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序进”之道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序”指“顺序、秩序”,“进”指“向前或者向上发展”。序进原理指导下的教学,要抓住课堂的“序”,从而使学生有所“进”。“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有“激发策略需求”“引导策略探索”“深化策略应用”三个关键之“序”,通过情境与追问、操作与交流、变式与拓展来使学生有所“进”。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序进原理;需求;探索;应用
  顾泠沅教授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概括为四条教学措施,对应四个教学原理:情感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其中,序进原理关注课堂教学层次和结构的组织。“序”指“顺序、秩序”,“进”指“向前或者向上发展”。序进原理指导下的教学,要抓住课堂的“序”,从而使学生有所“进”。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特色板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实质是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理解、体会与升华。策略学习需要通过主体的多次反思,向下寻找具体操作方法的支撑,向上呼应高位的数学思想,从而积淀成为个体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法多种多样,但基本有“激发策略需求”“引导策略探索”“深化策略应用”这三个关键之“序”。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为例,说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序进”之道。
  一、激发策略需求:情境与追问
  良好的数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触发器、脚手架、催化剂,能引领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提升数学理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而追问能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延伸。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国庆假期里,老师来到了我市周边的一个农庄玩。农庄里的王大叔想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呢?王大叔想了很久还是没有想到好的解决办法,大家愿意帮助王大叔解决这个问题吗?”于是,学生在帮助王大叔解决“如何围面积最大”的情境中展开思考。根据已有学习经验,学生知道这个问题需要寻找新的办法解决。于是,教师首先通过“从这些文字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追问,来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长方形的长和宽必须都是整米数,可以围成不同的长方形。教师继续追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学生发现:可以围成的长方形有多种,需要把它们都表示出来。这自然引发了列举策略的学习需求。
  二、引导策略探索:操作与交流
  在学生产生学习策略的需求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策略,使其初步发现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动手操作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外显自己的思维,具现自己的理解。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外显思维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展示交流,取长补短,整合优化,掌握策略实施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在学生产生把多种方法表示出来的需求以后,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22根小棒、一张白纸,让学生自己选择探究工具,表示出自己的方法。有的学生用小棒搭一搭、摆一摆来寻找“怎样围面积最大”的答案,也有的在白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来解决问题。当然,学生的“列举”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全、无序或重复的情况。对此,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成果。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有的同学没有把所有情况都写出来,有遗漏;有的同学写出了所有情况,但有重复;有的同学不仅写出了所有情况,还没有重复。进一步地,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应该有序地一一列举。通过操作与交流,学生对于列举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自然习得,并得到完善和强化。
  三、深化策略应用:变式与拓展
  掌握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化策略应用,巩固对策略的掌握,发展灵活选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可通过变式和拓展练习来帮助学生深化策略应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教师设计了如下3道练习题:
  1.游乐休闲吧里有一个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发出铃声。已知上午9:00、9:40、10:20和11:00发出铃声,那么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11:40,12:20,13:00,13:40,14:20,15:00,15:40,16:20。
  2.农家乐菜馆中午供应的荤菜有3种,素菜有4种。王大叔想选1种荤菜和1种素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今日供应:红烧鱼、炸鸡腿、牛排,炒青菜、烧茄子、拌黄瓜、炒包菜。
  3.如果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一边靠墙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这3道练习题的解答均需要使用列举策略,且难度上呈螺旋上升的趋势:第一题,只要正常使用列举策略,进行有序列举就可以;第二题,在解决问题时若用文字进行列举,比较费时,需要学生思考更简单的方法,即用符号代替菜的名字進行列举,这样会更便捷;第三题,是在例题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学生需要理解“一边靠墙围”这一条件。这样的练习,有变式、有拓展,能有效助力学生深化策略应用。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顾泠沅数学教改实验小组.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与理论探讨(上)[J].教育研究,1989(9).
  *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立项课题“区域推进‘序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L1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一、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URD—HSCT)疗效进一步改善在过去的十年中,URD—HSCT的疗效得到显著提高,使URD.HSCT与HLA匹配同胞供者HSCT(MSD—HSCT)之间疗效的差异越来越小。据统计,1998至2008年,URD—HSCT与MSD—HSCT患者1年生存率的差异从1988年相差21%减少到2008年相差仅9%。
期刊
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是高原地区常见病,大量研究肯定了红系细胞过度增殖在CMS发病中的作用,但生理造血的特点是造血细胞生成和死亡之间的平衡,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细胞凋亡机制在生理造血调控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期刊
患者,女,6岁.因发热伴咳嗽、咯痰8d,于2009年12月3日人院.查体:体温38.6℃,脉率12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70/40 mm Hg(1 mm Hg =0.133 kPa).神志清,精神可,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率120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减低,右肺中下部可闻及湿性哕音.腹软,肝、脾肋缘下未
期刊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课改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尽可能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该注重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在大班额教学中,学生因为个体差异,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生成性资源。对此,教师应该聚焦“错中对”,帮助学生化解错误;关注“对中优”,帮助学生提升认识;发掘“异中同”,帮助学生把握本质。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小学数学;
目的 研究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出现异常蛋白条带(APB)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序贯ASCT治疗68例MM患者的资料,采用免疫固定电泳方法检测M蛋白.结果 33例(48.5%)MM患者出现APB,2例轻链型在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移植前首次出现APB,31例患者在移植后中位
目的 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降低危重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方法 对18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危重出血患者应用重组活性Ⅶ因子(rFⅦa)进行治疗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18例危重出血患者中,13例治愈,3例显效,2例无效,临床总有效率达88.89%.其中6例DIC患者,应用rFⅦa 12 h内PT、APTT、纤维蛋白原恢复正常;13例可评价出血量患者,应用rFⅦa后出血迅速停止,最快起效时间为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一种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约95%的CML患者出现标志性Ph染色体,约5%的CML患者可出现变异Ph染色体[1-2].常规细胞遗传学(CC) 检出Ph染色体已成为诊断CML的重要标准,但不易检出Ph染色体的变异易位,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出现则使人们能从分子水平上检测该易位导致的bcr/abl融合基因,对CML诊断与疗效监测起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对1
期刊
急性学血病(A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都是异质性很强的疾病,不同亚型的预后有很大差异,因此对AL和MDS预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仅对不同结局的事前评估,而且对各种亚型患者的诊断及采用不同治疗干预措施以提高疗效均有重要价值。
期刊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tritic cell neoplasm,BPDCN)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BPDCN患者临床病程凶险,容易误诊,预后很差.现报道我院近年来收治2例BPDCN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