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孩子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教研以“新生适应”为切入点,通过对新生幼儿的行为解读,收获关于如何解读童心和有针对性教育幼儿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促进教师多角度、多途径地观察幼儿,提供支撑性的策略,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时光倒流——谈谈我看到的孩子
  主持人(汪田田):请老师们谈谈新生在入园适应时的表现。
  王静:有个孩子,第一天来了就哭,而且哭得很凶。我说,你看看外面小朋友都在玩,他不一会儿就好了,还指着其他哭的小朋友问他们为什么哭啊。有个同事的孩子,叫雷雷,从早到晚哭个不停,书包、棉袄、拖鞋一直带着走。一直坐在教室中,直到奶奶来接。
  主持人:下面请一个比较特殊的老师来介绍她的见闻。
  吴洁:我怀孕几个月了,开学两个星期来,我也一直在关注孩子入园适应。我重点讲一个孩子,他有很多典型的表现:第一,大声哭喊,也不忘记小小调皮,点名的时候,他会连叫几遍,说自己没来;第二,喋喋不休;第三,企图逃跑;第四,打人;第五,自理能力差,缺乏安全感,在吃饭的时候哭得最凶,简直是鬼哭狼嚎。还弄得满身都是饭菜。
  主持人:我听到一个比较抓听力的词:鬼哭狼嚎。我想问你怀有身孕,面对鬼哭狼嚎,你怎么受得了?
  吴洁:我现在更多的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我的孩子到了幼儿园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会怎么办。针对这个孩子,我的处理方式是“恩威并重”。两个星期下来,他只是偶尔哭一小会儿,午睡基本都不哭了。
  主持人:下面请一位新入职老师谈谈她的经历。
  王佳然:那是开学后的第四天,张老师拉着一个哭得很厉害的孩子——阳阳,让我带着出去转转。我抱着阳阳说,我知道你想奶奶,他哭得更厉害了。没过了一会儿,他就放开我,往大门那边跑。我拉着阳阳说,你现在不许哭。阳阳当时一下子停止了哭声。我打电话给他妈妈,阳阳还是哭,但是慢慢地有变化了,开始抱着我在我身上擦鼻涕。接着我说,我们一起去玩好不好,他也不理我。我说你哭也哭累了,去教室喝点水好不好。他说要上厕所,我就带他到班级上厕所。我正想着接下来怎么办的时候,阳阳从厕所出来看着动画片就不哭了。
  主持人:刚才很多措施都是围绕妈妈来开展。很多适应班老师都会采取这种措施,为什么把妈妈抬出来?
  众教师:这时候最需要妈妈。
  朱婧波:说到需要我也想说点。开学的第三天,早操的时间带着孩子去散步,孩子们出汗了。有个爸爸赶紧来擦汗,对我说,我们家孩子比较特殊,一出汗就痒起红点。到了第四天全天试学的时候,这个孩子开始哭了,哭得很厉害,脖子里红红的。我说你是不是痒啊?就帮她擦了下,不一会儿就安静了。从此就一直跟着我。
  主持人:大家讲的基本上都是孩子的哭,孩子的哭正常吗?为什么?
  众老师:正常,第一次离开亲人,是孩子的本能反应。
  主持人:为什么孩子这么粘妈妈、粘老师?
  众老师:生理和心理需要。
  主持人:大家能否用《论语》中话语总结刚刚大家讨论的内容。(板书出来)
  (板书内容:视其所以:用眼睛(神情举止)、耳朵(声音、语气、语调)、皮肤(抱、牵手)去观察孩子。观其所由:用头脑观察和了解孩子,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了解孩子的本能——探索的本能、交往的本能、表现的本能、建构的本能。察其所安:用心看,理解孩子的行为和需要。)
  二、现场再现——议议我看懂的孩子
  主持人:现在了解也理解孩子了,接下来要做什么:策略支撑。那现在就来看我们还原的现场。
  1.情景表演(小班幼儿哭闹记)(略)
  2.分组讨论(各组时间为五分钟)
  话题为:
  (1)你看到了孩子的行为表现分别是什么?(新参加工作的教师)
  (2)分析这群孩子表现可能的原因。(工作1年~5年的教师)
  (3)对这几个孩子采取的可行策略是什么?(工作5年~10年的教师)
  (4)请分析评价教师的所作所为,并提出改进措施。(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
  3.代表发言
  新教师:一共是四个孩子。开心,一直表现得比较乖巧,能和教师问好,能够自己喝水、睡觉,常规习惯也比较好。但在第六天做操的时候,突然哭起来了。晨晨,第一天哭了一整天,希望有教师抱抱他,表现很粘人。第二天依然抱着妈妈来的。后面慢慢适应了,表现也好了。北北,第一天在幼儿园玩玩具的时候,表现出自我中心,手上一直拿着自己的玩具不放手,说是北北的。第二天,有小朋友坐了他的椅子,就出现了打人的情况。乾乾,一直在哭,第一天被推了下,就哇哇大哭。一直说要找奶奶。到了第六天做操的时候,能跟着教师做游戏。
  1年~5年教师:开心,她的带养方式相对独立,整个过程中,比较乖巧,对幼儿园学习生活有一定的经验。由于表现较好,教师关注不多,等到其他孩子都适应的时候,突然大哭起来,可能是想要引起关注的方式。晨晨,安全感比较缺失,老是要教师抱,但是对教师的适应度比较高。北北,语言发展比较慢,话语相对比较少。平时家人可能比较娇惯,表达方式有些问题,自我中心倾向很强,会拿别人筐子里的玩具玩。乾乾,安全感缺乏,依恋度最高。
  5年~10年教师:开心,表现出来的是懂事、内敛,看起来很平静,其实这样的孩子很需要爱和关注。教师不能只是关注哭的孩子,也要关注表现较好的孩子,其实只需要在活动时候用眼神、表情表示支持即可。晨晨,比较情绪化,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要做好家长工作,家长偷偷离开不是好办法,约定好时间,孩子是能接受的。北北,他身上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每天都坐同一个座位,做同样动作,这个孩子可能对秩序感比较敏感。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在交往上要对其进行引导。打人的时候,家长没有任何反应,需要加强与家长沟通,促进家园教育一致。乾乾,独立性比较弱,依恋较强,要给予适当的自理能力引导。孩子的焦虑很多是家长的原因,要和家长沟通,减少家长焦虑,这样孩子能更快适应。
  10年以上教师:第一,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表现得很平和,这种状态值得肯定。但是教师的关注重点放在比较闹腾的孩子身上,忽略了比较乖的孩子。第二,教师总是喜欢带孩子出去转转,是不是能有更好的策略,在实践中采取一些循序渐进的策略,让孩子回到集体中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第三,教师很有爱心,但是可能对孩子了解不充分,都是打电话、哄孩子、安慰孩子等措施。能否研究孩子个体的差异,采取更为丰富的措施缓解孩子焦虑,让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这首先要求教师要做好观察,了解孩子的差异。其次教师要能和家长做好交流工作,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表现,同时通过家长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和兴趣点,这样也能缓解家长的焦虑。最后,教师的分工有些过于固定了,是否可以加强轮换。
  三、教研提升——专家点评
  主持人:让我们掌声有请早期教育编辑部薛菁华副主编对我们今天的研讨进行总结。
  薛菁华主编:第一,这个活动研究的是真问题,也是真解决,是有价值的。第二,我们可以去思考研讨的方式。今天的研讨可谓全员参与。从研讨的环节来看,至少分为两块,一个是我所看到的孩子,新生如何去适应,更多是实践的例子的思考。第二个环节,通过表演理性分析问题。从后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表演是源于真实的例子。表演本身就很真实、生动。这样表演之后再进行分析,能够更深入。按教龄来分组讨论,每个教龄段教师分析的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视角比较开阔。不同教龄段的教师思考问题是不同的,体现出对不同教龄教师的要求具有层次性。第三,今天很多的问题,很多可能是共性,可能还要去寻找更为典型性的案例,这些案例本身就有举一反三的效果。第四,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一个问题,要注重过程还是结果。在表演的时候,很多教师包括我都想看到好的结果。其实,对于我们思考的问题来说,过程更为重要。当面临到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要能观察到他多种多样的表现,也就是视其所以。但视其所以是个变化的过程,你观察到孩子的表现,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当你采取措施后,孩子会有变化,你要重新观察,再寻找新的策略。教师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成长起来的。第五,孩子适应的问题,我们表演和讨论的时候大都关注了两个对象——孩子和教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象是家长。所以我们要做好家长工作,发挥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合力。
其他文献
提问既是一项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又是一种教师驾驭课堂的表演艺术。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问更有着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巧用提问艺术,不断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引领幼儿的思维方向。  一、问在寻常处——据实提问  所谓“寻常处”是指在科学活动中,经常出现、较易忽略。但对幼儿思维方向和探究活动产生一定影响的地方。  1 问接点。幼儿的认知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提问要能引发幼儿新旧知识
五常管理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是用来维持环境品质的一种技术和管理理念。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我园借鉴五常管理法中的一些管理理念,让班级面貌日新月异。  一、常组织  含义:找出完成工作所必需的物品并把它与非必需的物品分开;将必需品的数量降低到最低程度,把它放在最方便的地方。  各个班级都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活动的主题不同,幼儿需要的物品就不同,活动方式也就不同。无论是物品
写作是从心灵里流动起来的东西,直到它自然愿意涌出来的那些文字,才可以真正打动人心。  如果爱自己,就去写自己喜欢的和想写的东西,然后,这些文字自然会找到合适之处,去影响它会影响的和能影响的人。  在博客里,我说过,如果爱自己,首先要对自己的心灵负责。  因为在平常的生活里,我们总是会有缺憾,而我们的缺憾除了自己没有别人可以填补。所以我说,爱自己是一种智慧,对自己的心灵自责是一种高尚。我叫自己亲爱的
管理图书室的唐老师总是细心地把贴有编号的图书放在贴着同样编号的书架上,但只要有幼兒去过图书室阅读,就会发现这些书不一会就都搬了家。这是因为图书的编号比较长,幼兒难以按着编号一一对应摆放图书,  为此,我提议唐老师用标记贴来给图书编位置,即图书和摆放图书的书架上贴着一对同样的标记,由于标记贴形象且简便易记,因而幼兒阅读图书时取放就能自如了,  “故事围裙”新用  虞芬  故事围裙是一件绒布围兜,它用
欢欢三次示范小熊走  李 漫    小朋友玩《小熊找家》的音乐游戏,音乐停止的时候,每个“小熊”要找一个椅子坐下来表示找到了家。椅子的数量比参与游戏的幼儿人数少一个,所以,总会有一个孩子找不到“家”。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成为没有家的孤单的小熊。  又玩音乐游戏了,每个“小熊”都很投入,在做动作时,眼睛却瞟着身边的小椅子,生怕自己找不到“家”。音乐突然停止了,一个个“小熊”赶紧找家。这一次没有找到家的偏
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幼儿适宜的运动量,活动量过小,达不到运动的目的,活动量过大,会造成过度疲劳。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时如果能懂得细致观察幼儿活动表现、科学评估幼儿身心健康,有助于控制幼儿适宜的运动量。我们借助小班体育活动《勇敢的小猪》一课三研教研活动,在相关教学理论支撑下。利用表格开展“幼儿适宜的运动量”研讨活动。  一、理论学习,夯实基础  我们先重温《幼儿卫生学》《学前儿童体育与健康》等书籍,
【推荐书目】  《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成果。本书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所著,201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全书共有十二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是对基本概念和教育观的阐述。作者首先对生命、生活等关键概念进行了梳理,阐述了自己的核心立场——生命成长是幼儿教育的核心立场。通过讨论
这套“数学益智箱”适用于3岁~6岁幼儿,本着安全性、环保性、可操作性、趣味性的原则,在教师组织集体数学活动时作为教具,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形象,从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区域活动中,作为孩子的学具,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拼、摆、插、绕、转、挂的操作中,发展有关数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增添数学活动的乐趣,并促进手部小肌肉群的发展。同时,在活动中还能养成孩子们的合
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起了一场向贫穷开战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著名的开端计划。在开端计划的顺利开展下,美国一些州政府也同样考虑对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对贫困的学龄前儿童进行资助,以帮助他们做好入学准备。于是美国各个州的p-k项目随着开端计划的发展也慢慢发展壮大。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p-k项目逐渐成熟。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P-k项目的介绍,分析对我国学前教育所带来的启示。    一、p-k项
在家乡福建汀州,客家人逢年过节,你一定会在他们的餐桌上发现一盘热乎乎、黄亮亮,还飘着油香的圆形糕点,那便是长汀的美食——灯盏糕。  灯盏糕,顾名思义,因形似古代圆形灯盏而得名。手艺精湛之人所做的灯盏糕,油香四溢,口感膨松细腻。而手艺欠佳者所做的糕则油腻硬实,吃两个下肚就毫无食欲。那么,为什么两者差别如此之大?原来灯盏糕的制法和炰法中可大有文章呢!  灯盏糕的原料是大米与黄豆。在以前,每逢制作灯盏糕