪此时的不少批语,其实都是出自叶群之口,由我代替林彪写上去的。
  有一次,于运深向我转达叶群口述的“林彪的”批语时,我忍不住向于运深提出意见:“应该提出建议,这样批,逻辑不通,不如不批。”于运深长叹一口气,说道:“我当面提过啦。主任说,你们不懂,坚持要这样批,没办法,你就这样批吧。”
  文革中,林彪是个“甩袖掌柜”,毛泽东曾批评他“想当明世宗”。叶群借口林彪身体不好,玩“林彪”如同儿戏。(作者现为唐山市开平区政府退休干部)
  “自1967年3月到1971年9月4年多时间,由我替林彪批字的文件有400多件,写满了两个登记本,绝大多数是‘呈主席阅’、‘呈主席批示’、‘同意’等几个字,林彪授意的批语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别记忆,倒是叶群让我替林彪写的批语有几件我还记忆犹新。”
  ——李根清
其他文献
中国动画电影一直都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充盈着动画电影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动画电影也满足了观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像想象,是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于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在改编的过程中既继承了传统又融合了现代,实现了传统故事的现代化改编、传统人物的现代化设计和传统情感的现代化颠覆,是民族性与现代性完美融合的典型代表。它的成功为国产动画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分类分层教学既可发挥学生专业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作用,又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诉求,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不强的有效模式.实施分类分层教学需做好教学对象的科学分类分层、教师队伍分类分层与不同类别层次教学班级的匹配、教学过程与考核评价方式差异化设计等几方面的工作.
传统观点认为,《堂吉诃德》的写作动机是清除骑士传奇对人们的不良影响,也确实实现了这一目标。但现代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这一努力的结果是背反的,它在表层上解构了骑士传奇的装腔作势,却在深层上让骑士传奇模式得以重生。这种“解构-重构”的张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维度:其一戏仿手段令文本在“肯定-否定”双重力量中互相指涉;其二多重叙事声音弱化了作者话语的权威性。
文章基于老旧住区的现存问题,将包容性设计作为适老化改造的手段,从老旧住区的使用群体特征及需求分析出发,对住区的外部空间进行分析评定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包容性设计理论提出一系列适老化改造策略,期望帮助改善老旧住区的老年人生活环境.
旧城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的物质载体,一个区域的城市肌理往往表达了旧城蕴含的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文章以对恩宁路旧城发展的追溯与反思为前提,以对城市肌理的研究和剖析为基础,对恩宁路多宝段建筑的更新设计进行研究,从空间布局、建构与材料、城市界面、内外空间关联等方面对设计进行研究,力求延续旧城肌理的同时完成建筑的当代性表达,对旧城更新的可能性做出探索与讨论.
Winter为研究寒冷地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热舒适,文章于西安选取5个典型地点采用实地测量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冬季城市公共空间人体热感觉、热舒适度与主要气象因子的满意度与热期望。研究发现:人群热舒适主要受空气温度与太阳辐射影响,受试者普遍期望该类空间冬季温度升高、风速降低。最后文章也尝试建立适用于西安冬季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热感觉评价模型并提出相关优化设计策略。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应坚持课程思政的理念,贯彻导师制与读书会相统一、实体课堂与智慧教学工具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实行多措并举的考核方式,以情感性与文学性为中心,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学概论”课堂。
文章以《清明上河图》为视角,分析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进程。研究发现,北宋城市规划不仅形成了街巷制,城市规划从封闭型走向了开放型,而且出现了居民与公共空间互动。同时,城市规模增长外延扩张,城乡分界变得模糊,现代城市规划初见雏形。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进程则是一个不断认识、实践、发扬和抛弃的过程,其中科技进步也是一个推动因素。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的时代,智慧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是高科技发展的必然。
城市滨水区规划的精髓在于提升其空间活力。具有线性文化遗产性质的大运河作为城市重要的功能廊道,提升其沿岸滨水空间品质与活力是城市发展关注的热点。文章以活力为切入点,基于功能、空间及文化多角度考量苏州沧浪新城段大运河滨水空间发展现实,从功能布局、交通梳理、文化挖掘三个维度多层次提升沿岸滨水空间活力,希望为具有相似属性的滨水空间优化设计提供思路。
以新冠肺炎为代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全球经济政治文化造成巨大冲击,文章以韧性角度切入,聚焦应急设施体系,探寻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发展机制和特征,并建立韧性评价模型,筛选关键指标,为各个地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