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立法进退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份发布的国务院2012年立法工作计划中,有63件“需要抓紧工作、适时提出的项目”,其中就有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起草的《基本住房保障条例》。截至发稿时已有的消息,住建部希望在2012年三季度末基本完成“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并于2012年底前上交到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在2008年10月,曾被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的是《住房保障法》。近4年间,《住房保障法》草案几经修改,已形成底稿、内部讨论稿、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等四五个版本。
  由法“降格”为条例的缘由是什么?对政府责任的约束力是否会相应打折?这些焦点问题近期在业内一直不断讨论。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改为制定条例,主要有三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一是牵扯部门责任、利益众多,尤其是在土地、资金拨付方式上,住建部“担心做不了其他部门的主”;二是对于住房保障法的适用范围,住建部官员与课题组专家也存有分歧,前者倾向于“保基本”,后者则倾向于“保全部”;三是在立法进行的4年间,全国住房保障建设骤然提速,“立法进程跟不上形势变化”,因而有人提出“目前立法条件不成熟,应先出台条例”。
  
  利益敏感区
  一位参与立法的核心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住房保障法》几易其稿,其中大部分被删内容涉及土地、资金和政府责任的条款。这些内容既是法律起草的技术难点,也是利益协调的敏感区域。
  4月17日,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据称是接近《住房保障法》草案最终版本的草案。在这份草案中,对保障范围和标准、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保障性住房的配租和配售、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和退出、金融和财税支持、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相关规定。
  供应方面,规定土地部门要制定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的年度规划、近期规划和中期规划,向社会公布。并且土地纳入计划前要进行三通一平,熟地供应。同时,保障性住房不能集中建设,要保障有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
  政府责任方面,要求人大进行监督,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要有相关情况阐述。并且要实行政绩考核,达不到就不合格。不合格要实施行政问责,如果怠于行使就追究行政责任。
  金融和财税支持方面,要求各地要编制基本住房保障规划并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出纳入各地财政预算体系,由住建部来主管。
  问题是“土地平整的钱谁出?当然是要国土资源部门自己搞定。基础设施配套的钱谁来支付?当然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不愿出钱,中央应该出一些钱,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出,该给谁?”上述人士透露,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是立法的最大难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曾担心一旦依据上述条款立法,还可能会引发各种纠纷。
  即便是在住建部内部,立法意见也没有形成共识。
  曾参与讨论起草《住房保障法》专家建议稿的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介绍,目前我国在保障房管理方面经验尚不成熟,这也是《住房保障法》搁浅的一个原因。“如果‘十二五’期间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都完成,全国就差不多有5000万套保障房,那个时候重点就是‘管理’,包括分配、运营和退出。而政府恰恰在这方面经验不足。”
  有专家曾提出,《住房保障法》作为一部利益牵涉面甚广的大法,其立法非住建部一个部门所能驾驭,应该上升到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或者全国人大法工委牵头起草。
  而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处处长赵路兴对此的回应是:对于专业性比综合性更强的法律,由主管业务部门起草更为合适。因为主管部门起草的法律草案也会递交到国务院法制办,由他们下发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去协调意见。
  由于一些敏感的利益纠葛无法平衡,知情人认为,住建部考虑到一己之力难以权衡驾驭多部门利益和责任,草案即使上交也可能会在“征求意见”阶段受到其他部门反对。因此还不如改出条例。
  
  条例执行效力几何
  专家介绍,从法“降格”为条例,出台时间会相对较快。但在执行效力上,“条例”作为部门规章的效力将不比法律。
  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表示,预计“条例”会在此前已经成型的《住房保障法》草案的基础上进行删减。
  《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实际上早在2007年讨论立法之初,住建部就曾设想先出台《基本住房保障条例》。但后因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不断呼吁,中央高层对住房保障立法高度重视,才决定“一步到位”起草《住房保障法》。
  2008年,住建部曾分别委托深圳房地产研究所和北大、清华法学专家做国内外理论和实践双重研究借鉴。前者搜集和吸取国内各地地方条例精髓,后者参阅境外14个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制度。研究团队阵容强大,动用国内外上百名专家。并且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被列入国务院2010年立法计划。
  一位不愿具名的《住房保障法》起草专家认为,《住房保障法》考察、研讨等工作已经做了“无数遍”。
  依照惯例,条例中的条款都是一些管理性的、运营性的规定,此前出台的相关文件已经多有包括。按道理来讲,条例的相关规定,地方政府应该按规定实施,但在“条例效力难出部门”的现实状况下,必须跨部门的去实施约束。
  “而跨部门之间的协调,必须通过大法来实现,住建部没办法去约束其他部门。”上述专家认为,出台法律难度太大,但难度不大立法又没意义。条例侧重的是基础性的政策,法律位阶比较窄。
  住房保障立法降格为条例,可能将削弱对地方政府落实责任的考核力度。曾于2010年联名30余位全国人大代表将《住房保障法草案建议稿》移交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律师迟夙生,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条例是行政规定,比法律更加具有灵活性及自由度,地方政府执行中容易操控。但当问题出现时,难于追究地方政府的责任。
  
  核心问题如何约定
  当前,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热潮中,一些地方政府倾向于能带来商业开发收益的旧城区改造、城中村改造项目;甚至有些地方为了获取廉租房补贴资金,推倒好的房子建廉租房,然后再违规卖掉以双重获利。在专家看来,这些失当行为,均与法的缺位有关。
  而对于此前曾抱有参建保障房预期的民营房地产企业来说,立法搁浅也是一个政策利空消息。“我们最期待的,是政策能明示保障房建设的拿地、融资以及税费优惠鼓励方案。现在估计是看不到了。”一位不便具名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副总裁说。
  据了解,受制于持续限购调控,当前诸多面临商品房开发压力的房地产企业,大都颇为关注住房保障的立法工作,“甚至有企业愿意出高价请立法组专家去讲课。”知情人透露,这些房企大都对保障房政策趋势较为关心,希望能够尽早熟悉“游戏规则”,找到保障房的盈利模式。
  北京一家大型房企的负责人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我们都想快点看到相关政策规定。公租房怎么定位?利用企业自有用地、集体土地建设公租房在法律上能否承认?融资政策如何限定?会享受哪些政策补贴?政府责任如何限定?”
  上述房企负责人说,当前很多房地产企业在商品房市场限购、限贷的调控下,都有意愿投入能够获取贷款支持的保障房领域。但目前投资保障房建设还存在政策不明带来的“风险”,比如地方政府在保障房的回购上一再展期。据悉,中冶、首开等大型房企承担的保障房建设都存在政府不能如期回购的问题。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希望通过住房保障立法以提升保障标准,实现“居者有其屋”。而上述未具名的专家认为,条例最大的用途可能是“对社会大众违法违规行为的约束”。
  为了减轻住房保障立法层次下降的影响,多位业内专家对于正在起草中的《基本住房保障条例》给出了建议。
  刚刚出版《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一书的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长符启林认为,条例需要明确保障性住房建设主体、资金来源、补偿方式、质量落实、如何分配、如何流通、如何退出以及政府责任等内容。
  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建议,条例必须明确保障性住房的类型、住房租赁补贴政策以及土地、财政、税收与金融支持政策。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洪亮建议,条例起草时要与现在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包括即将要制定的公租房管理条例的内容分开。一是明确政府的职责,以及如何落实这些责任。二是明确保障房的分配标准,是按照人、居住面积、家庭结构,还是经济收入?三是明确保障房的融资渠道。
  王洪亮认为,通过上述内容的约定,可以降低当前各地出现的保障房骗租、骗购等骗保问题,也可以明确房地产企业关心的保障房定位、融资政策等关键问题。
  但王洪亮同时表示,住房保障立法的核心问题还不是针对骗保等问题,因为老百姓的行为容易约束。问题可能在于如何规范和落实政府的责任,让地方政府愿意出钱投入保障房建设。
其他文献
国家统计局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GDP增长同比降至8.1%,为近三年最低增幅。有研究者认为,GDP增速已严重偏低,政府需再出台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政府“稳增长”没有问题,关键是出台怎样的政策。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能过剩。此前依据国际市场需求配置及过度投资形成的巨大产能,因内外需收缩而放空,而包括大型国企和民企在内的相当一批企业,至今仍被语焉不详的“潜力说”和“中国例外说”所左
期刊
春夏之交,一场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拉网式”检查在山西展开。  按照山西省金融办的日程安排,4月9日至5月30日,此次检查是将历时两个月,涉及的机构达150余家,是山西省小额贷款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场检查。   “长治市此次抽查的小贷公司共计8家,检查组一行五人,按每天一家的速度进行检查。”山西省检查组组长、省公安厅王计昌处长告诉本刊记者。  随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方案的获批,小贷公司的前景一下光明
期刊
周德文最近特别忙。作为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从温州金融试点批准到现在,他已经接待了30多批的各地政府考察团。  “他们想学习温州的做法,乃至想复制温州的做法,合作创新。我们也正在研究温州金融改革的特点,结合外地的实际,以协助政府制定能尽快复制到全国的方案。”周德文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周德文认为,温州金融改革试点是破冰之旅,决策层希望通过温州的试点帮助实体振兴,进一步倒逼金融体制改革。  
期刊
中俄经贸领域的区域合作近期呈现出升级态势。《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最近,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曲伟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黑龙江省对俄开放开发提升国家战略研究”已引起高层重视。  其中,有关“在黑龙江建设国家战略资源保障区”等相关政策建议已在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开始实证调研。  曲伟表示,目前相关内容在省内实际上早已开始推进。结合此前制定的“沿边开发开放带”、“八大经济
期刊
毕业季临近。北京一所市属高校的大四学生刘思竹将就职于一家全国三甲医院办公室的工作。然而面对新签订的工作合同,他并没有太多欣喜,而更多是困惑和疑虑。  “这份工作是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找到的。”刘思竹道出纠结的原因。所谓劳务派遣,也就是劳动者先与劳务派遣公司签署劳动合同,再被这家公司委派到相关的用人单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人事关系。  因为不是由用人单位直接录用,他担心将来会遇到同工不同
期刊
编者按:  开放资本账户,或者说解除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管制,伴随近期金融改革的推进又再次引发热议。有观点认为开放的时机已经成熟,甚至提出以此“倒逼”国内利率改革。兼听则明,《财经国家周刊》选取了一篇更为周全的学术论文,将主要观点翻译给国内读者。    多年来,经济学家的传统观点是: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能为一个国家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不仅可以优化资本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够通过国际借贷来平滑消费。但事
期刊
一段时间来,有关银行高利润的话题未曾停歇,并将获取利润太容易的根源归咎于大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因而根本出路在于打破垄断。但也有观点认为,中国银行业并不存在垄断。  到底该怎样认识中国银行业是否具有垄断地位?  早期认为中国银行业垄断有两个理由:第一,中国的银行数量太少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加,但至今也只有百余家。而在过去80多年,美国的银行数量不断减少。1929年的大萧条让美国的
期刊
一石激起千层浪。  直到3月最后一个星期前,多数市场人士眼中的“温州金融改革样本”还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定的概念。  而数日后,随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正式获批,深圳、上海、天津三地金融改革亦相继发声。这似乎意味着,金融改革浪潮将在全国重要经济城市兴起。    抢跑地方金改  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地方金融改革之火随即点燃。  一周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率领央行调研组赴浙
期刊
尽管4月18日是证监会关于“新股发行机制改革”征求意见的最后期限,但相关讨论尤其是对其中“推动部分老股向网下投资者转让”,即存量发行部分的争论还远未结束,见诸媒体的信息显示,争论的焦点还停留在“要不要引入”这样的“元问题”上。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以“80后”扎克伯格为实际控制人的Facebook公司正在为上市进行最后的冲刺,一旦成功,其市场估值预计可达千亿美元,堪为全球IPO一大盛事,而
期刊
2012年3月至4月间,香港的内资民企股经历了一场“生死劫”。短短30天里,多家内地在港上市企业被曝出财务造假、更换会计师、高管辞职的负面新闻;而港股167家内资民营企业里,竟然有130多家股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有18家企业股价更遭“腰斩”,下跌幅度超过50%。  事情应追溯至3月中旬。3月13日,国内知名品牌博士蛙突然宣布将更换审计,原先负责公司审计工作的德勤即日弃任。消息传开,博士蛙股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